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儿童语文教学中,将关注焦点专向言语,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积累言语经验,获得言语感悟,启迪言语智慧,进而生成儿童的言语灵性。在语文这块大地上,学生应该而且必须获得言语的生长。言语生长能够给儿童生命成长带来充足的氧气,让儿童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自由呼吸!
一、丰富儿童的言语感知
文本解读首先是文本的感知。在“言语感知”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文本中的丰富言语,去了解文本作者的创作背景、动机、心境等。例如教学《长江之歌》,笔者为了丰富学生的言语感知,在课前搜集了大量的关于长江的资料、图片、视频等,补充了“长江的长度”“长江的发源地”“长江的流经省份”等详实的文字资料。通过丰富的材料,丰富学生的言语感知,也惟其如此,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感受到长江的源远流长、气势磅礴、体会到作者对长江的依恋、热爱之情,进而在孩子们的心中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师要引导儿童展开文本细读,从文本中的字词句段等言语材料出发,在多维感知中对文本内涵进行多向度开掘。
二、促进儿童的“言语理解”
教师要引导儿童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知识文化去体验去解读文本。例如教学《珍珠鸟》,笔者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聚焦于特殊词句,促进学生的文本理解,将教学建基于“言”与“意”的契合点上。作为文本中最具核心意蕴的句子,文末的“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是引发儿童对整个文本理解的关键。学生依循“信赖能够创造美好的境界”这一言语在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中不断探寻人与鸟的“信赖”过程,人因为呵护小鸟,给小鸟安全、自由,给小鸟关爱而不断地赢得小鸟的信赖。
在对文本的言语理解中,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度的文本拓展,即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如在家庭中、朋友间、班级中乃至社会、国家之间等畅谈理想中的美好境界是怎樣的?如何才能达至美好境界?如此,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文本中的具有核心意蕴的言语,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言语还能成为发展儿童文本理解的生长点、生成点、生发点。
三、引导儿童的“言语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儿童置身于文本,运用文本的关键词语、文本的冲突、文本的空白等引发儿童展开深度的文本思考。例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笔者通过“冲突式”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展开“言语思维”。问题1:从文本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彭老总非常喜爱他的大黑骡子?于是,孩子们纷纷细读文本,从文本中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文本中对彭老总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问题2:既然彭老总这么爱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杀大黑骡子呢?如此,通过文本冲突唤醒孩子们的言语思维,让孩子们置身于矛盾的漩涡中,与冲突碰撞,深入地走进彭老总的内心世界。学生直面矛盾,并在言语品味咀嚼中化解这些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言语思维得到砥砺,言语智慧得到发展和提升。
四、开发儿童的“言语想象”
教师要开掘学生的言语想象力,让学生在文本的空白处想象、补白,进而丰富文本、创造文本的意义。如教学《半截蜡烛》,笔者在文本的开头就紧扣文本中的言语让学生展开“言语想象”。“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孩子,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一家三口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看似平淡如水的文本话语,却传递着丰富的文本信息。孩子们通过文本想象,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得出了如下结论:首先是一家三口人,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年幼的孩子,那么孩子的父亲哪里去了?孩子们想到,应该是去参加法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了。其次两个年幼的孩子竟然也参加情报工作,孩子们联想到了我国的抗日小英雄如雨来、王二小等。尽管情报工作是一项没有硝烟的战争,教材文本中也只是刻画杰克、尤其是杰奎琳的机智、勇敢,但孩子们还是想象到了战争的残酷性——“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等。因为本应该玩耍的孩子都投入了情报工作。通过言语想象,孩子们借助文本形式创造了新的文本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丰富儿童的言语感知,促成儿童的言语理解,启迪儿童的言语思维,开发儿童的言语想象,让儿童品味言语、咀嚼言语、感悟言语。由此,让孩子们在言语中、在文本中“诗意地栖居”。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民主小学(226200)
一、丰富儿童的言语感知
文本解读首先是文本的感知。在“言语感知”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文本中的丰富言语,去了解文本作者的创作背景、动机、心境等。例如教学《长江之歌》,笔者为了丰富学生的言语感知,在课前搜集了大量的关于长江的资料、图片、视频等,补充了“长江的长度”“长江的发源地”“长江的流经省份”等详实的文字资料。通过丰富的材料,丰富学生的言语感知,也惟其如此,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感受到长江的源远流长、气势磅礴、体会到作者对长江的依恋、热爱之情,进而在孩子们的心中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师要引导儿童展开文本细读,从文本中的字词句段等言语材料出发,在多维感知中对文本内涵进行多向度开掘。
二、促进儿童的“言语理解”
教师要引导儿童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知识文化去体验去解读文本。例如教学《珍珠鸟》,笔者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聚焦于特殊词句,促进学生的文本理解,将教学建基于“言”与“意”的契合点上。作为文本中最具核心意蕴的句子,文末的“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是引发儿童对整个文本理解的关键。学生依循“信赖能够创造美好的境界”这一言语在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中不断探寻人与鸟的“信赖”过程,人因为呵护小鸟,给小鸟安全、自由,给小鸟关爱而不断地赢得小鸟的信赖。
在对文本的言语理解中,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度的文本拓展,即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如在家庭中、朋友间、班级中乃至社会、国家之间等畅谈理想中的美好境界是怎樣的?如何才能达至美好境界?如此,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文本中的具有核心意蕴的言语,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言语还能成为发展儿童文本理解的生长点、生成点、生发点。
三、引导儿童的“言语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儿童置身于文本,运用文本的关键词语、文本的冲突、文本的空白等引发儿童展开深度的文本思考。例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笔者通过“冲突式”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展开“言语思维”。问题1:从文本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彭老总非常喜爱他的大黑骡子?于是,孩子们纷纷细读文本,从文本中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文本中对彭老总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问题2:既然彭老总这么爱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杀大黑骡子呢?如此,通过文本冲突唤醒孩子们的言语思维,让孩子们置身于矛盾的漩涡中,与冲突碰撞,深入地走进彭老总的内心世界。学生直面矛盾,并在言语品味咀嚼中化解这些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言语思维得到砥砺,言语智慧得到发展和提升。
四、开发儿童的“言语想象”
教师要开掘学生的言语想象力,让学生在文本的空白处想象、补白,进而丰富文本、创造文本的意义。如教学《半截蜡烛》,笔者在文本的开头就紧扣文本中的言语让学生展开“言语想象”。“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孩子,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一家三口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看似平淡如水的文本话语,却传递着丰富的文本信息。孩子们通过文本想象,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得出了如下结论:首先是一家三口人,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年幼的孩子,那么孩子的父亲哪里去了?孩子们想到,应该是去参加法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了。其次两个年幼的孩子竟然也参加情报工作,孩子们联想到了我国的抗日小英雄如雨来、王二小等。尽管情报工作是一项没有硝烟的战争,教材文本中也只是刻画杰克、尤其是杰奎琳的机智、勇敢,但孩子们还是想象到了战争的残酷性——“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等。因为本应该玩耍的孩子都投入了情报工作。通过言语想象,孩子们借助文本形式创造了新的文本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丰富儿童的言语感知,促成儿童的言语理解,启迪儿童的言语思维,开发儿童的言语想象,让儿童品味言语、咀嚼言语、感悟言语。由此,让孩子们在言语中、在文本中“诗意地栖居”。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民主小学(2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