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李艳红的字,只一眼,便毛孔喷张,汗毛倒竖,惊艳无比。再细看,笔捺弯折如刀刻斧斫,掷地有声,顶天立地。落在纸上的,有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坚持,有苦中求乐的倔强,有乡野粗糙的可爱笨拙,也有生活的艰辛和隐忍。
娇小的身子在矮旧的屋舍穿梭,红底黑字的对联张贴在未曾油漆的木门上,脱落了边角,憨态可掬的灰兔是她贴补家用的副业,一幅安居乐业、快乐的乡间生活场景,跃然眼前。
田间劳作,晒黑了脸庞,一灯如豆,乡间的夜晚,万籁俱寂,日复一日的临摹、练习,一晃,写满十年。
老师来了,曹隽平,大学教授书法十五年,投身群众书法普及,在书法艺术扶贫的路上耕耘了十年。他的学生上至博导,下至百姓,高堂、村舍,豪宅、陋室,成千上万的人在他的影响下走进书法艺术的殿堂,在他手把手的教导中,徜徉其中,痴迷成魔,一飞冲天。曹先生说,扶贫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层面上,也有精神层面的启蒙和知识、艺术上的扶持与提携,这桩功德无量的事,值得一生为之奋斗。
脸上挂着的笑,满心欢欣,即使肩上负着柴火,也难掩见到恩师的喜悦。老师满口的乡音,亲切、温和,此刻,他是村里的秀才、族里的先生、家中的长兄,改字、解字,口不停,笔不断,娓娓道来。傍着老师的艳红,灯光映着脸,求知若渴的兴奋、如获至寶的欢欣,绯红了她的脸庞。这个身高仅1米37的农妇站在恩师的肩上、码成堆的宣纸前,挥毫泼墨,笔耕不辍,一笔一捺,写就了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字。
书法界的余秀华,落地砸坑的笃定,酣畅率真的挥毫,她的字,有种年代久远、神秘的典雅,仿佛从石碑上、古墓中身披盔甲,羽扇纶巾,怀揣悲悯,排列成行,古意盎然,缓步而来。感恩曹隽平先生,在寒气逼人的冬日,将李艳红的人和字牢牢刻在我们心上。
娇小的身子在矮旧的屋舍穿梭,红底黑字的对联张贴在未曾油漆的木门上,脱落了边角,憨态可掬的灰兔是她贴补家用的副业,一幅安居乐业、快乐的乡间生活场景,跃然眼前。
田间劳作,晒黑了脸庞,一灯如豆,乡间的夜晚,万籁俱寂,日复一日的临摹、练习,一晃,写满十年。
老师来了,曹隽平,大学教授书法十五年,投身群众书法普及,在书法艺术扶贫的路上耕耘了十年。他的学生上至博导,下至百姓,高堂、村舍,豪宅、陋室,成千上万的人在他的影响下走进书法艺术的殿堂,在他手把手的教导中,徜徉其中,痴迷成魔,一飞冲天。曹先生说,扶贫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层面上,也有精神层面的启蒙和知识、艺术上的扶持与提携,这桩功德无量的事,值得一生为之奋斗。
脸上挂着的笑,满心欢欣,即使肩上负着柴火,也难掩见到恩师的喜悦。老师满口的乡音,亲切、温和,此刻,他是村里的秀才、族里的先生、家中的长兄,改字、解字,口不停,笔不断,娓娓道来。傍着老师的艳红,灯光映着脸,求知若渴的兴奋、如获至寶的欢欣,绯红了她的脸庞。这个身高仅1米37的农妇站在恩师的肩上、码成堆的宣纸前,挥毫泼墨,笔耕不辍,一笔一捺,写就了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字。
书法界的余秀华,落地砸坑的笃定,酣畅率真的挥毫,她的字,有种年代久远、神秘的典雅,仿佛从石碑上、古墓中身披盔甲,羽扇纶巾,怀揣悲悯,排列成行,古意盎然,缓步而来。感恩曹隽平先生,在寒气逼人的冬日,将李艳红的人和字牢牢刻在我们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