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教师既不能“教”研究性学习课程,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导”,并要求教育者要实现从“教师”到“导师”的角色转变。翻开新华字典,“教”和“导”都是教诲,使人受到教育,知识和经验得到加深,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提高的意思。如果说“教”和“导”有所不同,主要是体现在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上。“教”是采用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结论的方式,对应的是被动学习;“导”是采用指引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方式,对应的主动学习。“教”和“导”都是教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实施以前,“教”和“导”虽然都经常为教师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应用,但很少有教师刻意去区分它们。那么,“导”必须抓好三个重要环节。
一、 找准问题
找问题是“导”的前提。由于“导”不是直接的传授现成结论,而是把现成结论化为问题,让学生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获得结论。可以看出,“导”是建立在问题上的教学,问题的出现,问题的选择,问题的解决,教师都要“导”,没有问题,“导”就失去了方向,是无目标的空洞的“导”,学生将无所收获。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强调探究课题和探究方式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同时,也强调了教师指导的重要性,而不是对学生学习的放任,这是为了避免学生盲目选择课题及盲目探究问题。要保证学生探究学习的课题及问题既有意义又有可行性,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特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先找好一些问题,指引学生发现这些问题,选择这些问题,把这些问题升华为学习课题,再依据学生选择的学习课题,找出与课题相关的探究性问题,指引学生去发现生成这些问题,探究这些问题,感悟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虽然教师找的问题不一定学生都感兴趣,也不一定都为学生所选择,但教师找问题这个过程是不可少的。
二、 巧妙指引
巧指引是“导”的手段。教师在找好问题之后,要让学生心中生成并带上这些问题去探究学习,教师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手段去指引学生的思维,指引学生的活动。可以说“导”的实质就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指引活动,没有指引的活动,就不存在“导”。“导”既不能直接传授现成的结论,又要让学生理解教师的意图,并作出与教师期望一致的行动,这就要求指引的手段一定要巧,只有巧的指引,才能完成“志”的任务。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常用的指引手段有:情境互动、启发点拨、建议选择等几种。我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课题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中,所用的便是情境互动;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课题的学习活动中,启发学生:生活中还有哪些毁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学生去调查采访早餐店和快餐店后,终于估算出一次性筷子的日销量最终影响人类自身,我所用的方法就是启发点拨;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这一课题的学习活动中,我建议学生多调查、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了解不同城市的发展轨迹,好形成对比,找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所用的就是建议选择。
三、督促探讨
促活动是“导”的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实践活动为开展形式的课程,实践性和活动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原则,研究性学习课程所探究的问题,是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的,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不能只是指引学生学习方法就了事,还要促使学生活动,监督学生的活动,检查学生的活动进度及活动成果,时时提醒学生正在活动的课题和活动目标,避免学生受到其它问题的干扰而中途停止活动。促活动就是对学生学习的监督管理,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在研究性地学习课程的过程中,虽然巧妙的指引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对课题探究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但是如果不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就难以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完成。实践证明,对于探究性学习,由于学生们的意志方面存在差异,不是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能够保持足够的兴趣,有些学生甚至在活动开始不久就想打退堂鼓。这时候指导老师如果不想方设法来促进学生的活动,就无法使活动持续下去。为了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还可以在活动中适当开展一些阶段性的成果评比来激励学生对活动的热情。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是不是也可以采用“教”呢?这就要看具体情况了。研究性学习课程之所以强调“导”,是因为这种课程的特殊性质决定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的课程,而研究性学习方式则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从这方面看,研究性学习课程必然强调“导”,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提供机会,并不否认“教”的价值,“教”在必要时是可以的。
实现从“教师”到“导师”的角色转变,是一次飞跃,我们应为实现这个飞跃而高兴。
一、 找准问题
找问题是“导”的前提。由于“导”不是直接的传授现成结论,而是把现成结论化为问题,让学生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获得结论。可以看出,“导”是建立在问题上的教学,问题的出现,问题的选择,问题的解决,教师都要“导”,没有问题,“导”就失去了方向,是无目标的空洞的“导”,学生将无所收获。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强调探究课题和探究方式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同时,也强调了教师指导的重要性,而不是对学生学习的放任,这是为了避免学生盲目选择课题及盲目探究问题。要保证学生探究学习的课题及问题既有意义又有可行性,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特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先找好一些问题,指引学生发现这些问题,选择这些问题,把这些问题升华为学习课题,再依据学生选择的学习课题,找出与课题相关的探究性问题,指引学生去发现生成这些问题,探究这些问题,感悟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虽然教师找的问题不一定学生都感兴趣,也不一定都为学生所选择,但教师找问题这个过程是不可少的。
二、 巧妙指引
巧指引是“导”的手段。教师在找好问题之后,要让学生心中生成并带上这些问题去探究学习,教师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手段去指引学生的思维,指引学生的活动。可以说“导”的实质就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指引活动,没有指引的活动,就不存在“导”。“导”既不能直接传授现成的结论,又要让学生理解教师的意图,并作出与教师期望一致的行动,这就要求指引的手段一定要巧,只有巧的指引,才能完成“志”的任务。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常用的指引手段有:情境互动、启发点拨、建议选择等几种。我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课题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中,所用的便是情境互动;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课题的学习活动中,启发学生:生活中还有哪些毁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学生去调查采访早餐店和快餐店后,终于估算出一次性筷子的日销量最终影响人类自身,我所用的方法就是启发点拨;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这一课题的学习活动中,我建议学生多调查、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了解不同城市的发展轨迹,好形成对比,找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所用的就是建议选择。
三、督促探讨
促活动是“导”的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实践活动为开展形式的课程,实践性和活动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原则,研究性学习课程所探究的问题,是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的,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不能只是指引学生学习方法就了事,还要促使学生活动,监督学生的活动,检查学生的活动进度及活动成果,时时提醒学生正在活动的课题和活动目标,避免学生受到其它问题的干扰而中途停止活动。促活动就是对学生学习的监督管理,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在研究性地学习课程的过程中,虽然巧妙的指引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对课题探究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但是如果不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就难以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完成。实践证明,对于探究性学习,由于学生们的意志方面存在差异,不是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能够保持足够的兴趣,有些学生甚至在活动开始不久就想打退堂鼓。这时候指导老师如果不想方设法来促进学生的活动,就无法使活动持续下去。为了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还可以在活动中适当开展一些阶段性的成果评比来激励学生对活动的热情。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是不是也可以采用“教”呢?这就要看具体情况了。研究性学习课程之所以强调“导”,是因为这种课程的特殊性质决定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的课程,而研究性学习方式则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从这方面看,研究性学习课程必然强调“导”,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提供机会,并不否认“教”的价值,“教”在必要时是可以的。
实现从“教师”到“导师”的角色转变,是一次飞跃,我们应为实现这个飞跃而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