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社会适应能力的水平与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关系密切。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功能多样、形式丰富和不可替代性的特征。在校园生活中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该文以此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塔里木大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情况,进一步解析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状况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疆 高校校园 体育文化 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2(b)-0058-02
教育部颁布的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社会适应”是主要学习领域之一,并且明确指出: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水平。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社会适应能力的水平与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关系密切。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该文以塔里木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230名学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226份,有效问卷197份,所有得到的数据采用Dps7.05软件和Excel 2003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情况
通过对所有问卷数据、信息统计结果如表1。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强,有3%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有36%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一般,有39%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有39%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很差,统计结果显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集中在差的水平。调查结果总体显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8.17,处于6~16分这个范围内,说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学生的社会能力急需提高。
2.2 学生参加体育文化行为对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2.2.1 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次数对适应能力影响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每周参加1次运动同学占总体36%,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5.54;参加2次的同学占总体33%,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7.26;参加3次的同学占总体16%,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9.12;参加3次以上的同学占总体15%,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15.46。通过对比可知,多数学生一周的锻炼次为1~2次,锻炼的次数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有明显的增加。
2.2.2 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时间对社会适应能力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时间为0 h的同学占总体11%,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3.36;参加活动时间为0~1 h的同学占总体24%,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4.81;参加活动时间为1~2 h的同学占总体49%,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9.20;参加3 h以上的同学占总体15%,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13.48。通过对比可知,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时间多数学生为1~2 h,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时间的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呈现升高的趋势。
2.2.3 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担任的角色对适应能力影响
被调查学生中,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作为组织者参加活动有36人,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6.66;作为裁判员的同学有23人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9.74;作为运动员的同学有135人,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10.43;作为观众的同学有135人,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7.48。由数据可知,学生多数以运动员和观众的角色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运动员和裁判员群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要高。
2.2.4 参加体育项目形式
比较不同锻炼形式下的社会适应力得分差异,我们分析,得出结果学生单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形式参与锻炼的学生,只有7.54分;而最高的则是喜欢和朋友、同学一起锻炼的学生得分为11.34分,结伴进行课外体育活动肯定比一个人锻炼要更有利于社交能力的发展。通过分析得出,不同活动形式的社会适应力得分存在显著的差异,且与朋友、同学一起的得分明显高于一个人锻炼的得分,不确定自己运动形式的学生的得分相较喜欢一个人锻炼的学生要高。
3 学生参加体育文化活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
被测试学生整体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处于适应能力较差的范围。而且有78%的学生处在一般水平线下,学生的适应能力亟待提高。大多数学生每周参加运动次数在1~2次,运动时间为1~2 h的学生占最多,学生参与运动的形式多以同学或朋友结伴一起运动,学生更多是以运动员和观众角色参与体育文化活动。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知道学生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不同程度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影响是显著的。
4 形成原因
4.1 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因素
学校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投入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开展情况和活动氛围,从而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文化运动的态度和行为。普通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有缺少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体育知识匮乏,体育运动技术水平较差的特点和学生自我中心意识严重、对于体育文化活动认识程度不够因素,使学生出现参加运动态度不认真,次数不够,时间不足,人数减少的现象。学校应该通过建设投入为学生提供舒适的活动环境,通过宣传加强学生对体育认识的引导,通过体育制度完善为活动顺利进行提供保障,通过体育课程的改革和社团的建设为学生体育技术水平提高、体育知识提升搭建平台。为学生养成热爱体育、参与体育、终生体育的习惯打下基础。
4.2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因素
授课形式单一,授课时间分散。目前我校全部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一周每个班级上一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一学期要教授300名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因此无法完成对每一个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和行为引导,从而不能调动学生体育课程学习兴趣。体育课教学内容重复性较强,多以身体锻炼和基本技术学习为主。缺乏技术运用和赛事参与程度。多数学生只是为了成绩而学习,感受不到体育带来的快乐却只感受到体育课程枯燥和乏味。这与90后学生对体育的需求相差甚远。 教学方法单一。体育教学一直沿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体育欣赏水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需求急剧增多,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的渴望。学生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仅只是学习技术和锻炼身体,而是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和感受体育、体验体育。
成绩考核标准停滞不前。应试形式的成绩评定只重视学生技术水平和达标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在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育道德水准的提升和体育技术能力上的发展。
4.3 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自身因素是学生体育参与的内因,也是决定因素。它影响学生的体育态度和行为。学生自身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取决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对体育运动的价值观、是否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能否产生再次参与运动的欲望等等,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才是提高学生运动参与的关键。
5 结语
通过多部门多渠道有计划地宣传,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活动对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认识水平,使学生正确认识校园体育文化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同时打造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品牌活动,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和活动中来。
注意学生体育健康知识的教授,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体育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让学生懂得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和俱乐部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给学生提供不同水平赛事平台,向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转变,加强体育文化活动中人际交往,让大学生体验更多角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丽琴.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7,14(2):79-82.
[2] 崔秋月.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3] 毛振明.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1-11.
[4]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的决定[Z].2006.
[5] 李晓强,段旭光.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理论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8-50.
[6] 吴红胤.试论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93-95.
[7]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5-148.
关键词:新疆 高校校园 体育文化 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2(b)-0058-02
教育部颁布的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社会适应”是主要学习领域之一,并且明确指出: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水平。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社会适应能力的水平与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关系密切。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该文以塔里木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230名学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226份,有效问卷197份,所有得到的数据采用Dps7.05软件和Excel 2003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情况
通过对所有问卷数据、信息统计结果如表1。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强,有3%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有36%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一般,有39%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有39%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很差,统计结果显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集中在差的水平。调查结果总体显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8.17,处于6~16分这个范围内,说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学生的社会能力急需提高。
2.2 学生参加体育文化行为对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2.2.1 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次数对适应能力影响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每周参加1次运动同学占总体36%,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5.54;参加2次的同学占总体33%,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7.26;参加3次的同学占总体16%,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9.12;参加3次以上的同学占总体15%,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15.46。通过对比可知,多数学生一周的锻炼次为1~2次,锻炼的次数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有明显的增加。
2.2.2 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时间对社会适应能力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时间为0 h的同学占总体11%,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3.36;参加活动时间为0~1 h的同学占总体24%,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4.81;参加活动时间为1~2 h的同学占总体49%,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9.20;参加3 h以上的同学占总体15%,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13.48。通过对比可知,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时间多数学生为1~2 h,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时间的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呈现升高的趋势。
2.2.3 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担任的角色对适应能力影响
被调查学生中,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作为组织者参加活动有36人,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6.66;作为裁判员的同学有23人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9.74;作为运动员的同学有135人,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10.43;作为观众的同学有135人,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7.48。由数据可知,学生多数以运动员和观众的角色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运动员和裁判员群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要高。
2.2.4 参加体育项目形式
比较不同锻炼形式下的社会适应力得分差异,我们分析,得出结果学生单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形式参与锻炼的学生,只有7.54分;而最高的则是喜欢和朋友、同学一起锻炼的学生得分为11.34分,结伴进行课外体育活动肯定比一个人锻炼要更有利于社交能力的发展。通过分析得出,不同活动形式的社会适应力得分存在显著的差异,且与朋友、同学一起的得分明显高于一个人锻炼的得分,不确定自己运动形式的学生的得分相较喜欢一个人锻炼的学生要高。
3 学生参加体育文化活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
被测试学生整体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处于适应能力较差的范围。而且有78%的学生处在一般水平线下,学生的适应能力亟待提高。大多数学生每周参加运动次数在1~2次,运动时间为1~2 h的学生占最多,学生参与运动的形式多以同学或朋友结伴一起运动,学生更多是以运动员和观众角色参与体育文化活动。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知道学生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不同程度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影响是显著的。
4 形成原因
4.1 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因素
学校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投入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开展情况和活动氛围,从而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文化运动的态度和行为。普通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有缺少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体育知识匮乏,体育运动技术水平较差的特点和学生自我中心意识严重、对于体育文化活动认识程度不够因素,使学生出现参加运动态度不认真,次数不够,时间不足,人数减少的现象。学校应该通过建设投入为学生提供舒适的活动环境,通过宣传加强学生对体育认识的引导,通过体育制度完善为活动顺利进行提供保障,通过体育课程的改革和社团的建设为学生体育技术水平提高、体育知识提升搭建平台。为学生养成热爱体育、参与体育、终生体育的习惯打下基础。
4.2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因素
授课形式单一,授课时间分散。目前我校全部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一周每个班级上一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一学期要教授300名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因此无法完成对每一个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和行为引导,从而不能调动学生体育课程学习兴趣。体育课教学内容重复性较强,多以身体锻炼和基本技术学习为主。缺乏技术运用和赛事参与程度。多数学生只是为了成绩而学习,感受不到体育带来的快乐却只感受到体育课程枯燥和乏味。这与90后学生对体育的需求相差甚远。 教学方法单一。体育教学一直沿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体育欣赏水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需求急剧增多,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的渴望。学生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仅只是学习技术和锻炼身体,而是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和感受体育、体验体育。
成绩考核标准停滞不前。应试形式的成绩评定只重视学生技术水平和达标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在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育道德水准的提升和体育技术能力上的发展。
4.3 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自身因素是学生体育参与的内因,也是决定因素。它影响学生的体育态度和行为。学生自身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取决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对体育运动的价值观、是否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能否产生再次参与运动的欲望等等,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才是提高学生运动参与的关键。
5 结语
通过多部门多渠道有计划地宣传,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活动对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认识水平,使学生正确认识校园体育文化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同时打造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品牌活动,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和活动中来。
注意学生体育健康知识的教授,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体育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让学生懂得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和俱乐部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给学生提供不同水平赛事平台,向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转变,加强体育文化活动中人际交往,让大学生体验更多角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丽琴.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7,14(2):79-82.
[2] 崔秋月.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3] 毛振明.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1-11.
[4]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的决定[Z].2006.
[5] 李晓强,段旭光.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理论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8-50.
[6] 吴红胤.试论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93-95.
[7]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