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两代教师,教学的理念不同、方式不同、手段不同,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同、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同、学习过程中的感觉不同、收获不同、进步不同。所有这些,都要感谢一代代教师永不停歇的教学改革和科技的进步。
【关键词】两代教师;教育改革;学生进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朱自清的散文《春》以其细腻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光图,一直入选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感染着中国一代代的中学生,熏陶着他们的情感,启迪着他们的心灵。
20年前,作为学生的我,在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步入了那片绿意浓浓的青草地,那莺飞蝶舞的百花林,沐浴着烟笼薄纱的春雨,一任轻柔温润的春风轻拂脸庞……在李老师详尽的分析中,领悟到生命中的体验可以借助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表达出来与他人共享,可以借助句式的长短、叠词的运用等来更好地与他人交流,我们尽情地徜徉在由一个个汉字编织的美妙世界中。而今,我也站在了讲台上。与李老师相比,我多了好多法宝,挂图、录音机、网络、多媒体等,该怎样向我的学生展示那美妙的文字所描绘的世界呢?
朗诵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将磁带放入录音机中,借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录制的录音,自己的朗读更能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那草之嫩、花之艳、风之轻、雨之曼妙更能在朗读中显现出来,在学生的闭眼倾听想象中,我看到了学生脸上惬意的微笑,那满意的神情,一如学生时代的我。放录音、师范读、生试读、师生评读、师生共读、师生品读,朗朗的读书声直飘向教室之外。
“哇噻!”当媒体屏幕上配乐展示出流光溢彩、蜂飞蝶舞的盛世春光时,学生们一片惊呼。教室外虽已是秋意渐浓,但学生不用举步,不用进入时光隧道便可亲临其间,感受那浓浓的春意,伴着轻柔舒缓的音乐,东风近了,近了,春天的脚步已来到了教室,来到了学生的身边。
该怎样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妙处呢?是像李老师那样详尽的分析吗?不可!借助网络及参考书,学生可以查到关于教材内容及写法的分析,教师再细细分析已无太大的必要。而时代的发展需要的是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教师已不再是“执教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我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学生的学习所得及困惑,共同提高对文章的感悟。于是,借助网络交流教学信息,借鉴教材处理方法,我给学生设计了几个问题:
1.《春》一文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该怎样读?
2.《春》一文中,有没有值得修改的地方吗?
3.你从《春》中学到了什么?
4.你对《春》一文还有什么困惑?
5.类似的文章你还能推荐一篇来与大家分享吗?
大家将求助的目光投向我,忐忑不安中,让学生将自己的疑惑在课堂上提出来,从内容到写法,从课内到课外,我与学生共同学习、感悟、提高。有课堂如此,不亦乐乎?
感谢有你——网络,开阔了我们师生的视野,拓宽了我的教学思路,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发展、自我发展的空间。
春天仅仅在朱自清的笔下,仅仅在学生的课本上吗?不,春天就在我们身边!于是我带着我的学生走向春天——“寻找春天”活动在进行。我与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区,走向郊外,与真实的天地间轻吻春风,笑迎飞燕,听翠鸟鸣山涧,看清溪漫嫩草,欢歌冲云霄,好不热闹!好一个春行山间!同学们目光所及心之所至,看、思、问、辩,好不热闹!归来后,我让学生以“春在________”为题开始交流写作对春的感受,《春在花园的角落》《春在鸟鸣枝头》《春在原野》《春在指端》《春在脚下》《春在老人的笑脸》……看着学生的“大作”,揣测着他们的内心感受。我笑了,那笑一定也如李老师般地欣慰灿烂——笑,只为学生在成长。
感谢有你——我的学生们。有了你们,我才知道原来春不只在我们的眼中,她还在我们的手中,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不仅可以享受春天,还可以创造春天,只要心中有春天,春天就每天都在!
科学在发展,教育在进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全国展开,与李老师们的教学相比,现在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不同。李老师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我们只是静静地听或记,我们按照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轨道进行思考。而新课程则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過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就“学”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感谢有你——真爱。爱自然,我们发现了四季的美;爱学生,我们发现了成长的美;爱国家,我们发现了进步的美;爱进步,我们发现了知识的美。正因为人间有真爱,一代代的人民教师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在天天努力着,享受着授人知识、感悟知识的快乐。
让我们抓住机遇,尽享盛世年华,共创明日辉煌!来吧,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们。
参考文献
[1]杨建成.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2]杜莹溪.文本拓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3]段小飞.丰富教学范式引导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颜丙芹,女,1968年生,山东泰安人,大专学历,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宁阳县华丰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两代教师;教育改革;学生进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朱自清的散文《春》以其细腻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光图,一直入选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感染着中国一代代的中学生,熏陶着他们的情感,启迪着他们的心灵。
20年前,作为学生的我,在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步入了那片绿意浓浓的青草地,那莺飞蝶舞的百花林,沐浴着烟笼薄纱的春雨,一任轻柔温润的春风轻拂脸庞……在李老师详尽的分析中,领悟到生命中的体验可以借助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表达出来与他人共享,可以借助句式的长短、叠词的运用等来更好地与他人交流,我们尽情地徜徉在由一个个汉字编织的美妙世界中。而今,我也站在了讲台上。与李老师相比,我多了好多法宝,挂图、录音机、网络、多媒体等,该怎样向我的学生展示那美妙的文字所描绘的世界呢?
朗诵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将磁带放入录音机中,借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录制的录音,自己的朗读更能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那草之嫩、花之艳、风之轻、雨之曼妙更能在朗读中显现出来,在学生的闭眼倾听想象中,我看到了学生脸上惬意的微笑,那满意的神情,一如学生时代的我。放录音、师范读、生试读、师生评读、师生共读、师生品读,朗朗的读书声直飘向教室之外。
“哇噻!”当媒体屏幕上配乐展示出流光溢彩、蜂飞蝶舞的盛世春光时,学生们一片惊呼。教室外虽已是秋意渐浓,但学生不用举步,不用进入时光隧道便可亲临其间,感受那浓浓的春意,伴着轻柔舒缓的音乐,东风近了,近了,春天的脚步已来到了教室,来到了学生的身边。
该怎样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妙处呢?是像李老师那样详尽的分析吗?不可!借助网络及参考书,学生可以查到关于教材内容及写法的分析,教师再细细分析已无太大的必要。而时代的发展需要的是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教师已不再是“执教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我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学生的学习所得及困惑,共同提高对文章的感悟。于是,借助网络交流教学信息,借鉴教材处理方法,我给学生设计了几个问题:
1.《春》一文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该怎样读?
2.《春》一文中,有没有值得修改的地方吗?
3.你从《春》中学到了什么?
4.你对《春》一文还有什么困惑?
5.类似的文章你还能推荐一篇来与大家分享吗?
大家将求助的目光投向我,忐忑不安中,让学生将自己的疑惑在课堂上提出来,从内容到写法,从课内到课外,我与学生共同学习、感悟、提高。有课堂如此,不亦乐乎?
感谢有你——网络,开阔了我们师生的视野,拓宽了我的教学思路,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发展、自我发展的空间。
春天仅仅在朱自清的笔下,仅仅在学生的课本上吗?不,春天就在我们身边!于是我带着我的学生走向春天——“寻找春天”活动在进行。我与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区,走向郊外,与真实的天地间轻吻春风,笑迎飞燕,听翠鸟鸣山涧,看清溪漫嫩草,欢歌冲云霄,好不热闹!好一个春行山间!同学们目光所及心之所至,看、思、问、辩,好不热闹!归来后,我让学生以“春在________”为题开始交流写作对春的感受,《春在花园的角落》《春在鸟鸣枝头》《春在原野》《春在指端》《春在脚下》《春在老人的笑脸》……看着学生的“大作”,揣测着他们的内心感受。我笑了,那笑一定也如李老师般地欣慰灿烂——笑,只为学生在成长。
感谢有你——我的学生们。有了你们,我才知道原来春不只在我们的眼中,她还在我们的手中,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不仅可以享受春天,还可以创造春天,只要心中有春天,春天就每天都在!
科学在发展,教育在进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全国展开,与李老师们的教学相比,现在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不同。李老师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我们只是静静地听或记,我们按照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轨道进行思考。而新课程则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過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就“学”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感谢有你——真爱。爱自然,我们发现了四季的美;爱学生,我们发现了成长的美;爱国家,我们发现了进步的美;爱进步,我们发现了知识的美。正因为人间有真爱,一代代的人民教师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在天天努力着,享受着授人知识、感悟知识的快乐。
让我们抓住机遇,尽享盛世年华,共创明日辉煌!来吧,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们。
参考文献
[1]杨建成.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2]杜莹溪.文本拓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3]段小飞.丰富教学范式引导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颜丙芹,女,1968年生,山东泰安人,大专学历,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宁阳县华丰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