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改革中早就提出来“用数学教而不只是教数学”的理念,今天数学教学所面临的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都明确了一个认识,那就是数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数学理解显得非常重要.一是深度学习应当以“理解”为目标,二是深度学习应当成为“为理解而教”的重要途径.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可以是这样的:环节一: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认知基础;环节二:数学思维,驱动学生深度加工学习内容;环节三:过程反思,引导学生明确数学学习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布卢姆学习层级;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02-0011-02
收稿日期:2020-10-15
作者简介:郭誉冲(1995.10-),男,本科,中学二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认清自己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而在确定这个问题的答案的时候,由于不同的教学理念,所给出来的答案可能是有所不同的,由于应试效应的存在,更多教师可能会认为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去解题是最主要的教学目标.这样的判断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很显然又不太全面,且不说若干年前被诟病的“高分低能”现象在今天仍然比较普遍地存在,就说数学知识的学习,固然要以应试作为追求,但这也不是数学教学的全部.课程改革中早就提出来“用数学教而不只是教数学”的理念,今天数学教学所面临的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都明确了一个认识,那就是数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學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数学理解显得非常重要.在这样的认识下,布卢姆提出的“为理解而教”就显得十分有意义.对此,有数学教育教学研究者指出,恐怕没有人怀疑:只有理解,才能学好数学.这是种常识,但又因为是常识——不证自明、众所周知、无需特别关注,反而没有得到应有的敬畏.这确实是一个悖论:一方面知道为理解而教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因为各种原因而漠视了这种重要性.如何化解这个悖论呢?笔者试结合当前流行的深度学习,谈谈笔者的一些观点.
一、深度学习所追求的“理解”内涵
深度学习是什么?这一发源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概念,在教育的视角下进行解读的时候,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而且,不同视角下的深度学习解读,内涵也有所不同,比如信息加工理论就主要研究深度学习中的学生的记忆,想办法让学生记忆信息的时间更加长久;认知心理视角下的深度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强调学生的思维应当具有必要的广度、深度以及思维对象与其它对象之间的联系度.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教育工作者可能寻求促进,并为之提供资源的三种认知素养:精确的信息,知识和理解.由于理解是开放的,自我反省性的和自我批判性的,为了理解而教,而不是为了准确的信息或知识而教,应成为教育的优先之事.此时再研究“为理解而教”与深度学习的联系,笔者以为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寻求认识:
一是深度学习应当以“理解”为目标.深度学习是面向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但要注意的是,追求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度”并不是目标,因为深度学习是对浅层学习的矫正,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具有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于初中数学而言,理解是对数学概念、规律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是对数学知识体系的理解,是对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理解.
二是深度学习应当成为“为理解而教”的重要途径.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寻求真正的理解,而布卢姆在描述“理解”的时候,特别强调六个层次的内容,即解释说明、解释意义、迁移应用、形成观点、有同理心和有自知之明.以“相反数”为例,在数轴上确定a为正数,然后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达成对负数的认识,这些问题包括:a点在原点的哪一边?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哪一边?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这样的过程中,数学思维驱动学生不断地解释说明、阐释意义.如果教师设计变式训练,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迁移运用,于是学生也就达成了“理解”,而这样的学习因为有逻辑的驱动,从而也就呈现出了基本的深度学习形态.
由此,深度学习与“为理解而教”确实关系密切,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深度学习的意义,并以其为路径去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理解”.
二、深度学习应当追求“为理解而教”
既然深度学习与“为理解而教”关系密切,那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更多的认识两者联系的意义,真正在实践中加以体现.一般认为,深度学习的提出,既是对教学规律的尊重,也是对时代挑战的主动回应.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深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客观上确立了学生个体经验与人类历史文化的相关性,落实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模拟性地“参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形成有助于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而教师的作用与价值也在深度学习中得以充分实现.为了阐述这一观点,这里来看一则教学案例:
“整式”的教学中,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可以是这样的:
环节一: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整式认知基础.
这个基础必须是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如“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与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很容易得出“路程=速度×时间”,如果对速度赋值如100千米/小时,那学生就可以得到“100t”这样的式子.其后通过变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类似的例子,学生就可以发现其共同特点在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这就是情境所起到的帮学生建立认知基础的作用,这是深度学习的基础.
环节二:数学思维,驱动学生深度加工学习内容.
深度学习的核心就是数学思维的深度性,即学生通过数学思维去拓宽思考领域的宽度与深度,同时通过联想实现数学思维与其它数学知识的联系度.在“整式”教学的上一个环节中,变式就是拓宽学生的思维宽度,旨在让学生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思想方法,得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初步认识;随后,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主要是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来让学生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是可行的,而且“字母和数一样可以参与运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收获,也是对学生原有认知的拓展.显然,将数的运算与字母的运算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字母所具有的地位与熟悉的数的地位相同,这样就实现了深度学习的宽度与深度,而两者的关联则明显是联系度的体现. 环节三:过程反思,引导学生明确数学学习方法.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数学知识是如何得出的,梳理在数学知识得出过程中自己经历了哪些思维过程.“整式”的教学中,无论是原来例子的逐个呈现,还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都让学生认识到分析与综合、变式等都是促进数学知识学习的有效方法(具体的方法名称可以不要出现,直接引导学生回顾这些核心的学习过程).
这样的深度学习过程,能够有效地指向学生的“理解”,这是因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情境的创设,数学方法的运用,都是辅助学生构建知识的,学生对“整式”概念的认识,及其在新的问题中的应用,都表明学生确实是理解了.因此这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通过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理解的过程.
三、从学生的理解到学生的深度学习
反过来,再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研究教师视角下的“为理解而教”,则可以发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要想办法让学生的学习具有足够的宽度——指向更多的知识;足够的深度——指向数学知识体系;足够的联系度——指向更多知识之间的联系,那深度学习自然就会发生.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联系,把握整体;关注方法,形成经验;关注思想,突出应用;聚焦思想,实现再生,真可谓一题一世界,一法一乾坤.做到这些,那学生的数学自然就容易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时候学生是比较有深度的学习的,初中学生已经进入了理性思考的年龄阶段,但是数学教师常常因为应试需要等原因,只机械地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不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这显然是教学目标的狭隘理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需要,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必要的深度,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产生对数学学科的正确认识,那学生的学习品质就会提升,对数学学科的认识也会更加科学,而深度学习只要发生,那学生就会自然地经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过程,学生也能够更加准确地以数学的眼光看事物,以数学的语言描述事物,于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就真正落地了.
参考文献:
[1]蔡宏圣.为理解而教[J]江苏教育,2013(7):33-34.
[2]凯瑟琳·埃尔金,钱旭鸯.为了知识而教或为了理解而教[J]全球教育展望,2013(05):5-15+36.
[3]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25-32.
[4]王绍伟,黄培华.关注持久理解指向深度学习[J]福建中学数学,2017(02):10-13.
[责任编辑:李 璟]
关键词:初中数学;布卢姆学习层级;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02-0011-02
收稿日期:2020-10-15
作者简介:郭誉冲(1995.10-),男,本科,中学二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认清自己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而在确定这个问题的答案的时候,由于不同的教学理念,所给出来的答案可能是有所不同的,由于应试效应的存在,更多教师可能会认为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去解题是最主要的教学目标.这样的判断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很显然又不太全面,且不说若干年前被诟病的“高分低能”现象在今天仍然比较普遍地存在,就说数学知识的学习,固然要以应试作为追求,但这也不是数学教学的全部.课程改革中早就提出来“用数学教而不只是教数学”的理念,今天数学教学所面临的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都明确了一个认识,那就是数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學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数学理解显得非常重要.在这样的认识下,布卢姆提出的“为理解而教”就显得十分有意义.对此,有数学教育教学研究者指出,恐怕没有人怀疑:只有理解,才能学好数学.这是种常识,但又因为是常识——不证自明、众所周知、无需特别关注,反而没有得到应有的敬畏.这确实是一个悖论:一方面知道为理解而教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因为各种原因而漠视了这种重要性.如何化解这个悖论呢?笔者试结合当前流行的深度学习,谈谈笔者的一些观点.
一、深度学习所追求的“理解”内涵
深度学习是什么?这一发源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概念,在教育的视角下进行解读的时候,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而且,不同视角下的深度学习解读,内涵也有所不同,比如信息加工理论就主要研究深度学习中的学生的记忆,想办法让学生记忆信息的时间更加长久;认知心理视角下的深度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强调学生的思维应当具有必要的广度、深度以及思维对象与其它对象之间的联系度.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教育工作者可能寻求促进,并为之提供资源的三种认知素养:精确的信息,知识和理解.由于理解是开放的,自我反省性的和自我批判性的,为了理解而教,而不是为了准确的信息或知识而教,应成为教育的优先之事.此时再研究“为理解而教”与深度学习的联系,笔者以为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寻求认识:
一是深度学习应当以“理解”为目标.深度学习是面向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但要注意的是,追求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度”并不是目标,因为深度学习是对浅层学习的矫正,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具有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于初中数学而言,理解是对数学概念、规律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是对数学知识体系的理解,是对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理解.
二是深度学习应当成为“为理解而教”的重要途径.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寻求真正的理解,而布卢姆在描述“理解”的时候,特别强调六个层次的内容,即解释说明、解释意义、迁移应用、形成观点、有同理心和有自知之明.以“相反数”为例,在数轴上确定a为正数,然后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达成对负数的认识,这些问题包括:a点在原点的哪一边?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哪一边?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这样的过程中,数学思维驱动学生不断地解释说明、阐释意义.如果教师设计变式训练,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迁移运用,于是学生也就达成了“理解”,而这样的学习因为有逻辑的驱动,从而也就呈现出了基本的深度学习形态.
由此,深度学习与“为理解而教”确实关系密切,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深度学习的意义,并以其为路径去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理解”.
二、深度学习应当追求“为理解而教”
既然深度学习与“为理解而教”关系密切,那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更多的认识两者联系的意义,真正在实践中加以体现.一般认为,深度学习的提出,既是对教学规律的尊重,也是对时代挑战的主动回应.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深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客观上确立了学生个体经验与人类历史文化的相关性,落实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模拟性地“参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形成有助于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而教师的作用与价值也在深度学习中得以充分实现.为了阐述这一观点,这里来看一则教学案例:
“整式”的教学中,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可以是这样的:
环节一: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整式认知基础.
这个基础必须是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如“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与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很容易得出“路程=速度×时间”,如果对速度赋值如100千米/小时,那学生就可以得到“100t”这样的式子.其后通过变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类似的例子,学生就可以发现其共同特点在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这就是情境所起到的帮学生建立认知基础的作用,这是深度学习的基础.
环节二:数学思维,驱动学生深度加工学习内容.
深度学习的核心就是数学思维的深度性,即学生通过数学思维去拓宽思考领域的宽度与深度,同时通过联想实现数学思维与其它数学知识的联系度.在“整式”教学的上一个环节中,变式就是拓宽学生的思维宽度,旨在让学生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思想方法,得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初步认识;随后,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主要是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来让学生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是可行的,而且“字母和数一样可以参与运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收获,也是对学生原有认知的拓展.显然,将数的运算与字母的运算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字母所具有的地位与熟悉的数的地位相同,这样就实现了深度学习的宽度与深度,而两者的关联则明显是联系度的体现. 环节三:过程反思,引导学生明确数学学习方法.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数学知识是如何得出的,梳理在数学知识得出过程中自己经历了哪些思维过程.“整式”的教学中,无论是原来例子的逐个呈现,还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都让学生认识到分析与综合、变式等都是促进数学知识学习的有效方法(具体的方法名称可以不要出现,直接引导学生回顾这些核心的学习过程).
这样的深度学习过程,能够有效地指向学生的“理解”,这是因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情境的创设,数学方法的运用,都是辅助学生构建知识的,学生对“整式”概念的认识,及其在新的问题中的应用,都表明学生确实是理解了.因此这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通过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理解的过程.
三、从学生的理解到学生的深度学习
反过来,再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研究教师视角下的“为理解而教”,则可以发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要想办法让学生的学习具有足够的宽度——指向更多的知识;足够的深度——指向数学知识体系;足够的联系度——指向更多知识之间的联系,那深度学习自然就会发生.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联系,把握整体;关注方法,形成经验;关注思想,突出应用;聚焦思想,实现再生,真可谓一题一世界,一法一乾坤.做到这些,那学生的数学自然就容易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时候学生是比较有深度的学习的,初中学生已经进入了理性思考的年龄阶段,但是数学教师常常因为应试需要等原因,只机械地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不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这显然是教学目标的狭隘理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需要,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必要的深度,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产生对数学学科的正确认识,那学生的学习品质就会提升,对数学学科的认识也会更加科学,而深度学习只要发生,那学生就会自然地经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过程,学生也能够更加准确地以数学的眼光看事物,以数学的语言描述事物,于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就真正落地了.
参考文献:
[1]蔡宏圣.为理解而教[J]江苏教育,2013(7):33-34.
[2]凯瑟琳·埃尔金,钱旭鸯.为了知识而教或为了理解而教[J]全球教育展望,2013(05):5-15+36.
[3]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25-32.
[4]王绍伟,黄培华.关注持久理解指向深度学习[J]福建中学数学,2017(02):10-13.
[责任编辑: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