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下旬,央行首次铁腕面向各金融机构,而后央行行长周小川在陆家嘴论坛上肯定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成果。稳健的货币政策扭转宽松预期,市场对央行拒绝给银行当奶妈的常规解读是,消除资本与货币市场的泡沫,反对资金空转、反对以钱生钱,倒逼银行的表外资产进入表内,倒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这种解读充满狭隘的偏见,似乎实体经济下行,完全是金融机构的错。
资金空转、让有背景的资金掮客成为最大获利者,固然反映经济结构存在恶疾,既得利益集团尾大不掉,反过来说,难道银行资金不顾效率、不顾风险,大规模进入地方投融资平台与产能过剩的大型企业,就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其恶劣程度与前者相同,都是损耗财富、堆积风险的逆淘汰过程。只有资金进入高效而诚信的企业,才是中国经济之福。
房地产泡沫、地方债泡沫这些耳熟能详的资本与货币市场泡沫,更能激起普通投资者的同仇敌忾之心,投资者常常忽略的是,企业资产高估的泡沫,这才是隐性的掠夺——某家公司注入矿产、新药、山地等或有或无的资产,估值常常是正常价格的几倍;一家公司上市相当于跃过龙门,企业的坛坛罐罐、废铜烂铁,全都在股票市场卖出天价,国企高管原本可疑的管理能力,被刻意忽略;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显示,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仍然把公立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当作抵押物向银行借贷。
由于地方政府、国资、政策信用的支撑,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常常被银行高估,风险统统被忽略,银行只要看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看到国有大企业,就给予廉价资金、大笔授信,实质把政府的隐性信用当作了国企最重要的资产。有趣的是,国企值钱的资产常常如一潭死水,难以在市场中流动。
资金空转一定是坏事,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不一定是好事。
以光伏产业为例,在新能源的概念掩盖下、在一些政府部门的忽悠下,上千亿廉价资金进入光伏产业。如果金融机构今后继续追踪政策走向,投向实体经济,那还是不要投入的好,以免糟蹋储户的钱。
金融机构从来不是为某某行业服务的,而是靠专业能力赢利的,商业金融机构不是掌握发钞权与利率权的央行,靠商业金融机构的力量,既不可以毁市、可无法兴市,不必过于高估金融机构的作用。说到底,中国的商业金融机构不过是附着在经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后的应声虫。
金融机构有两大专业能力,一是风险识别能力,二是风险定价能力,金融专业人士可以找到资金,投入到各个不同的标的中,根据同金融品种的风险,并予准确的估价。更高一级的是,通过设计的衍生产品,达到与所有投资者利益共享受、风险共担的目标。
金融机构性质与专业着眼点不同,有的当天使投资人,有的专注于债券市场,有的喜爱大型企业,资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否靠公平的交易规则增值,利益是否公平分配,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焦点。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工具,逼迫金融机构面对风险,只要央行下决心不当“奶妈”,金融机构才可能脱离哺乳期。
这种解读充满狭隘的偏见,似乎实体经济下行,完全是金融机构的错。
资金空转、让有背景的资金掮客成为最大获利者,固然反映经济结构存在恶疾,既得利益集团尾大不掉,反过来说,难道银行资金不顾效率、不顾风险,大规模进入地方投融资平台与产能过剩的大型企业,就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其恶劣程度与前者相同,都是损耗财富、堆积风险的逆淘汰过程。只有资金进入高效而诚信的企业,才是中国经济之福。
房地产泡沫、地方债泡沫这些耳熟能详的资本与货币市场泡沫,更能激起普通投资者的同仇敌忾之心,投资者常常忽略的是,企业资产高估的泡沫,这才是隐性的掠夺——某家公司注入矿产、新药、山地等或有或无的资产,估值常常是正常价格的几倍;一家公司上市相当于跃过龙门,企业的坛坛罐罐、废铜烂铁,全都在股票市场卖出天价,国企高管原本可疑的管理能力,被刻意忽略;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显示,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仍然把公立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当作抵押物向银行借贷。
由于地方政府、国资、政策信用的支撑,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常常被银行高估,风险统统被忽略,银行只要看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看到国有大企业,就给予廉价资金、大笔授信,实质把政府的隐性信用当作了国企最重要的资产。有趣的是,国企值钱的资产常常如一潭死水,难以在市场中流动。
资金空转一定是坏事,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不一定是好事。
以光伏产业为例,在新能源的概念掩盖下、在一些政府部门的忽悠下,上千亿廉价资金进入光伏产业。如果金融机构今后继续追踪政策走向,投向实体经济,那还是不要投入的好,以免糟蹋储户的钱。
金融机构从来不是为某某行业服务的,而是靠专业能力赢利的,商业金融机构不是掌握发钞权与利率权的央行,靠商业金融机构的力量,既不可以毁市、可无法兴市,不必过于高估金融机构的作用。说到底,中国的商业金融机构不过是附着在经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后的应声虫。
金融机构有两大专业能力,一是风险识别能力,二是风险定价能力,金融专业人士可以找到资金,投入到各个不同的标的中,根据同金融品种的风险,并予准确的估价。更高一级的是,通过设计的衍生产品,达到与所有投资者利益共享受、风险共担的目标。
金融机构性质与专业着眼点不同,有的当天使投资人,有的专注于债券市场,有的喜爱大型企业,资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否靠公平的交易规则增值,利益是否公平分配,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焦点。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工具,逼迫金融机构面对风险,只要央行下决心不当“奶妈”,金融机构才可能脱离哺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