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戏曲种类数不胜数,而戏曲伴奏也是樣式各异。戏曲是依靠不同的伴奏乐器来完成的,竹笛就是众多乐器中的一种。本次内容从戏曲音乐入手,通过分析南北竹笛的不同,来总结竹笛在戏曲中的运用。
关键词:竹笛;戏曲;运用
竹笛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大型的音乐场合,不管是独奏还是合奏,它用自己独特的音律来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次次给听众带去优美的音乐。
一、戏曲音乐基本知识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戏曲,既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备舞蹈元素,同时还能把歌唱流畅地结合起来,通过不同的剧情来塑造各种人物形象。戏曲因为分为唱腔和伴奏两部分,唱腔必须保持有声有味,而戏曲伴奏伴随着不同乐器慢慢形成一种规律。戏曲音乐是历史和现代的结合,在不破坏原有剧情音乐的基础上,将戏曲进行现代化处理,更加深入地探索和学习。
二、竹笛分类与不同分类在戏曲音乐中的运用
竹笛按照地域分为南方竹笛和北方竹笛。南方竹笛主要是曲笛,北方竹笛主要是梆笛。竹笛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色彩,在不同的地区的戏曲中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南方竹笛在戏曲中的运用
南方竹笛:曲笛。南方戏剧中,以昆曲腔调最美,给人一种婉转环绕、缠绵悠扬的感觉。竹笛在昆曲伴奏中要给听众一种融合到戏曲中的自然感觉。经过漫长的积累,南方竹笛演奏的乐曲就受之影响,人们习惯称为曲笛。C调和D调常出现在曲笛中,曲笛音色厚重饱满,演奏效果曲笛常用C调、D调。曲笛音色厚实圆润,常有缠绵悠扬的演奏效果。尤其在独奏乐曲中更能表现悠扬流畅、优美连贯和甜美柔情的情感。曲笛演奏者连贯如流水、一气呵成的连音技巧,让音乐更细腻柔和。
例如,《幽兰逢春》出自赵松庭先生、《姑苏行》源自江先渭先生以及俞逊发先生的《牡丹亭写意》。分析江先渭先生代表作《姑苏行》,它的产生来源于昆曲中一个很短的旋转片段,利用舒缓柔美、优美细腻、连贯通畅的音乐旋律,营造出一种协和优美的美境,让人听后内心无比的舒畅愉悦,在这种游赏园林美境的剧情中久久停留。后期俞逊发先生二次创作,在保留昆曲的原有韵味基础上,又增加了曲笛的元素,让曲调更加婉转动人,瞬间让这首具有江南韵味和昆曲美境的乐曲一时兴起。其次,昆曲的音乐节奏特点以柔美婉转为主,这是因为昆曲中的音乐是吴地方言的产物,你会发现昆曲的唱腔有种江南软语的味道。随着时代的发展,昆曲的唱腔经历了多次改良,竹笛也相应地跟随昆曲唱腔而变化。例如,“水磨调”就是由魏良辅先生利用“昆山腔”改良而成,在主旋律不变的基础上,相应增加了“昆山腔”的元素,还是追求柔美自由的南方五声音阶,只是节奏上开创了“调用水磨,拍捱冷板”行腔。在戏曲配乐上,逐渐使用多种乐器组合,但是还是遵循以竹笛为主要伴奏音乐,这样更好地渲染了戏剧效果,充分调动观众的戏剧情感。
(二)北方竹笛在戏曲中的应用
北方的竹笛:梆笛。北方比较出名的戏曲就是梆子戏,它的唱腔比较高亢豪迈、透亮悠扬。梆子戏慢板擅长表达人物的情感,比如忧郁、深思、烦闷等。正调二六板如酣畅如流水,自由舒展;但反调二六板就体现凄苦哀怨、缠绵悱恻。北方笛子的发音特点是高亢洪亮,常出现跌宕起伏、活泼欢快和粗犷豪迈的情感,因为经常用到梆子戏伴奏,所以被称为梆笛。梆笛的基本结构与曲笛是一样的,就是形制和曲笛较显短小。G调、F调是梆笛常用的曲调,演奏方式以舌技多见,再配合运用各种指法技巧,最常见的就是“二人台”。“二人台”是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二人台”的发展特点,大多数遵循由慢到快、层层推动的规律。如《喜相逢》这首乐曲,本来是内蒙古的一种民间乐曲,后来流传到陕北地区,作为“二人台”等地方戏曲的过场乐曲出现,以及为配作戏里那些入洞房和掸拭灰尘等做伴奏。后来由冯子存先生改编成笛子独奏曲,体现出亲朋依依不舍和久别重逢的场景。乐曲运用散起形式的曲首来展现,灵活运用缓慢的节奏和滑音,勾勒出依依惜别的情怀。在第一次的变奏中,速度变快,活泼灵动的节奏,体现了重逢后的喜悦情绪。在第二次变奏中,后十六这一节奏型跳跃反复出现,加上速度更加快了一步,使得欢快的心情更深一层发展。通过第三次变奏,速度更加快速,穿插运用固定音型和花舌音,让音乐的氛围达到高潮,瞬间表现出一种团聚的喜悦场面。
中国的戏曲音乐多彩多样,给竹笛创造了广阔无限的空间。我们要对戏曲音乐进行创新整合,但是我们不能放弃戏曲的原有风格,戏曲音乐和竹笛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竹笛和戏曲音乐在音色上有很大的相同之处,能够相互融入,所以,在遇到音乐情感表达的时候,竹笛相比较其他的乐器,塑造人物形象更深刻。不管是回忆过去,还是展望未来,竹笛在戏曲音乐中都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兴云.浅论竹笛在戏曲音乐中的运用[J].当代音乐,2017(16).
[2]顾永刚.浅析竹笛在中国戏曲表演中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7(02).
关键词:竹笛;戏曲;运用
竹笛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大型的音乐场合,不管是独奏还是合奏,它用自己独特的音律来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次次给听众带去优美的音乐。
一、戏曲音乐基本知识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戏曲,既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备舞蹈元素,同时还能把歌唱流畅地结合起来,通过不同的剧情来塑造各种人物形象。戏曲因为分为唱腔和伴奏两部分,唱腔必须保持有声有味,而戏曲伴奏伴随着不同乐器慢慢形成一种规律。戏曲音乐是历史和现代的结合,在不破坏原有剧情音乐的基础上,将戏曲进行现代化处理,更加深入地探索和学习。
二、竹笛分类与不同分类在戏曲音乐中的运用
竹笛按照地域分为南方竹笛和北方竹笛。南方竹笛主要是曲笛,北方竹笛主要是梆笛。竹笛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色彩,在不同的地区的戏曲中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南方竹笛在戏曲中的运用
南方竹笛:曲笛。南方戏剧中,以昆曲腔调最美,给人一种婉转环绕、缠绵悠扬的感觉。竹笛在昆曲伴奏中要给听众一种融合到戏曲中的自然感觉。经过漫长的积累,南方竹笛演奏的乐曲就受之影响,人们习惯称为曲笛。C调和D调常出现在曲笛中,曲笛音色厚重饱满,演奏效果曲笛常用C调、D调。曲笛音色厚实圆润,常有缠绵悠扬的演奏效果。尤其在独奏乐曲中更能表现悠扬流畅、优美连贯和甜美柔情的情感。曲笛演奏者连贯如流水、一气呵成的连音技巧,让音乐更细腻柔和。
例如,《幽兰逢春》出自赵松庭先生、《姑苏行》源自江先渭先生以及俞逊发先生的《牡丹亭写意》。分析江先渭先生代表作《姑苏行》,它的产生来源于昆曲中一个很短的旋转片段,利用舒缓柔美、优美细腻、连贯通畅的音乐旋律,营造出一种协和优美的美境,让人听后内心无比的舒畅愉悦,在这种游赏园林美境的剧情中久久停留。后期俞逊发先生二次创作,在保留昆曲的原有韵味基础上,又增加了曲笛的元素,让曲调更加婉转动人,瞬间让这首具有江南韵味和昆曲美境的乐曲一时兴起。其次,昆曲的音乐节奏特点以柔美婉转为主,这是因为昆曲中的音乐是吴地方言的产物,你会发现昆曲的唱腔有种江南软语的味道。随着时代的发展,昆曲的唱腔经历了多次改良,竹笛也相应地跟随昆曲唱腔而变化。例如,“水磨调”就是由魏良辅先生利用“昆山腔”改良而成,在主旋律不变的基础上,相应增加了“昆山腔”的元素,还是追求柔美自由的南方五声音阶,只是节奏上开创了“调用水磨,拍捱冷板”行腔。在戏曲配乐上,逐渐使用多种乐器组合,但是还是遵循以竹笛为主要伴奏音乐,这样更好地渲染了戏剧效果,充分调动观众的戏剧情感。
(二)北方竹笛在戏曲中的应用
北方的竹笛:梆笛。北方比较出名的戏曲就是梆子戏,它的唱腔比较高亢豪迈、透亮悠扬。梆子戏慢板擅长表达人物的情感,比如忧郁、深思、烦闷等。正调二六板如酣畅如流水,自由舒展;但反调二六板就体现凄苦哀怨、缠绵悱恻。北方笛子的发音特点是高亢洪亮,常出现跌宕起伏、活泼欢快和粗犷豪迈的情感,因为经常用到梆子戏伴奏,所以被称为梆笛。梆笛的基本结构与曲笛是一样的,就是形制和曲笛较显短小。G调、F调是梆笛常用的曲调,演奏方式以舌技多见,再配合运用各种指法技巧,最常见的就是“二人台”。“二人台”是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二人台”的发展特点,大多数遵循由慢到快、层层推动的规律。如《喜相逢》这首乐曲,本来是内蒙古的一种民间乐曲,后来流传到陕北地区,作为“二人台”等地方戏曲的过场乐曲出现,以及为配作戏里那些入洞房和掸拭灰尘等做伴奏。后来由冯子存先生改编成笛子独奏曲,体现出亲朋依依不舍和久别重逢的场景。乐曲运用散起形式的曲首来展现,灵活运用缓慢的节奏和滑音,勾勒出依依惜别的情怀。在第一次的变奏中,速度变快,活泼灵动的节奏,体现了重逢后的喜悦情绪。在第二次变奏中,后十六这一节奏型跳跃反复出现,加上速度更加快了一步,使得欢快的心情更深一层发展。通过第三次变奏,速度更加快速,穿插运用固定音型和花舌音,让音乐的氛围达到高潮,瞬间表现出一种团聚的喜悦场面。
中国的戏曲音乐多彩多样,给竹笛创造了广阔无限的空间。我们要对戏曲音乐进行创新整合,但是我们不能放弃戏曲的原有风格,戏曲音乐和竹笛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竹笛和戏曲音乐在音色上有很大的相同之处,能够相互融入,所以,在遇到音乐情感表达的时候,竹笛相比较其他的乐器,塑造人物形象更深刻。不管是回忆过去,还是展望未来,竹笛在戏曲音乐中都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兴云.浅论竹笛在戏曲音乐中的运用[J].当代音乐,2017(16).
[2]顾永刚.浅析竹笛在中国戏曲表演中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