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和脉搏,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音乐生命力的泉源,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近些年来,随着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行,音乐课堂中的节奏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从教者的重视。节奏训练对培智音乐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培智学生在智力和音乐感受上不同于其他小学生,培智课堂节奏练习中教师要运用形象化训练,创造型教学和模拟化教学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节奏感,增强音乐感知能力与创造能力。
【关键词】音乐理念 节奏训练 创造力 情境体验 模拟合作 主观想象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265-02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进一步落实,音乐课堂的教育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音乐课的性质主要体现在审美性、人文性及实践性。在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音乐课改革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突出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基本要素中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和脉搏,节奏把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乐感,进而影响歌唱能力的提高。培智学生虽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缺陷,但是他们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有着自身的思想和情感,对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究。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我发现很多培智学生在聆听音乐时能迅速安静并保持强烈的专注力,甚至很多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孩子能够在听老师唱歌时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身体也会随着音乐无意识的晃动,可见音乐对培智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著名的音乐教育思想家柯达伊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可以发展人的情感、智力和个性,丰富人的内心世界。“节奏”作为音乐组成的要素之一,是各种音乐要素中和人的生理、心理感受最直接的部分。通过节奏训练可以发展听觉和多方面的音樂能力,配合身体律动进行练习,使儿童在运动中获得对节奏的音响、韵律、符号的体验,逐渐形成节奏的内心感觉,建立稳定的认知联系,有助于儿童准确的掌握节奏。那么在音乐课堂中如何准确的实施节奏练习从而唤醒培智儿童的内心世界呢?
一、节奏训练的基础---稳定节拍
培智儿童由于智力和性格上的差异并不能连贯准确的跟随老师的课堂节奏,在很多时候无法专注的跟老师一起完成一次连贯的节奏训练,甚至某些智力严重的学生无法聆听老师给出的节拍,自顾自的随意敲打节奏扰乱课堂秩序,因此稳定节拍是音乐课堂上不能或缺的部分。
1.进行简单身体律动,先从容易掌握的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规律的击打出固定拍,对于手脚协调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身体律动(如点头、抬头、弯腰、跺脚等方式)。每个稳定的节拍相当于一个四分音符时值,通过有规律的身体律动刺激培智儿童体验稳定、感受节拍,为培养节奏感打下基础。
2.在掌握基础节拍的基础上教师把学生抱在膝上,边引导学生朗读歌词边持续有规律地上下或前后摇动学生身体,使学生通过身体动作感觉稳定的节拍律动。选择由相同时值音符构成的、节奏单纯的歌曲练习,让学生伴随动作歌唱,感觉稳定节拍的运动。
3.在游戏中通过通过动作使节拍的连续得到加强。帮助学生感觉节拍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不动的运动规律,例如使短小的歌曲伴随动作多次重复的演唱。如洗衣服的动作体会四分音符的强拍,感受强弱规律。用拉琴、拍翅膀、小鸡逐米等动作感受节奏的连续律动性。
二、节奏的分离和模仿
1.拍手做稳定的练习,仔细聆听老师给出的节奏型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分离。老师在示范节奏时做到稳、慢、易等特点。由浅入深,先感受强拍的音响效果再体会弱拍,加入对比让学生自己感受音响的强弱变化。
例:x x x x
da da da da(拍手)
x x
da da (跺脚)
2.培智学生对歌曲的音乐和节奏的强弱概念模糊,在课堂里可先脱离歌曲的旋律利用歌词的朗读配以节奏进行。教师不带旋律地哼唱或拍击某一首歌曲的节奏,让学生识别。例如教授歌曲《小星星》时,因曲调优美舒缓,多配以四分音符行进,所以教师可以变诵读歌词边击掌感受四分音符进行时的舒缓沉稳。又如在教授歌曲《春天在哪里》时多以八分音符连续不断的行进,教师可以利用手鼓、碰铃等打击乐器突出八分音符弹跳轻快的感觉,让学生在以后的演唱中能够做到音色优美而富有弹性。
三、通过描绘大小、长短比例的图画,使节奏具有视觉形象。
培智学生在主动性理解音乐节奏及音符时值方面不能做到准确理解,因此在感知节奏时不能区别每种音符的时值效果,尤其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时值区别方面做不到感同身受,这时候借助图画直观想象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感受每种音符的时值特点。早期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和阿达姆的教学中用靴子的图画表示出一个大的靴子代表的是爸爸的步伐(缓慢有力),而小的靴子则代表孩子的步伐(轻快明亮)。通过爸爸和孩子的步伐对比感受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培智孩子的听觉兴趣。
例:X x x x(爸爸的步伐)
ti ti ti ti(缓慢有力)
xx xx xx xx(孩子的步伐)
da da da da(轻快活泼)
四、稳定节拍与节奏的对比和结合
1.把学生分成两组,相继演唱同一首歌曲。A组伴随击打稳定节拍,B组随意击打节奏(可用手击打或是尝试用打击乐器敲击),让两组同学同时进行感受不同的节奏变化,课堂上很多学生兴趣浓厚,能主动的击打出不同的节奏类型,教师加以修改和整理。这样更体现了新课改提出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环境中感受音乐的美好。
2.老师演唱,分别找出两位学生击打节奏,一组以节拍为主,一组以节奏为主,感受节拍与节奏的不同之处。击打节拍的同学可以稳定有序的进行,击打节奏的同学以八分、十六分音符为主,感知节奏的变化,突出强弱拍,体会节奏的强弱规律。 3.集体歌唱,每个同学以拍手或跺脚、点头等身体律动形式表示出稳定的节拍,使节拍和节奏两种动作和声音在学生自己的表演中相结合。对于培智学生来说多声部同时进行有一定的难度,在演唱不同声部时不能保证各自的旋律是否准确。因此在演唱时加入拍手、跺脚等身体律动代替声部旋律,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力,带动学生一起从节奏上丰富歌曲。
五、积极展开游戏活动配合节奏训练
对于培智学生来说,游戏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大量的歌曲和教材都可以设计成配合节奏训练的游戏。通过游戏环节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活动创造力,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扩展了节奏感训练的活动范围和内容。教师应创造更多新颖的、有变化的律动游戏,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例如很多歌曲表现生活中常见的“走路、跳跃、转圈等”常见型身体律动,引导学生在集体游戏中感受节奏的强弱规律和组合特点,采用师生对答和模仿的形式丰富音乐课堂,唤起学生的内心世界。
例:A X X X | X X X(老师带领学生走路,感受强弱特点)
小 朋 友 | 快快 走
B X X X X |X X X X(匀速缓慢的转圈)
小 熊 转 圈 小熊 转 圈
又如欣赏乐器曲目时,很多“唐氏综合征”的孩子总是喜欢无意识的模仿视频中的演奏动作,这时老师应积极引导他们固定节拍,保持音符的时值和速度。伴随歌曲的节奏,组织一个想象的乐队:小提琴——臂的动作,钢琴——手指的动作,唢呐——两手握成喇叭形,三角铁等,鼓励学生大胆模仿视频中乐器的演奏动作,引导他们击打出规律的节奏并加以组合,随着练习对的深入对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潜移默化的推動。
节奏练习是丰富培智学生内心情感的重要体验之一,通过有规律的节奏训练可以帮助培智学生加深对歌曲的兴趣和印象。以节奏练习为出入点的歌曲学习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音乐的影响之一,是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消除内心紧张。为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个全面教育中的作用,应加强学生的主动体验,从感官和听觉上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2009.
[2]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上海出版社.
[3]佛罗依.卡特琳:《幼儿音乐教育》.
[4]詹姆士.L.穆塞尔、梅贝尔.格连:《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法》.
【关键词】音乐理念 节奏训练 创造力 情境体验 模拟合作 主观想象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265-02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进一步落实,音乐课堂的教育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音乐课的性质主要体现在审美性、人文性及实践性。在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音乐课改革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突出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基本要素中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和脉搏,节奏把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乐感,进而影响歌唱能力的提高。培智学生虽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缺陷,但是他们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有着自身的思想和情感,对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究。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我发现很多培智学生在聆听音乐时能迅速安静并保持强烈的专注力,甚至很多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孩子能够在听老师唱歌时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身体也会随着音乐无意识的晃动,可见音乐对培智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著名的音乐教育思想家柯达伊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可以发展人的情感、智力和个性,丰富人的内心世界。“节奏”作为音乐组成的要素之一,是各种音乐要素中和人的生理、心理感受最直接的部分。通过节奏训练可以发展听觉和多方面的音樂能力,配合身体律动进行练习,使儿童在运动中获得对节奏的音响、韵律、符号的体验,逐渐形成节奏的内心感觉,建立稳定的认知联系,有助于儿童准确的掌握节奏。那么在音乐课堂中如何准确的实施节奏练习从而唤醒培智儿童的内心世界呢?
一、节奏训练的基础---稳定节拍
培智儿童由于智力和性格上的差异并不能连贯准确的跟随老师的课堂节奏,在很多时候无法专注的跟老师一起完成一次连贯的节奏训练,甚至某些智力严重的学生无法聆听老师给出的节拍,自顾自的随意敲打节奏扰乱课堂秩序,因此稳定节拍是音乐课堂上不能或缺的部分。
1.进行简单身体律动,先从容易掌握的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规律的击打出固定拍,对于手脚协调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身体律动(如点头、抬头、弯腰、跺脚等方式)。每个稳定的节拍相当于一个四分音符时值,通过有规律的身体律动刺激培智儿童体验稳定、感受节拍,为培养节奏感打下基础。
2.在掌握基础节拍的基础上教师把学生抱在膝上,边引导学生朗读歌词边持续有规律地上下或前后摇动学生身体,使学生通过身体动作感觉稳定的节拍律动。选择由相同时值音符构成的、节奏单纯的歌曲练习,让学生伴随动作歌唱,感觉稳定节拍的运动。
3.在游戏中通过通过动作使节拍的连续得到加强。帮助学生感觉节拍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不动的运动规律,例如使短小的歌曲伴随动作多次重复的演唱。如洗衣服的动作体会四分音符的强拍,感受强弱规律。用拉琴、拍翅膀、小鸡逐米等动作感受节奏的连续律动性。
二、节奏的分离和模仿
1.拍手做稳定的练习,仔细聆听老师给出的节奏型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分离。老师在示范节奏时做到稳、慢、易等特点。由浅入深,先感受强拍的音响效果再体会弱拍,加入对比让学生自己感受音响的强弱变化。
例:x x x x
da da da da(拍手)
x x
da da (跺脚)
2.培智学生对歌曲的音乐和节奏的强弱概念模糊,在课堂里可先脱离歌曲的旋律利用歌词的朗读配以节奏进行。教师不带旋律地哼唱或拍击某一首歌曲的节奏,让学生识别。例如教授歌曲《小星星》时,因曲调优美舒缓,多配以四分音符行进,所以教师可以变诵读歌词边击掌感受四分音符进行时的舒缓沉稳。又如在教授歌曲《春天在哪里》时多以八分音符连续不断的行进,教师可以利用手鼓、碰铃等打击乐器突出八分音符弹跳轻快的感觉,让学生在以后的演唱中能够做到音色优美而富有弹性。
三、通过描绘大小、长短比例的图画,使节奏具有视觉形象。
培智学生在主动性理解音乐节奏及音符时值方面不能做到准确理解,因此在感知节奏时不能区别每种音符的时值效果,尤其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时值区别方面做不到感同身受,这时候借助图画直观想象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感受每种音符的时值特点。早期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和阿达姆的教学中用靴子的图画表示出一个大的靴子代表的是爸爸的步伐(缓慢有力),而小的靴子则代表孩子的步伐(轻快明亮)。通过爸爸和孩子的步伐对比感受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培智孩子的听觉兴趣。
例:X x x x(爸爸的步伐)
ti ti ti ti(缓慢有力)
xx xx xx xx(孩子的步伐)
da da da da(轻快活泼)
四、稳定节拍与节奏的对比和结合
1.把学生分成两组,相继演唱同一首歌曲。A组伴随击打稳定节拍,B组随意击打节奏(可用手击打或是尝试用打击乐器敲击),让两组同学同时进行感受不同的节奏变化,课堂上很多学生兴趣浓厚,能主动的击打出不同的节奏类型,教师加以修改和整理。这样更体现了新课改提出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环境中感受音乐的美好。
2.老师演唱,分别找出两位学生击打节奏,一组以节拍为主,一组以节奏为主,感受节拍与节奏的不同之处。击打节拍的同学可以稳定有序的进行,击打节奏的同学以八分、十六分音符为主,感知节奏的变化,突出强弱拍,体会节奏的强弱规律。 3.集体歌唱,每个同学以拍手或跺脚、点头等身体律动形式表示出稳定的节拍,使节拍和节奏两种动作和声音在学生自己的表演中相结合。对于培智学生来说多声部同时进行有一定的难度,在演唱不同声部时不能保证各自的旋律是否准确。因此在演唱时加入拍手、跺脚等身体律动代替声部旋律,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力,带动学生一起从节奏上丰富歌曲。
五、积极展开游戏活动配合节奏训练
对于培智学生来说,游戏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大量的歌曲和教材都可以设计成配合节奏训练的游戏。通过游戏环节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活动创造力,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扩展了节奏感训练的活动范围和内容。教师应创造更多新颖的、有变化的律动游戏,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例如很多歌曲表现生活中常见的“走路、跳跃、转圈等”常见型身体律动,引导学生在集体游戏中感受节奏的强弱规律和组合特点,采用师生对答和模仿的形式丰富音乐课堂,唤起学生的内心世界。
例:A X X X | X X X(老师带领学生走路,感受强弱特点)
小 朋 友 | 快快 走
B X X X X |X X X X(匀速缓慢的转圈)
小 熊 转 圈 小熊 转 圈
又如欣赏乐器曲目时,很多“唐氏综合征”的孩子总是喜欢无意识的模仿视频中的演奏动作,这时老师应积极引导他们固定节拍,保持音符的时值和速度。伴随歌曲的节奏,组织一个想象的乐队:小提琴——臂的动作,钢琴——手指的动作,唢呐——两手握成喇叭形,三角铁等,鼓励学生大胆模仿视频中乐器的演奏动作,引导他们击打出规律的节奏并加以组合,随着练习对的深入对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潜移默化的推動。
节奏练习是丰富培智学生内心情感的重要体验之一,通过有规律的节奏训练可以帮助培智学生加深对歌曲的兴趣和印象。以节奏练习为出入点的歌曲学习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音乐的影响之一,是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消除内心紧张。为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个全面教育中的作用,应加强学生的主动体验,从感官和听觉上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2009.
[2]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上海出版社.
[3]佛罗依.卡特琳:《幼儿音乐教育》.
[4]詹姆士.L.穆塞尔、梅贝尔.格连:《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