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格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在人格培育和人格塑造过程中,要充分开展外在客体他律与内在主体自律。只有完善与互通的自律与他律体系的建构,才能更好地开展大学生人格培育与塑造工作。
关键词: 人格塑造 自律 他律
人格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是通过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优化,最终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求、应对职业挑战、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人。在前期开展人格培育工作之后,中期还需对大学生人格培育过程进行监控,从主体上分,人格塑造的监控可以分为自律与他律。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结合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企图提出对策。
1.现存问题
从自律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而自省思想是儒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传统文化教会我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因而,自律在我国任何行为的监控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格塑造过程中,单独的个体自律程度比较好,比如,众多高校都踊跃出很多非常优秀的大学生,每个班级中成员若非学习好手,就是具有文体或其他方面的特长。然而,一旦众多个体形成群体后,就容易出现群体低智化的倾向,进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通俗而言,做出不理智行为是因为存有侥幸心理,用经济学术语,则是搭便车。比如,单个学生都知晓旷课是违反校纪的不良行为,均不会选择旷课,然而当一场活动中有三四个甚至更多同学选择旷课时,则不少同学也会有效仿的冲动。
从他律的角度看,家长、学校、社会均可构成他律的主体。各主体在对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监控作用不可小觑,然而,各主体之间的监控往往各自为战,未能很好沟通。从高校角度看,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机制未能很好建立,导致家长不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学校不了解学生家庭背景。
2.问题关键
从上述现存问题中可看出,在大学生人格监控的机制上,学界重点通过对他律,即外在监控的分析入手进行研究,忽略个体内在因素的发掘和培育,并且内外之间是割裂的,没有整合的过程,即忽视了自律与他律之间的整合与衔接。因而,相关对策则需重点关注从外在客体他律转向内在主体自律。
大学生人格培育的监控机制,不应是割裂的外在客体他律和内在主体自律,而是一个动态的整合和互动的过程。社会要求作用于个人,外在环境因素作用于内在个人因素,个人依据他律要求进行行为修正,在内化与外化之后,形成较为稳定的监控机制。
3.解决对策
从自律的角度看,需重点关注个体自律与群体自律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继续发挥大学生个体的优秀,鼓励大学生个体进行自我监控。但更重要的是,当众多大学生形成群体后,要对群体内的大学生进行自律引导。一要正面强化群体内部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行为;二要淡化群体内消极思想对群体内个体成员的影响;三要开展各种讲座或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在群体自律中,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抑制消极思想给群体成员的影响。
从他律的角度看,要构建学校、社会和家长的沟通机制,实行联动监管。如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在开展学生工作时,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对家长开展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的期望值,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成长背景。对大二、大三学生的家长,则通过E嘉平台这一网络沟通渠道建立联系。这样能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学校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更有利于他律的开展。
在自律与他律分别加强时,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在人格监控中由客体他律转变为主体自律。即,首先,学生要认识到外在他人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同时认识到自身行为中的失范和不足支持,即认知;其次,高校和老师要开展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外在他人对学生行为的要求和期望,并正确评价自身行为,即评价;最后,在帮助学生认识到外在他人,包括高校、父母、社会等,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与自身现实行为之间的差距时,学生则会慢慢认识到需调整自身的行为,即改造。通过认知、评价、改造这三个过程,大学生对于人格培育与塑造过程中的各种监控,如外在客体他律与内在主体自律,会从直面冲突到情感认同,最终科学转化。
参考文献:
[1][法]古斯塔夫·勒庞著.严雪莉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湖南:凤凰出版社,2011.
[2]蒋关军,袁金祥.班级管理的境界变迁:从矛盾他律走向和谐自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5).
[3]张翼.社会整合与文化整合[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4,(1).
基金项目:学校思想政治研究会2012年研究项目《大学生人格塑造的监控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人格塑造 自律 他律
人格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是通过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优化,最终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求、应对职业挑战、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人。在前期开展人格培育工作之后,中期还需对大学生人格培育过程进行监控,从主体上分,人格塑造的监控可以分为自律与他律。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结合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企图提出对策。
1.现存问题
从自律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而自省思想是儒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传统文化教会我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因而,自律在我国任何行为的监控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格塑造过程中,单独的个体自律程度比较好,比如,众多高校都踊跃出很多非常优秀的大学生,每个班级中成员若非学习好手,就是具有文体或其他方面的特长。然而,一旦众多个体形成群体后,就容易出现群体低智化的倾向,进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通俗而言,做出不理智行为是因为存有侥幸心理,用经济学术语,则是搭便车。比如,单个学生都知晓旷课是违反校纪的不良行为,均不会选择旷课,然而当一场活动中有三四个甚至更多同学选择旷课时,则不少同学也会有效仿的冲动。
从他律的角度看,家长、学校、社会均可构成他律的主体。各主体在对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监控作用不可小觑,然而,各主体之间的监控往往各自为战,未能很好沟通。从高校角度看,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机制未能很好建立,导致家长不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学校不了解学生家庭背景。
2.问题关键
从上述现存问题中可看出,在大学生人格监控的机制上,学界重点通过对他律,即外在监控的分析入手进行研究,忽略个体内在因素的发掘和培育,并且内外之间是割裂的,没有整合的过程,即忽视了自律与他律之间的整合与衔接。因而,相关对策则需重点关注从外在客体他律转向内在主体自律。
大学生人格培育的监控机制,不应是割裂的外在客体他律和内在主体自律,而是一个动态的整合和互动的过程。社会要求作用于个人,外在环境因素作用于内在个人因素,个人依据他律要求进行行为修正,在内化与外化之后,形成较为稳定的监控机制。
3.解决对策
从自律的角度看,需重点关注个体自律与群体自律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继续发挥大学生个体的优秀,鼓励大学生个体进行自我监控。但更重要的是,当众多大学生形成群体后,要对群体内的大学生进行自律引导。一要正面强化群体内部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行为;二要淡化群体内消极思想对群体内个体成员的影响;三要开展各种讲座或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在群体自律中,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抑制消极思想给群体成员的影响。
从他律的角度看,要构建学校、社会和家长的沟通机制,实行联动监管。如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在开展学生工作时,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对家长开展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的期望值,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成长背景。对大二、大三学生的家长,则通过E嘉平台这一网络沟通渠道建立联系。这样能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学校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更有利于他律的开展。
在自律与他律分别加强时,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在人格监控中由客体他律转变为主体自律。即,首先,学生要认识到外在他人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同时认识到自身行为中的失范和不足支持,即认知;其次,高校和老师要开展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外在他人对学生行为的要求和期望,并正确评价自身行为,即评价;最后,在帮助学生认识到外在他人,包括高校、父母、社会等,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与自身现实行为之间的差距时,学生则会慢慢认识到需调整自身的行为,即改造。通过认知、评价、改造这三个过程,大学生对于人格培育与塑造过程中的各种监控,如外在客体他律与内在主体自律,会从直面冲突到情感认同,最终科学转化。
参考文献:
[1][法]古斯塔夫·勒庞著.严雪莉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湖南:凤凰出版社,2011.
[2]蒋关军,袁金祥.班级管理的境界变迁:从矛盾他律走向和谐自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5).
[3]张翼.社会整合与文化整合[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4,(1).
基金项目:学校思想政治研究会2012年研究项目《大学生人格塑造的监控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