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是欧洲理事会制定的关于语言教学、学习及评估的整体指导方针与行动纲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是高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二者都是结合当下外语教育的全新理念而制定的纲领性文件,但二者的制定主体、内容和受众的范围都不尽相同。语言学习观是二者主要的部分内容,由于受众范围、受众主体、民族心理差异、民族文化差异等影响,二者既有融合又有甄别,通过二者的对比可以给予语言学习者新的启示。
关键词: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语言学习观比较
语言是符号,语言符号不仅表示具体的事物、状态或动作,而且表示抽象的概念。语言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部分构成。语言学习即学习者个体学会用语言媒介进行交际的过程,它包括对声音、符号及法则等的识别、辨认和再现及掌握该语言的一系列动作技能。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FER)(以下简称《参考框架》)是《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的简称,是欧洲理事会制定的关于语言学习、教学和评估的整体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它提出的“面向行动”的教学理念、全新语言能力观和价值观及科学的语言能力量表,对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语言教育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CECR)(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是教育主管部门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英语教育质量,实现国家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愿望制定的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主要依据。《教学要求》提出了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规定了大学阶段英语教学要求的三个层次,阐明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参与的教学模式和以重视形成性评估标准兼顾其他评估标准为特点的新的评估体系。二者相比较,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二者都是为了适应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的具有纲领性的和规范性的文件,都吸纳了当代语言学、语言教学及语言习得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都是权威部门讨论、制定和发布的。不同方面主要体现在《参考框架》的受众是欧洲各国的各级各类教育部门或机构,而《教学要求》受众是我国各本科院校。
一、语言学习观的交融
《参考框架(P.48/P.57)》认为,交际策略是贯穿语言教学始终的语言活动,它是支配着语言使用者“动员及平衡所得资源、激活生理及认知方面的不同技能和过程、完成沟通要求”的重要认知活动。《参考框架》取众家之长,在语言教学历史上第一次将交际策略的分级评估制定在表格上。并且把交际活动分为表达(production)、接受(reception)、互动(interaction)和媒介(mediation)四种,在分别对各种交际活动所运用的策略从计划(planning)、执行(execution)、评估(evaluation)、修复(repair)四个步骤分别进行较为详细的阐释后,再按照三阶段六等级的方式(A1-C2)对各种活动进行描述,并且提供了策略分级标准。从《参考框架》可以看出,完成交际任务在它的概念及方法论系统中位于中心地位,功能主义和任务教学法是其贯穿始终的重要理论背景。它在第七章《任务极其在语言教学中的角色(P.119-P.157)》中系统地列举并分析了与“任务”有关的各项要素,包括任务的描述、任务的表现、任务的困难度等,不仅为教师指出了大学英语课堂的一种崭新的外语教学模式,而且为外语教育政策制定者、教材编写者、考试权威部门等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参考框架》之所以成为语言教育的一场“革命”,是因为将任务教学法运用到课堂和学习中。
然而,通过对《教学要求》和《参考框架》对比,我们得知,二者在学习观上有些相似或融合。首先,《教学要求》把大学英语的性质定义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其次,《教学要求》把其教学目标定义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再次,《教学要求》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提出的“分层次教学(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本身就体现了人本主义理念。最后,《教学要求》强调“自主学习”,明确指出:“教学模式的改革之一是尽快形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导作用。
二、语言学习观的甄别
《参考框架》的第一章(P12/P4)就明确提出“多元语言能力(plurilingguisme/plurilingualism)”。其定义为,注重个人语言经验在不同环境中增长。“多元语言能力”概念的提出冲破了语言教育只有通过学校教育途径的禁锢,倡导语言学习的终身化,认为任何一种语言接触或学习都是“多种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此外,《参考框架》认为,跨文化知识、意识与技巧是获得多元语言学习的要素,其地位和作用在多元语言学习和研究中日臻凸显。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教学要求》与《参考框架》在学习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由于《教学要求》是教育部专门对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规定的纲领性文件,因此没有像《参考框架》那样提出“多元语言能力(plurilingguisme/plurilingualism)”。《教学要求》在明确大学英语课程性质时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要求》提倡把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定位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制定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按照课程的属类,大学英语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以基础类课程为主,选修课以提高类课程或拓展类课程为主。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所能提供的硬件条件和网上教学系统,丰富学习资源,保证自主性学习的开展。此外,语言的社会性和交际性特征就是要求学生具有交流和合作精神。在保证自主性学习效果的同时,注意自身协作学习素养的培养。
三、语言学习观比较得出的启示
《参考框架》提出了语言学习应该包括下列相互关联的四类活动:一是语言输入(听和读);二是语言输出(说和写);三是语言互动(interaction);四是语言中介(mediation)。这里,语言互动既有口头的,又有笔头的。《参考框架》有明确的“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它将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引入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学习基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减少详尽的讲解,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探究、实践、发现、讲解、计划和设计。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材料和信息进行整合和加工,并建构知识,即从教导式到架构式的转变。知识变成了师生协商探讨、共同行动的产品。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加大了学生情感的投入和语言的输入,提高了学生记忆的深刻性,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参考框架》强调多种语言制度和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大学课堂鲜有用外语进行课堂教学的,学校的教学语言和学生的生活语言很少使用外语。再者,拓展外语学习环境也是值得语言学习者深思的一个方面。大学英语不只是在大学校园里学习,还应该像欧洲语言学习者那样,学习的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生活,从课堂拓展到校外,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我们要吸收《参考框架》里一切有利于适合我国语言学习者语言学习的内容,使之本土化、中国化,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我国外语教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制定外语能力标准方面,应该以语言交际为主要内容,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语言能力分级标准和规范,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语言能力框架和评估标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24.
[2]刘俊,傅荣主译.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编.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9.
[3]白乐桑,张丽.《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新理念对汉语教学的启示与推动——处于抉择关头的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8(3):59-73.
[4]王守仁.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4(2):4-10.
关键词: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语言学习观比较
语言是符号,语言符号不仅表示具体的事物、状态或动作,而且表示抽象的概念。语言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部分构成。语言学习即学习者个体学会用语言媒介进行交际的过程,它包括对声音、符号及法则等的识别、辨认和再现及掌握该语言的一系列动作技能。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FER)(以下简称《参考框架》)是《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的简称,是欧洲理事会制定的关于语言学习、教学和评估的整体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它提出的“面向行动”的教学理念、全新语言能力观和价值观及科学的语言能力量表,对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语言教育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CECR)(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是教育主管部门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英语教育质量,实现国家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愿望制定的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主要依据。《教学要求》提出了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规定了大学阶段英语教学要求的三个层次,阐明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参与的教学模式和以重视形成性评估标准兼顾其他评估标准为特点的新的评估体系。二者相比较,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二者都是为了适应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的具有纲领性的和规范性的文件,都吸纳了当代语言学、语言教学及语言习得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都是权威部门讨论、制定和发布的。不同方面主要体现在《参考框架》的受众是欧洲各国的各级各类教育部门或机构,而《教学要求》受众是我国各本科院校。
一、语言学习观的交融
《参考框架(P.48/P.57)》认为,交际策略是贯穿语言教学始终的语言活动,它是支配着语言使用者“动员及平衡所得资源、激活生理及认知方面的不同技能和过程、完成沟通要求”的重要认知活动。《参考框架》取众家之长,在语言教学历史上第一次将交际策略的分级评估制定在表格上。并且把交际活动分为表达(production)、接受(reception)、互动(interaction)和媒介(mediation)四种,在分别对各种交际活动所运用的策略从计划(planning)、执行(execution)、评估(evaluation)、修复(repair)四个步骤分别进行较为详细的阐释后,再按照三阶段六等级的方式(A1-C2)对各种活动进行描述,并且提供了策略分级标准。从《参考框架》可以看出,完成交际任务在它的概念及方法论系统中位于中心地位,功能主义和任务教学法是其贯穿始终的重要理论背景。它在第七章《任务极其在语言教学中的角色(P.119-P.157)》中系统地列举并分析了与“任务”有关的各项要素,包括任务的描述、任务的表现、任务的困难度等,不仅为教师指出了大学英语课堂的一种崭新的外语教学模式,而且为外语教育政策制定者、教材编写者、考试权威部门等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参考框架》之所以成为语言教育的一场“革命”,是因为将任务教学法运用到课堂和学习中。
然而,通过对《教学要求》和《参考框架》对比,我们得知,二者在学习观上有些相似或融合。首先,《教学要求》把大学英语的性质定义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其次,《教学要求》把其教学目标定义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再次,《教学要求》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提出的“分层次教学(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本身就体现了人本主义理念。最后,《教学要求》强调“自主学习”,明确指出:“教学模式的改革之一是尽快形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导作用。
二、语言学习观的甄别
《参考框架》的第一章(P12/P4)就明确提出“多元语言能力(plurilingguisme/plurilingualism)”。其定义为,注重个人语言经验在不同环境中增长。“多元语言能力”概念的提出冲破了语言教育只有通过学校教育途径的禁锢,倡导语言学习的终身化,认为任何一种语言接触或学习都是“多种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此外,《参考框架》认为,跨文化知识、意识与技巧是获得多元语言学习的要素,其地位和作用在多元语言学习和研究中日臻凸显。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教学要求》与《参考框架》在学习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由于《教学要求》是教育部专门对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规定的纲领性文件,因此没有像《参考框架》那样提出“多元语言能力(plurilingguisme/plurilingualism)”。《教学要求》在明确大学英语课程性质时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要求》提倡把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定位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制定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按照课程的属类,大学英语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以基础类课程为主,选修课以提高类课程或拓展类课程为主。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所能提供的硬件条件和网上教学系统,丰富学习资源,保证自主性学习的开展。此外,语言的社会性和交际性特征就是要求学生具有交流和合作精神。在保证自主性学习效果的同时,注意自身协作学习素养的培养。
三、语言学习观比较得出的启示
《参考框架》提出了语言学习应该包括下列相互关联的四类活动:一是语言输入(听和读);二是语言输出(说和写);三是语言互动(interaction);四是语言中介(mediation)。这里,语言互动既有口头的,又有笔头的。《参考框架》有明确的“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它将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引入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学习基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减少详尽的讲解,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探究、实践、发现、讲解、计划和设计。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材料和信息进行整合和加工,并建构知识,即从教导式到架构式的转变。知识变成了师生协商探讨、共同行动的产品。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加大了学生情感的投入和语言的输入,提高了学生记忆的深刻性,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参考框架》强调多种语言制度和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大学课堂鲜有用外语进行课堂教学的,学校的教学语言和学生的生活语言很少使用外语。再者,拓展外语学习环境也是值得语言学习者深思的一个方面。大学英语不只是在大学校园里学习,还应该像欧洲语言学习者那样,学习的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生活,从课堂拓展到校外,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我们要吸收《参考框架》里一切有利于适合我国语言学习者语言学习的内容,使之本土化、中国化,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我国外语教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制定外语能力标准方面,应该以语言交际为主要内容,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语言能力分级标准和规范,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语言能力框架和评估标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24.
[2]刘俊,傅荣主译.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编.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9.
[3]白乐桑,张丽.《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新理念对汉语教学的启示与推动——处于抉择关头的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8(3):59-73.
[4]王守仁.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4(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