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建立科学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必要性
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应遵循学生认识的规律,使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主动的探索、能动的发展,让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智力、非智力(情意)、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的过程。
二、五层次课堂数学结构概述
1、准备层
准备,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准备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不但要从知识、能力方面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心理提供准备。根据这一特点,抓住每节教材内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针对教材的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设置学习准备内容。如:在教学生长方形认识一节的基本观念时,本节新授内容是利用学生的学过的直角、线段的概念来抽象出长方形的特征。针对这一知识之间的联系,准备题的设计是这样的:
(1)给出一组角的图形,指出哪些角是直角。(略)
(2)给出一组线段,让学生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并将量出的结果标在线段的下面。(略)
2、感知层
感知是主体对客体现实直接的反映。人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过程都是要经过感觉、知觉、表象、思维的全部心理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应先进行大量的全面的感知活动,选取的感性材料越丰富,感知的越充分,抽象的过程也就越迅速,抽象的结果也就越准确。感知是一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学生的认识活动必须从感知开始。
感知的目的:通过感知,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物、直观图…….等对事物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表象,对所学新知识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获得感性认识,为下一阶段抽象思维的展开,打好基础。由于教材内容的不同,感知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如概念教学、四则运算教学,目的是为了抽象概念、性质、法则、结论等,进行的感知活动。
3.抽象层
抽象是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过程,也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知是抽象的基础,感知的终点是理解的起点,抽象是感知的发展,抽象要与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在感知阶段建立起来的表象,进一步把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揭示出来。
抽象的目的:通过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性地学习,使学生對所学内容有全面的了解,能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用正确、规范的语言表述概念、性质、法则、结论或思维方式,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的认识,获取了新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印证层
印证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总结出来的结论或概念,通过个别的同类现象,来进行检验。或用所得的结论、概念试着解决其基本的问题,看抽象结果的适用性,以此说明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印证的目的:一是通过练习对所提结论或概念……等进行判断,从而使概括出来的法则……等趋于完善。二是对于己完善的概念,起到强化的作用,巩固思维和理解的结果。
印证的方法过程:设置能适用本节最基本、法则来解决的题目,如与例题同类型、同难度的题、或练习题组。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口述理由及依据。如计算教学的印证,要让学生讲述算理。在“有余数的除法”一节的印证,即让学生通过例1同类型、同难度的题目的计算过程,讲述其算理。又如应用题教学的印证,通过例题相仿题目的练习,讲述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在“两步计算应用题”一节的印证时,学生通过练习,讲述这类题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强调学生的思维方法。这一阶段,一般不出反例,避免对刚抽象出来的概念、结论……等,发生混淆。如“长方形认识”一节的印证。首先是对长方形特征的印证。用长方形的特征去套一下其它长方形,看是否也符合这个特征。题目可设计为:
1.设计一组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对长方的形状的认识进行印证。
(1)折纸练习。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来,怎样折出4个长方形。
通过这两组印证题目,使学生不仅强化长方形特征的概念,而确信,这一结论是正确的。
在印证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5、运用层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运用知识要从正确的概念、法则……出发,用理性认识来指导具体的学习活动,同时还要有目的地联系已学过的知识,使新旧知识前后衔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运用阶段的目的:运用新的能力,解答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解答习题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目的,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运用的方法过程:运用的题目要精当,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防止盲目重复。同时,要注意照顾各个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题目要具有灵活性、趣味性和层次性。教师不要光看结果,要把着眼点放到矫正学习的过程中来,查找错的原因。
三、五层次课堂教学结构的适用范围
根据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和五层次课堂教学结构的特点在概念教学、四则计算教学、形体教学和应用题教学等几种类型的教学中,采用五层次课堂教学,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些类型的课,每节教材内容的知识形成过程均可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并且这些教材内容的知识,都具有知识的增值价值功能。
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应遵循学生认识的规律,使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主动的探索、能动的发展,让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智力、非智力(情意)、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的过程。
二、五层次课堂数学结构概述
1、准备层
准备,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准备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不但要从知识、能力方面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心理提供准备。根据这一特点,抓住每节教材内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针对教材的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设置学习准备内容。如:在教学生长方形认识一节的基本观念时,本节新授内容是利用学生的学过的直角、线段的概念来抽象出长方形的特征。针对这一知识之间的联系,准备题的设计是这样的:
(1)给出一组角的图形,指出哪些角是直角。(略)
(2)给出一组线段,让学生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并将量出的结果标在线段的下面。(略)
2、感知层
感知是主体对客体现实直接的反映。人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过程都是要经过感觉、知觉、表象、思维的全部心理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应先进行大量的全面的感知活动,选取的感性材料越丰富,感知的越充分,抽象的过程也就越迅速,抽象的结果也就越准确。感知是一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学生的认识活动必须从感知开始。
感知的目的:通过感知,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物、直观图…….等对事物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表象,对所学新知识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获得感性认识,为下一阶段抽象思维的展开,打好基础。由于教材内容的不同,感知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如概念教学、四则运算教学,目的是为了抽象概念、性质、法则、结论等,进行的感知活动。
3.抽象层
抽象是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过程,也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知是抽象的基础,感知的终点是理解的起点,抽象是感知的发展,抽象要与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在感知阶段建立起来的表象,进一步把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揭示出来。
抽象的目的:通过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性地学习,使学生對所学内容有全面的了解,能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用正确、规范的语言表述概念、性质、法则、结论或思维方式,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的认识,获取了新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印证层
印证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总结出来的结论或概念,通过个别的同类现象,来进行检验。或用所得的结论、概念试着解决其基本的问题,看抽象结果的适用性,以此说明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印证的目的:一是通过练习对所提结论或概念……等进行判断,从而使概括出来的法则……等趋于完善。二是对于己完善的概念,起到强化的作用,巩固思维和理解的结果。
印证的方法过程:设置能适用本节最基本、法则来解决的题目,如与例题同类型、同难度的题、或练习题组。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口述理由及依据。如计算教学的印证,要让学生讲述算理。在“有余数的除法”一节的印证,即让学生通过例1同类型、同难度的题目的计算过程,讲述其算理。又如应用题教学的印证,通过例题相仿题目的练习,讲述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在“两步计算应用题”一节的印证时,学生通过练习,讲述这类题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强调学生的思维方法。这一阶段,一般不出反例,避免对刚抽象出来的概念、结论……等,发生混淆。如“长方形认识”一节的印证。首先是对长方形特征的印证。用长方形的特征去套一下其它长方形,看是否也符合这个特征。题目可设计为:
1.设计一组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对长方的形状的认识进行印证。
(1)折纸练习。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来,怎样折出4个长方形。
通过这两组印证题目,使学生不仅强化长方形特征的概念,而确信,这一结论是正确的。
在印证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5、运用层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运用知识要从正确的概念、法则……出发,用理性认识来指导具体的学习活动,同时还要有目的地联系已学过的知识,使新旧知识前后衔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运用阶段的目的:运用新的能力,解答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解答习题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目的,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运用的方法过程:运用的题目要精当,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防止盲目重复。同时,要注意照顾各个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题目要具有灵活性、趣味性和层次性。教师不要光看结果,要把着眼点放到矫正学习的过程中来,查找错的原因。
三、五层次课堂教学结构的适用范围
根据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和五层次课堂教学结构的特点在概念教学、四则计算教学、形体教学和应用题教学等几种类型的教学中,采用五层次课堂教学,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些类型的课,每节教材内容的知识形成过程均可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并且这些教材内容的知识,都具有知识的增值价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