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体会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v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丙申年秋,参加第二届王羲之奖书法展,在经历了初复评及现场书写终评比赛后,我的小楷作品最终进入了优秀奖之列,我深感激动并深受鼓舞!这也是对我多年学书方向及态度的一次肯定。
  我自幼喜画,孩提时起便对方方正正的汉字有了兴趣,未能识字,先学“写字”,经常在纸上糊乱涂抹,现在想来,正是这种最原始初心的“涂鸦”为我日后与书法结缘埋下了伏笔。
  慧媛不慧,“缘”却很好。正式接触书法是从13岁起,我跟随山东龙口的戚克栋老师初习了《曹全碑》和《九成宫》,继而临习钟繇《宣示表》以及二王的小楷,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外出求学机会的增多,受到了诸多良师们的谆谆教诲与指导,秉承了老师们“取法乎上”之理念,针对经典法帖,心追手摹不辍,在众多书体碑帖中,渐渐找寻和明确出自己所衷情的书体风格与主攻方向,并著力于对小楷的深入学习和研摹。
  众所周知,王羲之是书法史上的旷世奇才,他融多种书体集前人之大成又裁成一相,在楷书上增损古法,又大胆革新,形成了“内擫法”这一独创性的用笔方法,创造了古朴雍容、柔美中和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小楷是文人士大夫科举从政、治学为文的基本手段,是一种最为常用和实用的字体,因此历代书家多能写小楷。我着力于对王羲之小楷的临习,其中尤对《乐毅论》颇下功夫。其用笔沉着内敛、扎实劲健,结构沉稳端庄、温润俊逸,字势以方正为主,其整体风格动静有致、安详和谐,蕴含中和之美,此正是我学习小楷所追求的一种美感和境界。小楷“二王”之作后世无出其右者,要练好小楷,必须常年临帖不辍,只有经过精临、意临、背临等长期实践,方可在创作作品时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真正把小楷的清淳、静逸、安然、高古之气写出来。
  此次作品就是心中秉持这份理念进行创作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纸墨笔也必是精良的。故我选择了粉蜡宣纸,纸性半生熟,适宜书写小字,色彩力求淡雅,用纯狼毫小楷笔,调王羲之圣墨,书以六尺竖式条幅。字势排列横无行竖有列,以求自然灵动之态,犹如“乱石铺路”之感。作品一气呵成,整体气息贯通,安静、文雅,又不失趣味性。
  小楷之特点,字虽小,但气度不可小,境界不可小,格局不可小,要“细微中见大气象”。书法不单纯是横竖撇捺组合起来的工艺品,而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技”与“道”的一种结合。只有不断地陶冶性情,丰富自身学养,才能提升艺术及人格境界。
  功夫用在字内,更要下在字外!正所谓“书为心画”,只有真正地热爱才会为之倾尽全力。我愿意继续坚守此路,砥砺前行。
  丙申十月十八日
其他文献
如果说封门山是中国印石的第一大高峰,那么大师就是凌驾于封门山之上的高峰,他们独得地灵,秉承艺慧,以上帝般的神奇之手,创造出了超凡脱俗的艺术世界和生命境界。在我所认识的众多大师中,“惜石斋”主人——倪东方大师就是这样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青田石雕史上划时代的大家”。  像所有登临“惜石斋”者一样,笔者先从认识大师作品开始,而后认识大师其人,并为其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所震撼。倪老从一个锯石普工到成为一
期刊
上次和朋友聊天,讲到风流才子,大家从拉丁情人讲起。我个人觉得成为风流才子的首要条件是相貌堂堂,富有才学加上洒脱不羁的个性,事实上能够风流倜傥、洒脱自如的男士不多,“冒牌货”不少。谈到拉丁情人我则有过直接观察,结论是大部的所谓拉丁情人他们的把戏明的是跳跳舞,唱唱歌,嘴巴甜得像蜜,暗的是一个字,那就是“骗”,他们不是风流,更贴切地说就是下流,玩世不恭的结果惹得很多拉丁小姐讲这些人“坏”(malo)。我
期刊
拍摄这本个展画集的照片时,非常好玩。好玩就好玩在,当时在场的几个人除了各司其责,如配合摄影师将作品上架、下架、记录尺寸等,还要一起琢磨着如何给每幅作品起个名字。  好吧,起个名字。大家好像置身现场抢答赛,急急开动起脑筋来。因为作品比较多,拍照的前后环节又是走流水线地一环扣一环,若名字不及时想出来,要么流水线停止吧,但时间不允许;要么后面补写吧,但想想就蛮麻烦。而且,颜峰的画室又是那么狭促,满屋子的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初,大家经历了十年的“文革美术”话语权力的压抑之后,重新获得思想上的解放,美术界开始对美术艺术本体——形式和情感因素进行认真地思考。此时,国画界也感受到了“危机”,一批画家和美术史家,开始对工笔画的历史进行理性的梳理,重新认识工笔画的传统,试图探索工笔画融合的新机,进行推陈出新,从艺术本体来探索自身的创作前景。陈白一作为这一时期重要的具有开拓性的艺术家,也开始对艺术有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期刊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宝安古邑,深圳之源,特区之本,人文焕彩。得宝而安:国政开放至今,特区文化,立特鼎新,唯宝城如一,不可或缺。  今有画者吴广,居大宝之地,得本土之厚,饮历史之源,遵文化之道,举众人之力,策专题之展,呈大观之象,纳百家之言,并就教于天下方家,名之曰:“人文雕像、文化丰碑”,庶几可也!  吴广者,湘上古罗人,弱冠行军入粤,近三十年矣。少抱诗才,数度困厄,沉入生活,深耕
期刊
邓小刚,湖南省安乡县人,设计学碩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湖南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期刊
书法和篆刻于我来说,基本上是不计投入产出比例的,入不敷出是常有的事,好多朋友认为这有点划不来。我自己以为这是怡性之道,而非生财之道。这种物质的投入转化为我充实的精神生活。写字刻印,赔了纸墨石头那是常有的事。我以为人在大千世界,要想心情舒泰,便不能与金银相较。不爱斯道,不入斯道,是体会不到这些的,吾入斯道终不悔。  把书法篆刻作为艺术的学习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偏执与狂热则是最近十年的事情。在我心
期刊
画家吴广  吴广,湖南湘阴人,当代著名青年学者、金石书画家、作家、诗人。字一庵,又字抱樾,号八大痴人、泥古丁、小叶菩提子、一寸心十门艺百家饭千万亿生,别署再云轩。早年涉及小说、散文、戏剧、音乐,曾创作各类艺术作品两万余篇(幅),发表作品三千余篇(幅),其中三十余次入选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书协、中国美协、总政治部、公安部等主办的大赛并获奖。作品先后被美国、新加坡及文化部、故宫等几
期刊
春天到了,我忽然想起蛰伏许久的青年书法家杨华老师。近几个月每次打电话,他都说在忙,而且很忙!从他不停发出的微信中看,杨华真的时时刻刻都有事儿做。凭我对他的了解,这种工作的节奏才是他真正的日常生活。和杨华老师是多年的好朋友了,又好久不见,于是我决定去他的“兰若精舍”探望一下这个总有故事的“忙”人……  熟识杨华作品的人总能不经意地想到他那儒雅俊朗、敦厚朴诚的书生模样,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刚见面,杨华一
期刊
发现诗墙  2017年10月30日,我赶抵杭州办事。路过市区某地铁民工的宿舍,隐约感觉围墙上有几段手写的字。回头一望,嘿,竟是以黑色记号笔题的诗——《夜西湖》《游西湖》《望乡》……一共好几首!遂以手机匆匆拍下。  次日半夜细看图片,发觉五首诗全是我不曾知的,也搜索不到。从韵脚与句内都不遵平仄,且几无对仗,可见均非格律体。还有同音权代的字,如“抒”作“疏”、“缘何”作“圆何”、“沧桑”写成“苍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