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语文课堂中重要的教学手段。让朗读真正走入课堂,能使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赏情,在读中启智。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明确目标,提高学生朗读的质量;体味情感,点燃学生朗读的激情。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课堂精彩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45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置身于现在的语文课堂中,听到的大多是教师们慷慨激昂的讲解,却少了莘莘学子的琅琅书声。教师琐碎的讲解、大量的分析、机械的训练、单调的指导,使得语文课堂枯燥、沉闷。那么,怎样才能让朗读教学成为一种课型而不是一种穿插式的点缀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佳作,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若要学生产生兴趣,读出感情,首先就要让他们入其境,从而体其味、表其情。可以说没有情境的教学是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道来的。在朗读教学中,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开动脑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读得入情入境,才能品出味、悟出情。
二、明确目标,提高学生朗读的质量
朗读不是范读,也不是盲目的读。许多语文教师也会安排朗读,但朗读的实效性太差,只是流于形式,或是让学生随便读一读,做做样子罢了。这种格式化的朗读既无作用,又浪费时间,仅仅是课堂上的一种点缀。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朗读的质量,体现朗读的实效性,就应该确定好朗读的要求,明确每次朗读的目的。因此,在朗读前教师应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我在教学诗词时,第一步是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听准句读。第二步是学生跟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第三步是借助注释及听读、跟读的基础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第四步是小组合作,赛读课文。要求学生基本疏通文义,圈画问题。第五步是在品析内容的基础上齐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文章,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学生把我的诗词教学归结为“五步教学法”,每一遍朗读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这样的朗读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加快了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的速度。教师教的目标明确,学生学的兴趣盎然。这样的朗读教学,何乐而不为呢?
三、体味情感,点燃学生朗读的激情
语文教学离开了情的感染,语言文字就会成为僵硬、干枯的符号。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具有驾驭语言文字的高超技能,能准确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并把这种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声的语言。教师充满激情的诱发,能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与作品里的人、物情相融、心相通。这样,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走入文本,用心朗读。笔者在教学《词五首》时,引导学生说:“我们的前人为我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文化、汉魏六朝的丰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前人对社会、国家的情怀,对宇宙世界的期待。今天我们有幸见到‘艳语传绮怨’的温庭钧的《望江南》;听到范仲淹苍凉悲怆的边塞号角;感受到辛弃疾那报国有心、请缨无门的无限悲愤之情……他们或悲愤难忍,或柔情万千,或气壮山河,或低声浅吟……”这饱含激情的导语,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使他们对每位作者都有了具体的形象感知。这种真挚的情感,拨动了学生的心弦,点燃了学生的激情,使学生融入浓厚的爱国氛围中。之后,他们发自内心的、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感动了我。整堂课,学生任自己的感情流淌,他们用自己的心品味着作者的情感,用朗读把这种情感传达给了教室里的每一个人。这样的语文课堂怎能不叫人拍手称快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总之,我们要正确地认识朗读教学,还给学生朗读的空间,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赏情,在读中启智。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浸润在祖国博大文化的营养中。
[ 参 考 文 献 ]
[1] 吴小英.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文理导航(下旬),2014(5).
[2] 张彦.浅析轻松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J].教师,2014(22).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课堂精彩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45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置身于现在的语文课堂中,听到的大多是教师们慷慨激昂的讲解,却少了莘莘学子的琅琅书声。教师琐碎的讲解、大量的分析、机械的训练、单调的指导,使得语文课堂枯燥、沉闷。那么,怎样才能让朗读教学成为一种课型而不是一种穿插式的点缀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佳作,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若要学生产生兴趣,读出感情,首先就要让他们入其境,从而体其味、表其情。可以说没有情境的教学是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道来的。在朗读教学中,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开动脑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读得入情入境,才能品出味、悟出情。
二、明确目标,提高学生朗读的质量
朗读不是范读,也不是盲目的读。许多语文教师也会安排朗读,但朗读的实效性太差,只是流于形式,或是让学生随便读一读,做做样子罢了。这种格式化的朗读既无作用,又浪费时间,仅仅是课堂上的一种点缀。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朗读的质量,体现朗读的实效性,就应该确定好朗读的要求,明确每次朗读的目的。因此,在朗读前教师应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我在教学诗词时,第一步是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听准句读。第二步是学生跟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第三步是借助注释及听读、跟读的基础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第四步是小组合作,赛读课文。要求学生基本疏通文义,圈画问题。第五步是在品析内容的基础上齐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文章,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学生把我的诗词教学归结为“五步教学法”,每一遍朗读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这样的朗读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加快了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的速度。教师教的目标明确,学生学的兴趣盎然。这样的朗读教学,何乐而不为呢?
三、体味情感,点燃学生朗读的激情
语文教学离开了情的感染,语言文字就会成为僵硬、干枯的符号。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具有驾驭语言文字的高超技能,能准确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并把这种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声的语言。教师充满激情的诱发,能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与作品里的人、物情相融、心相通。这样,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走入文本,用心朗读。笔者在教学《词五首》时,引导学生说:“我们的前人为我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文化、汉魏六朝的丰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前人对社会、国家的情怀,对宇宙世界的期待。今天我们有幸见到‘艳语传绮怨’的温庭钧的《望江南》;听到范仲淹苍凉悲怆的边塞号角;感受到辛弃疾那报国有心、请缨无门的无限悲愤之情……他们或悲愤难忍,或柔情万千,或气壮山河,或低声浅吟……”这饱含激情的导语,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使他们对每位作者都有了具体的形象感知。这种真挚的情感,拨动了学生的心弦,点燃了学生的激情,使学生融入浓厚的爱国氛围中。之后,他们发自内心的、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感动了我。整堂课,学生任自己的感情流淌,他们用自己的心品味着作者的情感,用朗读把这种情感传达给了教室里的每一个人。这样的语文课堂怎能不叫人拍手称快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总之,我们要正确地认识朗读教学,还给学生朗读的空间,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赏情,在读中启智。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浸润在祖国博大文化的营养中。
[ 参 考 文 献 ]
[1] 吴小英.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文理导航(下旬),2014(5).
[2] 张彦.浅析轻松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J].教师,2014(22).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