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质疑开始。学生敢于质疑生成,才会不断发现新问题,才能积极主动地探究。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生成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有效性生成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的特点,生成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手段;分析典型事例,生成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对文章的结局质疑生成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升华。
【关键词】质疑 生成 创造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质疑开始。而质疑又是人类思维的精髓,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能力,又是现代教育的目的。学生只要有所思、有所疑,就会不断生成新问题,不断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才会不断地去钻研新知识。因此,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就离不开对学生有效性生成的兴趣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敢于质疑生成,才会不断发现新问题,才能积极主动地探究。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生成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1 培养学生有效性生成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
课堂上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和谐、平等、民主、亲切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让学生自由发问,学生积极学习的劲头就来了。课堂上,学生总爱问“为什么”、“怎么样”这类的看似幼稚而富有生命力的问题。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课时,学生质疑:“李大钊手持手枪而为什么不向敌人开枪呢?”“李大钊为什么不跟亲人说话呢”“在法庭上,李大钊为什么不跟敌人讲道理呢?”一句句真心的话语,虽然没有深思熟虑,但却从中体现了难得的童真童趣。让学生自己讨论后解答问题,根据生成的问题组织教学,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争着回答。这样,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深刻,从而养成积极主动去探索的习惯。
2 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的特点,生成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手段
生成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课堂上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针对原有的问题进一步质疑问难,可以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能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教学《草船借箭》这课第二段时,放手让学生自由提问题,教师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有个学生问:“老师,鲁肃不把诸葛亮交待的事情报告周瑜,是对诸葛亮守信用,对周瑜就不守信用,怎么说鲁肃是个守信用、忠心耿耿的人?”问题一出,全班同学思维活跃、情绪高涨,个个争着回答。有的说“周瑜是个心胸狭窄的人,不要对他守信义。”有的说:“鲁肃是周瑜的部下更应该为他服务。”学生讨论激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最终达成一致的结论:鲁肃也是以联合抗曹大局为重,并且敬佩诸葛亮的才干。再说诸葛亮让他准备的船只、草把子与造箭的材料无关,也不必告诉周瑜。这样更能体现鲁肃的性格特点。这些内容虽然不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学生的生成问题却从中意外地受到做人道理的熏陶。此时,因势利导,把这种方法法潜移默化给学生,让学生养成自己释疑的好习惯。这样学生在读书中,自己就能找到有价值的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生成问题、释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好办法。
3 分析典型事例,生成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
立足学生在亲自动手、开动脑筋中,真正学会知识技能,并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会学习为目标。在讲到重点时立“障”设“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在教学《詹天佑》第三部分的“开凿隧道”时,让学生质疑生成问题。有个学生问:“开凿八达岭隧道用中部凿井法,‘井’开得越多越会缩短工期则吗?”让学生读课文后自己找答案,到底要开几口“井”才会省时高效呢?”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和隧道的长度以及“把工期缩短了一半”语句进行分析讨论,都认为开两口“井”最合适,开多了反而费工费时。又有一个学生问:“怎么开‘井’呢?”教师让学生把准备的沙子和小木棒拿出来做个实验。用沙子堆成“小山”,用一根小木棒当隧道从“山”脚下穿过去,再用第二根小木棒从“山”顶上插下来当“直井”。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并想想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后得出结论:“直井”与隧道所在的那条直线垂直。这样,学生初步懂得点在直线上的距离的知识。学生对探求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要学的情绪油然而生。生成问题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不仅能释疑,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4 对文章的结局质疑生成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升华
学生读完了一篇课文,为了给学生对课文内容回味无穷,从中受到感染教育,以致产生奋发图强的力量,质疑生成问题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凡卡》一课结束段时,让学生质疑生成问题。学们生问:“这篇课文为什么以做梦为结尾呢?”、“凡卡能收到爷爷的信吗?”、“要是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会怎么办?”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有的说:“旧俄罗斯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小凡卡连一封信也无法寄成。”有的说:“凡卡的爷爷是多么痛苦,连唯一的亲孙子也养不活。”也有的说:“凡卡的悲惨命运是千千万万穷孩子的不幸遭遇的写照。”回答得多好啊!这样,学生对痛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人文教育就不言而喻。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产生无穷的力量,并把这种力量化为实际行动,去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这样设疑、释疑,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性潜能就能得到尽情发挥。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把学到的知识化为技能本领,学以致用。
在课堂上让学生质疑生成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也是课堂改革的趋势。
【关键词】质疑 生成 创造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质疑开始。而质疑又是人类思维的精髓,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能力,又是现代教育的目的。学生只要有所思、有所疑,就会不断生成新问题,不断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才会不断地去钻研新知识。因此,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就离不开对学生有效性生成的兴趣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敢于质疑生成,才会不断发现新问题,才能积极主动地探究。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生成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1 培养学生有效性生成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
课堂上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和谐、平等、民主、亲切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让学生自由发问,学生积极学习的劲头就来了。课堂上,学生总爱问“为什么”、“怎么样”这类的看似幼稚而富有生命力的问题。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课时,学生质疑:“李大钊手持手枪而为什么不向敌人开枪呢?”“李大钊为什么不跟亲人说话呢”“在法庭上,李大钊为什么不跟敌人讲道理呢?”一句句真心的话语,虽然没有深思熟虑,但却从中体现了难得的童真童趣。让学生自己讨论后解答问题,根据生成的问题组织教学,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争着回答。这样,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深刻,从而养成积极主动去探索的习惯。
2 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的特点,生成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手段
生成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课堂上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针对原有的问题进一步质疑问难,可以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能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教学《草船借箭》这课第二段时,放手让学生自由提问题,教师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有个学生问:“老师,鲁肃不把诸葛亮交待的事情报告周瑜,是对诸葛亮守信用,对周瑜就不守信用,怎么说鲁肃是个守信用、忠心耿耿的人?”问题一出,全班同学思维活跃、情绪高涨,个个争着回答。有的说“周瑜是个心胸狭窄的人,不要对他守信义。”有的说:“鲁肃是周瑜的部下更应该为他服务。”学生讨论激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最终达成一致的结论:鲁肃也是以联合抗曹大局为重,并且敬佩诸葛亮的才干。再说诸葛亮让他准备的船只、草把子与造箭的材料无关,也不必告诉周瑜。这样更能体现鲁肃的性格特点。这些内容虽然不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学生的生成问题却从中意外地受到做人道理的熏陶。此时,因势利导,把这种方法法潜移默化给学生,让学生养成自己释疑的好习惯。这样学生在读书中,自己就能找到有价值的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生成问题、释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好办法。
3 分析典型事例,生成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
立足学生在亲自动手、开动脑筋中,真正学会知识技能,并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会学习为目标。在讲到重点时立“障”设“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在教学《詹天佑》第三部分的“开凿隧道”时,让学生质疑生成问题。有个学生问:“开凿八达岭隧道用中部凿井法,‘井’开得越多越会缩短工期则吗?”让学生读课文后自己找答案,到底要开几口“井”才会省时高效呢?”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和隧道的长度以及“把工期缩短了一半”语句进行分析讨论,都认为开两口“井”最合适,开多了反而费工费时。又有一个学生问:“怎么开‘井’呢?”教师让学生把准备的沙子和小木棒拿出来做个实验。用沙子堆成“小山”,用一根小木棒当隧道从“山”脚下穿过去,再用第二根小木棒从“山”顶上插下来当“直井”。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并想想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后得出结论:“直井”与隧道所在的那条直线垂直。这样,学生初步懂得点在直线上的距离的知识。学生对探求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要学的情绪油然而生。生成问题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不仅能释疑,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4 对文章的结局质疑生成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升华
学生读完了一篇课文,为了给学生对课文内容回味无穷,从中受到感染教育,以致产生奋发图强的力量,质疑生成问题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凡卡》一课结束段时,让学生质疑生成问题。学们生问:“这篇课文为什么以做梦为结尾呢?”、“凡卡能收到爷爷的信吗?”、“要是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会怎么办?”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有的说:“旧俄罗斯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小凡卡连一封信也无法寄成。”有的说:“凡卡的爷爷是多么痛苦,连唯一的亲孙子也养不活。”也有的说:“凡卡的悲惨命运是千千万万穷孩子的不幸遭遇的写照。”回答得多好啊!这样,学生对痛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人文教育就不言而喻。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产生无穷的力量,并把这种力量化为实际行动,去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这样设疑、释疑,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性潜能就能得到尽情发挥。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把学到的知识化为技能本领,学以致用。
在课堂上让学生质疑生成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也是课堂改革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