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价”也能让供应商很开心

来源 :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k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一位资深的高级采购经理聊天,她说在过去几年里,她和团队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物料采购成本,每年都能完成公司下达的采购价下降指标,她也随之练就了“过硬”的向供应商压价的谈判技巧。可接下来她面临的是公司的“得寸进尺”,她知道她的供应商不是无底洞,不可能无限度地降价来迁就她这个客户,所以她不知还能否完成公司今后的指标,言谈中很有黔驴技穷的无奈。
  确实,在现代管理的企业中,凡是采用绩效管理的企业都会每年设定许多KPI(关键绩效指标),其中总会有一项降低采购价的KPI。比如,物料成本比上一年降低X%等。这项指标的实施往往会落在采购部的头上。采购部为了达标所能采取的经典行动大致有五种:一、向现有供应商压价;二、寻找更廉价的供应商;三、减低供应商数量(使在单一供应商处采购的量上升以达到减价的目的);四、减少采购的中间环节,如直接向原厂采购而不是通过经销商;五、寻找某些物料的更低价位的替代品。
  上述每一种都不是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但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大量针对采购人员的培训课程都会涉及这些。我想讨论的问题是:在接连几年成功降低了采购价之后,上面所说的那些举动你“该做的都做了”,接下来还能做什么呢?每年的新指标可都在那里等着呢……
  我在《零库存未必“灵”》(参见本刊2013年2月号)一文中谈到,企业光靠一味“压榨”供应商是不可能持久的,因为所有供应链中的玩家都要靠合理的利润来生存。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当降到了一定价位后就不能再降低采购成本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实从精益管理的理念出发,采购成本总有降低的空间和机会,只是我们要从整个供应链的价值链中去寻找。让我用以下的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有一家生产经营家用小电器的企业,以产品齐全多样而闻名,共有500多种不同的产品种类,体积也有大有小。该企业的市场研发团队为了设计出能吸引人眼球的包装没少费心思。在大型超市的该公司专柜上,产品琳琅满目,很是风光。可这些产品的包装和印刷成本却着实不菲。为了降低包装的采购成本,该公司的物料采购部门在连续几年内采取了大量的如上所述的五类行动,为了增加从单一供应商处的采购量而降低成本,他们甚至把五个供应商减少到了只有一个!后来他们发现自己终于到了采购成本“无法再降”的瓶颈期,于是公司决定指派一名六西格玛黑带来领导一个降低包装材料采购成本的项目。
  在经过了大量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后,那位黑带发现了以下两个问题(或机会):
  第一,由于该公司有500多种产品,所以供应商也有500多种体积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包装盒。公司平均每周下一次订单给供应商,每次向供应商下订单时,品种和数量也是不同的。在体积和形状不相同的这些包装盒中,有些产品由于形状特殊,造成供应商在裁切原材料时不能做到最经济的“套裁方式”而造成了原材料(纸板)的利用率不高。另外,公司以每周两到三次的频率频繁下订单而同时又对供应商有苛刻的及时供货要求,使得供应商不得不频繁在生产线上更换产品,造成机器设备的大量“怠机”时间,增加了生产成本。
  第二,由于该公司对交货期的要求苛刻,供应商曾吃足“苦头”(赔款),所以供应商会准备一个月左右的成品库存。由于纸箱的体积较大,该供应商自有仓库面积不够,还在外租赁了近1,500平方米的仓库。同时由于产品的种类繁多,计划的偏差就会造成呆滞料,而一旦该公司淘汰一个产品,很容易造成供应商的成品物料报废。这无形中都增加了供应商的成本。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除了供应商处有近一个月的库存外,该公司本身因为担心缺料停产,也放了近一个月的库存,所以,同样会有呆滞料和报废料的问题。
  运用六西格玛的原理,那位黑带很快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该公司的产品包装种类太繁杂。于是,黑带小组花工夫与研发和市场团队共同努力,将公司包装盒的种类从500多种降到了150多种,即增加了包装盒在尺寸和形状上的通用性,并在设计时尽可能考虑到了供应商在制造过程中的最经济的套裁方式。除此之外,该公司与供应商之间建立起了真正互利互信的战略伙伴关系,即透明地交换相互间的供应链信息。在黑带项目进行了近六个月后,他们达到了以下的结果:一、供应商的材料利用率提高了10%;二、供应商的机器利用率提高了35%;三、供应商不再需要外借仓库;四、该公司不再备包装盒的材料库存。
  在供应商和该公司同时大幅改善流动资金的同时,包装盒的材料成本降低了近18%!该公司决定用比前一年低12%的采购价向供应商采购包装盒,这就意味着供应商在降价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大的利润。
  综上所述,那些传统的通过采购部门来降低采购成本的方法是有限度的,企业要想持续降低物料成本,还需要在更宽泛的供应链领域去做工作,而这往往超出了采购部门的范围。我们要做的是:一、与供应商建立起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来做大蛋糕;二、优化从产品开发到市场开发的整个供应链的设计流程。
  要找出多赢的方法,才能与战略伙伴一起共享成果,也才能达到持续共赢。为此,你必须邀请供应商和客户一起来参与产品设计,并真正了解供应商的生产流程和方法以及客户的需求。不要妄自猜测他们的意图,对别人意图的猜测往往是造成成本增加的原因。
其他文献
今天是张大伟出任赛维斯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的第一天,他早早来到公司,准备召开销售会议。  赛维斯是一家国际性的零售业IT领导者,在供应链管理、品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提供包括从战略、流程到方案执行的全方位咨询服务。1990年代初,赛维斯凭借打印机业务,伴随着中国零售业的成长,赚取了不错的收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薄。因此,赛维斯创始人,张大伟的顶头上司马克决定通过
期刊
我从2009年开始担任伟事达中国(Vistage)的创始CEO,将私人董事会(下文简称“私董会”)模式引入中国,经过五年不懈的市场培育,私董会终于在中国火了起来。一时间,从南到北,各种名目的私董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好不热闹。但是,很多人只是体验过一次私董会,以为私董会就等于主持一场问题解决会议,回去就忙着挂起私董会的牌子,开始建组了,实在让人啼笑皆非。国人很善于学习,但也常常一拥而上把一些好东
期刊
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事关人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各行各业,这其中包括一个传统、封闭的行业,那就是殡葬业。这个行业凝聚了生死别离的思念和最古老隐晦的习俗,虽然拥有千亿级的市场规模,却乱象丛生,多年来稳居“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榜单之上。6月18日,“互联网+”集结号邀请到一空网CEO马雷担任微直播嘉宾,请他与大家分享如何用互联网的模式改变殡葬业这个神秘而饱受诟病的行业。  殡葬业的互联网模式  一空网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市场营销学家帕拉苏拉曼和他的同事研发了一套衡量服务质量的系统,叫作SERVQUAL。这一框架被各行各业的公司所采纳。它的核心是通过衡量用户所期望的服务水平与他实际所感知的服务水平之间的差距来判断服务质量。提供优质服务的关键就是要超过用户的期望值。SERVQUAL将服务质量分为以下五个维度。  有形性 硬件设施、仪器设备、通讯器材的外观,员工穿戴。  可靠性 准确可靠履行承
期刊
“企业和员工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澳洋顺昌总经理陈锴始终在琢磨。  “所有人都告诉你员工是家人,实践当中发现好像不对。”员工和股东都是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员工是家人,要贴心照顾,那股东又是什么?陈锴坦承,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久。直到2008年,在朋友的推荐下,他读到作家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  这本书成为“所有事情的启蒙”。书中讲述了一个参透中国文化密码的商人与某村村民为脱贫而展开的互
期刊
我們常说,要做百年企业,但能活到一百年的企业很少。原因就是一百年里会发生很多大的结构性变化,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洞察力去发现这些变化并做出相应改变,就很容易被时代淘汰。目前,中国消费品行业就出现了以下几个大的变化。  其一,大众品牌vs.高端品牌。中国是大制造、小品牌的国家,我們过去一直强调物美价廉,重视销售渠道。然而,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兴起,消费品需要升级,要做高端品牌。很多人认为品牌就是包装,其
期刊
《商业评论》2012年7月号封面文章《德胜洋楼:中国式管理的新范本》刊出后,引发了管理界的讨论热潮。在苏州的德胜洋楼公司,你看不到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因为它的农民工不仅被塑造成合格的产业工人,而且被培养成为文质彬彬的绅士。正是这些拥有绅士气质的“土”农民建造了最“洋”的美制木结构别墅,其房屋质量甚至超过了美国标准。德胜洋楼是一家真实到令人震撼的公司,它的员工手册被誉为中国企业的管理圣经。特别是在当
期刊
2010年韬睿咨询公司(ToYvers Perrin)与华信惠悦咨询公司(Watson Wyatt)合并為韬睿惠悦咨询公司,在全球范围為客户提供更多元的产品和服务。2012年报显示,韬睿惠悦收入為34.2亿美元,较上一财年增长5%,2009年~2012年稀释后每股收益复合增长率為15%。在大多数企业并购都以失败告终的情况下,韬睿惠悦是如何取得成功的?领导整个合并过程的原华信惠悦CEO、现韬睿惠悦C
期刊
自从2002年创刊以来,作为一本管理杂志,我们见证了中国管理者需求和能力的嬗变。11年前,绝大多数企业处于起步阶段,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已属佼佼者,如今,中国已经有营收超过千亿元的企业,营收数十亿元的企业亦为数不少。11年前,中国的管理者处于如饥似渴的“补课”阶段,我们杂志介绍了大量海外的管理理念,开阔了经理人的视野;如今,中国企业经营者眼光更加挑剔,更关注这些理念在中国适用性如何,他们也有
期刊
伦纳德·马库斯(Leonard Marcus)博士和巴里·多恩(Barry Dorn)博士在谈判领域均拥有20余年的教学与咨询经验。马库斯在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手创办了医疗谈判和冲突解决项目(Program for Health Care Negoti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并担任首位主任。多恩是该项目的创始成员之一。在此期间,他们开发出了一种叫做“林中散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