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随写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有效途径。在阅读随写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独有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理解。通过质疑性的阅读随写、理解性的阅读随写、辨别性的阅读随写这“三部曲”来引领学生融入文本,提升阅读质量。
[关键词]阅读质量 阅读随写 阅读辨别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41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阅读随写”是一个好路子!因为阅读随写能有效推动学生的质疑和思考,从而提高阅读质量。西方有一句谚语:“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在文学欣赏中不同文化、生活情感经历的读者对同一作品中的人物会有着不同的评价,这就是个性差异。因此,对阅读随写,我们要尊重学生独有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理解。那该如何指导和引导学生的阅读随写呢?
一、迈开阅读的第一步——质疑性的阅读随写
阅读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感情体验、学识水平等对话文本,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获得到思想认知、情感体验和哲理知识。学贵有疑。问题是叩开阅读思维大门的敲门砖。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题目的基础上,学会抓住文本的关键问题进行质疑;同时,激励学生动动笔,把在阅读中的种种疑问写在文本空白处,以便进一步展开阅读,或者与同伴交流解决问题。比如,教学《卧薪尝胆》一文时,引导学生针对题目进行质疑:“薪”是什么意思?谁卧薪尝胆?为什么要卧薪尝胆?这些关键点的质疑,是学生深入阅读思考的最佳切入口,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再次深入阅读的基础。
二、迈开阅读的第二步——理解性的阅读随写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认知行为,这种行为经过学生自主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不是教师通过讲解分析来让学生获得的,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探究,把文本知识内化为自己能力的方式。
例如,学习《军神》一课,可以组织学生四人学习小组讨论:细细读一读,思考刘伯承的“神”表现哪些方面?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同时用笔画出关键词句,写一写自己的想法;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在师生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们找到的关键词句段不少,产生的阅读感悟也不少。如,一个学生找到“1916年的一天,一位头缠绷带的年轻人走进了重庆城里一家德国人开设的诊所。他对诊所的主人——著名的外科医生沃克先生说:‘我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请您给治治。’”其中在“走”字下加上黑点,并写上“一个人眼睛都受伤了,也不着急地跑或冲,可见他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一个神人!‘走’更加突出了他的镇定!”一个学生找到“要动手术了,可年轻人坚决不愿意使用麻醉药。他恳切地对医生说:‘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使用麻醉药会损伤脑神经。’”这个句了,并在旁边写道:“动手术,不用麻药,哪是凡人,简直是超神人。我有一次拔牙,麻药少了,疼得要命!刘伯承真是超强人!”在此,我择机扩充:“同学们,身为当时工农红军的一位指挥官,为了在战争中时刻保持灵活的头脑,宁可自己承一切痛苦,多么伟大!”……经过如此充分的读书、品书,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走进英雄的心灵世界。这种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点拨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所产生的效果,是任何费劲的讲解所无法比拟的。这种理解性阅读随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沟通能力,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迈开阅读的第三步——辨别性的阅读随写
辨别性的阅读随写,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吸收文本信息、和其他同伴进行辩论,产生思维和情感的碰撞,优化提炼自己的思维方法、过程,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思维水平的一种阅读方式。这种阅读随写是比较高的阅读境界,因为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自我倾听—分析—辨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学生有合作精神和互动阅读理念。如,阅读《军神》中,针对文本“手术中,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颤抖,他对年轻人说:‘你要是挺不住,可以叫出声来。’年轻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手术结束,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中的“一声不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声不吭?是因为手术不疼?面对这个短距性问题,学生们不仅能在人物直接描写“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手术结束,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中,还在人物间接描写“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颤抖,他对年轻人说:‘你要是挺不住,可以叫出声来。’”中快速地辨析出“刘伯承在手术中忍住了剧痛!”
如果学生理解到此,其实还是不够的,思维比较肤浅。为了继续推进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还得往前跨一步:既然很痛,那刘伯承为什么“一声不吭”?
破解这“长距性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思维的桥梁,学生就有可能飞不过去。因此,在这关键处,教师出示写刘伯承的担心和沃克医生的表现供学生细细品味:
语段一:
“要动手术了,可年轻人坚决不愿意使用麻醉药。他恳切地对医生说:‘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使用麻醉药会损伤脑神经。’”
语段二:
“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颤抖。”
通过对两段话的辨析,学生就会渐渐顿悟:刘伯承“一声不吭”中蕴含着内心的呼唤和强烈的渴望!首先担心自己的声响会影响沃克医生的手术效果;其次,希望沃克医生手术成功。因此,在手术中,刘伯承决不能发出声响。品味了文本中的人物描写之后,学生可以拿起笔,把品悟到的写在文本的空白处“年轻人一声不吭,心里 想到……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
正如孙双金老师所说:“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教学空白’,尽一切所能点亮学生的思维火花,插上想象的翅膀,助其在辽阔的思维天空中自由翱翔。”在文本空白处展开辨别性的阅读随写,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真正地触及文本的核心和人物的心灵,比较完整地悟透其间的真知;还能使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把阅读心得融入文本之中,陶冶了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学习兴趣和自我成功感,真可谓“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为中心,教为辅助”的思想;同时,要具有较高的解读教材的能力以及艺术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阅读教学课堂才能高效,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编 韦 雄)
[关键词]阅读质量 阅读随写 阅读辨别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41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阅读随写”是一个好路子!因为阅读随写能有效推动学生的质疑和思考,从而提高阅读质量。西方有一句谚语:“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在文学欣赏中不同文化、生活情感经历的读者对同一作品中的人物会有着不同的评价,这就是个性差异。因此,对阅读随写,我们要尊重学生独有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理解。那该如何指导和引导学生的阅读随写呢?
一、迈开阅读的第一步——质疑性的阅读随写
阅读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感情体验、学识水平等对话文本,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获得到思想认知、情感体验和哲理知识。学贵有疑。问题是叩开阅读思维大门的敲门砖。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题目的基础上,学会抓住文本的关键问题进行质疑;同时,激励学生动动笔,把在阅读中的种种疑问写在文本空白处,以便进一步展开阅读,或者与同伴交流解决问题。比如,教学《卧薪尝胆》一文时,引导学生针对题目进行质疑:“薪”是什么意思?谁卧薪尝胆?为什么要卧薪尝胆?这些关键点的质疑,是学生深入阅读思考的最佳切入口,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再次深入阅读的基础。
二、迈开阅读的第二步——理解性的阅读随写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认知行为,这种行为经过学生自主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不是教师通过讲解分析来让学生获得的,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探究,把文本知识内化为自己能力的方式。
例如,学习《军神》一课,可以组织学生四人学习小组讨论:细细读一读,思考刘伯承的“神”表现哪些方面?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同时用笔画出关键词句,写一写自己的想法;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在师生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们找到的关键词句段不少,产生的阅读感悟也不少。如,一个学生找到“1916年的一天,一位头缠绷带的年轻人走进了重庆城里一家德国人开设的诊所。他对诊所的主人——著名的外科医生沃克先生说:‘我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请您给治治。’”其中在“走”字下加上黑点,并写上“一个人眼睛都受伤了,也不着急地跑或冲,可见他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一个神人!‘走’更加突出了他的镇定!”一个学生找到“要动手术了,可年轻人坚决不愿意使用麻醉药。他恳切地对医生说:‘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使用麻醉药会损伤脑神经。’”这个句了,并在旁边写道:“动手术,不用麻药,哪是凡人,简直是超神人。我有一次拔牙,麻药少了,疼得要命!刘伯承真是超强人!”在此,我择机扩充:“同学们,身为当时工农红军的一位指挥官,为了在战争中时刻保持灵活的头脑,宁可自己承一切痛苦,多么伟大!”……经过如此充分的读书、品书,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走进英雄的心灵世界。这种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点拨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所产生的效果,是任何费劲的讲解所无法比拟的。这种理解性阅读随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沟通能力,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迈开阅读的第三步——辨别性的阅读随写
辨别性的阅读随写,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吸收文本信息、和其他同伴进行辩论,产生思维和情感的碰撞,优化提炼自己的思维方法、过程,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思维水平的一种阅读方式。这种阅读随写是比较高的阅读境界,因为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自我倾听—分析—辨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学生有合作精神和互动阅读理念。如,阅读《军神》中,针对文本“手术中,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颤抖,他对年轻人说:‘你要是挺不住,可以叫出声来。’年轻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手术结束,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中的“一声不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声不吭?是因为手术不疼?面对这个短距性问题,学生们不仅能在人物直接描写“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手术结束,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中,还在人物间接描写“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颤抖,他对年轻人说:‘你要是挺不住,可以叫出声来。’”中快速地辨析出“刘伯承在手术中忍住了剧痛!”
如果学生理解到此,其实还是不够的,思维比较肤浅。为了继续推进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还得往前跨一步:既然很痛,那刘伯承为什么“一声不吭”?
破解这“长距性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思维的桥梁,学生就有可能飞不过去。因此,在这关键处,教师出示写刘伯承的担心和沃克医生的表现供学生细细品味:
语段一:
“要动手术了,可年轻人坚决不愿意使用麻醉药。他恳切地对医生说:‘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使用麻醉药会损伤脑神经。’”
语段二:
“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颤抖。”
通过对两段话的辨析,学生就会渐渐顿悟:刘伯承“一声不吭”中蕴含着内心的呼唤和强烈的渴望!首先担心自己的声响会影响沃克医生的手术效果;其次,希望沃克医生手术成功。因此,在手术中,刘伯承决不能发出声响。品味了文本中的人物描写之后,学生可以拿起笔,把品悟到的写在文本的空白处“年轻人一声不吭,心里 想到……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
正如孙双金老师所说:“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教学空白’,尽一切所能点亮学生的思维火花,插上想象的翅膀,助其在辽阔的思维天空中自由翱翔。”在文本空白处展开辨别性的阅读随写,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真正地触及文本的核心和人物的心灵,比较完整地悟透其间的真知;还能使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把阅读心得融入文本之中,陶冶了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学习兴趣和自我成功感,真可谓“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为中心,教为辅助”的思想;同时,要具有较高的解读教材的能力以及艺术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阅读教学课堂才能高效,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