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过于重视基础教育,教师在文本钻研中侧重语言基础,忽视文学鉴赏的更高层次探究,这致使教师在教学中过于侧重课文的分析,想尽量将文章的内容透彻地传授给学生。于是,教师的分析替代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导致“满堂灌”教学模式的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授课与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加上学生的课程较多,若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教学意境,这可以由讨论、朗读或反思等方面进行切入。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构建主体性阅读
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和宗旨方面看,自主性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肩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读促思,自能通解。积极主动地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它突出学生学习的个体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其形成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以导激趣。如讲《孔乙己》和《范进》两篇文章时,可以把切入点定为孔乙己和范进的换位思考:范进如果面对酒客的奚落会怎样表现?孔乙己果面对岳父的谩骂会怎样?孔乙己如中举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类问题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这样一改传统的教法,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文章本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培养了一学生独立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阅读实践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自控意识得到强化。其读书活动虽然也有教师的启发诱导,但主要还是由学生自读白思、自我感悟、自问白解、“自求得之”。
二、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若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则不能局限于文本的理解,还应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迁移与拓展。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适宜的文本开展迁移训练,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师应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即把自己所学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在实践中加深记忆,并获得新知识。在语文阅读中,教师应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能够将所学语文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如指导学生对课文中一些名篇名作的章、段进行模仿写作;阅读文章后写写读后感,以提高他们的阅读深度,促进其创造思维的发展:在人物描写方法的学习后,不但可以阅读鉴赏,还可以写作实践:在诗歌的学习完成后,可以诗歌鉴赏或模仿写诗。比如,教学《紫藤萝瀑布》后,教师可将本文与作者的另一篇散文《报秋》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当学生理解文章构思之后,可让学生试着进行写作:描写一种植物或花木。这样,通过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习能力。开展拓展与延伸的方式是多样化的,第一,同一题目的文章的比较阅读。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选出沈从文的《春》进行补充阅读,这样,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题目、同一题材,而文章的写作方法不同,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选取同主题或同情感的文章来比较阅读。如学习《端午的鸭蛋》,教师可引入文章《豆腐入文闻亦香》,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更多民俗风情。第三,选取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阅读,能让学生比较文章的写法与主题的异同点。在拓展与延伸时,教师还可延伸于其他学科,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如科技生活、历史生活、现实生活以及大自然等。这样,不但拉近了文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距离,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阅读学习兴趣。
三、选择多种阅读途径,构建个性化阅读
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以课本阅读为基础,在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后再作课外阅读的延伸,进而再去读社会、读人生这都无字大书,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日的。
1.开展课内各种语文活动。配合语文课本及课外阅读内容,我们可以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作文比赛、课本剧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巩固课内课外阅读知识:还可以办手抄报、办文学社刊物,办壁报、黑板报等,从征题到写稿,到版面设计,全由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的能力。
2.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的社会,开放的课堂,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时刻与社会接触,教师应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去体会社会生活的真善美,去鄙弃社会生活的假恶丑,去同情去关爱,去憎恶去批判,把社会作为第二课常。这实际上是课内阅读的又一延伸方式,只是阅读的材料不再是一本本黑底白字的书,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件件复杂的事,一幅幅生动的画这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训练。
四、拓展文本,丰富语文素养
拓展阅读,是指语文教学中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我们可以设计要求学生写出杜甫这位老者在邻村的孩童抱茅而去独立秋风中的情景和心情。学生要构思好这个片段,除了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还必须能够理解杜甫的境况和充分感受诗的意境。这样的片段写作能够使学生对杜甫的诗体会得更深刻。更有利于辅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人物性格,对文章更好地进行再创造。
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出有效、适宜的阅读教学模式,创设阅读意境,明确学习目标,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展示与弘扬自我。
参考文献:
[1]闫永兵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1(05)
[2]李木花.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5)
[3]赵洪芳.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0(11)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过于重视基础教育,教师在文本钻研中侧重语言基础,忽视文学鉴赏的更高层次探究,这致使教师在教学中过于侧重课文的分析,想尽量将文章的内容透彻地传授给学生。于是,教师的分析替代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导致“满堂灌”教学模式的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授课与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加上学生的课程较多,若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教学意境,这可以由讨论、朗读或反思等方面进行切入。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构建主体性阅读
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和宗旨方面看,自主性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肩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读促思,自能通解。积极主动地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它突出学生学习的个体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其形成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以导激趣。如讲《孔乙己》和《范进》两篇文章时,可以把切入点定为孔乙己和范进的换位思考:范进如果面对酒客的奚落会怎样表现?孔乙己果面对岳父的谩骂会怎样?孔乙己如中举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类问题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这样一改传统的教法,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文章本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培养了一学生独立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阅读实践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自控意识得到强化。其读书活动虽然也有教师的启发诱导,但主要还是由学生自读白思、自我感悟、自问白解、“自求得之”。
二、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若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则不能局限于文本的理解,还应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迁移与拓展。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适宜的文本开展迁移训练,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师应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即把自己所学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在实践中加深记忆,并获得新知识。在语文阅读中,教师应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能够将所学语文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如指导学生对课文中一些名篇名作的章、段进行模仿写作;阅读文章后写写读后感,以提高他们的阅读深度,促进其创造思维的发展:在人物描写方法的学习后,不但可以阅读鉴赏,还可以写作实践:在诗歌的学习完成后,可以诗歌鉴赏或模仿写诗。比如,教学《紫藤萝瀑布》后,教师可将本文与作者的另一篇散文《报秋》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当学生理解文章构思之后,可让学生试着进行写作:描写一种植物或花木。这样,通过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习能力。开展拓展与延伸的方式是多样化的,第一,同一题目的文章的比较阅读。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选出沈从文的《春》进行补充阅读,这样,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题目、同一题材,而文章的写作方法不同,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选取同主题或同情感的文章来比较阅读。如学习《端午的鸭蛋》,教师可引入文章《豆腐入文闻亦香》,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更多民俗风情。第三,选取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阅读,能让学生比较文章的写法与主题的异同点。在拓展与延伸时,教师还可延伸于其他学科,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如科技生活、历史生活、现实生活以及大自然等。这样,不但拉近了文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距离,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阅读学习兴趣。
三、选择多种阅读途径,构建个性化阅读
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以课本阅读为基础,在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后再作课外阅读的延伸,进而再去读社会、读人生这都无字大书,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日的。
1.开展课内各种语文活动。配合语文课本及课外阅读内容,我们可以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作文比赛、课本剧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巩固课内课外阅读知识:还可以办手抄报、办文学社刊物,办壁报、黑板报等,从征题到写稿,到版面设计,全由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的能力。
2.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的社会,开放的课堂,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时刻与社会接触,教师应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去体会社会生活的真善美,去鄙弃社会生活的假恶丑,去同情去关爱,去憎恶去批判,把社会作为第二课常。这实际上是课内阅读的又一延伸方式,只是阅读的材料不再是一本本黑底白字的书,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件件复杂的事,一幅幅生动的画这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训练。
四、拓展文本,丰富语文素养
拓展阅读,是指语文教学中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我们可以设计要求学生写出杜甫这位老者在邻村的孩童抱茅而去独立秋风中的情景和心情。学生要构思好这个片段,除了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还必须能够理解杜甫的境况和充分感受诗的意境。这样的片段写作能够使学生对杜甫的诗体会得更深刻。更有利于辅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人物性格,对文章更好地进行再创造。
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出有效、适宜的阅读教学模式,创设阅读意境,明确学习目标,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展示与弘扬自我。
参考文献:
[1]闫永兵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1(05)
[2]李木花.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5)
[3]赵洪芳.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