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古典诗词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瑰宝。“文史不分家”已是人们的共识,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丰富的内容:或颂人、或咏物、或抒情、或言志,又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是广阔的,因而,通过诗歌所反映的历史也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古典诗词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发展的某种趋势及规律。
杜甫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以诗歌的形式再现了唐朝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形象地反映了唐朝前夕,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致使唐开元年间,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地主阶级财富迅速积累,唐王朝进入全盛时期,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古典诗词揭露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和对人民的掠夺,以及社会的腐败、黑暗,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
这类题材的诗歌,从《诗经·魏风·伐檀》中“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兮”始,有曹操的《蒿里行》、隋末的《挽舟者歌》、杜甫的《三吏》、《三别》,宋梅尧臣的《陶者》,直到明薛论道的《不平》,清魏源的《江南吟 》以及流传在民间的一些歌谣等,举不胜举。这些诗歌通过生动的语言、典型具体的艺术形象,揭露了剥削阶级对奴隶和农民政治经济上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以及他们的反动性和腐朽性;表现了人民群众“卖牛纳税拆屋炊”“十有八九死,当路横其尸”的悲残生活。
古典诗词表现了被统治阶级不堪压迫和奴役,奋起反抗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迹。
在长达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奴隶主和地主阶级,千方百计地在经济上对奴隶和农民进行敲骨吸髓地剥削和在政治上的残暴压迫,数千年来,有无数次农民起义和反抗地主、贵族黑暗统治的战争。他们不屈不挠的抗暴精神和壮举,在中国历代诗歌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各民族间长期和睦相处,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但在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相互融合中,在某段历史时期或部分地区,不同民族间也曾进行过激烈的战争。这就出现了许多反抗民族压迫,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在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为反抗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保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人民更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
南宋时,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抵抗金军的进攻;韩世忠、梁红玉夫妇“归师独遏当强寇”的抗金业绩;元末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捐躯的爱国行为;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为抵御满清进攻“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 月氏头”的壮举等,都表现了在民族危难的紧急关头,许多民族英雄捐躯赴国难的爱国壮举和民族精神。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还有许多诗歌反映了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艰苦探索、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行为和献身精神。如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柳亚子的《吊鉴湖秋女士》等。尤其是在反抗国民党法西斯统治中,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更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令人回肠荡气、气贯长虹的革命诗篇。
在我国的诗歌宝库中,还有一些诗歌表现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有的诗歌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不畏劳苦,如表现大禹治水的“娶妇山中不肯留,会朝山下万诸侯。古人辛苦今谁信,只见清淮人海流 ”。有表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密切关系的,如反映昭君和亲,促进民族团结 的“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有表现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大智大勇的,如反映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自从明宰投巫后,直至如今鬼不神”等。
“舞是诗兮诗是史”诗歌作为历史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以生动精炼的语言,具体感人的形象,耐人深思的议论,融诗、史于一体,义理深邃、寓意深远。如果我们能够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引入些反映某一时期历史的“史诗”,无论对于充实历史课教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增强历史课教学的吸引力,以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拓宽其知识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史诗”,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思想情操的有效方法。另外,那些蕴含着丰富历史内容的“史诗”,有许多千古之绝唱。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对加强“文”与“史”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大有帮助。
诗歌中虽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但同历史教材是有明显区别。它是通过典型、夸张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在表现历史的完整性、连贯性和真实性上,与历史教材是有差距的。同时,有些“史诗”也流露出明显的阶级偏见等思想基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诗歌时,要精心选择,摆正“史”与“诗”的关系,并用阶级分析的观点,进行恰当处理。
古典诗词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发展的某种趋势及规律。
杜甫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以诗歌的形式再现了唐朝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形象地反映了唐朝前夕,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致使唐开元年间,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地主阶级财富迅速积累,唐王朝进入全盛时期,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古典诗词揭露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和对人民的掠夺,以及社会的腐败、黑暗,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
这类题材的诗歌,从《诗经·魏风·伐檀》中“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兮”始,有曹操的《蒿里行》、隋末的《挽舟者歌》、杜甫的《三吏》、《三别》,宋梅尧臣的《陶者》,直到明薛论道的《不平》,清魏源的《江南吟 》以及流传在民间的一些歌谣等,举不胜举。这些诗歌通过生动的语言、典型具体的艺术形象,揭露了剥削阶级对奴隶和农民政治经济上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以及他们的反动性和腐朽性;表现了人民群众“卖牛纳税拆屋炊”“十有八九死,当路横其尸”的悲残生活。
古典诗词表现了被统治阶级不堪压迫和奴役,奋起反抗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迹。
在长达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奴隶主和地主阶级,千方百计地在经济上对奴隶和农民进行敲骨吸髓地剥削和在政治上的残暴压迫,数千年来,有无数次农民起义和反抗地主、贵族黑暗统治的战争。他们不屈不挠的抗暴精神和壮举,在中国历代诗歌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各民族间长期和睦相处,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但在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相互融合中,在某段历史时期或部分地区,不同民族间也曾进行过激烈的战争。这就出现了许多反抗民族压迫,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在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为反抗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保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人民更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
南宋时,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抵抗金军的进攻;韩世忠、梁红玉夫妇“归师独遏当强寇”的抗金业绩;元末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捐躯的爱国行为;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为抵御满清进攻“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 月氏头”的壮举等,都表现了在民族危难的紧急关头,许多民族英雄捐躯赴国难的爱国壮举和民族精神。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还有许多诗歌反映了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艰苦探索、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行为和献身精神。如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柳亚子的《吊鉴湖秋女士》等。尤其是在反抗国民党法西斯统治中,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更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令人回肠荡气、气贯长虹的革命诗篇。
在我国的诗歌宝库中,还有一些诗歌表现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有的诗歌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不畏劳苦,如表现大禹治水的“娶妇山中不肯留,会朝山下万诸侯。古人辛苦今谁信,只见清淮人海流 ”。有表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密切关系的,如反映昭君和亲,促进民族团结 的“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有表现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大智大勇的,如反映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自从明宰投巫后,直至如今鬼不神”等。
“舞是诗兮诗是史”诗歌作为历史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以生动精炼的语言,具体感人的形象,耐人深思的议论,融诗、史于一体,义理深邃、寓意深远。如果我们能够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引入些反映某一时期历史的“史诗”,无论对于充实历史课教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增强历史课教学的吸引力,以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拓宽其知识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史诗”,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思想情操的有效方法。另外,那些蕴含着丰富历史内容的“史诗”,有许多千古之绝唱。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对加强“文”与“史”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大有帮助。
诗歌中虽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但同历史教材是有明显区别。它是通过典型、夸张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在表现历史的完整性、连贯性和真实性上,与历史教材是有差距的。同时,有些“史诗”也流露出明显的阶级偏见等思想基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诗歌时,要精心选择,摆正“史”与“诗”的关系,并用阶级分析的观点,进行恰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