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不在表达心意、交流情感、传达信息,可见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新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把“口语交际”纳入了教学内容,并明确规定: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体现了对语文教育功能的全面理解、对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要理解语文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一、以教材为依据,挖掘教材的训练因素
1、借助插图,想象“说”。“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课标实验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两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这些图画常能唤起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如教学《小小的船》第三句时,指导学生观察:小女孩划着小船,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下遨游……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和思维,有效地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
2、借助插图,表演“说”。表演是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的语文活动。如教学《想飞的乌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好小鸟、乌龟的头饰,四人一组表演。学生表演得很投入,再加上惟妙惟肖的动作,把乌龟飞起来的高兴劲儿和从天上掉下来的无奈、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表演不但复现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组织演出的过程中,也是学生进行交际、合作的过程。
二、加强朗读,背誦,打好口语交际基础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与人的接触越来越频繁,生活的节奏在加快,时间的效率在提高。这样对人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人们讲话简明扼要,在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讨论问题、汇报工作、总结经验等活动中能言简意赅。因此,教师必须使学生从小打好口语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使学生具有现代生活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的最初目标是要学生“开口”。充分利用教材,由课内扩展到课外是最终使学生“开口”的有效方法。语文教师一定要很好地利用朗读课文时机,抓紧背诵课文的有利条件,扎实打好学生的口语基础。
在学生朗读或背诵中,要求学生做到吐字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语调抑扬顿挫,自然适度,语音响亮,力度均匀持久,语气上下连惯,一脉相承。说话时,则要求仪态自然大方,流利得体。这些都是口语交际的基本功,应该切实加强训练,打好学生口语交际的基础。
三、利用实物创设情境
1、让学生大胆与各位老师交往。有的同学生性比较胆小,不善于和陌生人交流。有一次班里的板刷坏了,我叫一位平时不善于交际的同学到后勤组陈老师处去领一个新的板刷,并告诉他注意礼貌。过了一会儿,他拿着一个崭新的板刷高兴地进来了。他告诉我:“我进去后看到有好几位陌生的老师坐着,就问:‘老师,请问那位是陈老师?’陈老师站起来后我告诉他我班的板刷坏了,想再领一个新的。”就这样一次简单的交往,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交际能力。
2、让学生学会与陌生人交往。作为青年教师,我经常会接受一些小记者采访任务,这也是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好机会。在采访过程中的问路、找人无一不是锻炼的时机。有一次,我们学校就环保问题去采访区委刘新华书记,从问刘书记什么时候上班、坐哪个办公室以及采访刘书记的整个过程,都锻炼了学生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交际能力,使采访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四、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活动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组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如组织“瞎子击鼓”、“贴鼻子”、“画嘴巴”等游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简单的游戏,然后指导说;可提示:游戏开始我们做什么?过程怎样?结果怎样?你觉得哪部分最有趣?为什么有趣?观众的反应怎样?组织劳动竞赛活动。如组织“钉扣子”等比赛。然后按先后顺序说说活动的经过、结果及自己的感受。组织手工剪、贴、画活动。由教师提供几个简单的图形或符号,让学生通过手工剪、贴、画后,再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所完成的过程及其内容。
五、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激励交际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积极的角度去肯定学生,激励每个学生交际的信心,具体做到:
1、欣赏成功的学生,让他们感受成功。对于表达能力和欲望强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对他们的发言表示祝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当成功被同学们所欣赏时,他们会感到巨大的成就感,也会看到自身的价值。
2、鼓励沮丧的学生,让他们保住尊严。在课堂交际训练中,难免有学生答非所问,势必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在无形中他们的身心会受到伤害。出现这种情况,教师要微笑着走到这个学生的面前,用手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头,面向全班同学,给他以鼓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回答问题很积极,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回答得很完美!”这样,他不至于因一次回答失误而丧失交际的积极性,相反,他会激动不已,力争下次表现更积极、回答更完美。
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这应当成为教师的教学追求。只要教师在思想上树立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观念,深入挖掘教材,找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切入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创造性地说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总之,要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这三大能力,不要仅仅停留在课堂、学校,还应当延伸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教材为依据,挖掘教材的训练因素
1、借助插图,想象“说”。“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课标实验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两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这些图画常能唤起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如教学《小小的船》第三句时,指导学生观察:小女孩划着小船,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下遨游……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和思维,有效地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
2、借助插图,表演“说”。表演是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的语文活动。如教学《想飞的乌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好小鸟、乌龟的头饰,四人一组表演。学生表演得很投入,再加上惟妙惟肖的动作,把乌龟飞起来的高兴劲儿和从天上掉下来的无奈、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表演不但复现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组织演出的过程中,也是学生进行交际、合作的过程。
二、加强朗读,背誦,打好口语交际基础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与人的接触越来越频繁,生活的节奏在加快,时间的效率在提高。这样对人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人们讲话简明扼要,在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讨论问题、汇报工作、总结经验等活动中能言简意赅。因此,教师必须使学生从小打好口语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使学生具有现代生活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的最初目标是要学生“开口”。充分利用教材,由课内扩展到课外是最终使学生“开口”的有效方法。语文教师一定要很好地利用朗读课文时机,抓紧背诵课文的有利条件,扎实打好学生的口语基础。
在学生朗读或背诵中,要求学生做到吐字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语调抑扬顿挫,自然适度,语音响亮,力度均匀持久,语气上下连惯,一脉相承。说话时,则要求仪态自然大方,流利得体。这些都是口语交际的基本功,应该切实加强训练,打好学生口语交际的基础。
三、利用实物创设情境
1、让学生大胆与各位老师交往。有的同学生性比较胆小,不善于和陌生人交流。有一次班里的板刷坏了,我叫一位平时不善于交际的同学到后勤组陈老师处去领一个新的板刷,并告诉他注意礼貌。过了一会儿,他拿着一个崭新的板刷高兴地进来了。他告诉我:“我进去后看到有好几位陌生的老师坐着,就问:‘老师,请问那位是陈老师?’陈老师站起来后我告诉他我班的板刷坏了,想再领一个新的。”就这样一次简单的交往,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交际能力。
2、让学生学会与陌生人交往。作为青年教师,我经常会接受一些小记者采访任务,这也是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好机会。在采访过程中的问路、找人无一不是锻炼的时机。有一次,我们学校就环保问题去采访区委刘新华书记,从问刘书记什么时候上班、坐哪个办公室以及采访刘书记的整个过程,都锻炼了学生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交际能力,使采访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四、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活动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组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如组织“瞎子击鼓”、“贴鼻子”、“画嘴巴”等游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简单的游戏,然后指导说;可提示:游戏开始我们做什么?过程怎样?结果怎样?你觉得哪部分最有趣?为什么有趣?观众的反应怎样?组织劳动竞赛活动。如组织“钉扣子”等比赛。然后按先后顺序说说活动的经过、结果及自己的感受。组织手工剪、贴、画活动。由教师提供几个简单的图形或符号,让学生通过手工剪、贴、画后,再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所完成的过程及其内容。
五、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激励交际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积极的角度去肯定学生,激励每个学生交际的信心,具体做到:
1、欣赏成功的学生,让他们感受成功。对于表达能力和欲望强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对他们的发言表示祝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当成功被同学们所欣赏时,他们会感到巨大的成就感,也会看到自身的价值。
2、鼓励沮丧的学生,让他们保住尊严。在课堂交际训练中,难免有学生答非所问,势必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在无形中他们的身心会受到伤害。出现这种情况,教师要微笑着走到这个学生的面前,用手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头,面向全班同学,给他以鼓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回答问题很积极,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回答得很完美!”这样,他不至于因一次回答失误而丧失交际的积极性,相反,他会激动不已,力争下次表现更积极、回答更完美。
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这应当成为教师的教学追求。只要教师在思想上树立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观念,深入挖掘教材,找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切入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创造性地说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总之,要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这三大能力,不要仅仅停留在课堂、学校,还应当延伸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