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去岁晚秋至今年初春,北京接二连三地下了好几场雪。这样的盛况,在北京已经多年没有出现过了。
稍微有点巧的是,第一场雪正是十一月一日下的。那天清早见到雪大,我就出门直奔颐和园。原来是深秋的光景,黄绿相间的树木,一时之间,仿佛都从雪地上长了出来,枝覆层雪,在苍苍茫茫的天空之下,反而有了少见的润泽;柳树仍旧依依的样子,雪一压,风韵就沉重了起来。墙上原本褐红的爬山虎,白雪相偎,立现深红艳紫,醒目动人,秋雪竟然有着十分的喜气。不少或大或小的树枝经不住初雪的沉重,委坠于地,却也是落雪的景致。
飞雪之下,近处水面波光微闪,衬出雪天的空濛,房舍石桥清晰的轮廓;远处则水天一色,浑浑沌沌——景明楼南面的匾额隐约是这四个字,却正好写出了此时的风光。一行野凫拨水前进,划出了一道游动的界线。
心胸自然开豁,把秋雪的消息告诉了几个朋友。在五台山的王歌说,那里也是雪舞漫天,朦朦胧胧。我便一时遐想,千山晨雪,何等雄浑壮观,而此地,西山皆在苍茫之外,渺无痕迹。
踏雪的感觉,圆明园最好。这里的地势多少有点像江南水乡,树林、平地和土丘漫坡皆在小河细湖的水网里面,亦有像福海这样不小的水面。你倘佯也行,漫行也可,周围许多鲜有人迹的雪地,你卧雪也好,撒欢也好;行走于雪舞漫天的冰雪之中,独自一人,尽可随意。如在晴雪,远眺西山,虽非千秋之雪,道道银带衬托黛色群山,在冷艳与妩媚之间,也是万古的风光。这样一片琉璃世界,就在既混且乱的繁华世界的近处,真正一时的咫尺天涯。
少年时读鲁迅,生了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印象。然而,居帝都三十余年,大雪实在没有见过几场。前些年,竟到了一冬几乎无雪的地步。所以自去秋至今春,断断续续欲罢不能地下了十场雪,让人开了眼界,北京的雪原来是这样下的啊!
谶纬之说虽然不可信,从天候来推测年成和世事,终究是几千年的习俗,既然人们一时难改,姑妄听之,亦可见识社会心理:多雪之冬,或有不平凡的一年。这也就如戏谑和讨彩头的想法,无关紧要,习惯还在一如既往地指导人们的生活。
今天早起,往窗外一看,地上又有了一层薄薄的雪,便想,又下雪了,但以为这些也就是今年雪事的余绪了,而上午要给朱德生老师庆祝八十寿辰,春雪是个好兆头。走进哲学系所在的四院大门时,雪竟下得越来越紧了;毕竟春雪,只是急急地落下来,也不飞舞。祝寿仪式也是报告会,热烈而温暖,结束时,外面的世界一片飞白。几位同事春心萌动,跃跃欲试要去赏雪,稍一合议,众人决定去颐和园踏雪。车刚一开动,王博说了一句,不如直接去香山。于是,在大家的欢呼声中车就直奔香山。
香山道上,雪雾弥漫,游客稀少。树树披雪,欲坠欲折,承雪最多亦最美者,要数松柏:翠冠白雪,雍容如华盖,却自如自在。雪从林间飘旋而下,或从枝叶滑落,在头顶和衣服上时积时落。
从香山饭店这边的小径上山,起先路上别无其他人迹,听得见雪花着树落地的扑簌声。我们一行六人,争先恐后,奋勇向前,春雪湿滑,却捡陡直的捷径而登;见景独特便踟蹰赞叹,行路艰难则戏谑嘲笑,意思就是喜欢这漫山遍地的雪。渐渐赶上了其他的行人,他们同样迷雪爱山,却是早行者。
雪中登香山,我们六人都是第一次。香山道上时现温婉、清雅和雍容的景象,是平时所不见的。造化弄物,雪抹去了人工的粗劣。经过几处房舍,几个院落,积雪覆盖庭院中的木制桌椅,玲珑剔透的样子,有人忍不住要在上面坐一坐,不过是雪泥鸿爪的意思。院中崖壁上的迎春看似一条雪垣,而雪像是从枝条上和树丛中长出来的一般,竟有怒放的气势。
一行中年逾六十五的李老、魏老,嬉笑无忌,打雪仗,在雪地奔走,时做高山奋勇状。天性到了单纯的环境里,一般自然流露,人就是这般让自己欢喜。
走走停停,至香雾窟,入内,见雪明院静,便向姬问茶:可否在庭院中设座就雪一饮?她们很友好地说,将桌椅移至廊下供茶,既可与在院中一样观雪,又不湿身。于是,叫冻顶一壶,六人面山而坐。院中桌椅隆雪,有如静物,却有画所不能及的勃勃生气,鲜明可爱。玉兰依然亭亭而立,已初显花苞;雪满枝桠,亦衬映花苞,稍一注视,色转嫩红,有欲放之姿。杨树已放新芽,包在层雪里面,却努力透出自己的消息。
院子正前方两边有台阶,由此更上一层院落;从拱门边上得见上院一隅,画梁上的山水人物,透过雪花且在雪色的映照之下,分外鲜明。从上院正房顶上的积雪上望去,是一片翠冠银盖的松树;再抬眼,松林后的山坡崖壁之前,有大片雪雾涌动,渐渐朦胧,黄栌一类灌木在雪与雪雾的薄掩之下,枝杈横斜,就如活的木版画。
雾来时,只有眼前的院子、松树可见,香雾窟内,反倒分外明亮;而近处的坡崖、远处的鬼见愁悉数隐入雾中不见。几只麻雀,吱吱跳跃,在院中雪地觅食,并不畏人。雾去时,雪落大,从座上远眺鬼见愁,房顶如振翅欲飞的大鸟,翼然而出;在空濛的背景里,平时稍嫌粗笨的仿古建筑,看起来与山水很是融合。不像现今城市里的一些建筑,风格与造型,要么莫名其妙,要么盛气凌人,总是有杂乱无章的效果,原来就是与人,与日常生活扞格不入。
旧时的说法,香雾窟是用来观西山晴雪的,但此时看西山雪落,云雾舒卷,雪静而山动,人与山移,它也是观落雪的胜地。
香雾窟内,唯有我们六名雪游人。我说,只谈雪、山、茶或山上的一切,不谈世事。让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还有话语,消歇片刻。此时,世界一片寂静,山,院子,灌木,松树,云雾,大雪,万籁无声;谤听处,你可以探索雪的微音。哦呵!人生虽然不够漫长,却依旧留有足够多的时机,让我们停下脚步,静观万类,内省自身。
忽然想起,在古典的山水画里,几位清虚高致的人物,坐在松下山边,或对谈,或沉思,有茶相伴,在一片静谧之中,只有风的来去,水的声音。现代人不能如此逍遥,难以停下习惯的步伐,总是来去匆匆。有那么多无意义而不得不做的事情,如此多无聊而不得不交的人,要虚与委蛇。但是,人啊,有时应该想一想,这个世界没有你,又会怎样?你又何为而来哉?反躬自问而蓦然回首,在自己行为与态度的外头,别开出一片生面。
当年,王羲之在山阴一个名叫兰亭的地方,与老少朋友曲水流觞,喝酒聊天,看到宇宙那么大,物类又如此多,而人生虽然趋舍万殊,也只是在俯仰之间,便一时与古人同痛共叹起来:“死生亦大矣!”倘若他知道世界原来这般丰富多彩,古今变化竟然那样巨大,他的痛苦会如何至深至沉,也真是不可想象。
公事和世事即便在此刻也会打扰我们,然而,近人的事或可谈而即止,玄远的思一如放心,唯在自求。片刻沉静之后,起身踏上归路。虽然不舍,但雪已渐化,而天趋黑,不舍也得归。
香山,你也许来过几十次,上百次,但在这样的大雪之中以这样的心情出游,则实在是相当难得的。性情的天成,就如香山春雪的天然一样,而两者的相遇,就如康德所说,是想象力的自如与自然的有物有则之间的契合。我的内心有一片飞雪的世界。
二○一○年三月十六日草 二○一一年十二月改定于北京听风阁
稍微有点巧的是,第一场雪正是十一月一日下的。那天清早见到雪大,我就出门直奔颐和园。原来是深秋的光景,黄绿相间的树木,一时之间,仿佛都从雪地上长了出来,枝覆层雪,在苍苍茫茫的天空之下,反而有了少见的润泽;柳树仍旧依依的样子,雪一压,风韵就沉重了起来。墙上原本褐红的爬山虎,白雪相偎,立现深红艳紫,醒目动人,秋雪竟然有着十分的喜气。不少或大或小的树枝经不住初雪的沉重,委坠于地,却也是落雪的景致。
飞雪之下,近处水面波光微闪,衬出雪天的空濛,房舍石桥清晰的轮廓;远处则水天一色,浑浑沌沌——景明楼南面的匾额隐约是这四个字,却正好写出了此时的风光。一行野凫拨水前进,划出了一道游动的界线。
心胸自然开豁,把秋雪的消息告诉了几个朋友。在五台山的王歌说,那里也是雪舞漫天,朦朦胧胧。我便一时遐想,千山晨雪,何等雄浑壮观,而此地,西山皆在苍茫之外,渺无痕迹。
踏雪的感觉,圆明园最好。这里的地势多少有点像江南水乡,树林、平地和土丘漫坡皆在小河细湖的水网里面,亦有像福海这样不小的水面。你倘佯也行,漫行也可,周围许多鲜有人迹的雪地,你卧雪也好,撒欢也好;行走于雪舞漫天的冰雪之中,独自一人,尽可随意。如在晴雪,远眺西山,虽非千秋之雪,道道银带衬托黛色群山,在冷艳与妩媚之间,也是万古的风光。这样一片琉璃世界,就在既混且乱的繁华世界的近处,真正一时的咫尺天涯。
少年时读鲁迅,生了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印象。然而,居帝都三十余年,大雪实在没有见过几场。前些年,竟到了一冬几乎无雪的地步。所以自去秋至今春,断断续续欲罢不能地下了十场雪,让人开了眼界,北京的雪原来是这样下的啊!
谶纬之说虽然不可信,从天候来推测年成和世事,终究是几千年的习俗,既然人们一时难改,姑妄听之,亦可见识社会心理:多雪之冬,或有不平凡的一年。这也就如戏谑和讨彩头的想法,无关紧要,习惯还在一如既往地指导人们的生活。
今天早起,往窗外一看,地上又有了一层薄薄的雪,便想,又下雪了,但以为这些也就是今年雪事的余绪了,而上午要给朱德生老师庆祝八十寿辰,春雪是个好兆头。走进哲学系所在的四院大门时,雪竟下得越来越紧了;毕竟春雪,只是急急地落下来,也不飞舞。祝寿仪式也是报告会,热烈而温暖,结束时,外面的世界一片飞白。几位同事春心萌动,跃跃欲试要去赏雪,稍一合议,众人决定去颐和园踏雪。车刚一开动,王博说了一句,不如直接去香山。于是,在大家的欢呼声中车就直奔香山。
香山道上,雪雾弥漫,游客稀少。树树披雪,欲坠欲折,承雪最多亦最美者,要数松柏:翠冠白雪,雍容如华盖,却自如自在。雪从林间飘旋而下,或从枝叶滑落,在头顶和衣服上时积时落。
从香山饭店这边的小径上山,起先路上别无其他人迹,听得见雪花着树落地的扑簌声。我们一行六人,争先恐后,奋勇向前,春雪湿滑,却捡陡直的捷径而登;见景独特便踟蹰赞叹,行路艰难则戏谑嘲笑,意思就是喜欢这漫山遍地的雪。渐渐赶上了其他的行人,他们同样迷雪爱山,却是早行者。
雪中登香山,我们六人都是第一次。香山道上时现温婉、清雅和雍容的景象,是平时所不见的。造化弄物,雪抹去了人工的粗劣。经过几处房舍,几个院落,积雪覆盖庭院中的木制桌椅,玲珑剔透的样子,有人忍不住要在上面坐一坐,不过是雪泥鸿爪的意思。院中崖壁上的迎春看似一条雪垣,而雪像是从枝条上和树丛中长出来的一般,竟有怒放的气势。
一行中年逾六十五的李老、魏老,嬉笑无忌,打雪仗,在雪地奔走,时做高山奋勇状。天性到了单纯的环境里,一般自然流露,人就是这般让自己欢喜。
走走停停,至香雾窟,入内,见雪明院静,便向姬问茶:可否在庭院中设座就雪一饮?她们很友好地说,将桌椅移至廊下供茶,既可与在院中一样观雪,又不湿身。于是,叫冻顶一壶,六人面山而坐。院中桌椅隆雪,有如静物,却有画所不能及的勃勃生气,鲜明可爱。玉兰依然亭亭而立,已初显花苞;雪满枝桠,亦衬映花苞,稍一注视,色转嫩红,有欲放之姿。杨树已放新芽,包在层雪里面,却努力透出自己的消息。
院子正前方两边有台阶,由此更上一层院落;从拱门边上得见上院一隅,画梁上的山水人物,透过雪花且在雪色的映照之下,分外鲜明。从上院正房顶上的积雪上望去,是一片翠冠银盖的松树;再抬眼,松林后的山坡崖壁之前,有大片雪雾涌动,渐渐朦胧,黄栌一类灌木在雪与雪雾的薄掩之下,枝杈横斜,就如活的木版画。
雾来时,只有眼前的院子、松树可见,香雾窟内,反倒分外明亮;而近处的坡崖、远处的鬼见愁悉数隐入雾中不见。几只麻雀,吱吱跳跃,在院中雪地觅食,并不畏人。雾去时,雪落大,从座上远眺鬼见愁,房顶如振翅欲飞的大鸟,翼然而出;在空濛的背景里,平时稍嫌粗笨的仿古建筑,看起来与山水很是融合。不像现今城市里的一些建筑,风格与造型,要么莫名其妙,要么盛气凌人,总是有杂乱无章的效果,原来就是与人,与日常生活扞格不入。
旧时的说法,香雾窟是用来观西山晴雪的,但此时看西山雪落,云雾舒卷,雪静而山动,人与山移,它也是观落雪的胜地。
香雾窟内,唯有我们六名雪游人。我说,只谈雪、山、茶或山上的一切,不谈世事。让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还有话语,消歇片刻。此时,世界一片寂静,山,院子,灌木,松树,云雾,大雪,万籁无声;谤听处,你可以探索雪的微音。哦呵!人生虽然不够漫长,却依旧留有足够多的时机,让我们停下脚步,静观万类,内省自身。
忽然想起,在古典的山水画里,几位清虚高致的人物,坐在松下山边,或对谈,或沉思,有茶相伴,在一片静谧之中,只有风的来去,水的声音。现代人不能如此逍遥,难以停下习惯的步伐,总是来去匆匆。有那么多无意义而不得不做的事情,如此多无聊而不得不交的人,要虚与委蛇。但是,人啊,有时应该想一想,这个世界没有你,又会怎样?你又何为而来哉?反躬自问而蓦然回首,在自己行为与态度的外头,别开出一片生面。
当年,王羲之在山阴一个名叫兰亭的地方,与老少朋友曲水流觞,喝酒聊天,看到宇宙那么大,物类又如此多,而人生虽然趋舍万殊,也只是在俯仰之间,便一时与古人同痛共叹起来:“死生亦大矣!”倘若他知道世界原来这般丰富多彩,古今变化竟然那样巨大,他的痛苦会如何至深至沉,也真是不可想象。
公事和世事即便在此刻也会打扰我们,然而,近人的事或可谈而即止,玄远的思一如放心,唯在自求。片刻沉静之后,起身踏上归路。虽然不舍,但雪已渐化,而天趋黑,不舍也得归。
香山,你也许来过几十次,上百次,但在这样的大雪之中以这样的心情出游,则实在是相当难得的。性情的天成,就如香山春雪的天然一样,而两者的相遇,就如康德所说,是想象力的自如与自然的有物有则之间的契合。我的内心有一片飞雪的世界。
二○一○年三月十六日草 二○一一年十二月改定于北京听风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