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财富高速增长的时代。美国经济史学家对人类最近两千年的财富增长作过统计:从纪元开始,人类用了1880年才使人均财富增加了一倍,而上个世纪100年,世界人均GDP几乎翻了5倍!
问题是,这个财富爆发式增长的时代,财富带给人类的危机和怨恨,甚至超过了以往由政治军事霸权给世界制造的混乱和仇恨。
在许多招人怨的问题中,最大一个就是财富的转移和分化,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穷人和富人,穷国和富国的矛盾和纷争。因此,尽管这个时代前所未有的富了、大家的碗里都有了肉,却经常发生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事件。
碗里有肉还骂娘,是因为许多人觉得自己付出得多,碗里的肉却比人家少,他当然骂娘。
有追问说:如果说勤劳致富,为什么勤劳而又聪敏的中国人会那么穷?如果说是效率创造财富,为什么美国通用汽车的本土工人与中国通用的汽车工人,在同样效率的生产线上工作,通用本土工人的年薪一般在七八万美元,高的甚至达到每小时70美元。如果按每周五天、每天8小时工作干满,那美国通用本土工人的最高年薪是14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将近100万元!
哪一个中国工人敢做这样的财富梦? 这种财富差距(请注意,我们没有在富人和穷人之间作比较,而是拿工人比工人,穷人比穷人)让我们将视线聚焦在世界最富国家——美国人的财富人生上,并对美国人的衣食住行做了连续报道。
为了让读者对美国老百姓的财富生活有一个更具象、更感性的认识,我们专门对一个美国普通家庭进行了两次采访,并同时用笔和照相机作了记录。
房子和车子
这个家庭的男主人公叫唐·纽津,一个小啤酒店的小老板。七口人:夫妇俩、一对儿女,唐·纽津的父母和岳母。他们住在宾州。
在美国,像这样三代同堂的家庭并不多,但他岳母孤身一人,只能住在他家;而父亲则是工厂倒闭后,将厂房贱卖了来投靠儿子的。
非常巧合的是,他父亲工厂的破产倒闭,恰恰与新世纪的世界财富格局重组浪潮有关。老纽津的小工厂专门生产汽车电瓶上接线柱之类的小零件。上个世纪效益一直不错,但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只是两三年时间,他的工厂就被中国的同类进口产品挤垮了。他再也不能接到订单。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过好日子的,不是生产效率高从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国,而是被挤垮的美国。
第一次到他家,就为他家的富裕所惊叹。于是询问朋友,以美国的标准,他家是富人吗?朋友回答:“绝对不算!”
他家的住房的确很普通,就是那种典型的美国式两层小楼,加上地下室,一共三层。装潢不错,地毯、壁毯将屋子布置得十分温馨。真正吸引我的是小院里的游泳池:干净、精致,由不锈钢和玻璃制作的天穹上还配有遥控的遮阳纱窗。
当时就想,要是在上海,这样的游泳池每小时收费至少30元以上。别说普通工薪阶层,就是我这样有点儿稿费、劳务费收入的“准中产阶级”,要是领孩子去类似的游泳池都有点心疼的。
这个七口之家有七辆车。父母一辆,他们小家庭四口人三辆,岳母一辆。当时,他指着门外一辆三菱越野车说,那是他岳母的。唐·纽津的岳母七十多岁,一头银发,是一位颇具学者风度的老太太。第六辆车是送啤酒的皮卡车,第七辆则是让我大开眼界的房车。
这辆房车由一辆豪华大巴装修而成。走上去,真是别有洞天:衣橱、壁橱,厨房间、卫生间、沙发、双人床、餐桌、高档音响……几乎居家的东西都有,而且十分精巧、豪华。
这是我第一次上到一辆房车上,于是诧异地问,“买这么豪华的房车干什么用啊?”
朋友回答是旅游用。有了房车就可以车开到哪儿住到哪儿。“这并不稀罕,美国许多家庭都有,作为外出度假用,方便、舒适。”许多退休老人,更是有时间享受这种方便的旅游工具。小百姓的飞机生活
唐·纽津说,这辆车就是他父亲的。原来如此!于是想,他父亲毕竟开过小工厂,即使倒闭了,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所以买得起这种奢侈品。
我的判断完全错了,尽管唐·纽津只是一个小啤酒店的小老板,但他玩起奢侈来,比他的小厂主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居然还有—架飞机! 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一个啤酒店小老板,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美国家庭,居然能买飞机!
我于是急切地问:什么样的飞机?飞机在哪儿?
飞机当然不可能停在家里来,在机场,是租用的机场停机坪。说起飞机,唐·纽津很是兴奋,显然,他是一个飞机迷。那是一架六座的双引擎飞机,不过是二手货。 尽管是二手货,我也觉得非同小可,这毕竟是一家有私人飞机的人家啊! 我决定要看看他的飞机。他痛快地答应了,约定下次一起去机场。 在一家小型的民用飞机场,我们见到了唐·纽津的飞机,虽是二手,却也漂亮、威风。 飞机是某银行用来向各分行运送银行票据的,这些年,纸质票据逐渐被电子票据取代,这些飞机也就下岗,并对外拍卖。
唐·纽津用4万多美元的低价竞买而得。但加上维护、装修,一共花了7万。 7万美元肯定是玩不起飞机的。唐·纽津是酷爱飞行才买的飞机,所以在买飞机前,他已经进行了如下花费:
参加了飞机驾驶学校。美国联邦航空局规定,飞机驾照的取得,必须不低于50小时的空中飞行。唐·纽津花了七八千美元拿到飞机驾驶执照。 要玩飞机,就得学会飞机的维修,这比驾驶难多了,唐·纽津为此花了两三万美元上了两年飞机维修学校。
给机场交纳的停机费则是要一直交下去的,每年2000美元。
再就是飞行成本。他的双引擎飞机很费油,尽管美国的油价远比中国便宜,每小时飞行的耗油也要200美元……
唐·纽津说起他的飞机来滔滔不绝:他已经10多次驾着自己的飞机翱翔蓝天;还有一次,他的一家亲戚要从俄亥俄州到宾州来看他们,他亲自驾驶飞机前去迎接。能想象出来,当他的这家亲戚乘上我们这儿只有国家领导人或企业巨头才能乘坐的专机时,那感觉有多爽!
除了羡慕他的这家亲戚能坐上专机,还佩服这一家的勇气。因为,我听到唐·纽津与我的朋友石宵在交流驾驶飞机的心得时,说他的这架双引擎二手飞机,有两次在飞行中出故障——一个引擎突然熄火:一次是左边的、一次是右边。他是采取特别措施才飞回机场的。石宵也是飞机爱好者,也有一本飞机驾驶执照。他俩就是在飞机驾驶学校认识的。
唐·纽津在谈到飞行故障时,话语中没有一点惊吓,而且,刚刚谈完事故就问我,要不要坐一坐他的飞机?我说不坐,并开玩笑地说,要是飞上天后,两个引擎同时出问题怎么办?唐·纽津认真地回答,“没关系的,有降落伞。” 真是一个玩家啊!就想,只有美国式的富裕加上美国人大大咧咧的豪爽,才能有这样的玩家……继而一想,不对,中国也有这样的航空爱好者,而且是典型的中国农民。那是在湖南卫视的乡村节目中看到的,一个农民想飞上天,就锲而不舍地造飞机。他倾其所有,凑了几千元人民币买发动机,然后自己做螺旋桨,自己做机身,几次试飞,好像有一次还真的飞离了地面……
可见,中国人缺的不是玩性、不是胆量,而是钱!
我们中国的飞机爱好者,什么时候才能驾驶上真正的飞机?
财产来源:小啤酒店
再进一步想,别说农民,就是类似唐·纽津这样的啤酒店、或随便什么店的中国小老板,也不可能驾驶上真正的飞机。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同样、甚至更加辛勤的劳作,为什么我们的收入差距就那么大呢? 决定再看看唐·纽津的啤酒店。看看能不能为我的问题找到答案。
唐·纽津的啤酒店不大,纯属一个卖啤酒的小店。在中国,这样规模的店恐怕数以百万计吧。
这个小店是9年前,唐·纽津用10万美元从政府那里竞拍来的。因为宾州的法律规定,酒类经营必须通过政府批准,由政府发放牌照。从他的小店我完全看不出在规模或经营方式上与中国的小老板相比有什么优势,相反,我肯定中国的小老板会更辛苦:每周开门7天,每天干十几个小时,而唐·纽津周一周二休息,一周只开门5天,中国的小老板也更加尽心,不仅拿不出钱,也拿不出时间和心思来玩,做小生意的中国人,哪一个不是竭尽全力、用尽心机?
那么,这种财富差异到底从何而来?
难道,与前几年美国金融业大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向全球输出有关?这种陡然增添的数以万亿计的财富,在流向华尔街时,会不会也会有一小部分散落到整个美国社会,散落到通用汽车美国本土工人,以及像唐·纽滓这样的小老板身上?
需要说明的是,唐·纽津在一年前买飞机时,将股票全部清仓,因而,老百姓从金融巨鳄那儿分得一杯羹,被唐·纽津换成了飞机,保存了下来,没有像其他美国老百姓那样,只是做了一两年财富梦,今年又加倍还给了华尔街。
如果我们上述答案可以成立,我们是否可以倒过来问:中国的通用汽车工人和中国的小老板们勤劳而不能致富,是不是和这数以万计的财富流动有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联系?
问题是,这个财富爆发式增长的时代,财富带给人类的危机和怨恨,甚至超过了以往由政治军事霸权给世界制造的混乱和仇恨。
在许多招人怨的问题中,最大一个就是财富的转移和分化,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穷人和富人,穷国和富国的矛盾和纷争。因此,尽管这个时代前所未有的富了、大家的碗里都有了肉,却经常发生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事件。
碗里有肉还骂娘,是因为许多人觉得自己付出得多,碗里的肉却比人家少,他当然骂娘。
有追问说:如果说勤劳致富,为什么勤劳而又聪敏的中国人会那么穷?如果说是效率创造财富,为什么美国通用汽车的本土工人与中国通用的汽车工人,在同样效率的生产线上工作,通用本土工人的年薪一般在七八万美元,高的甚至达到每小时70美元。如果按每周五天、每天8小时工作干满,那美国通用本土工人的最高年薪是14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将近100万元!
哪一个中国工人敢做这样的财富梦? 这种财富差距(请注意,我们没有在富人和穷人之间作比较,而是拿工人比工人,穷人比穷人)让我们将视线聚焦在世界最富国家——美国人的财富人生上,并对美国人的衣食住行做了连续报道。
为了让读者对美国老百姓的财富生活有一个更具象、更感性的认识,我们专门对一个美国普通家庭进行了两次采访,并同时用笔和照相机作了记录。
房子和车子
这个家庭的男主人公叫唐·纽津,一个小啤酒店的小老板。七口人:夫妇俩、一对儿女,唐·纽津的父母和岳母。他们住在宾州。
在美国,像这样三代同堂的家庭并不多,但他岳母孤身一人,只能住在他家;而父亲则是工厂倒闭后,将厂房贱卖了来投靠儿子的。
非常巧合的是,他父亲工厂的破产倒闭,恰恰与新世纪的世界财富格局重组浪潮有关。老纽津的小工厂专门生产汽车电瓶上接线柱之类的小零件。上个世纪效益一直不错,但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只是两三年时间,他的工厂就被中国的同类进口产品挤垮了。他再也不能接到订单。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过好日子的,不是生产效率高从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国,而是被挤垮的美国。
第一次到他家,就为他家的富裕所惊叹。于是询问朋友,以美国的标准,他家是富人吗?朋友回答:“绝对不算!”
他家的住房的确很普通,就是那种典型的美国式两层小楼,加上地下室,一共三层。装潢不错,地毯、壁毯将屋子布置得十分温馨。真正吸引我的是小院里的游泳池:干净、精致,由不锈钢和玻璃制作的天穹上还配有遥控的遮阳纱窗。
当时就想,要是在上海,这样的游泳池每小时收费至少30元以上。别说普通工薪阶层,就是我这样有点儿稿费、劳务费收入的“准中产阶级”,要是领孩子去类似的游泳池都有点心疼的。
这个七口之家有七辆车。父母一辆,他们小家庭四口人三辆,岳母一辆。当时,他指着门外一辆三菱越野车说,那是他岳母的。唐·纽津的岳母七十多岁,一头银发,是一位颇具学者风度的老太太。第六辆车是送啤酒的皮卡车,第七辆则是让我大开眼界的房车。
这辆房车由一辆豪华大巴装修而成。走上去,真是别有洞天:衣橱、壁橱,厨房间、卫生间、沙发、双人床、餐桌、高档音响……几乎居家的东西都有,而且十分精巧、豪华。
这是我第一次上到一辆房车上,于是诧异地问,“买这么豪华的房车干什么用啊?”
朋友回答是旅游用。有了房车就可以车开到哪儿住到哪儿。“这并不稀罕,美国许多家庭都有,作为外出度假用,方便、舒适。”许多退休老人,更是有时间享受这种方便的旅游工具。小百姓的飞机生活
唐·纽津说,这辆车就是他父亲的。原来如此!于是想,他父亲毕竟开过小工厂,即使倒闭了,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所以买得起这种奢侈品。
我的判断完全错了,尽管唐·纽津只是一个小啤酒店的小老板,但他玩起奢侈来,比他的小厂主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居然还有—架飞机! 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一个啤酒店小老板,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美国家庭,居然能买飞机!
我于是急切地问:什么样的飞机?飞机在哪儿?
飞机当然不可能停在家里来,在机场,是租用的机场停机坪。说起飞机,唐·纽津很是兴奋,显然,他是一个飞机迷。那是一架六座的双引擎飞机,不过是二手货。 尽管是二手货,我也觉得非同小可,这毕竟是一家有私人飞机的人家啊! 我决定要看看他的飞机。他痛快地答应了,约定下次一起去机场。 在一家小型的民用飞机场,我们见到了唐·纽津的飞机,虽是二手,却也漂亮、威风。 飞机是某银行用来向各分行运送银行票据的,这些年,纸质票据逐渐被电子票据取代,这些飞机也就下岗,并对外拍卖。
唐·纽津用4万多美元的低价竞买而得。但加上维护、装修,一共花了7万。 7万美元肯定是玩不起飞机的。唐·纽津是酷爱飞行才买的飞机,所以在买飞机前,他已经进行了如下花费:
参加了飞机驾驶学校。美国联邦航空局规定,飞机驾照的取得,必须不低于50小时的空中飞行。唐·纽津花了七八千美元拿到飞机驾驶执照。 要玩飞机,就得学会飞机的维修,这比驾驶难多了,唐·纽津为此花了两三万美元上了两年飞机维修学校。
给机场交纳的停机费则是要一直交下去的,每年2000美元。
再就是飞行成本。他的双引擎飞机很费油,尽管美国的油价远比中国便宜,每小时飞行的耗油也要200美元……
唐·纽津说起他的飞机来滔滔不绝:他已经10多次驾着自己的飞机翱翔蓝天;还有一次,他的一家亲戚要从俄亥俄州到宾州来看他们,他亲自驾驶飞机前去迎接。能想象出来,当他的这家亲戚乘上我们这儿只有国家领导人或企业巨头才能乘坐的专机时,那感觉有多爽!
除了羡慕他的这家亲戚能坐上专机,还佩服这一家的勇气。因为,我听到唐·纽津与我的朋友石宵在交流驾驶飞机的心得时,说他的这架双引擎二手飞机,有两次在飞行中出故障——一个引擎突然熄火:一次是左边的、一次是右边。他是采取特别措施才飞回机场的。石宵也是飞机爱好者,也有一本飞机驾驶执照。他俩就是在飞机驾驶学校认识的。
唐·纽津在谈到飞行故障时,话语中没有一点惊吓,而且,刚刚谈完事故就问我,要不要坐一坐他的飞机?我说不坐,并开玩笑地说,要是飞上天后,两个引擎同时出问题怎么办?唐·纽津认真地回答,“没关系的,有降落伞。” 真是一个玩家啊!就想,只有美国式的富裕加上美国人大大咧咧的豪爽,才能有这样的玩家……继而一想,不对,中国也有这样的航空爱好者,而且是典型的中国农民。那是在湖南卫视的乡村节目中看到的,一个农民想飞上天,就锲而不舍地造飞机。他倾其所有,凑了几千元人民币买发动机,然后自己做螺旋桨,自己做机身,几次试飞,好像有一次还真的飞离了地面……
可见,中国人缺的不是玩性、不是胆量,而是钱!
我们中国的飞机爱好者,什么时候才能驾驶上真正的飞机?
财产来源:小啤酒店
再进一步想,别说农民,就是类似唐·纽津这样的啤酒店、或随便什么店的中国小老板,也不可能驾驶上真正的飞机。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同样、甚至更加辛勤的劳作,为什么我们的收入差距就那么大呢? 决定再看看唐·纽津的啤酒店。看看能不能为我的问题找到答案。
唐·纽津的啤酒店不大,纯属一个卖啤酒的小店。在中国,这样规模的店恐怕数以百万计吧。
这个小店是9年前,唐·纽津用10万美元从政府那里竞拍来的。因为宾州的法律规定,酒类经营必须通过政府批准,由政府发放牌照。从他的小店我完全看不出在规模或经营方式上与中国的小老板相比有什么优势,相反,我肯定中国的小老板会更辛苦:每周开门7天,每天干十几个小时,而唐·纽津周一周二休息,一周只开门5天,中国的小老板也更加尽心,不仅拿不出钱,也拿不出时间和心思来玩,做小生意的中国人,哪一个不是竭尽全力、用尽心机?
那么,这种财富差异到底从何而来?
难道,与前几年美国金融业大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向全球输出有关?这种陡然增添的数以万亿计的财富,在流向华尔街时,会不会也会有一小部分散落到整个美国社会,散落到通用汽车美国本土工人,以及像唐·纽滓这样的小老板身上?
需要说明的是,唐·纽津在一年前买飞机时,将股票全部清仓,因而,老百姓从金融巨鳄那儿分得一杯羹,被唐·纽津换成了飞机,保存了下来,没有像其他美国老百姓那样,只是做了一两年财富梦,今年又加倍还给了华尔街。
如果我们上述答案可以成立,我们是否可以倒过来问:中国的通用汽车工人和中国的小老板们勤劳而不能致富,是不是和这数以万计的财富流动有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