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比较赏析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xink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愿意是急流》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于1847年给他心爱的女友森德·尤丽亚写的一首情诗。这首诗充分、形象地表达了他对爱情的深刻理解。《致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1979年发表的成名作,此诗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独到理解。本文拟就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感情基调三方面进行比较。
  
  一、思想内容不同
  
  《我愿意是激流》中诗人选择了五组富于深意又互相对立的意象来表现主题,诠释自己和所爱的人之间那种依靠与被依靠、抚慰与被抚慰的如胶似漆的关系。诗人以“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等意象自况,勾勒出一个坚韧、豪迈而充满苍凉感的“我”的形象;又以“小鱼”“小鸟”“常春藤”“炉火”“夕阳”为喻,展现了女性娇媚温馨的气质。这些意象两两对应,生动贴切地构成了共同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为了真爱敢于承受孤独、敢于与任何敌人抗争的意志,同时也倾诉了对爱人无私的抚慰和支持的渴望,歌颂了生死相依的忠贞爱情。
  《致橡树》中诗人把自己的抒情主体化作一株木棉的形象,爱的另一方是橡树的形象。诗人以“致橡树”作为诗的题目,表明诗的中心是爱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倾诉。这种倾诉,不仅坦白了对爱的诚挚、坚贞和炽热追求,更主要在于表现对爱的理解和信念。诗人在这首诗里,摒弃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否定了那种依附性的爱情观:如凌霄花之于高枝,痴情鸟之于绿荫;也否定了那种奉献性的爱情:如泉源送出慰藉,险峰衬托威仪。这两种爱情观都以牺牲一方作为爱的前提。她所追求的爱,是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存、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
  
  二、艺术技巧的不同
  
  《我愿意是激流》运用了多个意象,两两对比,反复吟咏,强化诗歌的主题。“我”为了爱人的幸福,愿意做急湍的流水,冲击崎岖的山路;愿意是废墟,无声地在静默中毁灭;愿意是破旗,孤寂地独举……与“我”的痛苦、孤寂、艰难、艰辛相对的是“我”的爱人,她幸福,像欢快的小鱼;美丽,像青春的常春藤;明亮,像珊瑚似的太阳。在这一组组的对照中,在诗人给我们展示的意象群中,我们体会到了诗的悲壮之美。对照的两列意象在诗中交替出现,就像音乐中有不同的鸣唱,但主旋律是相同的,因而她的美也是耐人寻味的。诗中歌颂的是生死相依的忠贞爱情,其中蕴含了许多深沉、凝重、庄严的情感。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独立、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歌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爱情观念上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是难能可贵。正像诗人她自己所说:“花与蝶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儿、阳光、春雨的给予。”
  
  三、感情基调——男性的主张与女性的宣言
  
   舒婷与裴多菲隔着一百多年演唱着爱情的对抗,舒婷打破了男性沉醉了一百多年的裴多菲式的爱情理想,也摧毁了女性沉迷一百多年的裴多菲式的爱情神话。这个打击了绝对男人也惊醒了娇弱女人的女诗人,究竟给我们书写了什么样的爱情神谕呢?
  在《我愿意是急流》中,“我的”爱人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整个历程中“我”甘愿承受“崎岖”,勇敢地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漂泊,哪怕毁灭,哪怕生命最后是苍凉。这一切的前提是“我的”爱人必须是“我”所希望的那种“小鱼”,那种“小鸟”,那种“常春藤”,那种“火焰”和那种“夕阳”。“她”的贤淑灵动是为衬托“他”的坚韧勇猛,“她”的安逸鲜艳是为见证“他”的庇护有力。这就是男性的爱情主张。在这样的爱情主张中,女性一不小心就会迷失自我,成为男人的附庸。而为了维护这种依附状态——她还以为是为了维护爱,她又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个性,从而越发丧失自我。
  《致橡树》中的“我”是“木棉”,这一形象昭示的“她”,既保留了男性主张中女性的那种柔媚的秉性,又充溢着刚健的生命气息,与橡树形象所象征的刚硬的男性气质交相辉映,“她”和“他”同样以“树”的形象共同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爱情境界,显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独立意识。舒婷曾经这样自白:“我通过我自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利用我的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致橡树》在女性意识和个性意识这两个层面上阐述了诗人对人的关怀,带有明显的启蒙意义。
  在比较中阅读,可从中体味到爱情的多种滋味;在阅读中比较,又能在欣赏中获得对爱情更为理性的认识,可谓“其乐融融”。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相同学段的不同学生也有着许多差异,包括认知水平、认知特点以及个性心理特点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动态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了解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同阶
期刊
进行教育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变民族命运的关键。我们知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调查表明,农村存在的传统型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农村人才培养的束缚。如何让农村课程改革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我们先要从中西方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差异来透视一下问题的所在。  从教育的理念看,《论语》和《理想国》都是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体精神,还能培养主体的创造性与创新思维。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呢?本人认为合作学习应体现以下几点原则:    一、有序性    有一些合作学习表面热热闹闹,其实只是少数的几个优生在舞台上表演,模式简单,收效甚微。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把无序学习变为有序的、有组织的、有严格分工的学习,这
期刊
教师专业素养的严峻现实:问题丛生    最近笔者在课改试验区就新教材的使用状况作调研时,和一些教师作了交流。对于课改,教师普遍反映负担加重。个中原因除了应试教学的压力外,教师专业素养差、不适应课改是负担加重的重要原因。教师的专业进修状况令人担忧,尤其使我感到迷惘的是相当一批教师不会上选修课,对一些选修课教材难以把握。以语文学科为例,很难相信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阅读《史记》会有困难,也很难相信高中教师会
期刊
新课程下知识观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使课堂的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重视积累、感悟、体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教师教学的原则,随之而来的是授课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实验、小品、戏剧、表演、画画、辩论会……这些都给语文教学增添了无限的喜点。  于是,我们的语文教师越来越忌讳老师的“讲”了,如今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了。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若
期刊
小学生作文,应该以真诚为准,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究其根源,其中不仅关系到作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问题。小学生作文,写真话、抒真情,既是作文的开始也是做人的起步。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
期刊
文言虚词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也是高考的必考点。在考法上一是单独设选择题,与课文相结合,要求辨别意义和用法的异同;二是在文言文翻译语句中出现,要求根据语境判断用法和译出意义,并作为采分点。虽然《考试大纲》只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但由于部分虚词用法和意义比较复杂,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为此,我们根据高考的命题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把18个文言虚词根据难易分为三级,归纳了每个虚词最常见的用法和意义,以便考
期刊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历史性的教育变革,给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教师生命的崇高意义和价值在于不断走在超越自我的生命历程之中,不断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因此,如何实现自我蜕变,丰富专业内涵,设计自我专业发展的行为策略,承担自我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拟从教师自我专业的行为跟进到行为改进的行为策略方面探索一个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行为跟进:从行为模
期刊
学生、教师和学校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经过两年多的课改实验,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评价改革的理念、方法、体制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出了种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学校全体教师在改革过程中充满激情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积极发挥了他们的才智,作出了很多富有创意、符合本校校情学情,并且发挥本地优势的改革举措。     一、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     小学评价与考试
期刊
同因“庆历新政”,范仲淹于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正月被贬邓州,欧阳修于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被贬滁州,《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篇同写于庆历六年的名文,就是两人身陷逆境后的心灵记录。  《岳阳楼记》简直就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迁客骚人之“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难道不是夫子自道?迁客骚人眼中洞庭湖之“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的景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