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教师要避免唱独角戏,要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体现与发挥出来。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展师生互动。提问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方法,通过教学提问可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由此可见,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若是有效运用提问法,可以提高阅读教学成效。
一、提问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原则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深有体会,教学提问的设计一定要坚持针对性原则,要紧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设计。特别是要选准角度,发挥教学提问对学生思维的撬动效应。在重难点的教学上,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研究,逐步抓住学习重点。比如,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内容的时候,教材中“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一句,部分学生对“闲人”理解起来困难,而这恰恰又是课文的题眼所在,如果不能有效突破它,学生对于整篇课文的理解必然不深。依据教材解释,“闲人”就是生活比较悠闲的人,以此来理解文章显然不够。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意境,我结合文章以及作者的经历、背景开展分析。在教学中专门设计了一组提问,重点结合苏轼的贬谪经历以及当时心境开展提问,逐步引导学生,使之明白诗人在这样的氛围中保持闲情雅致,说明其宽广豁达的胸襟。由此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了文章主题。在教学中,教学提问的针对性对于突破难点的效果具有明显作用。
二、提问设计要体现“启发性”原则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提问的设计一定要立足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启发引导,以活跃学生思维。我在教学中,尤其注重设计具有较强思维引导性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序、有效地引入到教学的轨道上来。比如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我选取了其中的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此为载体进行教学提问。这一句是文中颇具代表性的写景语句,精辟有神,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一字一字的翻译,学生难以全面理解与感悟词句的意义和韵味。我采取逐步深入法设计教学提问,首先,将原文缩减成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不同之处。其次,在原句后添加“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让学生思考是否合适。这样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在原句缩减之后感受到原文的意境优美,运用比喻的形象手法,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优美景象,体现了悠远的意境,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句意。在增加之后,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原来描写手法中营造的幽远空明的意境,加深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深刻领悟。由此可见,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若是重视提问的设计,则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助于教学活动深入进行。
三、提问设计要体现“回旋性”原则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提问的设计还要注重艺术性,并不一定直接提出问题,可以在九曲连环之中启迪学生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探究活动迂回前进,深化教学成效。比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时,我在探究分析完成之后,对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同学认为,课文中一个环节没有讲述具体,就是父亲如何知道“我”被困在了小悬崖之上的呢?围绕这个提问,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对文中描述的情境进行了多个方面的猜测。与直接的教学提问相比,这一内容的提问蕴含了许多需进一步发掘与探究的内容,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做出一步步的引导与回旋,最终到达目标。在学生各种各样回答的基础上,我接下来提出了进一步的问题:文章中为什么没有详细说明这样的问题?是失败之处么?学生从上一问题的探究中抽出身来,进入到这一环节的思考,对照文章结构要求,学生很快明白,这是文章选材的详略安排,并不是遗漏,对于文章的这种写作手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四、提问设计要体现“发散性”原则
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的设计与运用要注重发散性,强化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发散性问题作为载体,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如教学《桃花源记》课文时,我对照文章的教学要求,对学生设计了发散性提问:从文章的理解中,你可以感受到陶渊明具有怎样的人生观念与理想追求?对于陶渊明的这种理念与生活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对于这样的发散性问题,开展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有学生评价陶渊明的这种理念可以理解为对社会动乱的抨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进步意义。也有的学生认为,陶渊明在乱世中持消极人生态度,是一种消极回避,没有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以这样的发散性提问为契机,我引导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之中,辩证地理解了陶渊明对幸福生活追求以及消极面等对现状的复杂情感,有助于学生抓住重点,掌握学习目标。这样的手法,运用的空间较为广泛,尤其是在一些具有争议的诗人作品分析中,教师可以结合诗人的思想情感特点以及社会实际等方面因素,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探究活动,提高阅读教学成效。
五、提问设计要体现“层次性”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提问的设计应当体现因材施教原则。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注意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能力实际,教学提问采取同一种标准,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如有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设计的提问难度过大,虽然满足了班级语文学习中优秀生的学习需求,但是对于班级的中后能力学生而言,这样的提问难度明显偏高,对于学习的难度加大,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面有效开展。也有的教师在教学提问的设计中,设计的提问难度过低,对于优秀生而言,甚至不需要进行思考,只是满足了班级学困生群体的学习需求,整个教学活动缺乏引导探究的有效动力。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提问的设计中,必须要为其寻找一个平衡点,兼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类型与基础,分别设计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适应的提问,如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型,交给优秀生来完成,另外为班级学困生专门设计难度一般以下的提问,兼顾到学生的参与程度,以此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分层开展教学提问的设计与组织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为教学成效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发挥提问的作用,并以此为契机,引领和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来提高阅读教学成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淮海农场学校(224354)
一、提问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原则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深有体会,教学提问的设计一定要坚持针对性原则,要紧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设计。特别是要选准角度,发挥教学提问对学生思维的撬动效应。在重难点的教学上,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研究,逐步抓住学习重点。比如,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内容的时候,教材中“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一句,部分学生对“闲人”理解起来困难,而这恰恰又是课文的题眼所在,如果不能有效突破它,学生对于整篇课文的理解必然不深。依据教材解释,“闲人”就是生活比较悠闲的人,以此来理解文章显然不够。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意境,我结合文章以及作者的经历、背景开展分析。在教学中专门设计了一组提问,重点结合苏轼的贬谪经历以及当时心境开展提问,逐步引导学生,使之明白诗人在这样的氛围中保持闲情雅致,说明其宽广豁达的胸襟。由此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了文章主题。在教学中,教学提问的针对性对于突破难点的效果具有明显作用。
二、提问设计要体现“启发性”原则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提问的设计一定要立足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启发引导,以活跃学生思维。我在教学中,尤其注重设计具有较强思维引导性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序、有效地引入到教学的轨道上来。比如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我选取了其中的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此为载体进行教学提问。这一句是文中颇具代表性的写景语句,精辟有神,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一字一字的翻译,学生难以全面理解与感悟词句的意义和韵味。我采取逐步深入法设计教学提问,首先,将原文缩减成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不同之处。其次,在原句后添加“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让学生思考是否合适。这样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在原句缩减之后感受到原文的意境优美,运用比喻的形象手法,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优美景象,体现了悠远的意境,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句意。在增加之后,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原来描写手法中营造的幽远空明的意境,加深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深刻领悟。由此可见,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若是重视提问的设计,则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助于教学活动深入进行。
三、提问设计要体现“回旋性”原则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提问的设计还要注重艺术性,并不一定直接提出问题,可以在九曲连环之中启迪学生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探究活动迂回前进,深化教学成效。比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时,我在探究分析完成之后,对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同学认为,课文中一个环节没有讲述具体,就是父亲如何知道“我”被困在了小悬崖之上的呢?围绕这个提问,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对文中描述的情境进行了多个方面的猜测。与直接的教学提问相比,这一内容的提问蕴含了许多需进一步发掘与探究的内容,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做出一步步的引导与回旋,最终到达目标。在学生各种各样回答的基础上,我接下来提出了进一步的问题:文章中为什么没有详细说明这样的问题?是失败之处么?学生从上一问题的探究中抽出身来,进入到这一环节的思考,对照文章结构要求,学生很快明白,这是文章选材的详略安排,并不是遗漏,对于文章的这种写作手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四、提问设计要体现“发散性”原则
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的设计与运用要注重发散性,强化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发散性问题作为载体,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如教学《桃花源记》课文时,我对照文章的教学要求,对学生设计了发散性提问:从文章的理解中,你可以感受到陶渊明具有怎样的人生观念与理想追求?对于陶渊明的这种理念与生活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对于这样的发散性问题,开展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有学生评价陶渊明的这种理念可以理解为对社会动乱的抨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进步意义。也有的学生认为,陶渊明在乱世中持消极人生态度,是一种消极回避,没有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以这样的发散性提问为契机,我引导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之中,辩证地理解了陶渊明对幸福生活追求以及消极面等对现状的复杂情感,有助于学生抓住重点,掌握学习目标。这样的手法,运用的空间较为广泛,尤其是在一些具有争议的诗人作品分析中,教师可以结合诗人的思想情感特点以及社会实际等方面因素,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探究活动,提高阅读教学成效。
五、提问设计要体现“层次性”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提问的设计应当体现因材施教原则。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注意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能力实际,教学提问采取同一种标准,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如有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设计的提问难度过大,虽然满足了班级语文学习中优秀生的学习需求,但是对于班级的中后能力学生而言,这样的提问难度明显偏高,对于学习的难度加大,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面有效开展。也有的教师在教学提问的设计中,设计的提问难度过低,对于优秀生而言,甚至不需要进行思考,只是满足了班级学困生群体的学习需求,整个教学活动缺乏引导探究的有效动力。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提问的设计中,必须要为其寻找一个平衡点,兼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类型与基础,分别设计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适应的提问,如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型,交给优秀生来完成,另外为班级学困生专门设计难度一般以下的提问,兼顾到学生的参与程度,以此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分层开展教学提问的设计与组织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为教学成效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发挥提问的作用,并以此为契机,引领和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来提高阅读教学成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淮海农场学校(22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