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私营服务行业都归并到国营商业部门。随后“割资本主义尾巴”,又把剃头担、修旧摊等个体经营户集中起来统归商业部门来管。当时各级商业主管部门都专设有管理饮食服务业的机构。五十年代末开始的经济困难时期,正好我在中央商业部饮食服务局供职,这个局负责管理全国的饭馆、旅店、理发、照像、洗染、浴室及修理服务业。当年有好几桩事,至今记忆犹新。受先前“大跃进”思潮的影响,有些事还历经周折,如今回想起来,更是感叹不已。
用“白地霉”制“人造肉”
1960年,各种物资尤其是食品普遍匮乏,北京市民每月口粮:干部是28市斤,居民只有26市斤,每月每人供应猪肉更只有2两。肉荒对饮食业的打击最大,饭馆经营所需的猪肉,本来就限量供应,又因货源不足,常常有计划却无肉可供,以至许多饭馆都成了只卖大锅菜的食堂。面对各地不断来电告急,作为饮食业的主管部门,自然十分焦急。我局除了向主管生猪调配的商业部食品局反映、呼吁之外,也挖空心思,为“巧妇”寻求解困“无米之炊”之策。
有一天刚上班,领导很神秘地叫我马上跟他走。我们驱车来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交谈之后才知道,该所研究出一种新的微生物,好像叫什么“白地霉”。这个白色菌种,无毒无害,只要置于淘米水中就能繁殖,更重要的是它的口味很像猪肉,如果加上淀粉和色素,做成猪肉形状,可以成为一种“人造肉”。我们几人舔了一下菌种的标本,果然有猪肉的香味。能找到代替猪肉的食品,一时大家都很兴奋。领导命我详细记下该菌种培养繁殖的方法和程序,并随带一小瓶母菌回去,准备找一家饭馆进行试做。临走时,研究所的人叮嘱我们,这项技术目前属于绝密,务必控制知情的范围。
回到局里汇报后,觉得在北京试做容易张扬出去,决定去天津找一家不起眼的饭馆来试验。因为是我记下操作规程的,于是我就当起了现场试验的“工程师”。先是特意洗出淘米水,用试纸测好PH值,投入母菌,启动鼓风机送气,步骤全对,可水中就是不起泡沫,这表明菌种繁殖太慢了。众人见状挺着急,我心中也没数。过一阵我突然记起,微生物所的人曾讲到,用淘米水做培养基,是因为这个菌种有嗜糖的习性。于是我大胆提出,赶快在水中加糖。经过几次增量放糖,泡沫出来了,试验总算勉强“成功”。又经厨师加上淀粉、藕粉和着色,终于做出红白相间、红烧肉状的两盘“人造肉”。
带回样品回京经领导品尝时,觉得虽有猪肉的口味,却无猪肉的口感,特别是还要加那么多的糖,糖也是紧缺食品,一时恐难大面积推广。最后决定只在北京三家小饭馆的点心中,先掺点“人造肉”菌种试卖,看看食客反应如何。 其效果不言而喻,自然乏人叫好。最有趣的还闹了一出笑话。有一家小吃店在供应品种告示上,是用粉笔在小黑板上写上“人造肉包子”,后来那个“造”字不知怎么抹得看不出了,于是有人打电话质问,这卖“人肉包子”是怎么回事。这起“人造肉”的“发明”,幸好只是小范围试验,后来不了了之,没有铸成大面积瞎指挥的后果。
打出三张牌劳而无果
对饮食业的猪肉供应虽有指标,但常常缺货欠账,使得许多饭馆还不到打烊就没荤菜供应了,顾客很有意见。对此,只好出台一些补救措施。
一是规定上饭馆吃饭,所吃的主食也要收粮票,其目的就是限制那些存心来饭馆“打牙祭”的人。试想,一个月28市斤口粮,在家都难吃饱,哪有多余粮票再去上饭馆。这一招虽然缓和了无肉可供的矛盾,但却使饭馆的营业额直线下滑,带来了全行业的萧条。
二是分导顾客对肉食的消费需求。就是着力在主食花样上做文章,以主食来吸引顾客。那时对居民宣传的口号是:“低标准,瓜菜代”,提倡多吃瓜菜,而对饭馆的口号则是“粗粮细做,素莱荤吃”。要求运用烹调技术的革新,把粗粮做得更好看更好吃,把素菜多加调料,尽量做出点荤味来。不言而喻,这些隔靴搔痒的方法,最终落得劳而无功的结果。
三是打出“改善服务牌”。1960年春传来上面精神,要求商业部门承担起“组织人民经济生活”的任务。大家感到纳闷,柜台仓库没东西,拿什么去承担“组织人民经济生活”?回答是,越是物质缺乏,越要用精神去服务好。那年代,许多人都信“精神万能论”,于是就千方百计去想如何“空着手去服务”的点子。主要包括:派厨师下工厂集体食堂传授厨艺,丰富饭菜品种;接受单位职工来餐馆包伙;开展送货外卖。这几条的初衷自然是从便民考虑,问题是那时连白菜、萝卜都难保证供应,再好的厨师下去也“难为无米之炊”。至于单位职工,哪有经济能力上饭馆包伙、买外卖。再说,饭馆的职工人数不多,都有本份工作。现在要他们下食堂,送外卖,搞包伙,一两天还可以,时间长了,哪能吃得消。所以,试点下来,饭馆职工叫苦,单位食堂也不表示欢迎,其结果又是不了了之。
眼看饮食业解困之招未能见效,正逢那年从古巴进口了一批白糖,国家出台高价糖果,敞开供应以回笼货币,收效不错。由此,饮食业也跟进研究推行高价饭馆的可能性。经向原料供应部门及饮食业基层组织调查了解,均对此表示认同,于是饮食业解困最狠的一招——高价饭馆,终于出台了。
尽管当时人们的购买力水平较低,但也许是长期难吃肉,大家太馋了,加上吃饭不收粮票,所以高价饭馆开放初期,真是门庭若市,一扫饮食业萧条的窘境。这样的好景大约持续了大半年,因为多数人常上高价饭馆当然吃不起,所以顾客也就渐渐少了。随着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副食品供应日趋改善,饮食业对原先的高价也有所下调,饮食消费渐趋正常,因此保持了顾客的相对稳定。这项举措,不仅保护了饮食业的正常经营,大大增加了国家的收入,还通过专项补贴,促进了生猪的养殖,可以说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利用价格杠杆调节市场一个有成效的实例。
“革新”出的“万能灶”
成了爆炸炉
也是1960年,各行各业掀起技术革新热潮,饮食服务业也不例外。天津有家饭馆“革新”出一台“万能灶”, 就是在炒菜灶炉膛的四周,用钢板焊出一个以炉膛为圆心的双层圆水箱,利用炉膛炒菜时的燃火,对水箱中的水加热,再把产生的蒸汽和热水,引出去供蒸煮、洗碗、消毒等之用。当时对其功效的评价极高,故称“万能灶”,部里为此专门开了现场推广会。
这种所谓“万能灶”,要讲优点也算有,用热水确是方便了。但人们发现,炒菜的炉火不够旺了,需要勤添好煤,才能保证煮饭时间和连续炒菜用火的需要,实际上反而更耗煤。加上水箱中出来的热水,时冷时热,蒸东西还得另烧水。还发现有的饭馆“万能灶”在使用中竟发生了爆炸,幸好没伤人。后来我参加商业部与劳动部联合组织的“万能灶”调查组下去检查,发现多数“万能灶” 的钢板焊接不达标,又没有减压阀和除垢装置,实际上是一种存在安全隐患的土锅炉,虽然已经花费不少钱去推广,最后只好叫停了。
除此以外,饮食服务行业当年还试造了好多种土机器,例如和面机、包饺子机、切菜机、削皮机、洗碗机、洗衣机、自动洗头机等等,因为是土法上马,许多工艺都不成熟,比今天的类似机械差得很远。但在那种“革新”热和急于报功的心理驱使下,这批缺乏科学论证和实践验证的“革新成果”,还是被推广下去了,不仅请人画图纸、出书,还拨出了专用钢材和木材安排制造。后来知道,这批土机器,都成了摆设品而被丢弃。当年造“万能灶”和这些土机器,其动机是想减轻职工体力劳动强度,出发点是好的。只是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果浪费了人力和财力。这种因思想方法不端正而造成的危害,无疑值得后人引以为戒。
培养的朝鲜高级厨师
都是军人身份
那段经历也有一些值得回味的事。比如我参加过编写《中国名菜谱》,就是去饭馆采访名厨师,观看他们做菜,并将用料、刀工、烹饪程序一件件记录下来后写成的。最沾光的就是,菜做完还能参与品尝一下口味。在那很久没肉可吃的时候,这可是难得的一次口福。印象深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替朝鲜培养高级厨师。
有一次接到上级任务,要接收一批朝鲜厨师来华进修,后来知道这是专门替朝鲜国宾馆培养高级厨师,其中有的人可能要选去为金日成服务。对待这项任务,领导上当然十分重视,最后选中安排在新侨饭店学习,我成了落实这项任务的联络人。这批实习生都是军人身份,有一定烹饪基础,来华主要进修做中餐高档菜肴。朝鲜实习生学习非常刻苦,很少外出玩,除指定师傅及学习项目外,还常去新侨饭店不同厨房观摩其他厨师的刀工、腌制以及做冷菜、点心、调酒等手艺。结业时他们组织了一场汇报宴会,邀请相关领导及名厨参加品尝。大家对学了三个月就能做出如此一桌中餐好莱,都给予充分肯定。那天我作为工作人员也有幸敬陪末座,好久没吃荤了,难得打了一次丰盛牙祭,至今仿佛余味犹存。
半个世纪过去了,目睹如今宾馆四处林立,饭馆高朋满座,美发厅灯光闪烁,与当年饮食服务业那般萧条情景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哪有服务业今日如此的繁荣。追昔是为了振今,是为了让今天的人能够明白,该从中学到什么,拒绝什么。
(作者为译林出版社原总编辑)
责任编辑 张 鑫
用“白地霉”制“人造肉”
1960年,各种物资尤其是食品普遍匮乏,北京市民每月口粮:干部是28市斤,居民只有26市斤,每月每人供应猪肉更只有2两。肉荒对饮食业的打击最大,饭馆经营所需的猪肉,本来就限量供应,又因货源不足,常常有计划却无肉可供,以至许多饭馆都成了只卖大锅菜的食堂。面对各地不断来电告急,作为饮食业的主管部门,自然十分焦急。我局除了向主管生猪调配的商业部食品局反映、呼吁之外,也挖空心思,为“巧妇”寻求解困“无米之炊”之策。
有一天刚上班,领导很神秘地叫我马上跟他走。我们驱车来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交谈之后才知道,该所研究出一种新的微生物,好像叫什么“白地霉”。这个白色菌种,无毒无害,只要置于淘米水中就能繁殖,更重要的是它的口味很像猪肉,如果加上淀粉和色素,做成猪肉形状,可以成为一种“人造肉”。我们几人舔了一下菌种的标本,果然有猪肉的香味。能找到代替猪肉的食品,一时大家都很兴奋。领导命我详细记下该菌种培养繁殖的方法和程序,并随带一小瓶母菌回去,准备找一家饭馆进行试做。临走时,研究所的人叮嘱我们,这项技术目前属于绝密,务必控制知情的范围。
回到局里汇报后,觉得在北京试做容易张扬出去,决定去天津找一家不起眼的饭馆来试验。因为是我记下操作规程的,于是我就当起了现场试验的“工程师”。先是特意洗出淘米水,用试纸测好PH值,投入母菌,启动鼓风机送气,步骤全对,可水中就是不起泡沫,这表明菌种繁殖太慢了。众人见状挺着急,我心中也没数。过一阵我突然记起,微生物所的人曾讲到,用淘米水做培养基,是因为这个菌种有嗜糖的习性。于是我大胆提出,赶快在水中加糖。经过几次增量放糖,泡沫出来了,试验总算勉强“成功”。又经厨师加上淀粉、藕粉和着色,终于做出红白相间、红烧肉状的两盘“人造肉”。
带回样品回京经领导品尝时,觉得虽有猪肉的口味,却无猪肉的口感,特别是还要加那么多的糖,糖也是紧缺食品,一时恐难大面积推广。最后决定只在北京三家小饭馆的点心中,先掺点“人造肉”菌种试卖,看看食客反应如何。 其效果不言而喻,自然乏人叫好。最有趣的还闹了一出笑话。有一家小吃店在供应品种告示上,是用粉笔在小黑板上写上“人造肉包子”,后来那个“造”字不知怎么抹得看不出了,于是有人打电话质问,这卖“人肉包子”是怎么回事。这起“人造肉”的“发明”,幸好只是小范围试验,后来不了了之,没有铸成大面积瞎指挥的后果。
打出三张牌劳而无果
对饮食业的猪肉供应虽有指标,但常常缺货欠账,使得许多饭馆还不到打烊就没荤菜供应了,顾客很有意见。对此,只好出台一些补救措施。
一是规定上饭馆吃饭,所吃的主食也要收粮票,其目的就是限制那些存心来饭馆“打牙祭”的人。试想,一个月28市斤口粮,在家都难吃饱,哪有多余粮票再去上饭馆。这一招虽然缓和了无肉可供的矛盾,但却使饭馆的营业额直线下滑,带来了全行业的萧条。
二是分导顾客对肉食的消费需求。就是着力在主食花样上做文章,以主食来吸引顾客。那时对居民宣传的口号是:“低标准,瓜菜代”,提倡多吃瓜菜,而对饭馆的口号则是“粗粮细做,素莱荤吃”。要求运用烹调技术的革新,把粗粮做得更好看更好吃,把素菜多加调料,尽量做出点荤味来。不言而喻,这些隔靴搔痒的方法,最终落得劳而无功的结果。
三是打出“改善服务牌”。1960年春传来上面精神,要求商业部门承担起“组织人民经济生活”的任务。大家感到纳闷,柜台仓库没东西,拿什么去承担“组织人民经济生活”?回答是,越是物质缺乏,越要用精神去服务好。那年代,许多人都信“精神万能论”,于是就千方百计去想如何“空着手去服务”的点子。主要包括:派厨师下工厂集体食堂传授厨艺,丰富饭菜品种;接受单位职工来餐馆包伙;开展送货外卖。这几条的初衷自然是从便民考虑,问题是那时连白菜、萝卜都难保证供应,再好的厨师下去也“难为无米之炊”。至于单位职工,哪有经济能力上饭馆包伙、买外卖。再说,饭馆的职工人数不多,都有本份工作。现在要他们下食堂,送外卖,搞包伙,一两天还可以,时间长了,哪能吃得消。所以,试点下来,饭馆职工叫苦,单位食堂也不表示欢迎,其结果又是不了了之。
眼看饮食业解困之招未能见效,正逢那年从古巴进口了一批白糖,国家出台高价糖果,敞开供应以回笼货币,收效不错。由此,饮食业也跟进研究推行高价饭馆的可能性。经向原料供应部门及饮食业基层组织调查了解,均对此表示认同,于是饮食业解困最狠的一招——高价饭馆,终于出台了。
尽管当时人们的购买力水平较低,但也许是长期难吃肉,大家太馋了,加上吃饭不收粮票,所以高价饭馆开放初期,真是门庭若市,一扫饮食业萧条的窘境。这样的好景大约持续了大半年,因为多数人常上高价饭馆当然吃不起,所以顾客也就渐渐少了。随着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副食品供应日趋改善,饮食业对原先的高价也有所下调,饮食消费渐趋正常,因此保持了顾客的相对稳定。这项举措,不仅保护了饮食业的正常经营,大大增加了国家的收入,还通过专项补贴,促进了生猪的养殖,可以说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利用价格杠杆调节市场一个有成效的实例。
“革新”出的“万能灶”
成了爆炸炉
也是1960年,各行各业掀起技术革新热潮,饮食服务业也不例外。天津有家饭馆“革新”出一台“万能灶”, 就是在炒菜灶炉膛的四周,用钢板焊出一个以炉膛为圆心的双层圆水箱,利用炉膛炒菜时的燃火,对水箱中的水加热,再把产生的蒸汽和热水,引出去供蒸煮、洗碗、消毒等之用。当时对其功效的评价极高,故称“万能灶”,部里为此专门开了现场推广会。
这种所谓“万能灶”,要讲优点也算有,用热水确是方便了。但人们发现,炒菜的炉火不够旺了,需要勤添好煤,才能保证煮饭时间和连续炒菜用火的需要,实际上反而更耗煤。加上水箱中出来的热水,时冷时热,蒸东西还得另烧水。还发现有的饭馆“万能灶”在使用中竟发生了爆炸,幸好没伤人。后来我参加商业部与劳动部联合组织的“万能灶”调查组下去检查,发现多数“万能灶” 的钢板焊接不达标,又没有减压阀和除垢装置,实际上是一种存在安全隐患的土锅炉,虽然已经花费不少钱去推广,最后只好叫停了。
除此以外,饮食服务行业当年还试造了好多种土机器,例如和面机、包饺子机、切菜机、削皮机、洗碗机、洗衣机、自动洗头机等等,因为是土法上马,许多工艺都不成熟,比今天的类似机械差得很远。但在那种“革新”热和急于报功的心理驱使下,这批缺乏科学论证和实践验证的“革新成果”,还是被推广下去了,不仅请人画图纸、出书,还拨出了专用钢材和木材安排制造。后来知道,这批土机器,都成了摆设品而被丢弃。当年造“万能灶”和这些土机器,其动机是想减轻职工体力劳动强度,出发点是好的。只是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果浪费了人力和财力。这种因思想方法不端正而造成的危害,无疑值得后人引以为戒。
培养的朝鲜高级厨师
都是军人身份
那段经历也有一些值得回味的事。比如我参加过编写《中国名菜谱》,就是去饭馆采访名厨师,观看他们做菜,并将用料、刀工、烹饪程序一件件记录下来后写成的。最沾光的就是,菜做完还能参与品尝一下口味。在那很久没肉可吃的时候,这可是难得的一次口福。印象深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替朝鲜培养高级厨师。
有一次接到上级任务,要接收一批朝鲜厨师来华进修,后来知道这是专门替朝鲜国宾馆培养高级厨师,其中有的人可能要选去为金日成服务。对待这项任务,领导上当然十分重视,最后选中安排在新侨饭店学习,我成了落实这项任务的联络人。这批实习生都是军人身份,有一定烹饪基础,来华主要进修做中餐高档菜肴。朝鲜实习生学习非常刻苦,很少外出玩,除指定师傅及学习项目外,还常去新侨饭店不同厨房观摩其他厨师的刀工、腌制以及做冷菜、点心、调酒等手艺。结业时他们组织了一场汇报宴会,邀请相关领导及名厨参加品尝。大家对学了三个月就能做出如此一桌中餐好莱,都给予充分肯定。那天我作为工作人员也有幸敬陪末座,好久没吃荤了,难得打了一次丰盛牙祭,至今仿佛余味犹存。
半个世纪过去了,目睹如今宾馆四处林立,饭馆高朋满座,美发厅灯光闪烁,与当年饮食服务业那般萧条情景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哪有服务业今日如此的繁荣。追昔是为了振今,是为了让今天的人能够明白,该从中学到什么,拒绝什么。
(作者为译林出版社原总编辑)
责任编辑 张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