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心理发展的规律分析与对策研究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tkp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调查显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赛选手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呈现为适应—成长期、高原—超越期、反思—成熟期等几个时期。参赛选手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适时有效的心理调适呈正相关。科学的训练和适时的心理调适是促进参赛选手心理发展重要手段。可根据预防性、发展性、因材施教原则,加强人文关怀,有效促进选手的集体认同;开展心理辅导,科学解决选手的心理困惑;重视赛后总结,积极促进选手的能力生成。
  关键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心理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C-0066-03
  美国心理学家格鲁波的研究表明,在高水平比赛中优秀选手之间的较量,实际上是心理素质、心理技能的较量。其中,低、中水平竞技选手心理因素对技能的影响占20%,生物力学因素占80%;高水平竞技选手心理因素对技能的影响占80%,生物力学因素占20%。[1]研究发现,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赛选手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见,选手之间的较量本质上是心理素质的较量,没有强大而成熟的心理素质支撑的任何技能,都是不稳定且难以取胜的。因此,科学掌握参赛选手的心理发展规律并提供适时对路的科学训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接受江苏省教育厅工作安排,笔者自2006年起连续8年负责江苏省烹饪专业国赛集训队的常务负责工作,同时也成立了江苏省烹饪专业国赛集训课题组。课题组由11名教练及2名心理学专业教师组成。在数年的集训和比赛过程中,我们有摘金夺银的喜悦,也有与奖牌失之交臂的痛苦。为更好地抓好技能大赛的集训和比赛工作,我们以问题为课题,系统分析了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心理发展过程及存在问题,以便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研究过程
  (一)对象与方法
  2012年4月,课题组对新成立的江苏省烹饪国赛集训队员进行了调查分析。全部样本均采自江苏省烹饪国赛集训队员。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100%。课题组以成就动机量表(AM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为测量工具,以测量法、观察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实验法为研究方法,试图概括和描述性分析参赛选手的心理发展规律。
  (二)调查分析
  1.过程规律。
  分析发现,98.5%的参赛选手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入队适应期、训练成长期和发展高原期。参赛选手的心理发展还具有一定的对应性,相对应的两个时期往往具有基础与成长的关系。
  (1)适应—成长期。
  “适应—成长”是参赛选手入队集训早期的心理发展规律之一。经过层层选拔,参赛选手进入了省集训队,普遍呈现兴奋、自信、主动的心理状态,心理发展水平迅速稳定。他们的表现是在认知上自主发展,情感上快乐体验,意志上轻松自如,技能水平呈螺旋型快速提升态势。参赛选手大多能够平稳地度过这一时期。
  调查显示,大部分参赛选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度过入队适应期,能够拥有心理归属感,心理技能的提升迅速而明显,表现为训练动机显著,情绪稳定,充满自信,意志力强。
  (2)高原—超越期。
  “高原现象”本指在不断学习掌握技能的历程之中,初期的进步较快,练习时长与练习成果之间的关系呈曲线迅速上升;经过一定时间后,这条曲线开始上升缓慢,最后基本呈现出水平状态,以致出现练习成绩难以提升甚至止步不前的状况。[2]此时的选手普遍存在焦虑、紧张和矛盾的心理状态,心理发展水平低迷、不稳定。表现为自我怀疑,情感体验消极,意志退缩,技能发展徘徊不稳定。
  “高原现象”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究其原因,或是个体技能活动的结构和方式方法的陈旧,个体学习热情下降、兴趣降低,或是成就动机过高出现了持续的过度焦虑,导致情绪起伏较大,技能进步受限。“高原现象”会成为一个分水岭,直接决定了选手能否进入超越期。调查发现,约有21.8%的选手未能度过“高原期”,36.2%的选手留下了一定程度的应激性心理障碍。
  (3)沉淀—固化期。
  参赛选手度过“高原期”后,动机水平回落且趋于合理,情绪归于稳定,自信得到恢复,意志力得到提升。这一时期,参赛选手的心理技能会在平静状态下得以沉淀,逐步形成具有稳定特点的能力素养。表现为认知上趋于理性,情绪趋于平和,能力开始固化。
  调查显示,81.6%的参赛选手在这一时期能够得到较好的沉淀与固化,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心理技能。
  (4)动荡—冲突期。
  进入竞赛前期,所有的参赛选手均出现了较高的焦虑,其中65.6%的参赛选手严重焦虑。表现为认知上自我怀疑,情绪容易激动、起伏,呼吸短促,睡眠不深,意志却坚定有力,较为自信。进入竞赛期,参赛选手心理冲突加剧,关注集中,动机趋强,情绪起伏更大,常在两极中跳跃。
  调查显示,参赛选手的技能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一时期的心理动荡—冲突密切相关。科学应对参赛选手这一时期的心理动荡与冲突,是获胜的关键。
  (5)反思—成熟期。
  调查发现,单纯基于以获得奖牌等级和数量为标准的反思和总结,具有浓郁的功利主义色彩。对于成功者,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有利于他们的技能沉淀与成熟。对于失利者,则形成了伤害与消退。反之,以心理发展过程和水平为评价内容,有利于促进全部选手的可持续发展,使他们在认知发展、情感体验和意志水平上产生质的飞跃,在职业理想、心理技能等方面走向成熟。
  经过反思和沉淀,参赛选手的心理技能水平得到巩固,走向成熟。无论成败,参赛选手都能在理性、平和的心境中巩固参赛的意义、动机、情绪情感和意志力等心理历程,职业理想也得到巩固和升华。
  2.动机与焦虑程度。
  从理论上看,“焦虑是人对自身存在处境所作出的一种情感反应,是自我对不确定或对未知的未来的关切及估量。”[3]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面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个体的焦虑程度一般与其需要和动机强度呈正相关,适度焦虑有利于提升参赛选手参与竞技的心理动力与比赛效率;过度焦虑,则会干扰参赛选手的技能发挥,常会造成动作变形或失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一项高强度的对抗性比赛,科学调适参赛选手的焦虑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统计表明,参赛选手在入队初期的动机和焦虑程度呈中等水平,随着训练进程和技能难度的加大,98.5%的参赛选手在训练中期动机强度达到顶峰,全部参赛选手均表现出中度以上的焦虑,其中88.3%的参赛选手显示为重度焦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心理干预的进行,72.6%的参赛选手在动机水平和焦虑程度上有了明显回落。参赛选手的动机强度和技术难度之间呈倒U型关系,适度心理焦虑有助于促进参赛选手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焦虑过度则阻碍参赛选手的技能突破和水平发挥。
  3.结论。
  研究表明,参赛选手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适时有效的心理调适呈正相关。其中,适时突破高原现象和认真总结反思固化问题是实现选手心理技能水平超越和成熟的关键。
  三、应对策略
  可根据预防性、发展性、因材施教原则,适时适度调控参赛选手心理,以促进其心理发展,提高训练及参赛水平。
  (一)加强人文关怀,有效促进选手的集体认同
  在选手入队初的兴奋期,可召开欢迎大会,热烈欢迎各位选手的到来。我们创新了传统的师徒结对,各位教练以“尊重、激励、引导”为原则,在训练、就餐、休整等整个过程中给予选手充分的人文关怀,使全体选手能够很快度过入队初期的兴奋、焦虑与彷徨期,在较短的时间内促进选手对集体的认同,并很快拥有归属感。
  (二)开展心理辅导,科学解决选手的心理困惑
  选手进入集训队后,技能水平往往会持续提升,由于训练动机的不断加强,一段时间后,基本进入高焦虑期,绝大多数选手会出现“高原现象”。为此,集训队开展了专业心理辅导,使用认识领悟指导、转移放松训练、内省思辨提升等方法优化教练的训练方法,采用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提升选手的心理素质,力争使每一位选手都能够顺利地度过“危机”,开发潜能,获得升华。
  (三)重视赛后总结,积极促进选手的能力生成
  许多比赛之后,选手们便会各奔东西,获胜的荣耀,失败的沮丧。前者常常会满足于当前的成绩,忘记了总结和提升;后者则常常陷入自我否定和矛盾冲突之中,容易留下相关情绪障碍。
  应引导参赛选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对技能的升华,加深对人类崇高精神的感悟和思考。[4]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集训队将大赛的“庆功会”设计成了促进选手人格成长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谈心会”。优秀的,给予鼓励,促使其提升;失利的,给予安慰,唤醒其自信。充满真情的赛后总结会使所有参赛选手进一步得到了精神境界的升华,促进了选手的职业能力长成。
  江苏省烹饪专业国赛集训队自2007年成立以来,共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8届,近200人次,共获得54块金牌、31块银牌、3块铜牌。在集训与参赛的过程中,集训队始终以人为本,科学训练,使整个过程既成为参赛选手心理成长发展的过程,又是提升技能水平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力为.现代心理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祝全.高原现象的认识与克服[J].前沿,2012(18).
  [3]张志平.论“焦虑现象的本质以及焦虑时代的焦虑管理”[J].前沿,2011(6).
  [4]王道荣.人格成长:高职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J].职教论坛,2010(21).
  (责任编辑:陈向阳)
其他文献
摘要:利用智能手机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能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效能感,提高学习效果,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手机平台;学生;自主学习效能感;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1-0032-03   手机作为一种“口袋多媒体”,以其简约、移动、方便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平台,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的。在义务教育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中,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的创造活动。因此,课堂情境创设是教学流程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切不可等闲小觑。[1]  乔纳森(D. Jonassen, 1999)等教学论专家强调课堂教学要以问题驱动学习,不是先从理论或原则出发,而是要运用有趣的
摘要: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既指学生的成长,也应包括教师的发展。在帮助学生实现理想、建构有价值的自我时,教师自身也应该追求教育生活的幸福、完整与和谐。针对当前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成长中由于一系列非教育因素而产生的职业成长“高原现象”,教师主体与学校管理者应依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以帮助职业院校教师尽快跨越成长中的“高原”,提升其职业幸福感。  关键词:职业院校;
摘要:“两课”评比由教案、现场说课和答辩三部分组成,教案和现场说课两部分要求明确,准备时间充裕,便于借助外援力量,因而参评教师易于把握。答辩由于内容涉猎广泛,准备的针对性较差而现场气氛紧张,需要回答的问题较多而时间有限,教师要独立思考判断并单独完成任务,因而教师难于把握。本文分析了答辩的特点,概括了答辩问题,对问题的回答作了建议,介绍了答辩的礼仪和技巧,强调了答辩的可备性和教研的重要性。旨在为教师
学生需要什么智慧?就是在懂得知识的前提下,会自觉地利用学过的已成为自己的知识或者已自发成为自己的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即学以致用。  科学课上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可以交给学生什么?教给的是知识,交给的是能力。知识传授当然重要,可是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获取似乎更为重要。所以我觉得,方法的授予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  《降落伞》是典型的动手做的课型。综合考量学生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对比实
摘要:基于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2.5 0.5”学制分段改革背景,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积极探索“双向共推、三轴联动、四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教师教学团队、核心课程与校本教材、实训基地、社会培训、技能竞赛、人才培养质量等的建设和提升。  关键词:“2.5 0.5”学制分段改革;“双向共推、三轴联动、四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一场名师培养对象观摩课活动。在“匀速直线运动”教学中,执教者整体构思精巧,师生双边互动踊跃。然而对“数据处理”这一环节的处理却欠妥。现谈谈我的一孔之见。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数据处理”是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发现规律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体现知识生成过程,有时还孕育着新发现。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然而许多教师常常不愿沉下心来,引导学生做“去伪存真”的仔细探究,而
摘要:创造力既是国家综合竞争力也是国民素质的核心构成,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动力和源泉。小学阶段是想象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中的童话则对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下的语文课程在课程观念、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损害儿童想象力发展的多种现象。文章以想象力为视域、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编入手,对童话选编的主题、类型的合理性进行教育反思,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  关键
摘要:在素养教育理念下,我校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高素养为宗旨,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中,注重构建生命课程、生活课程和生长课程,不断提升校本课程品质,凸显我校办学特色,助推学生成长、成才、成功。  关键词:“三生”课程;校本课程;品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各校都开展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逐渐走进一线的教师的视野中。我校在素养教育理念下,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高素养为宗旨,在开发和实
不管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描写植物的文章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大类。如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九册的《黄山奇松》、第十一册的《青海高原一株柳》等等。从写作顺序上看,无外乎枝、叶、干等等,看似简单,其意深远。法国著名哲学家、诗人巴什拉曾说过:“一棵树远不止是一棵树。”从这样的角度来思考,常常会豁然开朗,因为课本中的这些“树”远不止一棵棵大树。  一、写树,其实都是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