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七高磜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olew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聊天时告知,如果炎热夏季要在乡村首选一处避暑休闲的地方,恐怕非下河乡七高磜莫属。七高磜,肯定是山水草木俱佳的观景胜地,单单听到这个潇洒浪漫的名字,就令人心弛神往,陡然萌生一睹为快的冲动。
  在我的揣测中,七高磜是一个神奇、幽秘和充满诱惑的地方。山泉和瀑布编织唐诗宋词的幽远意境,小桥与流水吟哦田园风光的曼妙音符,长满青苔的古屋碧瓦娓娓倾诉深邃悠远的历史典故和传说。
  七高磜位于云霄县西部与诏安官陂交界处,距省道11公里,距国道324线及沈海高速28公里,平均海拔500多米。“七高磜”又名“七高漈”,“漈”即瀑布,指流水落差的地方。由于村西边的大山上奔流而下的溪水形成大小不等的七个瀑布群,七高磜村也因此得名。
  古木、小桥、流水安祥闲适地点缀着古朴典雅的村庄。沿着石板和鹅卵石铺砌的小路,穿过斑驳泥墙、爬满青苔灰瓦的古院落,抚摸着木质门框,精美古朴的壁画雕饰,鎏金彩绘,触目皆是明清时代的历史文物……一不留神误入一个尘封已久的千年岁月! 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恍然若梦。
  七高磜村口的三王公庙,虽然简陋,香火却十分旺盛,但凡出门在外之人,常请三王公香火供奉,以保平安。村落东北角的观音佛祖庙更是声名远扬,它是早年苏维埃红军居住所,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诞辰之日,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都会回来参加,村里还会搭台唱戏,以谢神恩。
  七高磜不仅自然风光精美绝伦、遐尔闻名,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也丰富多彩、令人感佩。史料记载,七高磜村中央昭德堂建于清同治年间,至今有200多年。战争时期,它是云和诏县委机关旧址,红军游击队的红三团、红九团、独立营都曾在此驻扎,现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七高磜村尚留红军游击队营地,练兵场、后方医院等遗址。
  在村里,至今我们仍能看到许多唤醒民众的战斗口号、宣传标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七高磜、梅林、坡下地区的农民革命热火朝天,村村寨寨铜锣响,山山岭岭红旗扬。起义的枪声,揭开共产党领导乌山地区的革命战争大幕,红色风暴席卷大山深处,在“斧头劈出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的铿锵口号中,七高磜成为云和诏县委机关的所在地。刘锡三、卢叨、陈文平在这里点燃革命火种,卢胜、张长水带领红军游击队从七高磜四面出击,把国民党反动派打得落花流水,让受尽欺压和剥削的群众看到翻身闹革命迎来希望的曙光。值得一提的是,云和诏县委在毗邻七高磜的梅林村银坑自然村组建抗日义勇军大队,下辖五个中队,拥有500多人枪,他们配合红三团到诏安公田打土豪,又相继攻下平和安厚、新圩和云霄县的车仔圩、下洞、水头、莲花楼、下河等国民党长期霸占的反动据点,加速云霄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听说,有一回,红军独立团团长卢胜到银坑村开展工作,中途不慎泄露消息,被国民党围堵在村中,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叫吴富有的瞎子村民,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巧妙地把卢胜藏在阁楼上谷仓的夹层中,随后,大智若愚的吴富有装疯卖傻地应付敌人的重重盘问,让这位共和国的开国中将逃脱生死劫难。从梅林到银坑自然村要走三公里乱石裸露、野草丛生、高低起伏的山路,糟糕的路况,容易损耗轮胎,平常汽车极少进入银坑。敬畏自然的村民们固守着一块山清水秀的小天地,耕田、种菜,渔樵、狩猎,简单快乐地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冬日的下午,我和每次采访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健峰大姐乘坐一辆破旧的越野车,去梅林银坑村14-1号,实地考察戎马匆匆、战功赫赫的卢胜将军当年逢凶化吉的土坯房,并现场采访几位老红军后代,获得战争年代第一手真实准确的资料。
  一部光荣的历史总是让人高山仰止,她撩拨着万千后来者的心旌,牵引着朝圣的步伐,从四面八方而来,汇聚共同的目标,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这片土地诚挚的敬意。
  在七高磜昭德堂革命文物陈列室,一杆杆古朴厚重的牛腿枪,木质的手柄,金属部分风化生锈,但依旧不影响枪身镌刻着的时代印记。几杆枪错落有致地悬挂在展柜中,这些曾装填着火药粉,在一次次殊死搏斗中冲锋陷阵的勇士如今静静地休憩在展柜之中,从烽火连天到尘封于岁月,它们所蕴含的浩荡英风被一代代人传承和铭记。
  许多武器中,一件红军使用过的土铁枪引人注意。原来,由于历史久远,手枪外置的木柄已脱落,导致内部结构清晰可见。参观者可直观看到其内部的枪管与螺丝。除了简易手枪,还有土制炸弹、手雷,一个普通玻璃瓶中装满火药,可以出其不意地把敌人炸得血肉横飞。此外,砍刀、三叉枪等农具也成为红军游击队使用过的武器。顽强的毅力、拼搏的精神、永不言弃的坚守……当年的红军战士正是凭靠这些简陋的装备战胜强大的敌人。
  有一个深赫色的挎包磨损得四个角都掉了皮,而累累磨痕正是见证饶和埔诏苏维埃政府主席余丁仁为革命活动四处奔走的日子。与其同时展出的还有一支主体为黑色硬塑的钢笔,镶嵌笔帽的别针早已脱落,残缺不全,笔头的镀金却依然灼灼闪亮、倚待华章。据介绍,这两件文物都是余丁仁生前经常使用的。近距离地凝视革命先烈的贴身物件,这位被称为“闽南游击斗争的一面旗帜”的革命先驱形象仿佛一下子鲜活地挺立眼前。
  在这些生活物品中,一盏粘附灰尘的马灯,曾经在茫茫寒夜陪伴红军战士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宣传革命道理、鼓舞民众斗志。有一物件虽然不起眼却十分珍贵,那是当地百姓给红军游击队送饭的藤编竹篮,上面覆盖着浓厚的历史灰尘。在当时,竹篮不仅仅是送饭的工具,里面往往藏着红军游击队需要的秘密文件和资料。还有一件衫木制成的饭桶精巧别致,小小的木桶分为几层,很像今天超市销售的高级饭盒。它的提把侧面安排一个类似钥匙的小锁扣,使用时可以防止饭桶散开。展览的文物中尚有部份红军游击队跟群众来往的票证、单据和便条。
  如果说展出的武器让参观者感受革命先辈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那么这些生活物品则让我们贴身体会生活的艰辛和散发出缕缕温情。
  在昭德堂红色文物陈列室,革命标语赫然醒目,钢铁兵戈锈迹斑斑,珍贵史料余音袅袅,仿佛在吟咏一首首扣动心弦的诗篇……它们时而清新明丽,时而婉约轻柔,时而低沉缓慢,时而嘹亮激昂……一件件连接着生命与信仰,勇氣与辉煌的红色文物, 庄重、威严,勾起人们对炮火连天动荡岁月的绵长回忆。“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仅存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家中的二两米送去当军粮,结婚的新棉被铺盖在伤病员担架上。”那些慷慨豪迈的歌声,似乎仍在耳畔回旋、激荡。
  革命文物散发着战争年代浓郁的气息。同时,令人难忘的还有红色老区群众支持革命所作出的无私奉献,从捐款筹粮、赠衣送被,到参加重大活动,有的虽然仅仅是一张纸币、一个收条、一份名单,但其中传递出的信息,可能就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的革命史、拥军史,充分体现军民亲密无间鱼水情深,党政和谐融洽的生动场景。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红军游击队的鲜血和汗水,每一堵墙壁、每一块砖石都铭刻先辈们的誓言,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红军游击队的故事,无论走进哪一幢房子,你都能依稀辨识硝烟散尽后的印记和风吹雨打的斑痕。
  仰望天空,祥云朵朵,轻柔飘绕,红色的泥土散发出春风扑面温暖胸怀的热气。一片丰饶深邃的沃土,因为波澜壮阔的斗争历程,使革命先辈留存的遗迹,充满一种无法言说和完全解读的灵动。隔着浩瀚的时空与革命先辈遥相对视,揣摩他们当年勃发的英姿,体会不同寻常的峥嵘岁月,感悟英雄铁肩担道义的苦乐年华,追寻理想与信仰的崇高。我在充满感恩的内心,瞬间收获比自然风光更美妙的景致。
其他文献
朋友大姐的女儿璐璐去年大学毕业,父母动用了全部的社会资源,给璐璐在一家大型国企找到了一份文宣策划工作。  但这个小姑娘显然干得并不开心,回到家经常落落寡欢。  我问璐璐:“如果内心里不喜欢、厌倦这份工作,是可以选择换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事情去做。”  璐璐说自己挺喜欢这份工作,只是在工作中因为缺乏经验经常让主管领导不满意,让他各种不耐烦,甚至说过: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溺宠惯了,能力呈代际退
期刊
“世间会有温柔的风,安慰你的胸口。不要害怕,不必泪流,我们在你的身后。心间会有最美的花,开在希望之中……”这首题为《等待花开》的原创歌曲是由闽南师范大学的师生近日通力合作完成的,凝结着各地师生的心意。他们响应防疫工作号召,不出门不群聚,在漳州、福州、台湾、白俄罗斯等地各自完成工作,通过网络传递,最终形成作品,并制作成音乐短片。几位作者说,我们无比敬佩前线工作者,我们无比心疼与肺炎对抗者。期待用微薄
期刊
翻看一点古人笔记,常常会被里面的一些小故事引起很大的兴趣和感触,与那些大部头的历史著作不同的,它们篇幅小却常常能讲出一些大道理,生动、有趣,又发人深省,这种小文字,某种意义来讲,才是真正的“大文章”,大的不是篇幅,而是大的内涵,大的格局,大的道理。  《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宝嘉在《南亭笔记》中講了一个关于晚清名臣曾国藩的故事。作为理学大家的曾国藩,以善于发现使用人才著称于世,并且有一套专门的识人方
期刊
平和是阳明先生过化之地。500年前,王阳明“将略平生非所长,也提戎马入汀漳”,奉诏来到这块已是“骚然三省”、烽烟四起的化外之地,历经两个多月的进兵征寇驻旌戈,南国已忻回甲马,东田初喜出农蓑。从那刻起,析割南靖清宁、新安二里,在昔日的河头大洋陂(今九峰镇)开县立治,使兵荒马乱之渊薮成为久治长安之地;从那刻起,闽粤交界的这方热土,就成了中国版图上的一个县,也有了自己的名字“平和”;从那刻起,曾经的大山
期刊
读罢何葆国发表在2019年7月号《福建文学》上的短篇小说新作《饶舌》,有一种喝了清明老茶的淡然清香,韵味无穷的感觉。作者的许多小说的创作都离不开土楼这一母题。因为土楼对他来说太熟悉了。他对土楼人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篇新作又让读者感受到他深刻的土楼思考和娴熟的文字技巧。  小说的故事情节颇为简单:小说主人公欧宗仁退休了。他和妻子离开闷热的马铺城,回到清凉的土楼故乡——欧坑村避暑。本来想在故乡住一个月,
期刊
故乡,是大地册页上一行行或长或短的句子。而那些遗落在故乡深处的人物和风景,则是故乡的一粒粒符号。  碌碡  它的名字很奇怪,粗心马虎的人,一不留神,就叫错了它的名字。它的前世,是深山里的一块石头。宽厚仁慈的大自然,用风霜雨雪的甘露琼浆把它润泽。多少年过去了,多少辈过去了。它还是一如从前,静默着。一个偶然,它被发现。发现它的人,用最原始的方式,最笨拙的方法,把它一步一叩首地请回去。  憨厚老实的庄稼
期刊
下面这些事例,乃古今中外不忘初心之经典,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现在双手捧出来,越读越觉得历久弥新,总在眼前熠熠闪光。滚动的车轮在飞奔,可不管昨天、今天还是久远的将来,这些不忘初心之典范,都值得我们时刻去牢记。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在吴王面前为奴三年,尝尽屈辱,受尽磨难。越王勾践有幸回国后,放弃舒适的王宫,搬进破旧的马厩中居住。他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绳子,绳子一端拴着一只
期刊
近阶段,有意无意地读了不少唐代的“访不遇”诗,出于好奇,我将《全唐诗》中的“访不遇”诗随便数了一下,竟达到99首之多。最早的一首“访不遇”诗当是宋之问的《使至嵩山寻杜四不遇慨然复伤田洗马韩观主因以题壁赠杜侯杜四》。唐代以后,逐渐减少,笔者查阅了一下《宋诗钞》,宋代的“访不遇”诗仅有12首,元明清以來,就更少了,电话普及的今天,这样的情况几乎不存在了,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双方约好再定行程,不会出现“
期刊
还没到门口,一阵阵不洁的气味就扑过来。像棉被多年未晒,又像食物腐败或厕所没冲。杂陈五味,哪一味都不是好味,让人不由往后退两步,身边的“漳州110”民警早一个箭步跨进屋里。  这个小区是早年的,路面破损,楼层不高,外墙剥落,有的柴草间开辟为小杂货铺、菜摊等,各路电线像蜘蛛网一样,却没有蜘蛛网的规整,杂乱延伸着,把天空肢解成若干小块。居民大多是老人家,儿女很多都不在身边,邻里之间会互相照应一下。这次1
期刊
时间犹如一匹快马,留不住那踢踏踢踏的快速脚步,你的脸,我的脸,定格在那初见的一刹那,唯有留影。  你的手机,我的手机,还有他的相机……按完此机按那机。  我们在宾馆留影,我们在花丛里留影,我们在三馆大广场留影,我们在公园留影,我们在埭美古村河边留影,在农家番仔楼天台上留影……  要说的话已经在网络上畅快流泻,见面时唯有深情对视。  默默细看,默默打量,一切都是那样言行如一……  千言万语的衷肠化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