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规律”难点突破策略探微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二物理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本节内容一是概念多,易混淆。如焦距、物距和像距,实像和虚像,放大和缩小等概念;二是规律多,难掌握。如在不同的物距条件下所成像的性质不同、应用不同等。这些会造成学生不易掌握,形成教学难点,易出现教学两极分化现象。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本节教学难点突破的策略。
  1探究实验突破法
  探究实验是促进学生学好物理的有效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突破难点为上上之策。
  1。1实验前弄清几个物理概念
  实验前应注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比较深刻的物距(u)、像距(v)、焦距(f)、二倍焦距(2f)等概念,并在实验中自觉找寻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实像、虚像的判断方法。充分了解实验的数据收集、处理、抽象分析等过程。以避免学生在实验中不知道要做什么以及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2实验中物体移动要有连续性[HJ1。5mm]
  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让物体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顺序逐渐移动,本人趋向于由远及近的移动,以便于学生在实验中“顿悟”成像规律。如学生移动蜡烛时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动脑筋的学生很快就会发现物距(u)逐渐减小,像距(v)和像会逐渐增大这一规律。当像和物大小相近时,教师适当引导:有没有像和物一样大的时候呢?如果有,你能找出像和物一样大的位置吗?当学生找到以后,用几个小组的结果总结出成等大像时的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大部分同学在此时还能进一步理解“二倍焦距分大小”的含义。当学生进一步将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必然会出现光屏[HJ]上找不到像的情况。此时,适当引导学生“偶然发现”成虚像的现象。当物距等于焦距时不成像是一个难点,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加以引导。如教师提问:当u=f时,情况会怎样呢?让学生去探索并总结出“当u=v时,不成像”的结论。教师特别要注意避免学生移动物体时出现随意性、不连续性,否则很难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导致实验达不到目的。
  1。3实验结论抽象形成理性认识
  物理实验结论的形成是物理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环节。对于探究物理规律的实验,实验结论的形成通常建立在两方面分析的基础上:因果分析和数据分析。知道一个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某个原因引起的,又能知道该现象和某原因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的规律,只有能把这两个方面概括起来进行描述,才算得上达到了实验的目的。学生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并能把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得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评价本实验成败的重要标准。教学实践中,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组员讨论总结出规律,并能口头描述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相应的应用,迫使学生内化知识,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2几何作图突破法
  作图既是形象地描述物理过程的一种方法,又是思考某些物理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培养学生看图能力和作图帮助理解的重要意义,在平常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用作图的方法来反映几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能力。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课中,学生经过前一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经过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利用特殊光线作图法使大部分学生所接受、理解,而且对照图形描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省时、省力、高效。
  [TP5CW14。TIF,BP#]
  总之,通过作图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一种“数形结合”加深知识理解的好办法。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基础较好、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要求其学会作图,并根据图形描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记忆突破法
  一般我们理解语文、英语等文科知识记忆很关键,而理科记忆相对不是很重要。其实,理科学习中记忆也很重要。实际上人的一切学习都包含记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记忆力的增强。记忆是智慧的仓库,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和源泉。在一定程度上,记忆力标志着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一个人记忆力的好坏,直接决定他学习能力的高下。因此,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培养和训练他们的记忆力,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影响深远的环节。物理学中基本概念、规律、定律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记住这些工具,然后才可能熟练运用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凸透镜成像规律要求学生必须熟记成像规律,在此基础上延伸到应用中去。基础较好的学生在理解中记忆,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记忆中理解。教学中,笔者经常在上好新课后,要求学生默写成像规律。特别是后进生要重点帮教,反复几次默写,防止他们掉队。
  4口诀辅助突破法
  “口诀”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深加工,有利于快速地对知识信息的储存、重组和内化,并且省时、高效。凸透镜成像规律编成简洁的口诀,能方便学生掌握知识,减轻学习负担。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采用以下四句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焦内虚,焦外实);二倍焦距分大小(二倍焦距内像大,二倍焦距外像小);物远像近像便小(物距大像距就小,像也小);物近像远像便大(物距小像距就大,像也大)。学生能记忆并理解四句口诀的含义,就能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物距、像距大小关系,成虚像还是实像及成放大像还是缩小像的物距范围了。
  5表格归纳突破法
  表格归纳是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表格归纳具有概括性强,对比清楚,直观清晰,易于理解,便于系统掌握等特点。在教学中,应用表格归纳知识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比较能力,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知识。将众多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这样不仅有利于记忆,而且有利于理解和应用知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涉及的结论多,用表格归纳可以帮助学生化散为整,系统地掌握。
  6动态记忆突破法
  动态记忆法是指记忆者发挥想象力使静态的事物运动起来,通过运动、变化加强理解记忆,加深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促使知识的掌握产生举一反三、以点带面的效果。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质是由于物距的变化导致像、像距的变化。因此,引导学生想象物体从远处逐渐靠近凸透镜(u减小)运动起来。像会因此而逐渐增大,同时远离凸透镜(v增大),直到物体运动到一倍焦距为止。当物体经过一倍焦距后,在物体的同侧成虚像,并且像随物体的靠近而减小,同时靠近凸透镜。可以理解为在一倍焦距处成最大像(无穷大)。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像是缩小的;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像是放大的。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的是实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的是虚像。很容易引发思考: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和当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成像情况是怎样的呢?于是得到当u=2f时,物像等大;当u=f时,不成像的结论。通过物体由远及近的运动,形成[JP3]一条记忆主线,把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整合起来,使记忆轻松、深刻。[JP]
  总之,初二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而凸透镜成像规律对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施教者应注重研究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学会科学、省时、省力的学习方法。
其他文献
2014年江苏高考物理试卷的最后一题,以车间中工件传送的实例为背景进行命题,在充分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同时,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道成功的压轴题.但试题提供解析过程过于复杂,不能体现物理的简洁性和思想性.本文提供一种巧选参考系的解题方法,并由此对物体在水平传送带上运动特征进行了一点拓展,仅供各位同行参考.  1 原题再现及解析  2 巧解  选
“一锅煮”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我们的教学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分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优化单一班级授课制的有利途径.它能最大限度地根据不同学
期刊
初中物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它一般开设始于初二,教学时间为两年,是中考的必考科目。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现代生活离不开物理技术在方方面面的应用,所以学习物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仅可以将已有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现代生活中,还可以运用这些已有的知识去创新,通过探究未知的领域来解开更多的谜底,使科技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领域。所以,初中物理课堂改革的突破口就是:以“
期刊
题目 (2012年山东基本能力·85)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下列有关力的图示(图1)及表述正确的是  答案 B、D.  关于A选项的解析:由于在不同纬度处重力加速度g不同,旅客所受重力不同,故对飞机的压力不同,A错误.  问题提出 如图2,飞机在绕地球飞行,可以看成环绕模型,则可以将飞机看成匀速圆周运动,飞机所受万有引力就等于重力.对飞机中的人受力分析,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其合力提供向心力,若飞机在
陶行知先生说:“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
期刊
随着教育的改革,初中物理教学策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将原来的应试教育改变成为了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在这种教学形势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就是重要的培养方向。初中物理是重要的学科,学生在进行初中物理学习中,要积极地体验物理学习过程,让“体验教学”绽放光彩。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物理体验环境,加强学生的物理素质。  1直觉体验法和探究操作法  初中物理教学中,直觉体验法和探究操作法是经常使用的
期刊
今年高考大纲卷第26题是一道涉及人造地球卫星运动的问题,原题如下:  (2014年全国卷第26题)已知地球的自转周期和半径分别为T和R,地球同步卫星A的圆轨道半径为h,卫星B沿半径为r(r
由于有大量经验累积,绝大部分初中学生对固体产生的压力、压强掌握较好。有关液体压力和压强的知识,尽管学生也有一定经验,师生也做过一些实验,也做了相当多的习题,而学生始终掌握不好,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究其原因:(1)液体属流体,有不同于固体的一面,研究、理解起来固然困难些;(2)对重力、压力的概念把握不牢。遇到困难,就更要去认真研究它、去探索,这比盲目做大量的练习效果好得多,这才是学习物理的正道
期刊
戴森公司是无叶风扇的发明者, 这种风扇与传统风扇的工作原理具有根本性的区别.它没有高速转动的扇叶,由底部的无刷式马达吸入空气,并通过涡轮增压器与喷气式引擎的结合技术,在环形孔中将气流加速,从而卷入和放大机器周围和后方的空气.透过环形孔,可以清楚看到电扇后的景象,甚至把手伸进环形孔也没有问题.这也使得无叶风扇与传统电扇相比,有着众多优点,比如没有震颤感、安全性高、能耗低、噪音小、易清洁.  1 独特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分为不可度量和可以度量两类,我们把可以度量的物理概念称为物理量.物理学是以物理概念量化和物理规律公式化为特征的,如果说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