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五味子是著名的滋补性中药,其繁殖技术倍受关注,本文较详细地叙述了北五味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有性繁殖技术,对生产部门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北五味子 生物学特性 有性繁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K826.15 文献标识码:K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16-0095-01
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Hist.,别名五味子,为木兰科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因其果实甘、酸、辛、苦、咸五味俱全而得名。是著名的滋补性中药,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其药用部位为成熟的干果。
1、生物学特性
野生五味子多生于湿润、肥沃、腐殖质深厚的杂木林、林缘、山间灌丛处。具有喜光、喜肥、适应性强等特性,对土壤要求严格。
1.1喜光性
除1年生小苗怕烈日曝晒外,均喜充足阳光,光照不足,生长缓慢,结果率下降。
1.2耐荫性
在弱光条件下,可长期生长不至死亡。在五味子生长期间,适宜的荫蔽度为20%左右。
1.3耐寒性
五味子在零下35℃安全过冬;在零下40℃条件下,只能使幼苗顶端和新梢略有冻伤,基本不影响次年的生长。春季叶子刚展时会遇到一般霜冻害,在0℃左右,茎不会被冻死,缓冻后可继续生长,但新生叶会脱落,长出后续新生叶。如果在秋季遇到早霜冻害,茎不受危害,叶片相继脱落。
1.4喜湿怕旱性
成龄五味子地下部分是由一条横走茎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表层根系网,形成浅层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只在根茎上长出须根;幼苗期叶片大,蒸发量高,所以不耐旱。但五味子也怕涝,凡易积水低洼地或长期过分湿润及浸水土壤,五味子生长较弱。
1.5再生性
五味子主蔓在生长或休眠期内,如地上植株机械死亡,地下根仍然生存。每年5~7月,有许多基生枝从五味子根基各地下茎处钻出地面。但五味子幼苗不具备这种特性。
1.6生长发育具有动态性
五味子根系在温度达到6℃左右开始活动,随着开花、幼果膨大而逐渐旺盛,到浆果成熟期以后生长缓慢。五味子枝蔓生长是在萌芽后,新梢开始缓慢生长,从6月开始,气温在20℃左右时生长迅速;7月上旬达到生长高峰,8月底新梢生长结束。五味子浆果生长是在终花后,子房迅速膨大,当气温达到25℃时,果粒内的心室与果肉都量盛生长,幼果生长达到高峰。
2、圃地选择与整地
选疏松肥沃、土层深厚的砂质壤土或靠近水源的林缘熟地,这是决定五味子高产稳产的基础。选好地每亩施厩肥2000~3000kg,深翻20~25cm,整平耙细,育苗地作畦,宽1.2m,高15cm,长10~20m的高畦,移植地穴栽。
3、有性繁殖技术
3.1制种
将新鲜的五味子浆果捣烂,漂洗出种子。如果是干五味子必须是晾干后的果粒,而不能用高温烘干。先用水充分浸泡,然后搓揉,分离果肉与种子,再漂洗干净。鲜果出种率为7%左右,纯净的干果,出种率约30%。
3.2催芽方法
按当地的播种期提前90~100d开始催芽,通常于1月末或2月初,将种子用50℃温水浸泡,不停搅拌,直到水冷却到30℃以下,继续浸泡48小时,捞出种子,用0.5%高锰酸钾消毒4小时,再用清水淋净,拌入2~5倍洁净细河沙,盛入编织袋内,在0℃~5℃条件下放置1~2d,再移入室内,室温保持10℃~12℃,经过60~70d,然后转入0℃~5℃的窖内,经过20~30d,种胚充分发育,物质充分转化,有的种子已裂口。黑龙江省特产研究所用此方,种子发芽率达73%,获得最佳效果,室温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种子催芽。暖湿处温席过高,处理时间太长都影响发芽率。
3.3播种育苗
播种时间在5月上旬,五月末至六月初出苗,可避过当地的晚霜。播种用的苗床土要细碎,床面平整,先浇透底水,两天后再播种是保苗的关键。播种方式采用模板定距,宽幅条播。播种量根据种子发芽率和培育的苗龄型而定。如想培育S2-0苗,即留床2年的实生苗,中间不换床移栽,播种量要小些,相反,要培育S1-1苗,留床一年,移栽后再培育一年,新播密度可大些,播种量多些。催芽好,种子发芽率高的种子,播种量可少些。五味子通常培育S2-0苗,二年出圃苗,每平方米200株成苗,种子发芽率60%后,新播时每平方米,播种子600粒。出苗360株左右,经过第一年培育保苗率75%,保存270株左右,第二年成苗75%,实成苗为200株。播种数为成苗数3倍。因此,五味子新播的播种子量应为600~800粒/m2,约15~20g/m2。
播种时连同沙子一同播入,上盖泥炭与床土混合物,厚1.5~2cm,压实。保持床面湿润,或经常喷水或日复遮荫。苗木出土后怕日灼,可采用价廉物美,易于操作的遮阳网50%~60%遮光率。七月高温期每半个月喷一次石灰等量式240倍波尔多液,连续二次,可以防止病害。一年生实生苗,高可达6~8cm,地径2~3mm,根系发达,但无地下葡匐茎。S2-0苗,苗高可达30~40cm,有3~5条地上蔓,地下有1~3根葡匐茎,可伸长30cm左右。可出圃上山栽植。苗圃施肥可使苗高生长提高一倍,地径增大20%~30%,并可促进根系生长。
3.4田间管理
播种后需经常浇水,保持床面湿润。经催芽的种子播后30~40d,即可落续出苗。从6月初开始,中旬为出苗高峰期,7月初基本结束,出苗过程持續30d左右。幼苗至60%时,需及时搭棚遮荫。荫棚高度60~70cm,上面覆盖苇帘。苗期除及时浇水外,应注意适时除草和松土。己施过基肥的苗床,当年一般可不再施追肥。用作建园定植的苗,一般需2年生苗。因五味子苗的主根不明显,侧根和须根相当发达,故2年生苗不需换床。五味子苗易得白粉病,应及时定期喷洒1∶1∶100倍波尔多液进行预防。此外根颈腐烂病也时有发生,其症状主要表现在苗根颈处的表层溃烂,手摸即脱落,露出1圈木质部。这种病后果较严重,它的发病与选地有关。播种床地应选土壤湿润、排水良好之外,留床苗于入冬前用土培根颈,减少温差,并注意初春积雪溶化时的排水,杜绝该病的发生是可行的。为防第一年越冬不利造成缺苗,间苗最好在第二年春进行,按留优去劣的原则,每lm长播种沟保留25~30株为宜。
[关键词]:北五味子 生物学特性 有性繁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K826.15 文献标识码:K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16-0095-01
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Hist.,别名五味子,为木兰科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因其果实甘、酸、辛、苦、咸五味俱全而得名。是著名的滋补性中药,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其药用部位为成熟的干果。
1、生物学特性
野生五味子多生于湿润、肥沃、腐殖质深厚的杂木林、林缘、山间灌丛处。具有喜光、喜肥、适应性强等特性,对土壤要求严格。
1.1喜光性
除1年生小苗怕烈日曝晒外,均喜充足阳光,光照不足,生长缓慢,结果率下降。
1.2耐荫性
在弱光条件下,可长期生长不至死亡。在五味子生长期间,适宜的荫蔽度为20%左右。
1.3耐寒性
五味子在零下35℃安全过冬;在零下40℃条件下,只能使幼苗顶端和新梢略有冻伤,基本不影响次年的生长。春季叶子刚展时会遇到一般霜冻害,在0℃左右,茎不会被冻死,缓冻后可继续生长,但新生叶会脱落,长出后续新生叶。如果在秋季遇到早霜冻害,茎不受危害,叶片相继脱落。
1.4喜湿怕旱性
成龄五味子地下部分是由一条横走茎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表层根系网,形成浅层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只在根茎上长出须根;幼苗期叶片大,蒸发量高,所以不耐旱。但五味子也怕涝,凡易积水低洼地或长期过分湿润及浸水土壤,五味子生长较弱。
1.5再生性
五味子主蔓在生长或休眠期内,如地上植株机械死亡,地下根仍然生存。每年5~7月,有许多基生枝从五味子根基各地下茎处钻出地面。但五味子幼苗不具备这种特性。
1.6生长发育具有动态性
五味子根系在温度达到6℃左右开始活动,随着开花、幼果膨大而逐渐旺盛,到浆果成熟期以后生长缓慢。五味子枝蔓生长是在萌芽后,新梢开始缓慢生长,从6月开始,气温在20℃左右时生长迅速;7月上旬达到生长高峰,8月底新梢生长结束。五味子浆果生长是在终花后,子房迅速膨大,当气温达到25℃时,果粒内的心室与果肉都量盛生长,幼果生长达到高峰。
2、圃地选择与整地
选疏松肥沃、土层深厚的砂质壤土或靠近水源的林缘熟地,这是决定五味子高产稳产的基础。选好地每亩施厩肥2000~3000kg,深翻20~25cm,整平耙细,育苗地作畦,宽1.2m,高15cm,长10~20m的高畦,移植地穴栽。
3、有性繁殖技术
3.1制种
将新鲜的五味子浆果捣烂,漂洗出种子。如果是干五味子必须是晾干后的果粒,而不能用高温烘干。先用水充分浸泡,然后搓揉,分离果肉与种子,再漂洗干净。鲜果出种率为7%左右,纯净的干果,出种率约30%。
3.2催芽方法
按当地的播种期提前90~100d开始催芽,通常于1月末或2月初,将种子用50℃温水浸泡,不停搅拌,直到水冷却到30℃以下,继续浸泡48小时,捞出种子,用0.5%高锰酸钾消毒4小时,再用清水淋净,拌入2~5倍洁净细河沙,盛入编织袋内,在0℃~5℃条件下放置1~2d,再移入室内,室温保持10℃~12℃,经过60~70d,然后转入0℃~5℃的窖内,经过20~30d,种胚充分发育,物质充分转化,有的种子已裂口。黑龙江省特产研究所用此方,种子发芽率达73%,获得最佳效果,室温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种子催芽。暖湿处温席过高,处理时间太长都影响发芽率。
3.3播种育苗
播种时间在5月上旬,五月末至六月初出苗,可避过当地的晚霜。播种用的苗床土要细碎,床面平整,先浇透底水,两天后再播种是保苗的关键。播种方式采用模板定距,宽幅条播。播种量根据种子发芽率和培育的苗龄型而定。如想培育S2-0苗,即留床2年的实生苗,中间不换床移栽,播种量要小些,相反,要培育S1-1苗,留床一年,移栽后再培育一年,新播密度可大些,播种量多些。催芽好,种子发芽率高的种子,播种量可少些。五味子通常培育S2-0苗,二年出圃苗,每平方米200株成苗,种子发芽率60%后,新播时每平方米,播种子600粒。出苗360株左右,经过第一年培育保苗率75%,保存270株左右,第二年成苗75%,实成苗为200株。播种数为成苗数3倍。因此,五味子新播的播种子量应为600~800粒/m2,约15~20g/m2。
播种时连同沙子一同播入,上盖泥炭与床土混合物,厚1.5~2cm,压实。保持床面湿润,或经常喷水或日复遮荫。苗木出土后怕日灼,可采用价廉物美,易于操作的遮阳网50%~60%遮光率。七月高温期每半个月喷一次石灰等量式240倍波尔多液,连续二次,可以防止病害。一年生实生苗,高可达6~8cm,地径2~3mm,根系发达,但无地下葡匐茎。S2-0苗,苗高可达30~40cm,有3~5条地上蔓,地下有1~3根葡匐茎,可伸长30cm左右。可出圃上山栽植。苗圃施肥可使苗高生长提高一倍,地径增大20%~30%,并可促进根系生长。
3.4田间管理
播种后需经常浇水,保持床面湿润。经催芽的种子播后30~40d,即可落续出苗。从6月初开始,中旬为出苗高峰期,7月初基本结束,出苗过程持續30d左右。幼苗至60%时,需及时搭棚遮荫。荫棚高度60~70cm,上面覆盖苇帘。苗期除及时浇水外,应注意适时除草和松土。己施过基肥的苗床,当年一般可不再施追肥。用作建园定植的苗,一般需2年生苗。因五味子苗的主根不明显,侧根和须根相当发达,故2年生苗不需换床。五味子苗易得白粉病,应及时定期喷洒1∶1∶100倍波尔多液进行预防。此外根颈腐烂病也时有发生,其症状主要表现在苗根颈处的表层溃烂,手摸即脱落,露出1圈木质部。这种病后果较严重,它的发病与选地有关。播种床地应选土壤湿润、排水良好之外,留床苗于入冬前用土培根颈,减少温差,并注意初春积雪溶化时的排水,杜绝该病的发生是可行的。为防第一年越冬不利造成缺苗,间苗最好在第二年春进行,按留优去劣的原则,每lm长播种沟保留25~30株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