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知识的动力,是发展思维的前提。因此,教师要从教材入手,从学生入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斯基在《中小学数学能力心理学》中说:“数学能力实际上只能在对于数学活动有爱好或明显需要的情况下才能发展。”这就是说,能力的发展,爱好的产生,依赖于兴趣的推动。初中学生年龄小,意志薄弱,行动容易受情感支配,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地注入新的刺激,才能推动学生的学习行为。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每节数学课都在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氛围中度过,这样就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圆的定义”的教学,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圆形的实物接触得较多,小学又学过一些与圆有关的知识,对圆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圆的本质特征。如果此时教师问学生“究竟什么叫做圆”,他们很难回答上来。不过,他们对圆的定义已经产生了想要知道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3.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概率”这一内容时,我就采取了这样的方法:上课铃声一响,我手拿着一个包装得很精致的小礼品盒走进了教室,学生立刻好奇起来。我笑着说:“这是个小礼品盒,里面装了一份神秘的礼物,同学们猜一猜我为什么带这份礼物来?”有的同学说:“今天是您的生日。”我摇了摇头。还有的同学说:“那准是您女儿的生日,要不就是您的结婚纪念日。”我仍然摇头,同学们哈哈大笑。我说:“今天是我的幸运日,我给同学们讲讲我的幸运日的来历。十四年前的今天,吃过晚饭后,我想出去散散步,发现一辆大汽车上装满了山地车,走近一看,原来他们在抽奖。我也忍不住想碰碰运气,于是花了2元钱买了一张奖券,结果我真的很幸运,我中了一辆山地车。”通过这个小小的事件,我巧妙地渗透了随机的概念。
4.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发学生兴趣
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用一张长80cm,宽60cm的硬纸板,在四个角上截去相同的小正方形,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没盖的长方体盒子。要如何做呢?首先学生要分析计算出小正方形的边长,才能动手制作。于是设小正方形边长为x,列出方程(80-2x)(60-x)=1500,整理得x2-70x+825=0。如何解呢?学生用已学知识无法解决,就产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需要,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获得知识,带着极大的兴趣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5.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师教生受”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作风,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俯下身来和学生做朋友,在生活学习上多关心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使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信任感、亲近感。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教师所教的这门课上,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6.恰当使用多媒体,为数学课助力
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我首先提出具体情境下的一个问题: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每周一我校全体师生都在学校的操场上参加升国旗仪式。王老师给他的学生留了一个问题,请学生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李明站在离旗杆底部10米远处,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0°,并已知目高为1米。然后他很快就算出旗杆的高度了。你想知道小明是怎样算出的吗?接着用大屏幕打出示意图。初中生的思维特点仍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大屏幕直观地呈现出这个问题,学生一目了然,快速理解题意。
7.及时反馈,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既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反馈,也要注意及时对作业、测试、活动等情况给予反馈,使反馈与评价相结合,使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当通过反馈了解到一个小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后,要再次“立障”“设疑”,使学生始终充满了学习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状态,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斯基在《中小学数学能力心理学》中说:“数学能力实际上只能在对于数学活动有爱好或明显需要的情况下才能发展。”这就是说,能力的发展,爱好的产生,依赖于兴趣的推动。初中学生年龄小,意志薄弱,行动容易受情感支配,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地注入新的刺激,才能推动学生的学习行为。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每节数学课都在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氛围中度过,这样就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圆的定义”的教学,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圆形的实物接触得较多,小学又学过一些与圆有关的知识,对圆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圆的本质特征。如果此时教师问学生“究竟什么叫做圆”,他们很难回答上来。不过,他们对圆的定义已经产生了想要知道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3.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概率”这一内容时,我就采取了这样的方法:上课铃声一响,我手拿着一个包装得很精致的小礼品盒走进了教室,学生立刻好奇起来。我笑着说:“这是个小礼品盒,里面装了一份神秘的礼物,同学们猜一猜我为什么带这份礼物来?”有的同学说:“今天是您的生日。”我摇了摇头。还有的同学说:“那准是您女儿的生日,要不就是您的结婚纪念日。”我仍然摇头,同学们哈哈大笑。我说:“今天是我的幸运日,我给同学们讲讲我的幸运日的来历。十四年前的今天,吃过晚饭后,我想出去散散步,发现一辆大汽车上装满了山地车,走近一看,原来他们在抽奖。我也忍不住想碰碰运气,于是花了2元钱买了一张奖券,结果我真的很幸运,我中了一辆山地车。”通过这个小小的事件,我巧妙地渗透了随机的概念。
4.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发学生兴趣
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用一张长80cm,宽60cm的硬纸板,在四个角上截去相同的小正方形,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没盖的长方体盒子。要如何做呢?首先学生要分析计算出小正方形的边长,才能动手制作。于是设小正方形边长为x,列出方程(80-2x)(60-x)=1500,整理得x2-70x+825=0。如何解呢?学生用已学知识无法解决,就产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需要,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获得知识,带着极大的兴趣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5.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师教生受”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作风,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俯下身来和学生做朋友,在生活学习上多关心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使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信任感、亲近感。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教师所教的这门课上,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6.恰当使用多媒体,为数学课助力
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我首先提出具体情境下的一个问题: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每周一我校全体师生都在学校的操场上参加升国旗仪式。王老师给他的学生留了一个问题,请学生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李明站在离旗杆底部10米远处,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0°,并已知目高为1米。然后他很快就算出旗杆的高度了。你想知道小明是怎样算出的吗?接着用大屏幕打出示意图。初中生的思维特点仍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大屏幕直观地呈现出这个问题,学生一目了然,快速理解题意。
7.及时反馈,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既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反馈,也要注意及时对作业、测试、活动等情况给予反馈,使反馈与评价相结合,使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当通过反馈了解到一个小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后,要再次“立障”“设疑”,使学生始终充满了学习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状态,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