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低价成为一种成长策略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exiao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格低了,顾客却不满意,经销商、零售终端也纷纷告急。降价也是门艺术,弄不好会引火烧身。中小企业该有怎样的低价策略呢?
  为一个中小企业,一个“拾遗补缺者”,市场细分一直是我们市场制胜的法宝。做“小池子里的大鱼”的策略使我们的日子过得相当滋润,但是我们也有烦恼——市场份额和影响力有限,小池子的鱼再大到江海也是小小的。那怎么才能增加市场份额,怎样才能成长呢?
  
  高档产品低价卖,
  新老顾客不买账
  
  要想卖得多顾客就必须多,顾客在哪里最多?当然是主流市场。多年市场实践,我们认识到中国主流市场是低价的,物美价廉是其消费的核心。某知名市场调研公司研究表明,对于中低端产品中国消费者更信赖本土品牌。这让我们看到了中低端市场的希望。隆力奇就专注于中低端市场的开发,一不留心成就了年销售额近三十亿的大企业,成为本土日化品牌的标杆,这更坚定了我们参与主流市场竞争的信心。
  如何参与主流市场竞争呢?通过谨慎的研究,并结合公司的资源,我们决定把公司旗下的中高档品牌M价格下调50%,重新定位为中低价的大众品牌。这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和渠道(渠道与大众品牌多数重叠),而且公司资源不允许我们再推出一个新品牌。M品牌产品线与低端市场相近,降价不降质,高档产品低价卖,真正的物美价廉会获得消费者青睐。对经销商与消费者的调研也表明,大家都对这个策略充满期待,我们坚信高档产品低价卖、物美价廉的产品一定能打动消费的心。通过更广阔的目标消费群体覆盖,我们相信能够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
  于是我们选择了品牌基础较好但市场容量较小的H省作为试点。品牌基础越好调价的影响就越大,出现的情况就越多,就更有代表性。市场容量小,即使调价失败也不会给公司造成太大的损失。由于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制订了详细的操作方法,与客户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对销售队伍进行培训……),加上多年来良好的客情关系,调价进行得很顺利。调价完毕我们在终端与顾客各个接触点展开了强大的宣传攻势,强调M品牌物美价廉。
  可是高档产品低价卖,却如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老顾客们首先不买账,认为公司过去欺骗了他们,引发大量投诉;低价对新顾客并没有吸引力,他们对M品牌还是不感冒;经销商本来对调价有很高的预期,巨大的落差令他们相当不满,冷言冷语说我们不懂营销,一个好好的品牌非要拿来这么瞎折腾,简直是自毁前程;终端零售客户反应更激烈,又是批评又是罚款,还要求限期整改,否则就撤货……
  
  稳定老顾客
  
  面对如此糟糕的情况,我们没有自乱阵脚,因为此时没有任何借口,只有去解决问题。我们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根据重要紧急原则排序,决定首先稳定老顾客。老顾客是宝,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销量的重要保证,M品牌生存的基础。若老顾客流失,必然诱发渠道解体,多年积累下来的品牌沉淀将荡然无存。只要老顾客能稳定下来,自然就有了稳定的销量,终端零售客户、经销商的抱怨自然就化解了,此为一箭三雕。多年与顾客打交道的经验,我们知道顾客投诉的目的有三:一是获得补偿或赠偿,二是获得重视及尊重,三是希望问题尽快得到解决。更为关键的是顾客希望我们理解他们不开心的真正原因。
  我们明白首先必须找准“病因”,忠实顾客本身就是M品牌最大的受益者,对M品牌的品质高度认可,调价后他们的成本更低,为什么他们还不满意呢?客户服务是一个感觉事业,除了理性的功能需要,更重要的是非理性的“自我需求”,顾客投诉并不是对产品不满,而是我们降价比例太大,又没有合理的理由,以前的付出贬值,感情上一时接受不了,因而产生受骗感觉,核心是情感没有受到尊重。
  找准“病因”医治起来就很简单。危机处理原则告诉我们,一定要有人出面,越快越好,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件。于是我们给每位老顾客寄去一封公司老总的签名信,首先就调价工作给顾客带来的不便表示诚挚的歉意,接着感谢各位顾客对M品牌的厚爱,正是为了回馈老顾客,由于规模上升使成本下降,才降低了价格,让他们以更低的投入享受高品质的产品,最后表示M品牌的产品会一如既往地追求卓越品质,并聘请老顾客为公司产品质量监督员,发现产品质量下滑一律重奖。
  在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能收到一封信,本身就是一种感动,而得到公司老总亲笔回复顾客更是有点受宠若惊,感到企业很关注自己,意见很受尊重,“自我需要”得到极大满足。想想确实能以更低的价格享受高品质的产品,也就没有理由不接受,就这样不仅老顾客就被征服了,还主动向我们推荐新顾客。
  
  吸引新顾客眼球
  
  摆平了老顾客,终端出货量也正常了,但由于单位价格的下降,销售额比原来还差了一截。老顾客是宝,新顾客是财,只有将促销针对新顾客,扩大目标消费群体,销售额才能大幅度增加。我们坚信市场就是一场头脑争夺战,要把新顾客变成忠实的消费群体,必须抢占他们的头脑。要抢占他们的头脑就必须让他们知道你是谁,也就是必须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在信息年代,顾客注意力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面对各种商业信息的轰炸,消费者已经产生了“免疫力”,吸引顾客的注意力本身就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产品价格调整在商业中太普通,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同样的故事,即使用最权威的媒体来宣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传播手段和资源单一的终端品牌,要吸引顾客注意力,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才能吸引顾客注意力,定位论告诉我们必须与众不同,传播学的基本观点教导我们,不仅在于说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说。
  只要方法巧,少花钱多办事似乎也不难。经过精心策划,我们在H省发行量最大的商业报纸上刊登了一篇名为“价格已同流,品质不和污”的软文,大意是十年来坚持只打价值战不打价格战的M品牌终于出手了,但我们不是凑热闹,我们有十年护理经验,追求卓越品质,为了提供大多数中国人都买得起的高品质化妆品,才参与价格战,是高档产品低价卖,同等质量我们价格低于对手,同等价格我们质量远高于对手……这篇短文内容并没有什么特别,没引起顾客太多的关注,但说的方式太有挑衅性,在行业中引起极大不满,大家纷纷发表文章批评M品牌,引发口水大战,当然我们是众矢之的。由于人们心中都有个人英雄情节,我们以一己之力挑战同行,正符合特立独行的个人英雄个性,同行批评,消费者却认同我们,把我们看成打破潜规则、敢于实话实说的英雄,口水战使M品牌的低价策略得到了充分传播,赚足了眼球。
  
  打动内心
  一场“口水战”使M品牌声名远播,但终端出货量却并没有大的提升,我们遇到了营销上的通病——知名度无法转为销量。顾客购买认知都是基于某种假设来判断结果,这种假设是人们不加分析地依据过去的经历和体验,在情景有几分相似时就自然地、下意识地作出相同的判断。根据“一分钱一分货”的生活经验及这些年商家炒作的教训,消费者还是给我们贴上低档品与炒作的标签。此时唯一能做的是要使顾客的认知感觉发生变化,让客户感觉或体验到已承诺的价值明确存在。
  改变顾客认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顾客试用体验产品,让品质说话使顾客回头购买。销售中常用的方法是发试用装或产品。小企业多发试用装,由于价值低,太容易得到,消费者并不珍惜。大企业最喜欢用产品,效果好但成本太高,是有钱人才玩的游戏。对于我们而言,这两种方案都没有可操作性。
  我们将洗面奶、乳液、柔肤水、膏霜等四个产品的试用装组成一个精美的体验套装,摆在零售卖场的收银台前以零售价三元销售。由于收银台是消费者必经之路,关注度很高,而且只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试用新产品,即使不喜欢也不过是三元钱的事,也不会计较,所以销量良好。体验装非常可爱,也很有创意,一是满足了尝新的要求,二是携带方便,深得消费者喜爱,成了我们的营销利器。通过体验套装这个促销手段,我们将产品很容易地打入了消费者内心。由于品质卓越,顾客体验后回头购买率相当高,有效促进了核心产品的销售,用小资源启动了大市场,M品牌销量比调价前提升了30%。
  
  全面出击
  
  出奇制胜并没有使我们扬眉吐气,因为我们明白,怪招只是游击战法,是弱小者的把戏,真正的强者必须学会也必须面对阵地战。近年中国市场营销主旋律是“渠道为王,决胜终端”,打阵地战就是要与对手在三尺柜台抢市场,也就是必须与对手打终端促销战。近年来促销战、赠品战等漫天飞舞,把消费者培养成“见促使舵”。结果是促销了销量就上去了,促销停销量就下来了,促销做了销量有了利润却没了,促销成了饮鸩止渴的自杀行为。
  为什么大家都走不出这个怪圈?认识存在误区,大家看到促销的效果却忘掉促销的根本目标——传播品牌的核心价值。特别是为了满足中国消费者“占便宜”的消费心理,几乎是无品不打折、无品不促销。如何在同质化的价格战、促销战中脱颖而出,需要让顾客明白你提供的不仅仅是低折扣(赠品),更重要的是价值。这一点很小但意义重大,这样就可让顾客不只关心促销的问题,而是通过价格(促销)让顾客注意到价值特色,用价值特色锁定他们成为忠实客户,做到销量与品牌齐飞。
  如何在终端大战体现出M品牌的价值特色?高档产品低价卖,卓越品质!于是我们推出了七日不满意就退货的促销活动,“不满意就退货”是常见的促销方式,但在化妆品行业却无人敢做,因为化妆品是感觉事业,品质判定并没有客观标准,因人的感受而不同。而且与其他产品可以重新利用不同,化妆品只要退货,收回来就是废品,所以在日化行业通行的规则是没有质量问题不能退货。这个活动在众多终端促销中脱颖而出,吸引了大量新顾客。
  推出这个活动体现了我们对M品牌高度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一套强大的顾客跟踪系统,顾客购买第二天,售后服务就跟踪回访了,询问他们对产品的态度,教他们护理常识,并指导他们如何使用化妆品。化妆品的使用效果与涂抹手法有很大的关系,手法正确能加快、加大产品吸收,护理效果也就更显著。卓越品质加优良服务的体验,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退货的顾客相当少,而大部分成为M的忠实顾客。此项活动让M品牌销量翻了一番,更重要的是与对手进行了有效区隔。
  
  小价格大品牌
  
  H省的成功让笔者意识到:中国低价市场太大,太有吸引力,低价策略对于中国市场而言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可操作性极强,必须把H省的低价模式复制到全国。但低价策略作为最基本的市场手段人人都会,并不能进行有效区隔,如何在众多物美价廉的产品中脱颖而出?如何通过低价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这些都必须要有明确的策略指导。总结H省的得失,结合多年来对中国市场的理解,笔者认为消费者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中国市场是低价的,追求的是物美价廉,这没错,但如果你这样理解价格那你就没读懂消费者。由于中国人特有的“面子”哲学,他们虽然对价格敏感,明明关注价格问题也并不体现也来,并不会因为低价就购卖,在低价背后还有更重要的“面子”。因此他们需要的是“不贵,又值得买”,其核心就是价格与品牌的统一。于是我们制定了“小价格大品牌”策略。小价格:价格低廉有竞争力;大品牌:传播上我们没有一点价格暗示,重点突出十年护理经验、卓越品质与时尚的品牌形象。在终端进行生动化陈列,同时鲜明地展示出我们的价格优势。由于这个策略满足了主流市场“爱面子,消费能力又不强”的需求特征,高档产品低价卖在这个策略指导下进行全国推广。一年后M品的销量递增200%,而且实现了销量与品牌齐飞。
  (编辑:李 智Iz-[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营销就是要“抓住社会的麻筋”,也就是抓住社会的热点,抓住每个人心中的兴奋点,这样你才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营销手段自然地去贴近他们。  2006年12月,美国《时代》周刊将“你”评为当年的“年度人物”,宣称“你控制着信息时代”。《时代》对此解释说,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位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因而“年度人物”是互联网内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  这个评选结果,昭示了网络正在创造全新的
期刊
究竟要不要拓展下游渠道,让经销商左右为难:拓展不好,厂家有借口端你;拓展好了,厂家可能和下游客户直接“勾搭”,你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怎么办?  马老板是B公司的一家省级独家经销商。B公司产品进入这个省时,马老板就一直积极全力配合厂家启动市场,进行全省范围内的渠道布局。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马老板终于在二、三级城市开发、扶持了一批独家经销商,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营销网络,市场呈现一片快速增长的势头
期刊
“在相声界我小品演得最好,在小品界我电影导得最好,我就要跟陈佩斯比头发多,跟帕瓦罗蒂比谁瘦,跟布什比说普通话,这年头玩的就是一个综合实力。”  这是冯巩相声对时下一些艺人不够专注、盲目“跨界”的一种讽刺,却可以为中小企业构建差异化模式提供思路:既然单纯的专注可能招致同质化竞争的被动,既然每个企业所拥有和所能拥有的资源都是不一样的,中小企业何不通过源自企业独特资源优势的多种业务组合,找到业务间相辅相
期刊
齐头并进有错吗?为什么企业高管上MBA越读越糟糕?一本书可以引发我们对企业普遍存在的诀策中庸、学习过度导致朝令夕改的思考。    竞争的起点在于决策    如果在竞争的起点就落后,后面就只能拼命地流汗流血、加班加点甚至全民动员了,尤其在面对激烈竞争的时候。  中国企业的确大规模盲从过许多热潮,比如执行力、六西格玛、TQC(全面质量管理),以及企业兼并重组、融资上市等,然而所有这些企业管理的动作都不
期刊
“你要再晚半个小时,这个月的奖金就有问题了。”财务主管开玩笑说。  “我的运气一直很好,逢凶化吉!”可是,这次我却没能幸免,灾难很快就来临了。  一些一线城市,卖场的门店数量已经明显过剩。卖场过剩,接踵而来的就是卖场之间为争夺客源而相互杀价:毛利一降再降甚至亏损。当所有的卖场都降价时,低价已经没有吸引力了,于是又开始在服务上做文章:搞接送班车。不管卖场采取何种策略,客流分散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场
期刊
任何一个改变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种动机。而不同的动机,决定了改变本身和改变结果的巨大差异。  春节过去了,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上,新年度的工作真正开始了。在这个新的年度里,你准备作什么改变?  也许每个人在去年的总结或者今年的规划中,都写下了今年要做什么,当然也包括要作的改变,可你是否想过,那是些什么动机的改变?  改变的动机,有被动,也有主动的。被动的改变,常常是因为上级的压力或者业绩的压力。这个
期刊
看似有板有眼、有理有据的市场运作策略,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为什么?  泰戈尔说:“我们误读了世界,却还说它欺骗了我们。”扑朔迷离的市场营销环境,更是滋生误读的沃土。    背景案例    A公司是国内乳饮料产销量数一数二的品牌,在乳饮料、乳酸饮料方面有着行业内不可撼动的地位。2004年7月,公司市场部经过为期3个月的市场调研,除看似精准的调研数据与U&A(消费者使用习惯和态度)分析外,还提报了如下市
期刊
每到岁末年初,我们总要展望新一年的风云,筹谋下一程的道路。但是这一次,让我们把“话筒”交给那些一线将士,听一听他们对未来的所思所想。  也许,这里没有高瞻远瞩的广阔视野,没有指点江山的宏大气势,但是这里却是中国企业营销实践最生动、最现实的写真。因为,他们是竞争最直接的担当者,决定了营销战略的每一步是否踏得坚实。  也许,他们心目中的2007,在某种意义上给了我们更真实的价值,不论你是居于“庙堂之高
期刊
2007年在理性的反思中拉开了序幕,绝大部分企业开始思考如何在价值增长中寻求发展,而不是用资源的投入寻求发展。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源于市场正悄悄地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一方面,工业体系生产出的数量前所未有的产品与服务,正通过不断增加的渠道交付到消费者手中——数量激增的大型超级市场、专卖店、折扣店和网上商店,提供着数以千计的独特产品和服务;手机、网站等媒体渠道的普及和发展,让消费者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
期刊
我常常想,现在彩电行业的同质化这么严重,产品差不多,管理手法、市场操作也差不多,甚至于宣传口号都差不多,而核心技术又不在整机厂家手里,厂家每次推出一个新功能,竞争对手两三个月就跟上来了——比如创维推出的六基色、可录、屏变和3G—USB等技术都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但也很快成为竞争对手模仿的对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胜出呢?我们强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在哪里昵?换句话说,就是创维彩电如何在终端能比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