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怕写作文,小学生的作文水平难以提高,这无疑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一大困惑,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让学生把作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下面根据笔者近十年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先谈后写,可写可谈
使学生在不经意中把作文内容说出来。提起作文,很多学生就发愁,犯难.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必担心,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尝试让学生开展讨论活动,小组讨论或师生互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一些经历,体验.在这个时候教师不能给学生提硬性要求,只要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讨论当中来就可以,不能给学生作文的心理压力,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开心地交流,可以不告诉学生作文的目的,甚至可以干脆不让学生知道是在上作文课,等讨论活动结束后,再征求学生的意愿,问他们愿不愿意把刚才讨论的内容回忆一下写下来,如果不愿意也完全可以不让学生去写。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况且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比如,在小学阶段有好多次作文是要求学生写活动的,在写这一类作文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回顾自己经历过的活动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去作文,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会感到轻松自如。
二、走出教室,感受阳光
有时,学生作文时会觉得,很枯燥,很乏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结合作文内容及要求把学生带到室外去感受生活,让学生的身心都得到一些放松,比如说让学生到教室外,甚至是到校园外去感受室外的风景,如观察校园,观察田野或市景。例如,小学语文人教义务版第九册积累运用一的习作,是要求学生写校园景物或其它景物的,小学语文人教义务版第十册积累运用一的习作是写春天的景物,在写此类作文之前就可以让学生先到校园里走一走,到田野里看一看,让他们亲自观察、感受校园内外的景物.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觉得有内容可写,而且写起来亲切自然。
三、感受例文,联系实际
让学生感受例文中的一些情景,联想现实生活。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例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有许多文章能再现生活中的情境,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读着此类文章使人感到就像是回到生活中一样,要把生活渗透到作文教学中来。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把生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它虽然立足于文本,但又从根本上超越了文本,让学生可以在掌握课文原有的语言材料和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借用、模仿、延伸或扩展。把例文中的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的感受会十分亲切,深刻。而且写起文章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比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人教义务版第九册第六课《荔枝》的时候,让学生体会文中母亲临终前也舍不得吃一颗荔枝,而要把它留给自己的子女和孙子,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生活实际中自己的亲人是如何关心自己的,这样既深化了学习内容,又为学生本单元的习作“写关心疼爱自己的一个人”打下了伏笔。同样,像《地震中的父与子》、《挑山工》、《少年闰土》等课文的教学也能达到这种效果。
四、观察生活,引导体验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课程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并不单单指掌握语文的知识体系,也并不仅仅指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几种能力,它包含着更广阔的内涵,从品德到情感,从思维到能力,从个性到人格……即包含于生活的各个层面,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自然应该回归于生活。语文教学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决定语文教学决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好一本语文书,语文教学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让学生跳出语文课本,到生活的大海中去遨游,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比如,当碰到学生生病时得到师生的关爱,下雨时父母来送伞之类的情境时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感受生活,体验真情,做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五、以情动情,开展活动
结合作文教学内容,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现在的孩子总觉得学校的活动开展得不够多,学习负担还是较重,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多开展一些有趣有义的活动,让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满阳光,充满快乐。比如,可以组织辩论会,故事会,演讲比赛,作文比赛,书法比赛,甚至是组织生日晚会、手工制作比赛、文艺活动等给学生营造活动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去年,本人执教班级的学生就非常喜欢活动,在教学小学语文人教义务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有关教师节的看图作文时,本人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师生之间的情谊,然后结合插图和现实让学生来作文,这样一来,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内容饱满,情感真实。有些同学在教师节这天还亲自采来野花送给老师。接下来,有些同学说,他们要给班主任开生日晚会,我同意了。班主任生日那天,学生们自主地忙开了,晚会的气氛让班主任和其他的老师都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天,我让学生把前一天晚上的活动也写下来,学生们又轻轻松松地写出了一篇篇感人的作文,让我感受到了作文教学的成功喜悦。
六、降低难度,循序渐进
降低作文难度,把作文的任务分散到几步完成,使绝大部分学生使绝大部分学生“跳一跳,能够摸得到”取得好成绩,从而提高写作兴趣。如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习作要求是:(1)写一件自己在生活中感到最后悔的事;(2)把事情的經过写具体;(3)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三个要求同时达到,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让学生分成三次来完成,就可以分散难度,提高作文质量。第一次,只要写一件真实的事,后悔的事即可以;第二次,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达到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第三次,要求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尤其是看能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小组交流、全班评议、自己修改,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这种针对同一篇作文分时间、分步骤逐步深入地完成的形式,表面上是降低了要求,增加了作文量,实际上则是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地达到了写作要求,是绝大部分学生所喜欢的,所能够接受的,这样做就可以达到轻松作文、快乐作文的目的。虽然会花去一些时间,但教师只要有选择地、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很快地提高。
总之,在指导高年级小学生作文时,尽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会让学生感觉到作文不再是被动作文,也不是一项枯燥而繁重的学习任务,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再现,写作文只不过是再次感受生活,回味生活,从而不会再感到厌烦和疲惫。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先谈后写,可写可谈
使学生在不经意中把作文内容说出来。提起作文,很多学生就发愁,犯难.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必担心,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尝试让学生开展讨论活动,小组讨论或师生互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一些经历,体验.在这个时候教师不能给学生提硬性要求,只要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讨论当中来就可以,不能给学生作文的心理压力,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开心地交流,可以不告诉学生作文的目的,甚至可以干脆不让学生知道是在上作文课,等讨论活动结束后,再征求学生的意愿,问他们愿不愿意把刚才讨论的内容回忆一下写下来,如果不愿意也完全可以不让学生去写。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况且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比如,在小学阶段有好多次作文是要求学生写活动的,在写这一类作文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回顾自己经历过的活动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去作文,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会感到轻松自如。
二、走出教室,感受阳光
有时,学生作文时会觉得,很枯燥,很乏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结合作文内容及要求把学生带到室外去感受生活,让学生的身心都得到一些放松,比如说让学生到教室外,甚至是到校园外去感受室外的风景,如观察校园,观察田野或市景。例如,小学语文人教义务版第九册积累运用一的习作,是要求学生写校园景物或其它景物的,小学语文人教义务版第十册积累运用一的习作是写春天的景物,在写此类作文之前就可以让学生先到校园里走一走,到田野里看一看,让他们亲自观察、感受校园内外的景物.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觉得有内容可写,而且写起来亲切自然。
三、感受例文,联系实际
让学生感受例文中的一些情景,联想现实生活。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例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有许多文章能再现生活中的情境,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读着此类文章使人感到就像是回到生活中一样,要把生活渗透到作文教学中来。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把生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它虽然立足于文本,但又从根本上超越了文本,让学生可以在掌握课文原有的语言材料和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借用、模仿、延伸或扩展。把例文中的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的感受会十分亲切,深刻。而且写起文章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比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人教义务版第九册第六课《荔枝》的时候,让学生体会文中母亲临终前也舍不得吃一颗荔枝,而要把它留给自己的子女和孙子,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生活实际中自己的亲人是如何关心自己的,这样既深化了学习内容,又为学生本单元的习作“写关心疼爱自己的一个人”打下了伏笔。同样,像《地震中的父与子》、《挑山工》、《少年闰土》等课文的教学也能达到这种效果。
四、观察生活,引导体验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课程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并不单单指掌握语文的知识体系,也并不仅仅指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几种能力,它包含着更广阔的内涵,从品德到情感,从思维到能力,从个性到人格……即包含于生活的各个层面,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自然应该回归于生活。语文教学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决定语文教学决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好一本语文书,语文教学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让学生跳出语文课本,到生活的大海中去遨游,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比如,当碰到学生生病时得到师生的关爱,下雨时父母来送伞之类的情境时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感受生活,体验真情,做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五、以情动情,开展活动
结合作文教学内容,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现在的孩子总觉得学校的活动开展得不够多,学习负担还是较重,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多开展一些有趣有义的活动,让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满阳光,充满快乐。比如,可以组织辩论会,故事会,演讲比赛,作文比赛,书法比赛,甚至是组织生日晚会、手工制作比赛、文艺活动等给学生营造活动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去年,本人执教班级的学生就非常喜欢活动,在教学小学语文人教义务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有关教师节的看图作文时,本人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师生之间的情谊,然后结合插图和现实让学生来作文,这样一来,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内容饱满,情感真实。有些同学在教师节这天还亲自采来野花送给老师。接下来,有些同学说,他们要给班主任开生日晚会,我同意了。班主任生日那天,学生们自主地忙开了,晚会的气氛让班主任和其他的老师都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天,我让学生把前一天晚上的活动也写下来,学生们又轻轻松松地写出了一篇篇感人的作文,让我感受到了作文教学的成功喜悦。
六、降低难度,循序渐进
降低作文难度,把作文的任务分散到几步完成,使绝大部分学生使绝大部分学生“跳一跳,能够摸得到”取得好成绩,从而提高写作兴趣。如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习作要求是:(1)写一件自己在生活中感到最后悔的事;(2)把事情的經过写具体;(3)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三个要求同时达到,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让学生分成三次来完成,就可以分散难度,提高作文质量。第一次,只要写一件真实的事,后悔的事即可以;第二次,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达到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第三次,要求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尤其是看能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小组交流、全班评议、自己修改,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这种针对同一篇作文分时间、分步骤逐步深入地完成的形式,表面上是降低了要求,增加了作文量,实际上则是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地达到了写作要求,是绝大部分学生所喜欢的,所能够接受的,这样做就可以达到轻松作文、快乐作文的目的。虽然会花去一些时间,但教师只要有选择地、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很快地提高。
总之,在指导高年级小学生作文时,尽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会让学生感觉到作文不再是被动作文,也不是一项枯燥而繁重的学习任务,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再现,写作文只不过是再次感受生活,回味生活,从而不会再感到厌烦和疲惫。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