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个人观及其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tvnba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实的人”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个人观,包含“人的本质”、“人的自由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个方面。这一思想为我们当前针对高校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关键词】《德意志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个人观 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024-0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1845年到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哲学著作,是第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书的第一卷主要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不彻底性及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指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全面地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个人的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对个人问题作了全新的、完整的论述,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为当前针对高校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一、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的个人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我们开始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简而言之,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际活动的个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标志是人们的生产劳动。人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越是发展,人们之间互相交换与共同生产的依赖性越强。因而,社会越是发展,个人越是不能离开社会,社会越是赋予个人所不能单独生产的本质。所以,只能是从事物质生产的社会的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人,而不能成为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纯粹的、抽象的人。因此,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考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个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对“现实的个人”本质考察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自由个性”的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个性是指人类个体的独特性,个性作为个人独特的自主活动的表现和结果,既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又受社会交往形式的制约,还受个人主观条件,其实质是指“个人的发展”制约。当然,他所讲的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社会中的个人”;他讲“个人的发展”,是个人作为类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个体存在物的发展,而且是“每一个人”而不是“某一个人”的发展。马克思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看成是人的发展目的,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如下目标状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包含有三层意义:一是人的真正发展是指人的本质和特征能够真正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自由是指这种发挥和发展,不是出于生存的逼迫或社会关系的强制,而是人以人自己占有和享受自己的全面本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二是马克思讲的是“个人”的自由发展,这种发展必然导致强调人的自由个性,这正是对人的个性差异性的肯定。三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人人平等、没有例外。可以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高追求。
  如果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高追求,那么,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充分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向。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争取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个人的发展,而是要使“每个人”、“任何人”,即“全体社会成员”都普遍地得到发展,“每个人”、“任何人”指的都是个人劳动能力(体力和智力的)多方面的、充分的、和谐的、自由的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论断,他们应该是“会做一切工作的人”、“具有尽可能需要的人”、“高度文明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二是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三是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个人观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决定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即活跃在一线的高级技师和专业管理人员。在课程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职业本位思想,坚持按岗位标准要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把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早在1917年黄炎培先生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之时,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第一,谋个性之发展;第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第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第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对个人观的高度概括——“现实的个人”、“自由个性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有很多共同之处。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应该在马克思主义人的个人观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个性和现实的社会,从高职生的实际需求、心理状况出发,把握高职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把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心素质贯彻于学生工作中,切实做好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和疏通工作,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以“现实性”为核心,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
  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应当注重现实性教育,与现实的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人才,培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人才。现实性教育就是要保持校园内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价值观念相一致,教育环境与现实环境相一致,把育人目的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园内获得的经验更适用于校外生活,缩短学生由校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距离,这样更有助于他们较好地适应社会。因此,现实性教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首先,保持校园内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价值观念相一致。高职院校的思想工作者必须强化社会价值观念,在大学生中的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与教育,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文化,使大学生切实掌握主流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够对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多元理论、多元价值观念进行独立分析,以解决理想信念上的困惑和彷徨、盲目和浮躁。其中重点是要使大学生把握社会发展大趋势,不为纷乱的社会现象和多种流行观点所迷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道德理想,追求独立自主、公平正义。
  其次,保持教育环境与现实环境相一致。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讲,职业教育要“为个人谋生之准备”,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实践和劳动教育,深入社会实际。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只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大学生把主观认识和社会实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认识能力,促进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和谐统一。因此,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注意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健全体制、拓展渠道、过程监督并坚持总结激励。具体说来,要建立、健全学校、系部、班级三级管理体制,学校要抓好大学生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组织好大学生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及学生去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基层挂职锻炼等活动项目;院系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和社会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班级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使学生有组织地直接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二)以“个性发展”为重点,培养创新能力,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
  培养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实践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而创新型人才必须要具备创新能力,这就使得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了一个新的内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少谈或不谈创新能力教育,这样就容易把创新能力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分离开,其结果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培养创新能力教育相脱节,创新能力教育中出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空洞的现象。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使其具备科学知识、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而且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坚强意志、创新需要的洞察力和把握未来的能力等。因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一定要具有审时度势、不怕风险、经受失败、坚忍不拔的品格,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意志以及不满足现状、敢于打破常规、不怕冒险、勇于进取的精神等。这种品格和精神的培养必然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转变教育观念,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品格摆在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主要的是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年龄能达到的卓越成绩。”教育的技巧在于充分发掘学生内在的个性特点和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个性与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成长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重视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勤思善考,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现问题;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主动性;要通过形势、政策、法律教育等,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未来;通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是创新能力的灵魂,而精神和品格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失去了主渠道。
  (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强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
  因为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根本任务就是处理好各种关系,包括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理应将和谐关系作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而这种和谐关系最终有赖于德育对人的启迪、感化和教育,有赖于德育功能的最优化。
  基于“和谐而全面发展”的教育信仰,必须在当前的信息技术社会中关注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全面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以人为本,更应关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等人的本质性、终极性问题,其核心价值是人文关怀价值。大学作为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基地,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社会全面进步的宣传者和引导者、人的全面素质的提升者和塑造者,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本质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具有适应社会和超越现实两种教育目的,适应社会价值取向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工具性的特征,以有效维持个人的生计并满足高新科技发展对人素质的需求,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和开发活动,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目的;超越现实价值取向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导向职业完美人格的实现,帮助高等职业教育朝着马克思向往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生境界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真正价值与意义所在。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必须是在关注职业的同时,关注高职学生的人生;在赋予高职生的生存能力的同时,使高职生通过一段时间的高职教育,能成为一个学知、学做、学生存、学共处的新型劳动者。
  高等职业教育追求人的和谐而全面的发展,不可忽视“发展”。社会在进步,科技在不断发展,一个人的技能也必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所以,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潜力和再学习能力。即:学生在学期间他自己“拥有了什么”,继而毕业后“能够做什么”。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把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对学生的发展负责;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个性潜能,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给学生表现真实的自我、发现潜在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做到“以人为本”;不仅要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能力;不仅使学生适应目前的岗位竞争,更要适应未来职业竞争和广泛意义上的生存竞争。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从一次性的就业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资源开发教育,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开辟多条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
  总之,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专门人才,应当是身心健康、个性完美、法德自律、诚信进取、勤奋好学、不断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应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主义研究资料(总第31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戴翔东,李名梁.试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问题及解决路径[J].职业与教育,2007(24)
  【作者简介】龚翠英(1971- ),女,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赵 聃)
其他文献
【摘要】探讨影响高职酒管专业实习实效的实习酒店影响因素,并提出提升实习实效的建议。  【关键词】酒店因素高职酒管专业实习实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182-02  酒店业的日趋成熟对从业人员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旅游院校早就关注到了这种变化,并把酒店人才的培养摆在战略高度加以规划,其中,酒店管理专业实习以其显著的效果及针对性
期刊
【摘要】探讨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效。提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152-02  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增强高职学生的身心素质,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凝聚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使高职学生成
期刊
【摘要】针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原因并提出改革策略,认为应从两方面优化中职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113-02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前,中职学校的课程分为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两大类。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学好语文,不仅
期刊
【摘 要】研究高职企业冠名班酒店英语互动教学,探索职业英语能力导向的酒店—学生—院系三方互动的教学模式,阐述三方互动教学策略,以期为高职酒店英语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酒店冠名班 高职酒店英语  互动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  0118-02  一、研究背景  酒店冠名班是将酒店集团文化融入教学中,实行冠名联合
期刊
【摘要】阐述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创造一个以网络支撑为主,以个性化和互动性为特色的高职英语教与学的环境,建立更能反映学生需要的英语学习和教学模式。  【关键词】现代网络技术 个性化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118-02  探索现代教育及属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课题。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期刊
【摘要】基于问卷调查,参照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分析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办法,以期对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模式的改进有所启迪。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 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115-03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
期刊
【摘 要】分析了影响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提出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工作和自主创业等对策。  【关键词】高校 应届毕业生 就业  影响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004-02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
期刊
【摘要】探讨就业率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必须修正就业率统计方式,构建科学、完善的高校就业统计指标体系。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统计指标 就业率 制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187-03  1999年,教育部首次向社会公布了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下简称就业率),随后,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高校相继实施了就业率统计和公
期刊
【摘 要】探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广西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广西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设置调整与优化的对策。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高职教育 专业设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031-0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为广西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对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
期刊
【摘 要】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高职院校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应积极开展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与行业合作,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对口支援和交流。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能力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006-02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兴起的背景  社会服务成为大学主要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