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早读,就是利用早晨的黄金时间,在大脑的记忆力特别强的时候及时复习旧知识、预先介入新课程而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早读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汉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早读时间,提高语文早读的效率呢?
【关键词】早读 语文 课堂教学 效果 重要性
所谓早读,就是利用早晨的黄金时间,在大脑的记忆力特别强的时候及时复习旧知识、预先介入新课程而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独领学习生活中的黄金时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读书的学习方法源远流长。
早读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汉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仍然有不少教师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尚存在着早读目标不明,早读的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甚至学生是否读都不清楚。而在学生中,一部分不愿开口读,或开口却不能放声读,很难听到一片琅琅的读书声;还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读书时不专心,自己又不想读,齐读时才开口。一般来说,早读课一开始,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大声朗读课文,学习氛围较浓。但十几分钟后,读书的声音就渐渐小了下来。有的同学开始默读课文,有的同学则毫无目的的翻书,有的同学甚至闲谈,做小动作。这是由于学生对早读产生疲劳感、枯燥感,甚至是厌恶感而表现出来的缘故。据了解,这不是哪一个班,哪一个学校存在的问题,而是现存汉语教学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呢?我们的语文老师又应该怎么做?这是一个让所有语文老师都深思的问题。那么,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早读时间,提高语文早读的效率呢?
1.在思想上重视早读课,认识到早读是语文课的一部分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育,我们从小就接触,有一定的基础,有好的语境,有丰富的资源,而成功的语文教学,常以解决语感为标志。朗读教学正是培养语感的先决条件,新课标提出的重视语文朗读教学相当到位,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语文开设早读课,正是实践这一要求的具体措施,专门凭借朗读训练以提高语文素能的早读是课堂教学所无法取代的,早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毋庸质疑的。早读又不同于课堂教学,它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课外知识延伸的重要阵地,知识的容量和密度明显小于课堂,形式不像课堂教学那样规矩严格。但它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2. 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在早读课有事情可做
早读课的任务主要是朗读和背诵,读什么,背什么,完成多少,之前要确定,不能临时改变。因此在学年初或学期初就制订出本学年或本学期切实可行的计划,进而分解到各周各天的早读课上指导落实,循序渐进,厚积薄发,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系统。按内容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大部分。课内内容包括:一是要求背诵的课文,例如 《故乡》要求背诵课文中描写闰土外貌的文字以及课文最后三段,这样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后再熟读至背诵。二是名家名篇,即使没要求背诵,也应熟读。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朱自清的《春》这些名家名篇不但要背诵还要能默写。三是一般的课文,应通读3-4遍。每篇课文最好能精读重点段落。如果这些课文有名句,还是有必要让学生划出来,一定要背诵。
3.有效地组织朗读,尽量使形势多样化
对于早读课,科学地组织能够体现早读的价值,把早读的最大效应发挥出来,是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渠道,也是改变学生轻视早读的重要法宝,是课堂教学形式无法实现的重要阵地。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更加形象生动,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感情。
3.1 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不拘泥于一种形式。
如齐读,领读,对读,评读,范读,轮读,抢读,比赛读,吟诵读,自由读,接力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等。根据学校安排及备课组的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学生特点,创造的空间将更为广阔。比如:读话剧时可以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揣摩写作意图。
3.2 创造一定的朗读氛围。
在组织早读的过程中要创设一定的气氛。因为在压抑的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火花的。根据早读的不同内容,做不同的策划,营造相应的气氛,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让每节早读课风格不同,或紧张激烈,或热闹活泼。这样的早读不仅能完成目标,还是精神大餐,情感与心灵的洗礼,让学生对每一次早读都有向往之情,上过之后回味无穷。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对外界的认识,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爱因斯坦曾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生以哪种形式参与活动,都会直接轻松的获得经验与技能,记忆深刻,甚至受益终身。
4.语文早读课有助于推进教学和学生知识积累能力的提高
语文早读课在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情操的陶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对于教学的顺利推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积累知识。早晨是记忆的高峰期,虽然时间不长,但笔者认为此时早读对积累知识很有帮助。利用早读课可以系统完成字音、字形、字义的积累,词语的积累,成语的积累,写作素材等等的积累。二是提高能力。培养朗读能力。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读”在四种能力中价值独特,“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早读课倡导学生大声朗读,是提高学生上述四种能力,特别是“读”的能力的途径。三是培养阅读习惯。早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有效的朗读可以激发兴趣,燃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渴望和热情,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四是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汉语言文字的整齐美、回环美、抑扬美、节奏美和旋律美,需“读”来细细玩味。汉语言作品,尤其需要通过出声地读方能领悟其曼妙,才能品尝它的原汁原味。利用好早读课可以形成至美境界,可以愉悦身心。新课程标准重视提高人文素养,主张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达到目的。汉语开设早读课,正是实践陶冶情操提高人物素养的有效途径。五是完善教学环节。信息反馈与纠正功能。教师早读课到班级中进行指导,能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上存在的问题,或者发现自己教学中遗漏掉的知识点,从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及时给予纠正,示范和指导,有针对性地制定以后的课堂教学计划。六是复习、预习功能。“重复是学习之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科学合理地利用好汉语早读课,它是学生及时巩固旧知、产生新知的宝贵时机。当然,也可以利用早读课预习新课,为新授课文奠定基础。七是增进师生感情。早读课相对于正课,气氛更加轻松,老师参与其中,或领读,或指导,或巡视,有助于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而这种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汉语兴趣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总之,汉语早读课不能放松,只有齐抓共管,也才能有实效。我相信:汉语早读这块得读天独厚的芳草地一定会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早读 语文 课堂教学 效果 重要性
所谓早读,就是利用早晨的黄金时间,在大脑的记忆力特别强的时候及时复习旧知识、预先介入新课程而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独领学习生活中的黄金时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读书的学习方法源远流长。
早读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汉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仍然有不少教师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尚存在着早读目标不明,早读的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甚至学生是否读都不清楚。而在学生中,一部分不愿开口读,或开口却不能放声读,很难听到一片琅琅的读书声;还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读书时不专心,自己又不想读,齐读时才开口。一般来说,早读课一开始,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大声朗读课文,学习氛围较浓。但十几分钟后,读书的声音就渐渐小了下来。有的同学开始默读课文,有的同学则毫无目的的翻书,有的同学甚至闲谈,做小动作。这是由于学生对早读产生疲劳感、枯燥感,甚至是厌恶感而表现出来的缘故。据了解,这不是哪一个班,哪一个学校存在的问题,而是现存汉语教学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呢?我们的语文老师又应该怎么做?这是一个让所有语文老师都深思的问题。那么,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早读时间,提高语文早读的效率呢?
1.在思想上重视早读课,认识到早读是语文课的一部分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育,我们从小就接触,有一定的基础,有好的语境,有丰富的资源,而成功的语文教学,常以解决语感为标志。朗读教学正是培养语感的先决条件,新课标提出的重视语文朗读教学相当到位,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语文开设早读课,正是实践这一要求的具体措施,专门凭借朗读训练以提高语文素能的早读是课堂教学所无法取代的,早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毋庸质疑的。早读又不同于课堂教学,它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课外知识延伸的重要阵地,知识的容量和密度明显小于课堂,形式不像课堂教学那样规矩严格。但它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2. 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在早读课有事情可做
早读课的任务主要是朗读和背诵,读什么,背什么,完成多少,之前要确定,不能临时改变。因此在学年初或学期初就制订出本学年或本学期切实可行的计划,进而分解到各周各天的早读课上指导落实,循序渐进,厚积薄发,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系统。按内容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大部分。课内内容包括:一是要求背诵的课文,例如 《故乡》要求背诵课文中描写闰土外貌的文字以及课文最后三段,这样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后再熟读至背诵。二是名家名篇,即使没要求背诵,也应熟读。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朱自清的《春》这些名家名篇不但要背诵还要能默写。三是一般的课文,应通读3-4遍。每篇课文最好能精读重点段落。如果这些课文有名句,还是有必要让学生划出来,一定要背诵。
3.有效地组织朗读,尽量使形势多样化
对于早读课,科学地组织能够体现早读的价值,把早读的最大效应发挥出来,是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渠道,也是改变学生轻视早读的重要法宝,是课堂教学形式无法实现的重要阵地。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更加形象生动,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感情。
3.1 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不拘泥于一种形式。
如齐读,领读,对读,评读,范读,轮读,抢读,比赛读,吟诵读,自由读,接力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等。根据学校安排及备课组的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学生特点,创造的空间将更为广阔。比如:读话剧时可以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揣摩写作意图。
3.2 创造一定的朗读氛围。
在组织早读的过程中要创设一定的气氛。因为在压抑的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火花的。根据早读的不同内容,做不同的策划,营造相应的气氛,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让每节早读课风格不同,或紧张激烈,或热闹活泼。这样的早读不仅能完成目标,还是精神大餐,情感与心灵的洗礼,让学生对每一次早读都有向往之情,上过之后回味无穷。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对外界的认识,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爱因斯坦曾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生以哪种形式参与活动,都会直接轻松的获得经验与技能,记忆深刻,甚至受益终身。
4.语文早读课有助于推进教学和学生知识积累能力的提高
语文早读课在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情操的陶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对于教学的顺利推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积累知识。早晨是记忆的高峰期,虽然时间不长,但笔者认为此时早读对积累知识很有帮助。利用早读课可以系统完成字音、字形、字义的积累,词语的积累,成语的积累,写作素材等等的积累。二是提高能力。培养朗读能力。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读”在四种能力中价值独特,“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早读课倡导学生大声朗读,是提高学生上述四种能力,特别是“读”的能力的途径。三是培养阅读习惯。早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有效的朗读可以激发兴趣,燃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渴望和热情,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四是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汉语言文字的整齐美、回环美、抑扬美、节奏美和旋律美,需“读”来细细玩味。汉语言作品,尤其需要通过出声地读方能领悟其曼妙,才能品尝它的原汁原味。利用好早读课可以形成至美境界,可以愉悦身心。新课程标准重视提高人文素养,主张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达到目的。汉语开设早读课,正是实践陶冶情操提高人物素养的有效途径。五是完善教学环节。信息反馈与纠正功能。教师早读课到班级中进行指导,能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上存在的问题,或者发现自己教学中遗漏掉的知识点,从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及时给予纠正,示范和指导,有针对性地制定以后的课堂教学计划。六是复习、预习功能。“重复是学习之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科学合理地利用好汉语早读课,它是学生及时巩固旧知、产生新知的宝贵时机。当然,也可以利用早读课预习新课,为新授课文奠定基础。七是增进师生感情。早读课相对于正课,气氛更加轻松,老师参与其中,或领读,或指导,或巡视,有助于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而这种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汉语兴趣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总之,汉语早读课不能放松,只有齐抓共管,也才能有实效。我相信:汉语早读这块得读天独厚的芳草地一定会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