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点罗列、素材堆砌的课堂不但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情感,而且容易让学生的心灵远离数学,排斥课堂。教师应善于寻找数学与诗意的衔接点、结合处,努力为他们创设一个主动亲近的诗意课堂。让枯燥的数学迸发出无穷的魅力,让数学的教学迎来一个异彩纷呈的春天。
一、诗情画意——洋溢着诗的浪漫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强大优势,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愉悦氛围,展现一幅幅令学生流连忘返的优美画面,在学生心灵得以轻飞曼舞的同时,引领他们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在一次学校举办的观摩课上,同样执教“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许多教师的设计往往是先出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个轴对称图形,然后便讲解概念、接着认识图形,学生接受得确实比较快,掌握得比较牢固。但就是在培养兴趣方面显得有些欠缺,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把上课当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来对待,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让稚嫩的双肩过早过多地承担起不必要的重负。然而有一位教师别出心裁的设计却折服了众多的评委,并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
多媒体课件呈现:一只只蝴蝶在阳光下的草丛中翩翩起舞;一只只小蜜蜂在花丛里飞来飞去,欢快的跳着8字形舞。一幅幅风光旖旎、景色迷人的自然画面跃然出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学生徜徉在如诗般的意境中,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造化与神奇,对画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教师适时引导,鼓励学生说一说对画面的感受……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课堂教学倘能融入美的因素、诗的意境,便立即会焕发出动人的光彩。“对称”既是数学内容,又是美学概念。欣赏自然界中对称体现的美,能够让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表象,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意识到数学原来还可以这么有情趣的去学习,这么有魅力。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二、古诗轶事——展现着诗的魅力
诗是精粹的语言艺术,诗人必须运用形象思维来进行创作。数学是一种抽象思维活动,似乎与诗无缘。然而,古人却将数学思想巧妙的融入到古诗里面,使得数学与诗产生了相得益彰、相映生辉的神奇效果,成就了诗的另一个分支——数学诗。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数学诗,既能够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领略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又能够感悟诗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在感受诗的魅力的同时,发现提炼出数学思维。
相传清代的乾隆皇帝七十五岁生日时,摆“千叟宴”。邀集千名古稀老人一同欢庆,乾隆在席上以最老寿星的年龄为题吟出这个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要大家对下联。当时,以机敏著称的大臣纪晓岚也出席作陪。他略加思索就对了出来:“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这称得上是一副绝妙得“数学对联”了。那么,这个老寿星到底多大年纪了?(“花甲”指六十岁,“花甲重逢”指两个六十岁,再加上“三七”二十一年,恰好是一百四十一岁。“古稀”指七十岁,“古稀双庆”指两个七十岁,再加上“一度春秋”,也就是一年,正好是一百四十一岁)这实际上是一道数学应用题,只是用故事与诗的形式来展现,学生的兴致就特别高,对老寿星的年龄也是急切的想知道。经过认真的思考,很快就破解了诗中的数字之谜: 60×2 7×3=141,70×2 1=141。
三、童谣童唱——流淌着诗的旋律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有一首歌诀用来帮助学生记忆12个月的天数:“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二十九。”学生很喜欢唱,而且岁月的流逝竟然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没有冲刷掉只言片语。受此启发,在教学中,我注意收集儿童喜闻乐见、易学易唱的歌谣,教学生传唱。例如在教学简单的乘法计算时,就收集到了这么一首: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歌谣浅显易懂,好学易唱,极易调动小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孩子们将歌谣从课上搬到课下,一时童谣四起,唱遍校园。在歌谣特有的韵律下,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歌谣是越唱越长,当然对简单的乘法计算也就越来越娴熟.达到了寓学于乐的效果。
构建诗意课堂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不仅需要教师的灵感与智慧,更需要师生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投入。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教学机智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让数字、符号、图形在孩子们面前彻底丢掉冷冰冰的的面孔,重新焕发出生命的色彩,让看似平淡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产生磁石般的吸引力,把孩子的心灵紧紧吸引,让他们体验和享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获取生命的愉悦与灵性。
一、诗情画意——洋溢着诗的浪漫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强大优势,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愉悦氛围,展现一幅幅令学生流连忘返的优美画面,在学生心灵得以轻飞曼舞的同时,引领他们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在一次学校举办的观摩课上,同样执教“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许多教师的设计往往是先出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个轴对称图形,然后便讲解概念、接着认识图形,学生接受得确实比较快,掌握得比较牢固。但就是在培养兴趣方面显得有些欠缺,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把上课当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来对待,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让稚嫩的双肩过早过多地承担起不必要的重负。然而有一位教师别出心裁的设计却折服了众多的评委,并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
多媒体课件呈现:一只只蝴蝶在阳光下的草丛中翩翩起舞;一只只小蜜蜂在花丛里飞来飞去,欢快的跳着8字形舞。一幅幅风光旖旎、景色迷人的自然画面跃然出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学生徜徉在如诗般的意境中,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造化与神奇,对画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教师适时引导,鼓励学生说一说对画面的感受……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课堂教学倘能融入美的因素、诗的意境,便立即会焕发出动人的光彩。“对称”既是数学内容,又是美学概念。欣赏自然界中对称体现的美,能够让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表象,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意识到数学原来还可以这么有情趣的去学习,这么有魅力。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二、古诗轶事——展现着诗的魅力
诗是精粹的语言艺术,诗人必须运用形象思维来进行创作。数学是一种抽象思维活动,似乎与诗无缘。然而,古人却将数学思想巧妙的融入到古诗里面,使得数学与诗产生了相得益彰、相映生辉的神奇效果,成就了诗的另一个分支——数学诗。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数学诗,既能够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领略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又能够感悟诗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在感受诗的魅力的同时,发现提炼出数学思维。
相传清代的乾隆皇帝七十五岁生日时,摆“千叟宴”。邀集千名古稀老人一同欢庆,乾隆在席上以最老寿星的年龄为题吟出这个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要大家对下联。当时,以机敏著称的大臣纪晓岚也出席作陪。他略加思索就对了出来:“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这称得上是一副绝妙得“数学对联”了。那么,这个老寿星到底多大年纪了?(“花甲”指六十岁,“花甲重逢”指两个六十岁,再加上“三七”二十一年,恰好是一百四十一岁。“古稀”指七十岁,“古稀双庆”指两个七十岁,再加上“一度春秋”,也就是一年,正好是一百四十一岁)这实际上是一道数学应用题,只是用故事与诗的形式来展现,学生的兴致就特别高,对老寿星的年龄也是急切的想知道。经过认真的思考,很快就破解了诗中的数字之谜: 60×2 7×3=141,70×2 1=141。
三、童谣童唱——流淌着诗的旋律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有一首歌诀用来帮助学生记忆12个月的天数:“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二十九。”学生很喜欢唱,而且岁月的流逝竟然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没有冲刷掉只言片语。受此启发,在教学中,我注意收集儿童喜闻乐见、易学易唱的歌谣,教学生传唱。例如在教学简单的乘法计算时,就收集到了这么一首: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歌谣浅显易懂,好学易唱,极易调动小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孩子们将歌谣从课上搬到课下,一时童谣四起,唱遍校园。在歌谣特有的韵律下,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歌谣是越唱越长,当然对简单的乘法计算也就越来越娴熟.达到了寓学于乐的效果。
构建诗意课堂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不仅需要教师的灵感与智慧,更需要师生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投入。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教学机智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让数字、符号、图形在孩子们面前彻底丢掉冷冰冰的的面孔,重新焕发出生命的色彩,让看似平淡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产生磁石般的吸引力,把孩子的心灵紧紧吸引,让他们体验和享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获取生命的愉悦与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