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的基础上,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进而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方法;会学习
国外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把习惯叫做人的第二天性。我国研究者认为习惯是基础与能力之间的桥梁。有了好习惯,就能自觉地在学校教育环境下打好基础;有了好习惯,就能在牢固的基础上能动地发展能力。
一、语文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倾向。语文学习习惯就是寻求语文知识和熟悉语文技能的习惯,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养成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读书习惯: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有默读、速读的习惯,有规范朗读的好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进入情境,虚心体认,反复思量,质疑问难,切己省察,反复玩味。
养成讲究书写的习惯:要有严谨认真的写字态度,字要写得规范、美观,要讲究文面整洁,行款格式,便于交流,陶冶情操。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还要养成善于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这也是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功。形成勤查各类工具书的好习惯,眼前得到,终身受益。
养成广读博览的好习惯:语文学习,仅限于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要多读书,读好书。同时先博后约,博专结合,学科渗透,专一精深。
养成勤于观察、勤于动笔的好习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随地留心观察生活。不动笔墨不读书,坚持写观察笔记,读书笔记,通过日记、写作等勤奋练笔。同时还要重视文章的修改,不断提高精心修改文章的能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养成提问质疑,思辨感悟的习惯:学贵善疑,学习中十分重要的是善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往往等于解决问题的大半,是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的必然过程。语文学习又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学习,既要有逻辑思维,还要有形象思维;既要讲求思辨,还要讲求感悟。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善于用自己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聪明才智去感悟作品,寻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读书境界。
学会探究性学习,养成独立探索,不因循守旧,重蹈覆辙,保持个性的独立思想。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提高他们思维的独特性;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二、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何培养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呢?笔者借鉴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和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应有足够的重视。
首先,反复强化学习情景刺激。从语文学习的需要出发,进行一定的情景刺激,使之和学生的某些有关的学习行为动作一起在他们头脑中形成巩固的神经联系。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长期布置,长期训练,学生就能逐步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
其次,注重培养积极学习的因素。一个人的兴趣、动机、情感、意识、气质、性格、技能等因素与其习惯的形成密切相关,有的是诱因,有的是动力,有的反映习惯形成的结果。如好新奇是青少年的天性,若能在新生刚入学、教师上第一堂课、教学中遇到新问题时抓紧引导,适应学生们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良好习惯的培养就能事半功倍。再如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动机,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诱因。更重要的是坚强意志的培养。意志力是习惯养成的保证,克服不良习惯尤其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自我支配,对好的做法能够持之以恒。还要辅之以检查、督促。必要的措施和制度,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同时着眼学生发展,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习惯本身是发展的,一个人的学习习惯从尚未形成,到初步培养,到基本养成,到最后巩固,就是一个发展过程。在实际培养中,首先抓初步养成,继而不断强化,最后达到巩固定型;不仅小学抓,而且中学抓,大学也需要继续抓。习惯越巩固,就越能定型化自动化。同时,学习习惯还应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学习的要求。如古人读书主要是吟诵,现代则要求朗读、默读,并养成跳读、速读习惯,以在较短时间内阅读更多的资料。另外,学习习惯培养中还应时刻关注个性发展。习惯往往是个性的突出标志,习惯的培养可以促使个性的改变。
三、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进入21世纪,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建立学习型社会已付诸实践。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只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那么学法的掌握对于终身学习乃至人的发展就至关重要。语文学习的方法有一般与特殊之分,一般的即常见的总带有普遍化的特点,却不一定具有普适性;特殊的总带有个性化色彩,它往往适合某一个。因此,一般的方法不一定是管用的方法,每个人都应积极寻找适于自身习惯的学习方法。这里介绍几种语文学习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泛览法:泛览法即通常说的略读法及快读法。略读法包括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搜寻猎读法、不求甚解法、扩散参读法等;快读法包括无声视读法、一目十行法、循章归旨法、意会神摄法等。略读、快读技法反映了阅读的广度和速度,是现代人必须谙熟的阅读技巧。
当今中小学的阅读教学,百分之八十以上搞的是精读训练。大多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单纯精读观念的影响很深,而对“一视就理解,一视就记忆”的快读训练接受很慢。作为信息时代的现代人,需要明白精读是准备,略读、快读是应用,是人生阅读活动的主体。
当我们接触到一篇短文或是一部巨著,都要浏览一下,快速浏览决定了是否有再往下读的必要。快速浏览就是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有个大体的了解,做出基本判断,诸如本文或本书的价值,哪里是主干,哪里是岔道。哪里有新意,哪里有特色,再读应该着眼于什么,重点研读什么,对这些问题基本要做到心中有数。
浏览因为速度快,不可能面面俱到,要达到一定的效果,就必须有侧重,主要留意一些重要信息。一般说来浏览文学作品大概要注意时代背景、文章重点、疑问之处等基本信息,获取对文章总体、概貌的把握。正如朱熹所说:“学,须先理会那大底。理会得大底了,将来那里面小底,自然通透。”
(二)精读法:精读法就是精读深思读书法,是一种对读物认真细读精心揣摩的阅读方式,精读的目的是获得对读物全面而非局部的、深入而非肤浅的、充分而非有限的、精细而非粗略的理解。精读的要义可以用“咬文嚼字”“字字见血”来概括。
精读的要求是: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深入钻下去,把它搞懂、搞透;对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它给予社会、时代的影响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对作品所用的艺术手法能够欣赏并学习运用等。诗人臧克家几十年如一日攻读《古文观止》,他说:“我 读古人书浓圈密点、旁注,十分认真,一字一句也不放过,以求吃尽书中味。”作家孙犁,一部《聊斋志异》读了15年,反复吟诵,精心阅读,细心揣摩,无不得其要领,达到学以致用。
精读有广泛的应用场合,前人曾把书分为四类:心治之书,要牢记在心;目治之书,仅需浏览一遍;口治之书,要上口诵读;手治之书,要抄写下来(杜宣《我的一点读书经验》)。除“目治之书”系略读外,都属精读之列。需要精读的书必须是典范之作。如中外名著、课本中的名家名篇、国内外获奖的优秀作品、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等,都可作为精读的书。如果是研究某一问题,围绕选题有目的地去读若干种书,也要精读。
精读是一件深入细致的工作,它贯穿在整个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之中。一般要突出抓好如下几点:一是弄清文义。即弄清文字和文句的含义。这虽是浅层表象的东西,但只有通过文义方能触摸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用意。可通过排除词语障碍、主动追求来龙去脉,借助题义弄清出处,反复研读某个词语的重复出现等方法,深入浅出,认真印证而弄清要义。二是咀嚼精华部分。即反复对文章的精华部分推敲、琢磨,直到真正弄通为止。咀嚼时要挖掘出表现作者胆识的部分和作品中艺术魅力强的部分,弄清楚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三是佳句赏析。即是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深刻体会书中、文中、诗中佳句的意趣。四是熟读成诵。即对经典部分能复述,经典段落能背诵。“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语)。只有熟读精思,才能对文章把握得深透,才能准确牢固地记忆。“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了自理会得。”(《朱子语类》卷十)语文课的精读训练,重在养成学生精读深思的习惯,学会阅读各类教科书,进而独立阅读名篇。
(三)圈点法:圈点法就是把读者最欣赏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重要的词句等用不同的线或符号在行间字旁画出来的简单的读书动笔方法。古人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摆卡片不读书”,把读书、思考和写作三者融为一体。所谓动笔,也有由简到繁的不同层面,“圈点”是最简单的方法,这里介绍圈点“文眼”的主要方法。
文眼在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在阅读鉴赏中,每读一箱作品,总得找出文章的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抓住了文眼,就能提挈全文,统领整篇。总之,文眼是关顾前后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是读懂、读透文章的标志。
点出文眼的主要方法,一是找警句。文眼往往是警句。有极强的概括力。找出文章中的警句,就容易点出文眼了。如鲁迅小说《孔乙己》的第九节:“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是一句看似平淡而实为深刻、生动的警句,是小说的“文眼”所在。这句话,既是客观描写,又是作者的评价,它揭示了小说主人公孔乙己的命运。二是找中心句。文眼往往与文章句段的中心句有关,找出中心句来也是很容易点出文眼的。这里需注意有些句段,从形式上看并没有现成的中心句,但我们可以用综合概括的方法,揭示它的中心,找出隐含的文眼。三是找出标题中画龙点睛的词语。文眼有时就在标题中,有的标题就是文眼,弄清标题,往往就能抓住文眼。例如王愿坚的《普通劳动者》就是紧扣“普通”来写将军的,他外表普通,作风普通,行动普通,是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劳动者。再如鲁迅小说《药》、《祝福》的标题就是文眼。
常用的语文学习方法还有:背诵法、体验法、课题法等等,这里由于篇幅原因不再赘述。
总之,学习语文的方法虽因人而异,但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只要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善于指导学法,授之于渔,学生必能学会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人的发展,便在情理当中了。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与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2版
[2]李景阳《语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版
[3]孙明符等《语文教师教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方法;会学习
国外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把习惯叫做人的第二天性。我国研究者认为习惯是基础与能力之间的桥梁。有了好习惯,就能自觉地在学校教育环境下打好基础;有了好习惯,就能在牢固的基础上能动地发展能力。
一、语文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倾向。语文学习习惯就是寻求语文知识和熟悉语文技能的习惯,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养成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读书习惯: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有默读、速读的习惯,有规范朗读的好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进入情境,虚心体认,反复思量,质疑问难,切己省察,反复玩味。
养成讲究书写的习惯:要有严谨认真的写字态度,字要写得规范、美观,要讲究文面整洁,行款格式,便于交流,陶冶情操。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还要养成善于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这也是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功。形成勤查各类工具书的好习惯,眼前得到,终身受益。
养成广读博览的好习惯:语文学习,仅限于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要多读书,读好书。同时先博后约,博专结合,学科渗透,专一精深。
养成勤于观察、勤于动笔的好习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随地留心观察生活。不动笔墨不读书,坚持写观察笔记,读书笔记,通过日记、写作等勤奋练笔。同时还要重视文章的修改,不断提高精心修改文章的能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养成提问质疑,思辨感悟的习惯:学贵善疑,学习中十分重要的是善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往往等于解决问题的大半,是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的必然过程。语文学习又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学习,既要有逻辑思维,还要有形象思维;既要讲求思辨,还要讲求感悟。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善于用自己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聪明才智去感悟作品,寻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读书境界。
学会探究性学习,养成独立探索,不因循守旧,重蹈覆辙,保持个性的独立思想。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提高他们思维的独特性;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二、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何培养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呢?笔者借鉴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和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应有足够的重视。
首先,反复强化学习情景刺激。从语文学习的需要出发,进行一定的情景刺激,使之和学生的某些有关的学习行为动作一起在他们头脑中形成巩固的神经联系。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长期布置,长期训练,学生就能逐步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
其次,注重培养积极学习的因素。一个人的兴趣、动机、情感、意识、气质、性格、技能等因素与其习惯的形成密切相关,有的是诱因,有的是动力,有的反映习惯形成的结果。如好新奇是青少年的天性,若能在新生刚入学、教师上第一堂课、教学中遇到新问题时抓紧引导,适应学生们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良好习惯的培养就能事半功倍。再如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动机,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诱因。更重要的是坚强意志的培养。意志力是习惯养成的保证,克服不良习惯尤其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自我支配,对好的做法能够持之以恒。还要辅之以检查、督促。必要的措施和制度,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同时着眼学生发展,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习惯本身是发展的,一个人的学习习惯从尚未形成,到初步培养,到基本养成,到最后巩固,就是一个发展过程。在实际培养中,首先抓初步养成,继而不断强化,最后达到巩固定型;不仅小学抓,而且中学抓,大学也需要继续抓。习惯越巩固,就越能定型化自动化。同时,学习习惯还应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学习的要求。如古人读书主要是吟诵,现代则要求朗读、默读,并养成跳读、速读习惯,以在较短时间内阅读更多的资料。另外,学习习惯培养中还应时刻关注个性发展。习惯往往是个性的突出标志,习惯的培养可以促使个性的改变。
三、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进入21世纪,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建立学习型社会已付诸实践。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只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那么学法的掌握对于终身学习乃至人的发展就至关重要。语文学习的方法有一般与特殊之分,一般的即常见的总带有普遍化的特点,却不一定具有普适性;特殊的总带有个性化色彩,它往往适合某一个。因此,一般的方法不一定是管用的方法,每个人都应积极寻找适于自身习惯的学习方法。这里介绍几种语文学习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泛览法:泛览法即通常说的略读法及快读法。略读法包括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搜寻猎读法、不求甚解法、扩散参读法等;快读法包括无声视读法、一目十行法、循章归旨法、意会神摄法等。略读、快读技法反映了阅读的广度和速度,是现代人必须谙熟的阅读技巧。
当今中小学的阅读教学,百分之八十以上搞的是精读训练。大多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单纯精读观念的影响很深,而对“一视就理解,一视就记忆”的快读训练接受很慢。作为信息时代的现代人,需要明白精读是准备,略读、快读是应用,是人生阅读活动的主体。
当我们接触到一篇短文或是一部巨著,都要浏览一下,快速浏览决定了是否有再往下读的必要。快速浏览就是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有个大体的了解,做出基本判断,诸如本文或本书的价值,哪里是主干,哪里是岔道。哪里有新意,哪里有特色,再读应该着眼于什么,重点研读什么,对这些问题基本要做到心中有数。
浏览因为速度快,不可能面面俱到,要达到一定的效果,就必须有侧重,主要留意一些重要信息。一般说来浏览文学作品大概要注意时代背景、文章重点、疑问之处等基本信息,获取对文章总体、概貌的把握。正如朱熹所说:“学,须先理会那大底。理会得大底了,将来那里面小底,自然通透。”
(二)精读法:精读法就是精读深思读书法,是一种对读物认真细读精心揣摩的阅读方式,精读的目的是获得对读物全面而非局部的、深入而非肤浅的、充分而非有限的、精细而非粗略的理解。精读的要义可以用“咬文嚼字”“字字见血”来概括。
精读的要求是: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深入钻下去,把它搞懂、搞透;对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它给予社会、时代的影响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对作品所用的艺术手法能够欣赏并学习运用等。诗人臧克家几十年如一日攻读《古文观止》,他说:“我 读古人书浓圈密点、旁注,十分认真,一字一句也不放过,以求吃尽书中味。”作家孙犁,一部《聊斋志异》读了15年,反复吟诵,精心阅读,细心揣摩,无不得其要领,达到学以致用。
精读有广泛的应用场合,前人曾把书分为四类:心治之书,要牢记在心;目治之书,仅需浏览一遍;口治之书,要上口诵读;手治之书,要抄写下来(杜宣《我的一点读书经验》)。除“目治之书”系略读外,都属精读之列。需要精读的书必须是典范之作。如中外名著、课本中的名家名篇、国内外获奖的优秀作品、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等,都可作为精读的书。如果是研究某一问题,围绕选题有目的地去读若干种书,也要精读。
精读是一件深入细致的工作,它贯穿在整个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之中。一般要突出抓好如下几点:一是弄清文义。即弄清文字和文句的含义。这虽是浅层表象的东西,但只有通过文义方能触摸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用意。可通过排除词语障碍、主动追求来龙去脉,借助题义弄清出处,反复研读某个词语的重复出现等方法,深入浅出,认真印证而弄清要义。二是咀嚼精华部分。即反复对文章的精华部分推敲、琢磨,直到真正弄通为止。咀嚼时要挖掘出表现作者胆识的部分和作品中艺术魅力强的部分,弄清楚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三是佳句赏析。即是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深刻体会书中、文中、诗中佳句的意趣。四是熟读成诵。即对经典部分能复述,经典段落能背诵。“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语)。只有熟读精思,才能对文章把握得深透,才能准确牢固地记忆。“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了自理会得。”(《朱子语类》卷十)语文课的精读训练,重在养成学生精读深思的习惯,学会阅读各类教科书,进而独立阅读名篇。
(三)圈点法:圈点法就是把读者最欣赏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重要的词句等用不同的线或符号在行间字旁画出来的简单的读书动笔方法。古人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摆卡片不读书”,把读书、思考和写作三者融为一体。所谓动笔,也有由简到繁的不同层面,“圈点”是最简单的方法,这里介绍圈点“文眼”的主要方法。
文眼在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在阅读鉴赏中,每读一箱作品,总得找出文章的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抓住了文眼,就能提挈全文,统领整篇。总之,文眼是关顾前后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是读懂、读透文章的标志。
点出文眼的主要方法,一是找警句。文眼往往是警句。有极强的概括力。找出文章中的警句,就容易点出文眼了。如鲁迅小说《孔乙己》的第九节:“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是一句看似平淡而实为深刻、生动的警句,是小说的“文眼”所在。这句话,既是客观描写,又是作者的评价,它揭示了小说主人公孔乙己的命运。二是找中心句。文眼往往与文章句段的中心句有关,找出中心句来也是很容易点出文眼的。这里需注意有些句段,从形式上看并没有现成的中心句,但我们可以用综合概括的方法,揭示它的中心,找出隐含的文眼。三是找出标题中画龙点睛的词语。文眼有时就在标题中,有的标题就是文眼,弄清标题,往往就能抓住文眼。例如王愿坚的《普通劳动者》就是紧扣“普通”来写将军的,他外表普通,作风普通,行动普通,是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劳动者。再如鲁迅小说《药》、《祝福》的标题就是文眼。
常用的语文学习方法还有:背诵法、体验法、课题法等等,这里由于篇幅原因不再赘述。
总之,学习语文的方法虽因人而异,但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只要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善于指导学法,授之于渔,学生必能学会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人的发展,便在情理当中了。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与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2版
[2]李景阳《语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版
[3]孙明符等《语文教师教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