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心动,终于白首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M0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心先生有一篇文章叫《晚来欲雪》,共三十五小节,其中第六节和第十六节最有味道。
  第六节说,初临瑞士,牛奶和冰淇淋空前地好喝好吃,后来只觉得牛奶是牛奶,冰淇淋是冰淇淋。问问最近刚到瑞士的人,答说牛奶和冰淇淋非常之好喝好吃。
  然后木心先生就转到了下一段——“爱情?”然后什么都不说了。言尽而意不尽。
  先生把爱情和牛奶冰淇淋扯在一起,果是巧妙。爱情是什么模样呢?爱情,起初都是万般好的,如同携着喜悦的心初来乍到,牛奶和冰淇淋空前地好喝好吃。东方人爱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意即如此。渐渐,天长日久的,相看两不厌是少有的,情淡了,爱淡了。所以后来只觉得牛奶是牛奶,冰淇淋是冰淇淋。
  可是爱情和牛奶冰淇淋都是有魔力的。哪怕前人谆谆告诫爱情是要走向没落的,哪怕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还是想挤进去看看。前仆后继,乐而不已。因此,陷在爱情蜜营里的人都说牛奶和冰淇淋非常之好吃好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看到第十六节的时候,恍然大悟了。木心先生在这一节讲,爱情,亦三种境界耳。少年出乎好奇,青年在于审美,中年归向求知。
  犹记得十三四岁,情窦初开,爱情这样的字眼像夜开的花朵悄悄地在心田里蔓延。几个邻家的姐姐凑在一起窃窃私语,等我好奇地跑过去凑热闹,她们一个个商量好似地神秘地散开了,绯红着好看的脸颊。没过多久,我就从同学那里得来了些港台的言情小说,自此,沉醉其中。
  那时,琼瑶的《还珠格格》又搬上了屏幕,我是如醉如痴如狂如迷,废寝忘食。最喜紫薇和尔康。买了很多贴画,贴在书本上,文具盒上。还有家里西屋的一面墻上,我在那个房间里渡过了懵懂的少年岁月。
  古乐府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我是从夏紫薇如泣如诉的念白里知道的。闻之情动,一见情深,从此刻在了心里,以致后来成为了我对爱情的信仰。
  正当年龄遇到了正当好的人,于是就恋爱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花前月下,陌上花开,一切都是美的,令人沉醉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常相见,仍想念。把那首《上邪》规规矩矩,一笔一画,细细写在信里,又细细绣在绢帕上。爱情的美和浪漫大抵如此吧,美好而有古意。
  后来,当然就和那个正当好的人相携着踏进了人间的烟火,尘世的万千芜杂里。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琐碎庸俗。爱情就像燃到正当好的一堆炭,再往下走,温度就不似先前。会越来越淡。
  岁月深深,一日又一日,纠缠在日常的一粥一饭里,爱情就成了奢侈的事。相爱容易,相处难。
  年长的人总爱劝年轻的小辈,什么爱情不爱情的,日子是过出来的,过下去才会有爱。
  当在现实里携手走过一个又一个清晨和黄昏,当麻木得只剩下左手握右手的感觉时,忽然那一日,心里竟掀起微微的疼。
  我在黄昏的站牌下等他,他急急地向我奔过来,风尘仆仆的,头发被风吹得站立着。他咧嘴向我笑,我看见他的嘴唇干裂,可是,他还是尽力向我笑着。
  那一刻,我突然很感动。内心里微微泛起一种心疼感。
  这样的场景,并不稀奇,很多人都经历过。这微微泛起的心疼感是爱。不是爱情,却比爱情要深刻得多。
  中年归向求知。这“知”也是“智”,是平淡相守,是相互理解,是给予温暖,是我们彼此微微泛起的心疼,是始于心动终于白首。
其他文献
读罢何葆国发表在2019年7月号《福建文学》上的短篇小说新作《饶舌》,有一种喝了清明老茶的淡然清香,韵味无穷的感觉。作者的许多小说的创作都离不开土楼这一母题。因为土楼对他来说太熟悉了。他对土楼人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篇新作又让读者感受到他深刻的土楼思考和娴熟的文字技巧。  小说的故事情节颇为简单:小说主人公欧宗仁退休了。他和妻子离开闷热的马铺城,回到清凉的土楼故乡——欧坑村避暑。本来想在故乡住一个月,
期刊
故乡,是大地册页上一行行或长或短的句子。而那些遗落在故乡深处的人物和风景,则是故乡的一粒粒符号。  碌碡  它的名字很奇怪,粗心马虎的人,一不留神,就叫错了它的名字。它的前世,是深山里的一块石头。宽厚仁慈的大自然,用风霜雨雪的甘露琼浆把它润泽。多少年过去了,多少辈过去了。它还是一如从前,静默着。一个偶然,它被发现。发现它的人,用最原始的方式,最笨拙的方法,把它一步一叩首地请回去。  憨厚老实的庄稼
期刊
下面这些事例,乃古今中外不忘初心之经典,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现在双手捧出来,越读越觉得历久弥新,总在眼前熠熠闪光。滚动的车轮在飞奔,可不管昨天、今天还是久远的将来,这些不忘初心之典范,都值得我们时刻去牢记。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在吴王面前为奴三年,尝尽屈辱,受尽磨难。越王勾践有幸回国后,放弃舒适的王宫,搬进破旧的马厩中居住。他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绳子,绳子一端拴着一只
期刊
近阶段,有意无意地读了不少唐代的“访不遇”诗,出于好奇,我将《全唐诗》中的“访不遇”诗随便数了一下,竟达到99首之多。最早的一首“访不遇”诗当是宋之问的《使至嵩山寻杜四不遇慨然复伤田洗马韩观主因以题壁赠杜侯杜四》。唐代以后,逐渐减少,笔者查阅了一下《宋诗钞》,宋代的“访不遇”诗仅有12首,元明清以來,就更少了,电话普及的今天,这样的情况几乎不存在了,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双方约好再定行程,不会出现“
期刊
还没到门口,一阵阵不洁的气味就扑过来。像棉被多年未晒,又像食物腐败或厕所没冲。杂陈五味,哪一味都不是好味,让人不由往后退两步,身边的“漳州110”民警早一个箭步跨进屋里。  这个小区是早年的,路面破损,楼层不高,外墙剥落,有的柴草间开辟为小杂货铺、菜摊等,各路电线像蜘蛛网一样,却没有蜘蛛网的规整,杂乱延伸着,把天空肢解成若干小块。居民大多是老人家,儿女很多都不在身边,邻里之间会互相照应一下。这次1
期刊
时间犹如一匹快马,留不住那踢踏踢踏的快速脚步,你的脸,我的脸,定格在那初见的一刹那,唯有留影。  你的手机,我的手机,还有他的相机……按完此机按那机。  我们在宾馆留影,我们在花丛里留影,我们在三馆大广场留影,我们在公园留影,我们在埭美古村河边留影,在农家番仔楼天台上留影……  要说的话已经在网络上畅快流泻,见面时唯有深情对视。  默默细看,默默打量,一切都是那样言行如一……  千言万语的衷肠化为
期刊
朋友聊天时告知,如果炎热夏季要在乡村首选一处避暑休闲的地方,恐怕非下河乡七高磜莫属。七高磜,肯定是山水草木俱佳的观景胜地,单单听到这个潇洒浪漫的名字,就令人心弛神往,陡然萌生一睹为快的冲动。  在我的揣测中,七高磜是一个神奇、幽秘和充满诱惑的地方。山泉和瀑布编织唐诗宋词的幽远意境,小桥与流水吟哦田园风光的曼妙音符,长满青苔的古屋碧瓦娓娓倾诉深邃悠远的历史典故和传说。  七高磜位于云霄县西部与诏安官
期刊
唐朝历史上有四位奇女,她们都没能留下名字,分别是生活于大约唐高祖、唐太宗时期的江西鄱阳读书人曹因的妻子周氏;生活于唐德宗时期河南项城县令李侃的妻子杨氏;生活于唐昭宗时期一位将领韩楚言的妻子李氏;而此前生活于唐僖宗时期义军领袖黄巢的一位姬妾,竟连姓氏也未能留下。她们的点点滴滴,零零星星地散见于史籍之中,虽然犹如转瞬即逝的流星,是那样地短暂,却为历史的天空点缀出异样的色彩。  给老公写墓志铭的周氏女 
期刊
说起“海上丝绸之路”,就一定绕不开七下西洋的郑和。如果说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江苏太仓是起锚地,那么,福州长乐就是郑和下西洋的舟师驻泊地和开洋起点。  两个基地  郑和自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率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航程10万余里。一支由数百只船、数万人组成的庞大船队,要常年在远洋上航行,必须在其航线上有若干个港口作为依托,还要选择其中的良港作
期刊
我住在一个小山村——北山。那地儿很小,偏僻、孤单,只住着十来户人家。淡淡的青草芬芳,略夹着清新的泥土味儿。几棵高大的南杨樱,树叶细碎浓密,蓊蓊郁郁的树荫,笼罩着十几家低矮简陋的平屋。北山上,一層层梯田一层层绿,一片蓝幽幽的橡胶林,像一块巨大的蓝色绒布,覆盖着整个山头。村口,那条坑坑洼洼的小路,悄无声息地向南延伸,默默地与百米开外的乡村公路相连。小路两旁,涓涓细流静静地流淌,可闻那细微的,叮叮咚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