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烟草生产、消费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烟草消费还呈现逐步上升之势。在社会生活中吸烟现象普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亦易导致意外等事故,影响人身财产安全,控烟形势严峻。因此,以我院为例,了解吸烟的现状、性别、原因,影响控烟的因素等,有利于高校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与措施。本文主要阐述在我院2011年、2016年世界无烟日前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基础上进行的相关分析。
关键词:吸烟现状调查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我院学生、教职工为问卷调查的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式在全院随机抽取年龄在17-55岁之间师生。
1.2、方法:自行设计吸烟调查问卷,题型为单选、多选题、问答题。第一部分题型为“世界无烟日”相关知识,第二部分题型为不吸烟、尝试吸烟、经常吸烟三种情况设计,主要调查相关人群分布情况。受试者根据自己对有关吸烟的认识无记名独立自主作答。作答前对问卷调查目的做出了解释,确保知情同意。共发放问卷2500份,收回问卷2010份,回收率80.4%,有效问卷2010份,有效作答率为100%。其中教职工调查问卷回收378份,学生调查问卷回收1632份,其中男生927份,女生705份。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学校吸烟人数巨大: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我们进行了数据分析,具体情况见表1
由图中数据不难看出:我院吸烟人数占比较多,在调查学生中男生吸烟人数占比综合57%,女生吸烟人数占比6%,教职工(男)吸烟人数占比最多达61%,形势严峻。
2.2 吸烟人数比例降低:但横向对比分析2011年、2016年世界无烟日前所做的问卷调查发现:学院的吸烟人数比例逐年有所降低,但占各年抽样调查人数比例仍较大,体现了学院的相关控烟措施效果明显,但仍有具大提升空间,仍需加强相关工作力度。
3、烟草的危害及当今吸烟现状
3.1吸烟原因:大量研究表明,吸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模仿心理,成人感;2、抵抗压力的心理,生活、学习压力等;3、好奇攀比的心理;4、對吸烟的错误认识,烟草广告等;5、人际交往的需要,社交中的递烟、敬烟等;6、与生活的环境有关,同伴影响,父母、师长和影视明星榜样作用等。
3.2 吸烟的危害:烟草的烟雾中含有69种已知致癌物,极易导致细胞癌变和恶性肿瘤的发生。我国现在的吸烟人数已达3.16亿人次,吸烟者每天平均吸烟15.2支,与五年前相比,增加了1支,约有7.4亿不吸烟者遭受二手烟的危害。中国国民每年因吸烟死亡的人数更是高达100万余人次,更是结核病、艾滋病和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之和。(摘自《2015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在网上发布报告称,全球每年就有近600万人是死于吸烟,其中500多万人是直接使用烟草的吸烟者,有60多万人是死于“二手烟”的被吸烟者。吸烟和二手烟对青年的危害是更加严重的,它不仅削弱了人体的抵抗力,提高了各种疾病的发病率,还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和是生活的激情。据相关的医学研究表明,青年正处生长发育时期,各生理系统、器官都尚未成熟,吸烟年龄越早,肺癌发生率与死亡率也会越高。
3.3吸烟的现状:根据近年来的各种研究报告指出,如果不加以控烟,预计当社会发展到2025年时,全世界因烟草而导致疾病引起死亡的人数每年将上升到200万以上,到2050年时,该数字将增加至300万以上,而全世界累计因烟草死亡人数将高达1亿,而其中半数以上属于35~ 69岁去世。在众多吸烟者中,青少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其烟民人数不断扩大和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堪忧。
4、高校控烟对策分析
4.1加强高校教职员工控烟宣传、整治力度
数据显示,教职员工吸烟所占比利较大,鉴于教职员工群体的特殊性。高校应首要着重加大对教职员工的控烟宣传、整治力度。以院、系、教职员工为单位,分层落实,逐步强化,以点带面,以时间换成效,从而有利于树立禁烟控烟意识,在教职员工的带头作用,引导学生的正确认识和选择。其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手段,加大宣传范围,尽力做好教职员工家属禁烟控烟意识培养,做好在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吸烟管理力度。再次督促高校公共场所的管理者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及时劝阻和制止各类人员在公共场所吸烟的违规行为。
4.2加强高校学生控烟宣传、整治力度
根据调查数据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对吸烟的危害都有所认识,对“世界无烟日”的宣传都给予积极支持等,可充分利用这一既得意识,进一步的加强对吸烟危害性的宣传力度,明确奖惩措施。其次充分利用高校各项宣传平台,如寝室、教室、食堂等以及世界无烟日、新生入学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强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宣传展板、禁烟标识、禁烟海报、电子屏、校园广播、校园公众号、校园微信、班级QQ群等,将宣传教育工作做到最底层。
5.结论
调查数据显示,控烟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控烟是个漫长的过程,高校应充分总结相关经验,立足基础,相互借鉴,逐步完善,持之以恒。在未来的控烟过程中,高校应更进一步的加强对吸烟的宣传、监控,采取行之有效措施,一步一步的建立起一个无烟的美好校园,进而逐步推广,走出校园,走向校外,共创无烟社会。
参考文献:
[1]季成叶,陈天娇,宋逸,胡佩瑾,星一,张琳.中国城市大中学生吸烟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02,25
关键词:吸烟现状调查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我院学生、教职工为问卷调查的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式在全院随机抽取年龄在17-55岁之间师生。
1.2、方法:自行设计吸烟调查问卷,题型为单选、多选题、问答题。第一部分题型为“世界无烟日”相关知识,第二部分题型为不吸烟、尝试吸烟、经常吸烟三种情况设计,主要调查相关人群分布情况。受试者根据自己对有关吸烟的认识无记名独立自主作答。作答前对问卷调查目的做出了解释,确保知情同意。共发放问卷2500份,收回问卷2010份,回收率80.4%,有效问卷2010份,有效作答率为100%。其中教职工调查问卷回收378份,学生调查问卷回收1632份,其中男生927份,女生705份。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学校吸烟人数巨大: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我们进行了数据分析,具体情况见表1
由图中数据不难看出:我院吸烟人数占比较多,在调查学生中男生吸烟人数占比综合57%,女生吸烟人数占比6%,教职工(男)吸烟人数占比最多达61%,形势严峻。
2.2 吸烟人数比例降低:但横向对比分析2011年、2016年世界无烟日前所做的问卷调查发现:学院的吸烟人数比例逐年有所降低,但占各年抽样调查人数比例仍较大,体现了学院的相关控烟措施效果明显,但仍有具大提升空间,仍需加强相关工作力度。
3、烟草的危害及当今吸烟现状
3.1吸烟原因:大量研究表明,吸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模仿心理,成人感;2、抵抗压力的心理,生活、学习压力等;3、好奇攀比的心理;4、對吸烟的错误认识,烟草广告等;5、人际交往的需要,社交中的递烟、敬烟等;6、与生活的环境有关,同伴影响,父母、师长和影视明星榜样作用等。
3.2 吸烟的危害:烟草的烟雾中含有69种已知致癌物,极易导致细胞癌变和恶性肿瘤的发生。我国现在的吸烟人数已达3.16亿人次,吸烟者每天平均吸烟15.2支,与五年前相比,增加了1支,约有7.4亿不吸烟者遭受二手烟的危害。中国国民每年因吸烟死亡的人数更是高达100万余人次,更是结核病、艾滋病和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之和。(摘自《2015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在网上发布报告称,全球每年就有近600万人是死于吸烟,其中500多万人是直接使用烟草的吸烟者,有60多万人是死于“二手烟”的被吸烟者。吸烟和二手烟对青年的危害是更加严重的,它不仅削弱了人体的抵抗力,提高了各种疾病的发病率,还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和是生活的激情。据相关的医学研究表明,青年正处生长发育时期,各生理系统、器官都尚未成熟,吸烟年龄越早,肺癌发生率与死亡率也会越高。
3.3吸烟的现状:根据近年来的各种研究报告指出,如果不加以控烟,预计当社会发展到2025年时,全世界因烟草而导致疾病引起死亡的人数每年将上升到200万以上,到2050年时,该数字将增加至300万以上,而全世界累计因烟草死亡人数将高达1亿,而其中半数以上属于35~ 69岁去世。在众多吸烟者中,青少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其烟民人数不断扩大和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堪忧。
4、高校控烟对策分析
4.1加强高校教职员工控烟宣传、整治力度
数据显示,教职员工吸烟所占比利较大,鉴于教职员工群体的特殊性。高校应首要着重加大对教职员工的控烟宣传、整治力度。以院、系、教职员工为单位,分层落实,逐步强化,以点带面,以时间换成效,从而有利于树立禁烟控烟意识,在教职员工的带头作用,引导学生的正确认识和选择。其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手段,加大宣传范围,尽力做好教职员工家属禁烟控烟意识培养,做好在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吸烟管理力度。再次督促高校公共场所的管理者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及时劝阻和制止各类人员在公共场所吸烟的违规行为。
4.2加强高校学生控烟宣传、整治力度
根据调查数据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对吸烟的危害都有所认识,对“世界无烟日”的宣传都给予积极支持等,可充分利用这一既得意识,进一步的加强对吸烟危害性的宣传力度,明确奖惩措施。其次充分利用高校各项宣传平台,如寝室、教室、食堂等以及世界无烟日、新生入学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强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宣传展板、禁烟标识、禁烟海报、电子屏、校园广播、校园公众号、校园微信、班级QQ群等,将宣传教育工作做到最底层。
5.结论
调查数据显示,控烟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控烟是个漫长的过程,高校应充分总结相关经验,立足基础,相互借鉴,逐步完善,持之以恒。在未来的控烟过程中,高校应更进一步的加强对吸烟的宣传、监控,采取行之有效措施,一步一步的建立起一个无烟的美好校园,进而逐步推广,走出校园,走向校外,共创无烟社会。
参考文献:
[1]季成叶,陈天娇,宋逸,胡佩瑾,星一,张琳.中国城市大中学生吸烟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