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defend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过于重视基础教育,教师在文本钻研中侧重语言基础,忽视文学鉴赏的更高层次探究,这致使教师在教学中过于侧重课文的分析,想尽量将文章的内容透彻地传授给学生。于是,教师的分析替代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导致“满堂灌”教学模式的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授课与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加上学生的课程较多,若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教学意境,这可以由讨论、朗读或反思等方面进行切入。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构建主体性阅读
  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和宗旨方面看,自主性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肩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读促思,自能通解。积极主动地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它突出学生学习的个体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其形成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以导激趣。如讲《孔乙己》和《范进》两篇文章时,可以把切入点定为孔乙己和范进的换位思考:范进如果面对酒客的奚落会怎样表现?孔乙己果面对岳父的谩骂会怎样?孔乙己如中举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类问题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这样一改传统的教法,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文章本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培养了一学生独立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阅读实践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自控意识得到强化。其读书活动虽然也有教师的启发诱导,但主要还是由学生自读白思、自我感悟、自问白解、“自求得之”。
  二、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若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则不能局限于文本的理解,还应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迁移与拓展。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适宜的文本开展迁移训练,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师应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即把自己所学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在实践中加深记忆,并获得新知识。在语文阅读中,教师应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能够将所学语文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如指导学生对课文中一些名篇名作的章、段进行模仿写作;阅读文章后写写读后感,以提高他们的阅读深度,促进其创造思维的发展:在人物描写方法的学习后,不但可以阅读鉴赏,还可以写作实践:在诗歌的学习完成后,可以诗歌鉴赏或模仿写诗。比如,教学《紫藤萝瀑布》后,教师可将本文与作者的另一篇散文《报秋》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当学生理解文章构思之后,可让学生试着进行写作:描写一种植物或花木。这样,通过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习能力。开展拓展与延伸的方式是多样化的,第一,同一题目的文章的比较阅读。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选出沈从文的《春》进行补充阅读,这样,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题目、同一题材,而文章的写作方法不同,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选取同主题或同情感的文章来比较阅读。如学习《端午的鸭蛋》,教师可引入文章《豆腐入文闻亦香》,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更多民俗风情。第三,选取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阅读,能让学生比较文章的写法与主题的异同点。在拓展与延伸时,教师还可延伸于其他学科,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如科技生活、历史生活、现实生活以及大自然等。这样,不但拉近了文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距离,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阅读学习兴趣。
  三、选择多种阅读途径,构建个性化阅读
  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以课本阅读为基础,在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后再作课外阅读的延伸,进而再去读社会、读人生这都无字大书,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日的。
  1.开展课内各种语文活动。配合语文课本及课外阅读内容,我们可以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作文比赛、课本剧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巩固课内课外阅读知识:还可以办手抄报、办文学社刊物,办壁报、黑板报等,从征题到写稿,到版面设计,全由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的能力。
  2.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的社会,开放的课堂,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时刻与社会接触,教师应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去体会社会生活的真善美,去鄙弃社会生活的假恶丑,去同情去关爱,去憎恶去批判,把社会作为第二课常。这实际上是课内阅读的又一延伸方式,只是阅读的材料不再是一本本黑底白字的书,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件件复杂的事,一幅幅生动的画这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训练。
  四、拓展文本,丰富语文素养
  拓展阅读,是指语文教学中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我们可以设计要求学生写出杜甫这位老者在邻村的孩童抱茅而去独立秋风中的情景和心情。学生要构思好这个片段,除了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还必须能够理解杜甫的境况和充分感受诗的意境。这样的片段写作能够使学生对杜甫的诗体会得更深刻。更有利于辅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人物性格,对文章更好地进行再创造。
  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出有效、适宜的阅读教学模式,创设阅读意境,明确学习目标,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展示与弘扬自我。
  参考文献:
  [1]闫永兵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1(05)
  [2]李木花.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5)
  [3]赵洪芳.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0(11)
其他文献
让学生从小诵读、赏析古诗词,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世界灿烂辉煌的文化,陶冶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同时,从诗歌简短凝炼的语言中汲取营养,提高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对这种富有凝炼性、跳跃性、音乐性、抒情性的文学样式进行鉴赏,并达到文学接受的高潮呢?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方面入手。  一、让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更优化  1.建立联系,充分理解。通过初中诗词的教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很多老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对话教学,在还没有搞清楚对话教学是什么的时候,“对话”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于课堂,于是,课堂热闹了,至于学生在课堂上习得了什么就是属于可以被忽略的了。可以说,这种浮泛的没有价值的“对话”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加走向随意和混乱,也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  那么
期刊
前言  新课程语文教学倡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来感知生活的丰富多彩,鼓励他们写出思想健康、富有个性、勇于创新的文章。写作教学需要以教材文本为学习模仿载体,以其中的主题思想、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作为学习感悟载体,倡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捕捉对人生生活等方面的独特感受。同时,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拟题,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从而提高写作水平。作文在初中语文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由于中考作文分值比例高,难度大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对朗读教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也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回归,对教师而言,亦是一种导向。然而,遗憾的是,这个要求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在语文教学中也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要突破当前课堂朗读的窘境,实现有效朗读的意义,就需要从大处和小处、从思想到手段上进行“综合治理”。  一、明确朗读对象和目标 
期刊
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当前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如何解决学生的学习时间、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有限与知识激增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无疑就是借用不断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必将大大促进教育的发展,也必将促进语文教学的现代化,使语文教学发生巨大变革,从而增加教学的容量和提升教学的质量。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个大环境下,我们
期刊
德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做什么事都会表现出一种倾向和情绪,当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表现出强烈倾向和喜好的情趣,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智慧的触发器,才能的生发点,求知的前动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也要遵循兴趣性的原理,处理好兴趣与写作的关系,让学生在兴趣中作文。  这里的所谓“写作前”主要是与正式的课堂作文以及考试作文相区别,主要是指平时的生活积累、书籍阅读,还有随心所欲的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