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漫作品看校园欺凌的社会文化成因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zq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本社会及其文化对校园欺凌造成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如今的校园欺凌现状。因其复杂性,本论文选择借助校园欺凌参与者的角度分条阐述,通过日本动漫作品(以下简称日漫)分析日本校园欺凌背后的社会文化成因。
  关键词:校园欺凌;日本动漫;日本社会文化;国民性
  近年,有关校园欺凌的日漫大量涌现,从发生原因、心理探究、欺凌方式、后果影响以及治理措施等方面为中心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本论文通过前三类日漫,对日本校园欺凌的社会文化成因进行探析。
  1. 影响被欺凌者的因素
  1.1集体主义
  源于江户时代的“村八分(むらはちぶ)”这一社会陋习,要求村民的各种行为以村规为准,与他人步调一致,如若破坏,就会遭到全村的孤立。于村落度过一生的村民,其一生有最重要的十件事,一般需要大家互相的帮助。而被孤立的村民因为受到整个村落民众的冷暴力,因此这重要的十件事中有八项无人帮助。这一陋习虽早已废除,但其残余仍旧荼毒日本社会,反映该项的日漫数量也极为可观。在《在下坂本有何贵干》中,主人公坂本人气颇高、表现突出,加之行为动作异于常人,因而受到了很多同学的针对和设计。《三月的狮子》里,二女日向是名正义感极强的少女,她的好友性格内向被班级同学欺凌,日向帮她出头,这一举动让欺凌者心生怨恨。好友不堪屈辱转学后,欺凌的对象自然变成了日向。在《青春猪头少年不会梦到兔女郎学姐》中,古贺鹏绘害怕自己没有共同话题会被同学孤立,每天沉溺于网络集体聊天。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根据日本青少年研究所于2005年3月发表的“高中生的学习意识和日常生活”相关调查显示,有52%的高中生每天都会用手机发短信或打电话,其中大多是出于人际关系。
  1.2耻感文化和忍耐文化
  日本的耻感文化“深入人心”,人们因“知耻”而过于在意他人的想法,害怕 “社会性死亡”。家长也教育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以便将来不会在公共场合出丑。另外,从国民性来看,日本将忍耐视为美德,“谁若无法忍耐,谁就是异类”成为社会潜意识。所以中小学生一般在面对欺凌时,往往难以将这份“耻辱”说出口,忍气吞声,其沉默反而助长了欺凌者的气势。
  2. 影响欺凌者的因素
  2.1集体主义
  日本人做事讲究责任的归属方,即一旦某事出了差错,需要有人承担责任并接受相应的惩处。另一方面,学生从小被教育个人属于集体,集体的责任要由成员共同承担。这会导致身处集体中的个人责任感弱化,每个人都有责任,但好像每个人都不用承担责任,责任感的缺失使学生更轻易对他人实施欺凌行为。由于集体主义强调成员步调全体一致,当集团部分人欺凌他人时,剩余成员往往会选择一起欺凌,因而日本校园欺凌的一大基本特征就是集團性。《Another》的讲述与之几乎一致,夜见山北中学3年3班因为学校传统——为了避免死者带来厄运,每一届3班都要孤立一个人,让他代替因车祸而去世、生前极受同龄学生欢迎的MISAKI,见崎鸣就成了这一届的替代者,被迫接受全班同学的冷暴力。
  2.2武士道
  武士道精神中强调内外有别,人与人存在着上、下位的等级序列,从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可见一斑。我们经常能在各种校园题材的日漫中,看到社团内部前辈压榨后辈、辱骂甚至殴打的片段。
  2.3学历社会
  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期,得到了迅速且卓有成效的增长,教育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但学历社会下的教育模式所培养的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于是在日本,工作和薪资地位都与大学的出身挂钩,大学入学考试变得尤为重要,高中、初中乃至小学的入学考试也成了人生的关键一环。宽松教育制度开始被应试体制取缔,应试机制下学生学业繁重,综合能力素质被忽视,一味积攒的压力不知如何恰当处理,有部分学生就通过欺凌他人来发泄压力。在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评价机制下,优等生相较学习差等生具有优越感,班级地位更高,因而部分优等生会欺凌学习较差者;有些成绩差等生接受不了“唯成绩论”,会怀着嫉妒或者报复心理欺凌优等生。《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中女主雪之下雪乃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家境优越,从小被同学嫉妒而遭受欺凌,已是高中生的她性格冷淡,话语犀利,习惯了独处。此外,在学历社会浪潮下,学校更注重升学率和优质生源,管理制度僵化,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例如,在《声之形》当中,男女主的小学班主任对一般学生和听力障碍学生同等评价与要求,导致部分学生对西宫产生不满,并对被欺凌的西宫不管不问,纵容欺凌者,间接酿成西宫弱听的右耳被划伤成失聪的惨祸。
  2.4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不只是学历社会的固化。日本作为全球经济发展水平靠前的资本主义国家,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社会的发展没有跟紧脚步,导致一段时间内人们过度自由,轻视道德和社会规则,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显著增加。同时,亚文化兴起,电子游戏、街机游戏、黄色刊物等荼毒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三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模仿部分片段,暴力性欺凌事件数量增加。
  2.5家庭因素
  根据内阁府男女共同参画局于2018年发布的《基于男女间暴力的调查报告(概要版)》显示,女性每3人中约有1人,男性每5人中约有1人曾遭受家暴,而女性每7人中有1人曾多次遭受家暴。家暴等错误的示范教育会扭曲青少年的为人处事方式。《哆啦A梦》中,胖虎的妈妈发现胖虎欺负他人后,以暴制暴,反而让胖虎以为拳头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大雄的妈妈总是指责大雄,大雄的自信心受挫,性格更为懦弱。
  3. 影响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共同因素
  小家庭化日渐成为日本社会家庭模式的主流,独生子女比例提高,父母易产生溺爱行为,使青少年倾向于两个极端:一个是缺乏足够的共情能力和换位思考意识,成为欺凌者;另一个是对父母过度依赖,不具备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保护意识,成为被欺凌者。日本在战后经济增长期所形成的“男主外女主内”家庭模式,随经济曲折发展有所改变。为维持生活开销,女性也开始寻求工作机会,使得本就缺失父亲角色的家庭教育其教化程度更为不足。泡沫经济之后部分妻子发现丈夫工作能力不足,无法支撑家族生计,选择与之离婚。单亲家庭的家长更需要辛勤工作,因而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大幅减少,青少年长期缺少与父母的交流,接触电视、网络等设备的时间过长,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输入不足。学历社会下学校的教育也忽视综合能力素质的养成,社交方面的教育几近缺失,因而青少年不懂得如何与同龄人交流,无法即时调整心理状态,难以处理好与他人的摩擦,这些均为校园欺凌的隐患。   4. 影响旁观者的因素
  在日本社会,地缘关系由来已久,重视家庭关系,侧重于个人在群体中的位置,关注个人与群体的关联性以及彼此认同。加之集体主义和耻感文化的影响,个人更在意集体的看法,当被欺凌者前来寻求帮助时,自己面临的更多是束手无策的两难境地。《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中,石上因被大友误解而遭到了全校的排斥,虽有部分知情人,但她们也无法给予明面上的、实质性的帮助。传统社会中,家族、村落等集体有较大的不可选择性和不可解消性,在限制个体自由的同时又起到了保护作用。根据3.的分析,在现代其不可选择性和不可解消性不复存在。由于家庭可被选择,个人失去集体的保护,失败风险加大,安全感缺乏。作为自我定位的集体自身不牢,个人就无法掌控好与他人的距离,同时受制于为维持内部关系而产生的过度压力,社交出现障碍。近几年,社会出现了青少年对他人冷漠、不讲公德的批判。
  5.总结
  日漫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介,是了解日本社会现实和问题的一扇窗口。虽然有一定的夸张性和创造性,但其核心来源于现实生活,因而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和表现张力,值得我们研究。通过欣赏相关日漫,我们能直观感受到校园欺凌的严重程度。日本的校园欺凌问题与其自身独特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紧密相连。独有的社会文化性催生了严重的校园欺凌的同时,校园欺凌也随之将其固化。唯有把握好日本的社会文化特征,我们才能更为全面地看待校园欺凌问题,也能在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和治理上站得更高,看得更为清晰。
  参考文献
  [1]刘冰.战后日本家庭观念的变迁研究(1945~2019)[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0.
  [2]唐向红.日本文化与日本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3]岡安 孝弘.中学校におけるいじめ被害者および加害者の心理的ストレス[J],2000,48(4):410-421.
  [4]史景轩,王印华.校园暴力视角下日本教育的矛盾与冲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89-193.
  [5]岳喜凤.浅议日本武士道与国民性[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
  [6]张娜,张鸿燕.日本传统文化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双重影响[J].武汉工程职業技术学院学报,2017,29(1):64-67.
  [7]普书贞,崔迎春,何小平.从耻感文化视角分析日本社会秩序现象[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4):31-38.
  [8]章明.日本人的沉默性格及其深层原因[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2):188-189.
  [9]尚会鹏.日本社会的"个人化":心理文化视角的考察[J].日本学刊,2010,(2):82-95.
  (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其他文献
摘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军旅舞蹈艺术创作的命脉,也是展示军人坚毅、顽强性格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军旅舞蹈的内涵以及舞蹈中人物塑造的意义,并对军旅舞蹈人物塑造的途径进行了具体讨论。  关键词:军旅舞蹈;人物塑造;舞蹈  舞蹈是通过身体语言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和描写的一种表达形式,随着军人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军队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对军事题材的舞蹈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军旅舞蹈能够通过对不同人物角色的
期刊
摘要:2019年,一场重大的全球性灾难突然降临,新冠肺炎以非常快的速度入侵了各个国家,对人们产生了重大影响。学生作为我们国家的希望,受到了重视,学校在最短的时间采取了对策,及时应对疫情的影响,保护了“祖国的希望”的生命安全。但是,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对高校造成了创伤,对高校教育管理产生了影响。面对新冠肺炎的影响,本文阐述了新冠肺炎对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冲击,分析了如何能够积极调整高校教育管理模式。  关
期刊
论文一 双氢青蒿素调控AQP9表达影响胶质瘤细胞生物学效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究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能否通过调节水通道蛋白9(Aquaporin 9,AQP9)的表达以改善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从而为临床筛选以AQP9为靶点的胶质瘤治疗新药提供新思路和途径。
  方法:人胶质瘤细胞株U87和U251,随机分为对照组和DHA组,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胶质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运用
摘要: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辅导员工作非常重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模式”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取代传统模式下的思政教育工作,同时也是一次重大改革,本文对互联网模式下的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分析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教育工作;分析研究  一、当前大学生的特点  1.1 对网络依赖性较强  现在很多大学生对网络应用非常普及,尽管网络对大学生学习起到很大辅助作用,
期刊
摘要:红色资源下的党性教育对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促进作用,需要教育团队明确教育形式与方向。本篇文章就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的理论与实践党性教育展开相应论述。首先对物质、信息和精神形态的党性理论教育进行了分析,随后阐述了实践形式下的党性教育,包括教育培训机构的建设、现场式教育、体验式教育和访谈式教育,希望能对有关学者的研究提供有利参考。  关键词:红色资源;党性教育;实践;教育形式  红色资源在党性教
期刊
摘要:文中主要叙述了陶渊明的这个理想社会与别人的理想社会的不同点,陶渊明的理想社会的本质亦即它比别人的理想社会更有感染力与魅力的原因。  关键词:桃花源;人类童年生活;集体无意识;原型  我们看《桃花源记》就能看到它里面有关现实世界的叙述只有一两句,而其他所有部分都叙述了世外桃源的理想世界与找到它的过程。而正是在渔人找到这世外桃源的过程中,实际上陶渊明也突破了世人狭隘的单一的一元世界的牢笼而冲进了
期刊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近年来备受争议。本文首先提炼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唯物主义辩证法;其次重点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学派,即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着手,分析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曲解。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基于西方社会背景进行的理论创新,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期刊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设计,当立足于生活,避免“面面俱到”。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时,还应注意锤炼自己的提问技巧。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活;即时生成;简单;指向明确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关于此,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思考: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应避免脱离生活。  张孝纯说:“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与学习。”  设若抛开真实的生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体育教育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课程思政”是现阶段高校课程教育的研究重点,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是素质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公共体育课教学要朝着“课程思政”转化,以此推进体育教育和思想政治共同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公共体育课;思想状态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心理健康。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基地,应多措并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 融合策略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