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叙事性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应加强语言文字的品味,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言的品味,可以从朗读、想象、细读入手和着力,品味语言、把握形象、体会情感。
一、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的音韵美
无论什么体裁的叙事性作品,语言的语音形态作用都是巨大的,都有潜在的语音效应。所谓潜在的语音效应,即指文字符号在阅读人心里自然唤起的那种声音功能,没有这种“唤起”,阅读简直是不可能的。语音形态可以促使审美想象更好地展开。着眼于语言的音韵节奏,从朗读入手,在朗读中品味,是提高语言品味能力的重要途径。
从语音入手品味语言,要有不同层次目的和多形式地朗读。
比如,北京贾宁老师人教版教材《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的教学:
重点感受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1.学生初谈感受。
2.老师相机点拨。
(1)师生合作读,感受风格迥异之美。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2)生生对比读,感受风格迥异之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3)师生整合读,感受集大成之美。
圆明园中——
圆明园中——
圆明园中——
这大大小小、古今中外、虚幻现实的景观,就融在这一座圆明园中!
(4)形成联想朗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可以看出,为了发挥语言的语音效应,贾宁老师多形式运用了朗读,既有师生的合作读、生生的对比读、师生的整合读,还有融合其间的感受读,以及另有目的的形成联想读,把朗读运用到极致。
二、在想象中体会语言的形象美
古人王弼说:“尽意莫若象。”“意”,是语言所表达的事物,特别是情感;“象”,形象。这句话意思是说,要把握文章所表达的事物、情感,最好的办法是把握其形象。叙事性文本意思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要从语言入手,通过想象,把握形象。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对原文的文字进行丰富的联想和体味,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一个的画面。这一过程,一般包含三个步骤:接受、体验和画面构建,后两者顺序可变化。
比如内蒙古杜彩云《普罗米修斯》第六自然段的教学,就体现了语言视觉化的教学过程 。
1.一读,感受痛苦
听老师读第六自然段,你们来感受普罗米修斯究竟承受着怎样的痛苦。(配乐朗读)
2.二读,想象画面
这是怎样的死死的锁啊!带着你的感受也来练读这段话,看文中的哪个词、哪句话让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画面。
3.三读,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内心
宙斯锁住的是普罗米修斯的(),却锁不住他的()。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一读的目的是感受普罗米修斯承受的痛苦,这是展开想象的认知基础;二读,抓住关键词语的提示展开想象,这是画面的构建;三读,是体验,对人物内心的体验,也是画面的继续构建。
三、在文本细读中体会语言的情感美
海德格爾曾说“语言是存在之家。”叙事性语言与叙事性文本就是作家认识事物与情感思想的载体。叙事性语言,在字里行间而且在整体上,体现着作者对人、事、物的情感与感觉,对生活的态度与看法,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感受与体验等等。语言情感性的品味,需要对词语和细节的细读。
(一)细读字词,揣摩品味
曹文轩教授指出:“现代哲学让我们看那一个个的词,非同小可,每一个词都代表存在的一个存在的状态,甚至是存在的基本状态。……这次听到老师们讲课仔细解读一个一个的字一个一个的词,让我再度体会到字词真的了不得。而且我发现,我们中国人早就明白了字词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从古至今,我们都十分热衷于、擅长于咬文嚼字。加之汉字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字,它的每一个字本身就是存在中某一对象的口号。”
细读,必须在语境中进行,以文本语境为主,在联系上下文语境或互文语境中进行,辅以社会语境和接受语境。
(二)细读细节,揣摩品味
文本语境的设置,除了对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一些细节也是师生进入文本值得发掘的点。细节,是对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细小无意的地方作较为突出的描写,它能够突出人物性格,展示环境,起着间接或直接的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阅读教学若能抓住细节进行细读,就能加深对语言内涵特别是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请看新疆范永强《晏子使楚》第二次语言交锋的教学。
1.第二次侮辱,语言的交锋更为精彩,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边读边琢磨体会,看看晏子的哪些话说得太妙了,为什么?
2.自主学习,相互交流,教师巡视。
3.谁来说一说?生开放性汇报。
4.抓住重点语言体会语言表达的委婉有力。
5.我们演一演。改变文本语言内容的表达形式,师生演绎,朗读对话。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厉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楚王,你不能讽刺我无能,更不能侮辱齐国没有人才!”
读后加上,这时候,楚王大怒,拍着桌子说:“推出去斩了!”
6.这样说行吗?(不行!)那我们来演一演他的原话。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后问:这两种应答的效果不言而喻,那么晏子的话妙在哪儿?
7.请同学们结合资料袋中的历史背景,再说一说晏子的话妙在哪儿?
8.教师指导朗读。
9.成语的拓展积累。
范永强把教学重点放在晏子对话的品味上,通过改变言语方式和内容与原文对照,感悟晏子言说之妙,晏子的智慧表现在以自辱的方式辱楚王。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仅是学习表达,学习阅读理解同样重要。叙事性文本教学的品味语言,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包括不足之处对我们的提醒。
语言的品味,可以从朗读、想象、细读入手和着力,品味语言、把握形象、体会情感。
一、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的音韵美
无论什么体裁的叙事性作品,语言的语音形态作用都是巨大的,都有潜在的语音效应。所谓潜在的语音效应,即指文字符号在阅读人心里自然唤起的那种声音功能,没有这种“唤起”,阅读简直是不可能的。语音形态可以促使审美想象更好地展开。着眼于语言的音韵节奏,从朗读入手,在朗读中品味,是提高语言品味能力的重要途径。
从语音入手品味语言,要有不同层次目的和多形式地朗读。
比如,北京贾宁老师人教版教材《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的教学:
重点感受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1.学生初谈感受。
2.老师相机点拨。
(1)师生合作读,感受风格迥异之美。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2)生生对比读,感受风格迥异之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3)师生整合读,感受集大成之美。
圆明园中——
圆明园中——
圆明园中——
这大大小小、古今中外、虚幻现实的景观,就融在这一座圆明园中!
(4)形成联想朗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可以看出,为了发挥语言的语音效应,贾宁老师多形式运用了朗读,既有师生的合作读、生生的对比读、师生的整合读,还有融合其间的感受读,以及另有目的的形成联想读,把朗读运用到极致。
二、在想象中体会语言的形象美
古人王弼说:“尽意莫若象。”“意”,是语言所表达的事物,特别是情感;“象”,形象。这句话意思是说,要把握文章所表达的事物、情感,最好的办法是把握其形象。叙事性文本意思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要从语言入手,通过想象,把握形象。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对原文的文字进行丰富的联想和体味,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一个的画面。这一过程,一般包含三个步骤:接受、体验和画面构建,后两者顺序可变化。
比如内蒙古杜彩云《普罗米修斯》第六自然段的教学,就体现了语言视觉化的教学过程 。
1.一读,感受痛苦
听老师读第六自然段,你们来感受普罗米修斯究竟承受着怎样的痛苦。(配乐朗读)
2.二读,想象画面
这是怎样的死死的锁啊!带着你的感受也来练读这段话,看文中的哪个词、哪句话让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画面。
3.三读,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内心
宙斯锁住的是普罗米修斯的(),却锁不住他的()。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一读的目的是感受普罗米修斯承受的痛苦,这是展开想象的认知基础;二读,抓住关键词语的提示展开想象,这是画面的构建;三读,是体验,对人物内心的体验,也是画面的继续构建。
三、在文本细读中体会语言的情感美
海德格爾曾说“语言是存在之家。”叙事性语言与叙事性文本就是作家认识事物与情感思想的载体。叙事性语言,在字里行间而且在整体上,体现着作者对人、事、物的情感与感觉,对生活的态度与看法,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感受与体验等等。语言情感性的品味,需要对词语和细节的细读。
(一)细读字词,揣摩品味
曹文轩教授指出:“现代哲学让我们看那一个个的词,非同小可,每一个词都代表存在的一个存在的状态,甚至是存在的基本状态。……这次听到老师们讲课仔细解读一个一个的字一个一个的词,让我再度体会到字词真的了不得。而且我发现,我们中国人早就明白了字词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从古至今,我们都十分热衷于、擅长于咬文嚼字。加之汉字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字,它的每一个字本身就是存在中某一对象的口号。”
细读,必须在语境中进行,以文本语境为主,在联系上下文语境或互文语境中进行,辅以社会语境和接受语境。
(二)细读细节,揣摩品味
文本语境的设置,除了对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一些细节也是师生进入文本值得发掘的点。细节,是对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细小无意的地方作较为突出的描写,它能够突出人物性格,展示环境,起着间接或直接的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阅读教学若能抓住细节进行细读,就能加深对语言内涵特别是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请看新疆范永强《晏子使楚》第二次语言交锋的教学。
1.第二次侮辱,语言的交锋更为精彩,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边读边琢磨体会,看看晏子的哪些话说得太妙了,为什么?
2.自主学习,相互交流,教师巡视。
3.谁来说一说?生开放性汇报。
4.抓住重点语言体会语言表达的委婉有力。
5.我们演一演。改变文本语言内容的表达形式,师生演绎,朗读对话。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厉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楚王,你不能讽刺我无能,更不能侮辱齐国没有人才!”
读后加上,这时候,楚王大怒,拍着桌子说:“推出去斩了!”
6.这样说行吗?(不行!)那我们来演一演他的原话。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后问:这两种应答的效果不言而喻,那么晏子的话妙在哪儿?
7.请同学们结合资料袋中的历史背景,再说一说晏子的话妙在哪儿?
8.教师指导朗读。
9.成语的拓展积累。
范永强把教学重点放在晏子对话的品味上,通过改变言语方式和内容与原文对照,感悟晏子言说之妙,晏子的智慧表现在以自辱的方式辱楚王。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仅是学习表达,学习阅读理解同样重要。叙事性文本教学的品味语言,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包括不足之处对我们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