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十六的晚上,“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面对陪伴自己度过孤寂艰苦岁月的赤壁山水,苏轼不禁“饮酒乐甚,扣舷而歌”。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客”却很扫兴,“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原来,在“客”的眼中,人生是多么的无情与残忍啊:那个吟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更何况我们这些“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普通百姓呢?我们岂不像那“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一样的渺小、短暂吗?
望着“客”那伤感的眼神,苏轼笑了。对于“曾经沧海”的他来说,“客”的那种伤感与悲叹,他是理解的。因为这个问题也曾经苦苦地困扰了他很多年。但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的他已经能够坦然面对了。于是,他接过“客”的话头:你不是想说那“水”和“月”嘛,那好吧,我也就跟你说说那“水”与“月”吧!水是在“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但它并没有永远地流走消失啊;月亮虽有“阴晴圆缺”,但却并没有实质上的消损和增长啊!倘若我们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世间万物,瞬息万变;但是,倘若我们从事物不变的角度看,万事万物与宇宙一样无穷无尽;“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不是你的东西,就算是一分一毫也不能取得。那么,我们现在有什么呢?我们有江风明月啊,听得到又看得到,我和你不正在共同享受吗?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的精神寄托,从中得到乐趣呀。
至此,疑惑解决了,伤感消失了。在这主客一“叹”一”答”中,苏轼既安慰了“客”,又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与宇宙观:人生一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豁达乐观、超脱随缘的心境,坦然地生活。这种境界是何等惬意舒畅,何等平静空灵!于是“客喜而笑,洗盏更酌”,酒不醉人人自醉,居然“不知东方之既白”。
当然,也有人认为,文中的“客”与“苏子”实为一人,“客”只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另一个自我”。“客”之问代表的是“愁苦的苏轼”,而苏子之答则代表的是“超然的苏轼”,由局限而超脱,这是苏轼的一个内心变化过程而已。当一切都回归平静时,与其说是苏子说服了“客”,不如说是苏子说服了自己,将自己从无端的愁绪中解脱出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又何必要去伤神费脑地搜集资料来考证“客”之真实身份呢,倒不如持“主客一人”观,因为它不仅巧妙而准确地传达出了作者被贬前后一段时期的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渺小与伟大等种种复杂情感的冲突与激荡,而且也通过自己的奇思妙对与谲譬巧喻,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从而使《赤壁赋》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苏轼凭借《赤壁赋》宣扬了自己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告诉我们:不必对生命的流逝作无谓的哀叹,不要把生命绝对化,而应该从多角度看待生命,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豁达乐观、随缘闲适的精神状态,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超脱,重寻人生快乐之源。
[【练习】]
阅读苏轼谪居黄州的另一首词作《临江仙》,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结合全诗,请简述诗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
诗人的心理变化为:高兴—闲适—悲怆—豁达。上阕前两句“醒复醉”,写出了他纵饮的豪情与高兴;后两句写出了他的平静与闲适,随意与率性。下阕前两句联系自身,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后两句写出了诗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无法掌握命运,就“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吧。表达了豁达坦然的心情。
原来,在“客”的眼中,人生是多么的无情与残忍啊:那个吟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更何况我们这些“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普通百姓呢?我们岂不像那“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一样的渺小、短暂吗?
望着“客”那伤感的眼神,苏轼笑了。对于“曾经沧海”的他来说,“客”的那种伤感与悲叹,他是理解的。因为这个问题也曾经苦苦地困扰了他很多年。但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的他已经能够坦然面对了。于是,他接过“客”的话头:你不是想说那“水”和“月”嘛,那好吧,我也就跟你说说那“水”与“月”吧!水是在“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但它并没有永远地流走消失啊;月亮虽有“阴晴圆缺”,但却并没有实质上的消损和增长啊!倘若我们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世间万物,瞬息万变;但是,倘若我们从事物不变的角度看,万事万物与宇宙一样无穷无尽;“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不是你的东西,就算是一分一毫也不能取得。那么,我们现在有什么呢?我们有江风明月啊,听得到又看得到,我和你不正在共同享受吗?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的精神寄托,从中得到乐趣呀。
至此,疑惑解决了,伤感消失了。在这主客一“叹”一”答”中,苏轼既安慰了“客”,又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与宇宙观:人生一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豁达乐观、超脱随缘的心境,坦然地生活。这种境界是何等惬意舒畅,何等平静空灵!于是“客喜而笑,洗盏更酌”,酒不醉人人自醉,居然“不知东方之既白”。
当然,也有人认为,文中的“客”与“苏子”实为一人,“客”只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另一个自我”。“客”之问代表的是“愁苦的苏轼”,而苏子之答则代表的是“超然的苏轼”,由局限而超脱,这是苏轼的一个内心变化过程而已。当一切都回归平静时,与其说是苏子说服了“客”,不如说是苏子说服了自己,将自己从无端的愁绪中解脱出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又何必要去伤神费脑地搜集资料来考证“客”之真实身份呢,倒不如持“主客一人”观,因为它不仅巧妙而准确地传达出了作者被贬前后一段时期的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渺小与伟大等种种复杂情感的冲突与激荡,而且也通过自己的奇思妙对与谲譬巧喻,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从而使《赤壁赋》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苏轼凭借《赤壁赋》宣扬了自己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告诉我们:不必对生命的流逝作无谓的哀叹,不要把生命绝对化,而应该从多角度看待生命,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豁达乐观、随缘闲适的精神状态,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超脱,重寻人生快乐之源。
阅读苏轼谪居黄州的另一首词作《临江仙》,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结合全诗,请简述诗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
诗人的心理变化为:高兴—闲适—悲怆—豁达。上阕前两句“醒复醉”,写出了他纵饮的豪情与高兴;后两句写出了他的平静与闲适,随意与率性。下阕前两句联系自身,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后两句写出了诗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无法掌握命运,就“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吧。表达了豁达坦然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