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小儿支气管肺炎康复的影响。方法 收治的112例小儿支气管肺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的胸片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体温恢复正常、气促消失、肺部啰音及咳嗽消失方面均短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支气管肺炎患儿进行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胸片情况,缓解症状,有利于患儿康复。
关键词:护理干预; 支气管肺炎; 小儿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128-02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严重疾病, 无论是发病率还是病死率均居首位。在我国支气管肺炎占儿科住院患者的24.5%~65.2%[1]。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过程中,积极的护理干预对促进患儿的早期康复非常重要。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对56例小儿支气管肺炎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治2013年01月—2013年09月我院住院的支气管肺炎患儿112例,均符合小儿支气管肺炎诊断标准[2],所有患儿均有咳嗽及咽部痰鸣、气急,两肺可闻及中小湿鸣音,胸片均示有支气管肺炎表现。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龄(2.07±1.79)岁,病程(3.52±1.34)d;对照组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2.11±1.82)岁,病程(3.58±1.42)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抗生素、口服化痰药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雾化吸入、体位引流以及胸背部叩击振动等护理干预方法。具体方法:(1)健康教育:以一对一面对面讲解、发放知识手册和观看录像等方式,向患儿家长介绍小儿肺炎的有关知识,如小儿肺炎病因、预防、病情观察、治疗及康复等知识,并进行用药指导如用药种类、作用、用药时间、药物反应及用药治疗的重要性。(2)雾化吸入:每天患儿进行超声雾化吸入8~12 h,每次15~20 min。在雾化液中加入氨溴索、普米克和万托林,使药物随着吸气吸入到终末支气管及肺泡,减轻炎性反应,降低痰黏度,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肺通气,以利于痰液排出。对呼吸无力的患儿采取垫高床头30°,侧卧位,使膈肌下移,增大气体交换量,提高呼吸深度,以利于雾化滴在终末支气管沉降;腹胀患儿排除肠麻痹,给予胃肠减压后,行超声雾化吸入,以提高超声雾化效果。(3)翻身和体位引流:翻身和体位引流可促进肺部分泌物从小支气管向大支气管方向引流,分泌物多时根据病情2~4h翻身1次,左侧分泌物多时采取右侧卧位,右侧分泌物多时采取左侧卧位,以利于肺扩张及分泌物引流,从而改善通气并能预防肺分泌物堆积,保证支气管排痰通畅。(4)胸背部叩击:在采取特殊体位的同时叩击胸背部,通过胸壁的震动,使小气道的分泌物松动脱落易于进入较大的气道。常用手指、手掌(使用手法没有“前胸”叩击部位)或叩击(胸外振荡器)器,在婴儿呼气时用腕部的力量轻叩,轻叩部位在前胸、腋下、肩胛间和肩胛下左右等共8个部位。叩击频率为100~120次,每次叩击时提起2.5~5.0 cm,叩击时间为1~2 min,每个部位反复6次或7次,总共时间不超过10 min。叩击时应注意患儿呼吸、心率、皮肤及口唇是否青紫。(5)吸痰:在体位引流、叩背和超声雾化后及时吸痰。先清理口鼻内的分泌物,再将吸痰管插入气管预定部位,稍退0.5~1.0 cm,游离导管尖部以免损伤气道黏膜,从深部左右轻轻旋转,向上提拉。每次吸痰的压力为100mmHg,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吸痰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动作要轻巧,防止损伤黏膜,观察呼吸、面色和痰液黏液等情况的变化。
1.3 观察指标
观察护理干预后患儿咳嗽消失、体温恢复正常、气促消失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于护理干预7天后对肺炎患儿行胸部X光片检查,并与入院时胸片相比较,将胸片改善情况分为4级[3]:无改变:炎症未吸收;稍改变:炎症稍吸收阴影稍缩小;明显改变:炎症明显吸收,阴影明显缩小;阴影基本消失:炎症基本吸收消失。明显改变和阴影基本消失视为总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数据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处理,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胸片改善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的胸片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关键词:护理干预; 支气管肺炎; 小儿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128-02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严重疾病, 无论是发病率还是病死率均居首位。在我国支气管肺炎占儿科住院患者的24.5%~65.2%[1]。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过程中,积极的护理干预对促进患儿的早期康复非常重要。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对56例小儿支气管肺炎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治2013年01月—2013年09月我院住院的支气管肺炎患儿112例,均符合小儿支气管肺炎诊断标准[2],所有患儿均有咳嗽及咽部痰鸣、气急,两肺可闻及中小湿鸣音,胸片均示有支气管肺炎表现。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龄(2.07±1.79)岁,病程(3.52±1.34)d;对照组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2.11±1.82)岁,病程(3.58±1.42)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抗生素、口服化痰药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雾化吸入、体位引流以及胸背部叩击振动等护理干预方法。具体方法:(1)健康教育:以一对一面对面讲解、发放知识手册和观看录像等方式,向患儿家长介绍小儿肺炎的有关知识,如小儿肺炎病因、预防、病情观察、治疗及康复等知识,并进行用药指导如用药种类、作用、用药时间、药物反应及用药治疗的重要性。(2)雾化吸入:每天患儿进行超声雾化吸入8~12 h,每次15~20 min。在雾化液中加入氨溴索、普米克和万托林,使药物随着吸气吸入到终末支气管及肺泡,减轻炎性反应,降低痰黏度,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肺通气,以利于痰液排出。对呼吸无力的患儿采取垫高床头30°,侧卧位,使膈肌下移,增大气体交换量,提高呼吸深度,以利于雾化滴在终末支气管沉降;腹胀患儿排除肠麻痹,给予胃肠减压后,行超声雾化吸入,以提高超声雾化效果。(3)翻身和体位引流:翻身和体位引流可促进肺部分泌物从小支气管向大支气管方向引流,分泌物多时根据病情2~4h翻身1次,左侧分泌物多时采取右侧卧位,右侧分泌物多时采取左侧卧位,以利于肺扩张及分泌物引流,从而改善通气并能预防肺分泌物堆积,保证支气管排痰通畅。(4)胸背部叩击:在采取特殊体位的同时叩击胸背部,通过胸壁的震动,使小气道的分泌物松动脱落易于进入较大的气道。常用手指、手掌(使用手法没有“前胸”叩击部位)或叩击(胸外振荡器)器,在婴儿呼气时用腕部的力量轻叩,轻叩部位在前胸、腋下、肩胛间和肩胛下左右等共8个部位。叩击频率为100~120次,每次叩击时提起2.5~5.0 cm,叩击时间为1~2 min,每个部位反复6次或7次,总共时间不超过10 min。叩击时应注意患儿呼吸、心率、皮肤及口唇是否青紫。(5)吸痰:在体位引流、叩背和超声雾化后及时吸痰。先清理口鼻内的分泌物,再将吸痰管插入气管预定部位,稍退0.5~1.0 cm,游离导管尖部以免损伤气道黏膜,从深部左右轻轻旋转,向上提拉。每次吸痰的压力为100mmHg,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吸痰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动作要轻巧,防止损伤黏膜,观察呼吸、面色和痰液黏液等情况的变化。
1.3 观察指标
观察护理干预后患儿咳嗽消失、体温恢复正常、气促消失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于护理干预7天后对肺炎患儿行胸部X光片检查,并与入院时胸片相比较,将胸片改善情况分为4级[3]:无改变:炎症未吸收;稍改变:炎症稍吸收阴影稍缩小;明显改变:炎症明显吸收,阴影明显缩小;阴影基本消失:炎症基本吸收消失。明显改变和阴影基本消失视为总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数据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处理,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胸片改善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的胸片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