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大势自非人力所能转移。悲观地说,人世沉浮不过是在注释无情的历史理性。从这个角度说,从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帝王将相到良辰美景赏心事的才子佳人,到头来都不过是历史车轮下的注脚。然历史的戏目不管怎么变换或重演,却总是少不得演员和跑龙套的。面对历史舞台大幕前的生旦净末丑的华丽,我们对推动戏剧冲突的幕后之手反而常常忽视了。
中国传统社会是个“四民社会”。但“士农工商”之外,还有一个群体——“游民”。同理,在四民主体之外,游走着一个无法归类的游民社会。“二十四史”里面,除了司马迁著《游侠列传》,再鲜有为他们做传开面。豪强政客主导下的战争肌肉或教主巫觋的传教主干主要皆来自游民。游民中的游侠或除暴安良,或刺杀暗算,有的成了流氓无产者,有的杀人越货成了暴发户,有的趁势而起成了军阀、山大王。游民中的知识分子,有的悬壶行医,有的事仙佞佛,更多则入门阀士族、军阀豪强之幕,成为游民中之游幕分子,习称“幕僚”。
那些士阶层游离出的游幕,或曰陪臣,或曰幕僚,或曰师爷,或曰军机、先生、参谋、秘书、智囊、僚佐、宾幕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人,应时而生、趁势而起,搅动大局,往往成为推动历史演进的真正幕后巨手。一如伍立杨所云,其成也幕僚,其败也幕僚。他们,有的在渭水边钓王侯,后来裂土封邦建国,如姜子牙;有的魏阙不容,辄混迹江湖,上了梁山、入了义军,如李岩;有的转身行伍、跻身政治,成就了一番帝王事业,如朱元璋;有的则游说诸侯,连横合纵,挑拨离间,喜怒哀乐牵动天下,如张仪、苏秦;有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入方霸使节之幕,乞食四方,寄人篱下,如李商隐、杜甫、徐庶;有的良禽择木而栖,或遇贤主,长铗归来,车马鱼肉,如冯谖;有的辗转无依无趣,则转而退隐书斋,考证释经、谈鬼画符,如朱彝尊、蒲松龄;有的则是帝王家奴,如元代蒙族的丞相、清代满族的包衣,等等不一而足。因其隐于幕后,又神通广大,极富神秘色彩。传奇者、说书人,多资取材,如传说中雍正潜邸里的那个绍兴师爷邬思道,已被演绎得神乎其神,却片言不见于《清史稿》。
虽然,幕僚不绝于任何一代政治,且一些有大成就者早年不得志时皆有游幕经历或有入幕之愿望,如张謇、孙中山等。但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其游幕之盛大夺目者,则战国、三国、民国可鼎足而三矣。对于清以前的幕府研究,大著不断,研究者如王学泰、汪广松、朱志勇、石云涛、尚小明等,皆手腕非凡、成绩斐然。仿战国养士蔚然成群的“四大公子”,有出版社策划了《晚清四大幕府》,专论陶澍、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四大幕府。而《近代名人幕府丛书》则增广到段祺瑞、张作霖、阎锡山、汪精卫等幕府。该领域的研究不可谓不宏富。然专就民国幕僚的系统研究,则未之见。
伍君立杨,常年浸淫于民国史研究。其于习见资料之外,举凡各种档案、笔记、回忆录等资料无不批览。此前专做晚清民国之铁血暗杀之小史,史界广有美誉。近年钩考幕僚资料,以类相编,取列传形式,纵之以原盛衰,横之以豁肌理,奇经八络,交错成书,即新著《烽火智囊——民国幕僚传奇》。虽号曰“传奇”,貌似文学作品,实乃研究著作。
坊间有关幕僚或谋士的著述,线条色彩较为单一,结撰谋篇,率多某幕僚,某某几幕僚,仅獭祭平生资料,余则不问,专题解剖,阙如也,而幕僚本身的作业及其前因后果,更罕有钩稽。本书依循大幕僚的概念,凡谋臣、处士、军师、幕宾、参谋、智囊、秘书、纵横家……所有出主意想办法者,均在搜索之列,而于叙议之间,又无不紧扣推动历史功能为线索,回到狭义幕僚之畛域。譬如,他说民国后期幕僚的职能,较之北洋时期,那种摇鹅毛扇的军师形象,业已大为改进,甚至完全变异。北洋系的幕僚,其思想基础,在时代的巨轮下,地域色彩浓厚,显出过时的专制主义的历史残余,重塑社会的努力和极强的个人诉求紧扣一起,造成人生奋斗的巨大盲点。个中见解,颇富历史感。
民国的参谋,多到像文豪的妙语,不择地而出。形态和类型蔚成大观,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自由派文人如林语堂、曹聚仁、张恨水等等,这是外围的、广义的;学院派知识分子群如战国策派议论惊悚,耸动视听;机会型的人物若杨度、杨永泰、刘师培、罗隆基等,则把一切机会开掘到极点;纯军事幕僚则有罗友伦、蒋纬国、盛文、舒适存、赵家骧等等;把旧道德演绎到完美境界者则有陈布雷等人;过渡时期的幕僚则有伍崇仁、樊崧甫之属;学生型幕僚,那种打蘸水式的,蜻蜓点水般闹着玩的则有康白情等人;地方军头的幕僚则有沈默士、巴人等等;纯粹文人带有表演性质、行为艺术一般的参谋类型则以饶汉祥最为显眼。民国后期幕僚文化,乃属一种一以贯之的使命感,持久的战略文化。
作者往往能在难度很大的课题上别出新解。譬如陈布雷,坊间已有山垒海积的论述,但作者仍在其中挖掘新材料、辅以新视角、描出新境界。他通过详细考证指出如陈布雷只是文章文字幕僚,于战略态势,并无专责。描述蒋纬国则回溯南宋,比对辛弃疾,种种意料之外,无不回环于情理之中。论袁世凯,则谓权谋人物,一切公理、德操、舆论,如与意志有冲突,则般般都要让路,其幕僚也是什么藤上结什么瓜,皆一路货色。
游幕乃游民中之知识阶层,有的多有虚实头衔,并非一介布衣青衫或简单寒儒书生。命运沉浮、势力消长。进退之中,沧海已变桑田;旋踵之间,势炎熏天已然处士逍遥。伍先生通过研究民国史上形形色色的幕僚,深入探讨了近现代知识分子在喋血残阳中的种种心路、心迹。他指出,经过辛亥的冷却之后,一部分人不愿待在象牙塔里专攻学术,而要在十字街上施展才略、践履理想。于是不少人选择了入幕。他说,纯官僚机构尚显约束,纯学院又过于虚静,学与术的嫁接为其梦寐以求,著书立说以期有用的色彩甚为分明。其策论式的文章对上,抒志的文章对下,对上以求一逞,对下买通群氓反响。一部分如刘师培等但求闻达于诸侯,动大于静,渐渐不能安静,不能控制。一部分如王士珍,静大于动,渐渐趋于沉寂,对主官的决策过程、动机了如指掌。
书中评点,批大郤,导大,技经肯綮,既具正法眼,又趣味饶有。如他评议主官和幕僚的关系时说:“有时有颟顸的主官,一意孤行,而有明敏尽责的幕僚;有时又有颇具卓识的主官,身边却围绕小鼻子小眼的幕僚。前一种是幕僚的悲剧,后一种是主官的悲剧。幕僚跟主官的关系,有时也像婚姻,俊汉身畔拙妻,佳妇偏嫁莽汉。殊欠圆满。”王开林读完该书曾说:“一如老吏决狱,索隐探赜,洞烛幽微;又如名厨主理,将才华、史识、文笔烩于鼎鼐,成其绝佳滋味。”
作者剑走偏锋却横征暴敛,纷呈沓至又线索隐然。首以孙中山投书李鸿章,终于蒋介石仓皇辞庙,史法了然,塑造了“陪臣执国命”的另类民国史。只是民国幕僚,多时运不济。“鱼游于釜中,虽生不久;燕巢于幕上,栖身不安。”更哪堪,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怎能不转眼间西风残照灞陵伤别、咸阳古道音尘绝!盖历史大势使然也。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然造反无秀才,三十年也不成。但成与不成的,岂是书生幕僚能左右的!“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不论游民、游幕、宾客、僚佐,还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我们创造的只是历史的血肉,框架大势恐怕只宜交给清风明月。
(《烽火智囊——民国幕僚传奇》,伍立杨著,辽宁教育出版社二零零九年四月版,38.00元)
中国传统社会是个“四民社会”。但“士农工商”之外,还有一个群体——“游民”。同理,在四民主体之外,游走着一个无法归类的游民社会。“二十四史”里面,除了司马迁著《游侠列传》,再鲜有为他们做传开面。豪强政客主导下的战争肌肉或教主巫觋的传教主干主要皆来自游民。游民中的游侠或除暴安良,或刺杀暗算,有的成了流氓无产者,有的杀人越货成了暴发户,有的趁势而起成了军阀、山大王。游民中的知识分子,有的悬壶行医,有的事仙佞佛,更多则入门阀士族、军阀豪强之幕,成为游民中之游幕分子,习称“幕僚”。
那些士阶层游离出的游幕,或曰陪臣,或曰幕僚,或曰师爷,或曰军机、先生、参谋、秘书、智囊、僚佐、宾幕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人,应时而生、趁势而起,搅动大局,往往成为推动历史演进的真正幕后巨手。一如伍立杨所云,其成也幕僚,其败也幕僚。他们,有的在渭水边钓王侯,后来裂土封邦建国,如姜子牙;有的魏阙不容,辄混迹江湖,上了梁山、入了义军,如李岩;有的转身行伍、跻身政治,成就了一番帝王事业,如朱元璋;有的则游说诸侯,连横合纵,挑拨离间,喜怒哀乐牵动天下,如张仪、苏秦;有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入方霸使节之幕,乞食四方,寄人篱下,如李商隐、杜甫、徐庶;有的良禽择木而栖,或遇贤主,长铗归来,车马鱼肉,如冯谖;有的辗转无依无趣,则转而退隐书斋,考证释经、谈鬼画符,如朱彝尊、蒲松龄;有的则是帝王家奴,如元代蒙族的丞相、清代满族的包衣,等等不一而足。因其隐于幕后,又神通广大,极富神秘色彩。传奇者、说书人,多资取材,如传说中雍正潜邸里的那个绍兴师爷邬思道,已被演绎得神乎其神,却片言不见于《清史稿》。
虽然,幕僚不绝于任何一代政治,且一些有大成就者早年不得志时皆有游幕经历或有入幕之愿望,如张謇、孙中山等。但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其游幕之盛大夺目者,则战国、三国、民国可鼎足而三矣。对于清以前的幕府研究,大著不断,研究者如王学泰、汪广松、朱志勇、石云涛、尚小明等,皆手腕非凡、成绩斐然。仿战国养士蔚然成群的“四大公子”,有出版社策划了《晚清四大幕府》,专论陶澍、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四大幕府。而《近代名人幕府丛书》则增广到段祺瑞、张作霖、阎锡山、汪精卫等幕府。该领域的研究不可谓不宏富。然专就民国幕僚的系统研究,则未之见。
伍君立杨,常年浸淫于民国史研究。其于习见资料之外,举凡各种档案、笔记、回忆录等资料无不批览。此前专做晚清民国之铁血暗杀之小史,史界广有美誉。近年钩考幕僚资料,以类相编,取列传形式,纵之以原盛衰,横之以豁肌理,奇经八络,交错成书,即新著《烽火智囊——民国幕僚传奇》。虽号曰“传奇”,貌似文学作品,实乃研究著作。
坊间有关幕僚或谋士的著述,线条色彩较为单一,结撰谋篇,率多某幕僚,某某几幕僚,仅獭祭平生资料,余则不问,专题解剖,阙如也,而幕僚本身的作业及其前因后果,更罕有钩稽。本书依循大幕僚的概念,凡谋臣、处士、军师、幕宾、参谋、智囊、秘书、纵横家……所有出主意想办法者,均在搜索之列,而于叙议之间,又无不紧扣推动历史功能为线索,回到狭义幕僚之畛域。譬如,他说民国后期幕僚的职能,较之北洋时期,那种摇鹅毛扇的军师形象,业已大为改进,甚至完全变异。北洋系的幕僚,其思想基础,在时代的巨轮下,地域色彩浓厚,显出过时的专制主义的历史残余,重塑社会的努力和极强的个人诉求紧扣一起,造成人生奋斗的巨大盲点。个中见解,颇富历史感。
民国的参谋,多到像文豪的妙语,不择地而出。形态和类型蔚成大观,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自由派文人如林语堂、曹聚仁、张恨水等等,这是外围的、广义的;学院派知识分子群如战国策派议论惊悚,耸动视听;机会型的人物若杨度、杨永泰、刘师培、罗隆基等,则把一切机会开掘到极点;纯军事幕僚则有罗友伦、蒋纬国、盛文、舒适存、赵家骧等等;把旧道德演绎到完美境界者则有陈布雷等人;过渡时期的幕僚则有伍崇仁、樊崧甫之属;学生型幕僚,那种打蘸水式的,蜻蜓点水般闹着玩的则有康白情等人;地方军头的幕僚则有沈默士、巴人等等;纯粹文人带有表演性质、行为艺术一般的参谋类型则以饶汉祥最为显眼。民国后期幕僚文化,乃属一种一以贯之的使命感,持久的战略文化。
作者往往能在难度很大的课题上别出新解。譬如陈布雷,坊间已有山垒海积的论述,但作者仍在其中挖掘新材料、辅以新视角、描出新境界。他通过详细考证指出如陈布雷只是文章文字幕僚,于战略态势,并无专责。描述蒋纬国则回溯南宋,比对辛弃疾,种种意料之外,无不回环于情理之中。论袁世凯,则谓权谋人物,一切公理、德操、舆论,如与意志有冲突,则般般都要让路,其幕僚也是什么藤上结什么瓜,皆一路货色。
游幕乃游民中之知识阶层,有的多有虚实头衔,并非一介布衣青衫或简单寒儒书生。命运沉浮、势力消长。进退之中,沧海已变桑田;旋踵之间,势炎熏天已然处士逍遥。伍先生通过研究民国史上形形色色的幕僚,深入探讨了近现代知识分子在喋血残阳中的种种心路、心迹。他指出,经过辛亥的冷却之后,一部分人不愿待在象牙塔里专攻学术,而要在十字街上施展才略、践履理想。于是不少人选择了入幕。他说,纯官僚机构尚显约束,纯学院又过于虚静,学与术的嫁接为其梦寐以求,著书立说以期有用的色彩甚为分明。其策论式的文章对上,抒志的文章对下,对上以求一逞,对下买通群氓反响。一部分如刘师培等但求闻达于诸侯,动大于静,渐渐不能安静,不能控制。一部分如王士珍,静大于动,渐渐趋于沉寂,对主官的决策过程、动机了如指掌。
书中评点,批大郤,导大,技经肯綮,既具正法眼,又趣味饶有。如他评议主官和幕僚的关系时说:“有时有颟顸的主官,一意孤行,而有明敏尽责的幕僚;有时又有颇具卓识的主官,身边却围绕小鼻子小眼的幕僚。前一种是幕僚的悲剧,后一种是主官的悲剧。幕僚跟主官的关系,有时也像婚姻,俊汉身畔拙妻,佳妇偏嫁莽汉。殊欠圆满。”王开林读完该书曾说:“一如老吏决狱,索隐探赜,洞烛幽微;又如名厨主理,将才华、史识、文笔烩于鼎鼐,成其绝佳滋味。”
作者剑走偏锋却横征暴敛,纷呈沓至又线索隐然。首以孙中山投书李鸿章,终于蒋介石仓皇辞庙,史法了然,塑造了“陪臣执国命”的另类民国史。只是民国幕僚,多时运不济。“鱼游于釜中,虽生不久;燕巢于幕上,栖身不安。”更哪堪,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怎能不转眼间西风残照灞陵伤别、咸阳古道音尘绝!盖历史大势使然也。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然造反无秀才,三十年也不成。但成与不成的,岂是书生幕僚能左右的!“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不论游民、游幕、宾客、僚佐,还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我们创造的只是历史的血肉,框架大势恐怕只宜交给清风明月。
(《烽火智囊——民国幕僚传奇》,伍立杨著,辽宁教育出版社二零零九年四月版,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