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辨证施护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7),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型实施护理,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及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加快康复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辨证施护;临床效果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是由于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瘫痪[1],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迎风流泪、面部瘫痪、味觉障碍、前额眉间皱纹消失等,疾病不仅会给患者生理带来痛苦,还会因外貌的变化对其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治疗中,加强对患者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患者负面心理情绪,缩短治疗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中医辨证施护,实现了不错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4例周圍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42例,女性32例,年龄15~80岁,平均年龄(44.3±2.5)岁,发病时间5h~1个月。患者入院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瘫痪、麻木、迎风流泪、额纹变浅或消失等症状,均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诊断标准[2],均排除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超过3个月者,因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所致面神经损害者,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组7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7),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临床可比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包括基础护理、药物支持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心理、饮食、生活及康复指导等。(1)风热袭络证,由于外感风热,邪留经络而发病,应以温柔、轻和的态度与患者交流,使其保持心情平静,缓解其抑郁和过激的心理状态,保持病房的安静、凉爽,避免冷风外袭。饮食应忌辛辣化热之品,以疏风清热解表的食物为主,如白糖、薄荷粉等,以马蹄、竹蔗煎水代替茶饮,采用生甘草、野菊花煎水簌口。(2)风寒袭络证,因过度劳累,在气候变化之时,风邪侵袭经络而发病。患者应减少外出,避免劳累,以免复感外斜。冬天出门戴口罩、围围巾,夏天避免风扇和空调直吹,必要时用热毛巾热敷,每日2~3次。同时加强锻炼,如气功、太极、瑜伽等,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3)气虚血瘀证,多为久病体虚,风邪入侵,气血痹阻,外风引动痰湿而致病。患者应加强锻炼,如康复操、保健功等,促进气血循环,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饮食应遵循益气补血的原则,如大枣粥、莲蓉汤等。(4)风痰阻络证,因脾阳受损、聚湿生痰、嗜酒肥甘,致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而发病。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情志与心理调护,缓解和消除患者焦躁、忧郁、悲愁等不良情绪,避免病情加重。头重患者可按摩开天门等穴位,以达疏通经络等作用。食疗以化痰湿、清内热为主,如绿豆汤、山楂汤等。
1.3 疗效判定标准
结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判定标准[3],规定患者实施治疗后显效: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眼睑完全闭合,两侧额纹及鼻唇沟对称;好转:面部肌肉功能明显好转,遗留不同程度障碍,眼睑闭合可;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搜集整理拉入Excel,在计算机上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作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经x2检验,差异于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与病毒、感染、寒冷、劳累等因素有关,此病起病急,多数患者在早晨漱口、洗脸、梳头时突然出现口角歪斜,面部麻木、瘫痪,无法皱眉、鼓腮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耳后乳突部疼痛,突如其来的疾病给患者生理、心理造成巨大的打击。因生理不便和面容的改变,患者易产生悲愁、焦躁、抑郁之感,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起病较急,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夏季和冬季,给患者生理、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对面瘫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传统护理工作未做到因人而异,导致临床疗效不佳。从中医学来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于“面瘫”的范畴[4],因人体正气不足,风邪趁脉络空虚入侵,头面阳明脉络,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致病。中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气候、季节的变化,人体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结合自然界四时变化规律,结合患者不同证型,从心里、饮食、生活、康复指导等方面进行干预,有利于缩短病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对疾病预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次研究发现,采用中医辨证施护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护理效果,可见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护理,有利于缓解症状,加快疾病康复速度,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俞纪伟.针灸配合中药辨证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6例[J].中国药业,2013,22(6):124-125.
[2] 柯冬梅,蔡德珺,冯玲,等.中医辨证施护干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2(1):125-126.
[3] 钟玉菊,肖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4):869-870.
[4] 熊桂华,孙慧丽.周围性神经麻痹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5):119-120.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辨证施护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7),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型实施护理,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及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加快康复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辨证施护;临床效果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是由于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瘫痪[1],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迎风流泪、面部瘫痪、味觉障碍、前额眉间皱纹消失等,疾病不仅会给患者生理带来痛苦,还会因外貌的变化对其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治疗中,加强对患者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患者负面心理情绪,缩短治疗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中医辨证施护,实现了不错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4例周圍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42例,女性32例,年龄15~80岁,平均年龄(44.3±2.5)岁,发病时间5h~1个月。患者入院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瘫痪、麻木、迎风流泪、额纹变浅或消失等症状,均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诊断标准[2],均排除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超过3个月者,因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所致面神经损害者,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组7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7),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临床可比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包括基础护理、药物支持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心理、饮食、生活及康复指导等。(1)风热袭络证,由于外感风热,邪留经络而发病,应以温柔、轻和的态度与患者交流,使其保持心情平静,缓解其抑郁和过激的心理状态,保持病房的安静、凉爽,避免冷风外袭。饮食应忌辛辣化热之品,以疏风清热解表的食物为主,如白糖、薄荷粉等,以马蹄、竹蔗煎水代替茶饮,采用生甘草、野菊花煎水簌口。(2)风寒袭络证,因过度劳累,在气候变化之时,风邪侵袭经络而发病。患者应减少外出,避免劳累,以免复感外斜。冬天出门戴口罩、围围巾,夏天避免风扇和空调直吹,必要时用热毛巾热敷,每日2~3次。同时加强锻炼,如气功、太极、瑜伽等,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3)气虚血瘀证,多为久病体虚,风邪入侵,气血痹阻,外风引动痰湿而致病。患者应加强锻炼,如康复操、保健功等,促进气血循环,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饮食应遵循益气补血的原则,如大枣粥、莲蓉汤等。(4)风痰阻络证,因脾阳受损、聚湿生痰、嗜酒肥甘,致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而发病。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情志与心理调护,缓解和消除患者焦躁、忧郁、悲愁等不良情绪,避免病情加重。头重患者可按摩开天门等穴位,以达疏通经络等作用。食疗以化痰湿、清内热为主,如绿豆汤、山楂汤等。
1.3 疗效判定标准
结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判定标准[3],规定患者实施治疗后显效: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眼睑完全闭合,两侧额纹及鼻唇沟对称;好转:面部肌肉功能明显好转,遗留不同程度障碍,眼睑闭合可;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搜集整理拉入Excel,在计算机上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作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经x2检验,差异于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与病毒、感染、寒冷、劳累等因素有关,此病起病急,多数患者在早晨漱口、洗脸、梳头时突然出现口角歪斜,面部麻木、瘫痪,无法皱眉、鼓腮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耳后乳突部疼痛,突如其来的疾病给患者生理、心理造成巨大的打击。因生理不便和面容的改变,患者易产生悲愁、焦躁、抑郁之感,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起病较急,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夏季和冬季,给患者生理、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对面瘫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传统护理工作未做到因人而异,导致临床疗效不佳。从中医学来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于“面瘫”的范畴[4],因人体正气不足,风邪趁脉络空虚入侵,头面阳明脉络,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致病。中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气候、季节的变化,人体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结合自然界四时变化规律,结合患者不同证型,从心里、饮食、生活、康复指导等方面进行干预,有利于缩短病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对疾病预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次研究发现,采用中医辨证施护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护理效果,可见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护理,有利于缓解症状,加快疾病康复速度,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俞纪伟.针灸配合中药辨证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6例[J].中国药业,2013,22(6):124-125.
[2] 柯冬梅,蔡德珺,冯玲,等.中医辨证施护干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2(1):125-126.
[3] 钟玉菊,肖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4):869-870.
[4] 熊桂华,孙慧丽.周围性神经麻痹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5):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