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各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蓬勃发展,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许。但我们必须认清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不足,以此为基础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推动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不足;建议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在校大学生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出于自己的志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知识、技能等服务社会,且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为己任的社会活动。近年来,各高校为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也为了更好的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积极推动了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蓬勃发展。高校青年志愿者也逐渐成为社会公益活动、大型体育赛事等活动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起步较晚,加之各高校一直未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导致志愿者服务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把握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不足,掌握其症结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效果。
1 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不足
1.1 组织管理粗放。首先表现在志愿者招募随意、不严肃,许多高校青年志愿者无论规模大小,在新志愿者招募过程中往往利用“人情牌”拉来凑热闹,甚至有“被志愿者”存在;其次表现在信息管理不规范,志愿者信息不归档、志愿活动不总结、志愿服务基地不开发等;最后是组织管理松散、不作为。
1.2 服务创新性不足。在校青年志愿者服务范围主要集中在社区服务、助老助残、环境保护等领域,活动也主要以送温暖、献爱心、维持交通秩序、校园义务活动等形式开展,形式单一,内容重复。且大部分仅仅停留在宣传和号召的层面,而无进一步地有实质性的活动内容。
1.3 志愿者自身素养不够。一是心理认识偏差,在服务范围窄、活动形式单一等各种因素下,志愿者服务的内容往往是扫扫地、聊聊天等零活、杂活,没有与专业相结合,久而久之志愿者就自我定位为“免费劳动力”,其最初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无法得到满足,内心就会产生消极、焦躁的不良情绪,也会质疑自己志愿活动的意义;二是专业知识不足,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多数缺乏基本的专业培训,对一些领域基本的服务知识掌握度不够甚至为零,如服务残障学校时,不懂得和自闭儿童沟通,导致的后果必然是走过场、凑热闹。
1.4 服务长效机制缺失。志愿服务活动缺乏长久性,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高潮出现在每年3月(3月5日为“学习雷锋日”)和5月(5月4日为“五四青年节),其他时间段志愿者服务活动就偃旗息鼓了,如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等活动,也仅仅是“一阵风”临时性开展,没有建立长久的有效的跟踪机制。
2 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建议
2.1 改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管理方式,组建高校志愿者统一管理机构。各高校应该在校团委的领导下建立独立于高校学生会、社团管理委员会以外的高校志愿者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此基础上,打造数字化的志愿服务网络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对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志愿者服务需求和服务基地等的数字化管理。首先应建立志愿者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档案管理系统,将高校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基本信息档案化、信息化,实行动态管理;其次,建立时效性的信息分享平台,及时收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地方团委等组织机构官网、社区、校园内服务需求信息整理发布,公布高校通过签定协议、命名挂牌等形式创建的志愿服务基地;最后,建立高效性的宣传平台,在传统的海报、展板等纸质宣传的基础上,通过新媒体网络形式开展活动宣传。
2.2 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保障机制。一是国家和社会应对志愿者自身合法权益在立法和司法上给予志愿者全力的肯定和支持,政府与高校志愿者组织应避免出现将高校志愿者成为免费劳动力,并针对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遭到人身安全、财产损失等意外伤害,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和司法规范[1],提供免费的全面的法律援助服务。二是各级团委、志愿者管理协会和高校建立志愿者服务评价体系,各级团委、志愿者管理协会严格落实星级认证制度和奖章授予制度,对已认定的注册志愿者服务时间满足要求的根据累计服务时间授予不同级别的志愿服务奖章,高校应专门设立志愿者服务奖项,同时对于表现突出的志愿者,高校在评奖评优时优先考虑等;三是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項基金,资金来源应当采取“政府补贴+学校支持+社会赞助”的模式,院校还可以优化志愿服务项目,通过企业赞助、社会募集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社会资源,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以保证志愿者队伍管理有充足的经费来源[2]。
2.3 建立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实效管理系统,提高服务质量。一是高校在档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对志愿者服务组织进行类别化管理,根据社区服务、扶贫济困、助老助残、大型活动等服务领域分领域组建志愿者服务组织,全面对接相关领域服务需求,根据自身爱好、时间和特长等选择一个或多个志愿者服务组织;二是开设志愿者服务技能培训、志愿者服务心理辅导等课程,同时定期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知识、技术讲座等;三是高校要推进地校企联动和共同发展,根据办学特点,本着长期合作、优势互补、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签订协议、挂牌授旗等形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街道社区、各级各类的文化单位、福利院、敬老院、民工子弟小学甚至企业等都可以成为各级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形成志愿者活动的强大合力[3]。
3 结束语
新时期,高校青年志愿者在社区服务、扶贫济困、助老助残、西部开发等领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逐渐成为社会志愿服务的生力军,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赞扬。然而,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制约了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发展和质量。后期,在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高校各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改善管理方式,完善保障机制,健全教育制度等,拓展服务领域,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必将蓬勃发展,也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林子皓,刘成家.浅谈新时代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2]夏晓青.浅谈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范锋.浅谈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范围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不足;建议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在校大学生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出于自己的志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知识、技能等服务社会,且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为己任的社会活动。近年来,各高校为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也为了更好的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积极推动了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蓬勃发展。高校青年志愿者也逐渐成为社会公益活动、大型体育赛事等活动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起步较晚,加之各高校一直未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导致志愿者服务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把握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不足,掌握其症结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效果。
1 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不足
1.1 组织管理粗放。首先表现在志愿者招募随意、不严肃,许多高校青年志愿者无论规模大小,在新志愿者招募过程中往往利用“人情牌”拉来凑热闹,甚至有“被志愿者”存在;其次表现在信息管理不规范,志愿者信息不归档、志愿活动不总结、志愿服务基地不开发等;最后是组织管理松散、不作为。
1.2 服务创新性不足。在校青年志愿者服务范围主要集中在社区服务、助老助残、环境保护等领域,活动也主要以送温暖、献爱心、维持交通秩序、校园义务活动等形式开展,形式单一,内容重复。且大部分仅仅停留在宣传和号召的层面,而无进一步地有实质性的活动内容。
1.3 志愿者自身素养不够。一是心理认识偏差,在服务范围窄、活动形式单一等各种因素下,志愿者服务的内容往往是扫扫地、聊聊天等零活、杂活,没有与专业相结合,久而久之志愿者就自我定位为“免费劳动力”,其最初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无法得到满足,内心就会产生消极、焦躁的不良情绪,也会质疑自己志愿活动的意义;二是专业知识不足,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多数缺乏基本的专业培训,对一些领域基本的服务知识掌握度不够甚至为零,如服务残障学校时,不懂得和自闭儿童沟通,导致的后果必然是走过场、凑热闹。
1.4 服务长效机制缺失。志愿服务活动缺乏长久性,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高潮出现在每年3月(3月5日为“学习雷锋日”)和5月(5月4日为“五四青年节),其他时间段志愿者服务活动就偃旗息鼓了,如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等活动,也仅仅是“一阵风”临时性开展,没有建立长久的有效的跟踪机制。
2 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建议
2.1 改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管理方式,组建高校志愿者统一管理机构。各高校应该在校团委的领导下建立独立于高校学生会、社团管理委员会以外的高校志愿者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此基础上,打造数字化的志愿服务网络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对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志愿者服务需求和服务基地等的数字化管理。首先应建立志愿者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档案管理系统,将高校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基本信息档案化、信息化,实行动态管理;其次,建立时效性的信息分享平台,及时收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地方团委等组织机构官网、社区、校园内服务需求信息整理发布,公布高校通过签定协议、命名挂牌等形式创建的志愿服务基地;最后,建立高效性的宣传平台,在传统的海报、展板等纸质宣传的基础上,通过新媒体网络形式开展活动宣传。
2.2 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保障机制。一是国家和社会应对志愿者自身合法权益在立法和司法上给予志愿者全力的肯定和支持,政府与高校志愿者组织应避免出现将高校志愿者成为免费劳动力,并针对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遭到人身安全、财产损失等意外伤害,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和司法规范[1],提供免费的全面的法律援助服务。二是各级团委、志愿者管理协会和高校建立志愿者服务评价体系,各级团委、志愿者管理协会严格落实星级认证制度和奖章授予制度,对已认定的注册志愿者服务时间满足要求的根据累计服务时间授予不同级别的志愿服务奖章,高校应专门设立志愿者服务奖项,同时对于表现突出的志愿者,高校在评奖评优时优先考虑等;三是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項基金,资金来源应当采取“政府补贴+学校支持+社会赞助”的模式,院校还可以优化志愿服务项目,通过企业赞助、社会募集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社会资源,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以保证志愿者队伍管理有充足的经费来源[2]。
2.3 建立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实效管理系统,提高服务质量。一是高校在档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对志愿者服务组织进行类别化管理,根据社区服务、扶贫济困、助老助残、大型活动等服务领域分领域组建志愿者服务组织,全面对接相关领域服务需求,根据自身爱好、时间和特长等选择一个或多个志愿者服务组织;二是开设志愿者服务技能培训、志愿者服务心理辅导等课程,同时定期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知识、技术讲座等;三是高校要推进地校企联动和共同发展,根据办学特点,本着长期合作、优势互补、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签订协议、挂牌授旗等形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街道社区、各级各类的文化单位、福利院、敬老院、民工子弟小学甚至企业等都可以成为各级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形成志愿者活动的强大合力[3]。
3 结束语
新时期,高校青年志愿者在社区服务、扶贫济困、助老助残、西部开发等领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逐渐成为社会志愿服务的生力军,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赞扬。然而,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制约了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发展和质量。后期,在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高校各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改善管理方式,完善保障机制,健全教育制度等,拓展服务领域,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必将蓬勃发展,也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林子皓,刘成家.浅谈新时代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2]夏晓青.浅谈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范锋.浅谈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范围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