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志,这一点,从各级升学考的写作分值中也可窥见一斑。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但毋庸置疑,写作技能不论是对学生当下的升学关,还是将来求职谋生、社会交往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让学生找到茫茫“写海”的航标,看到写作的希望,树立写作的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葫芦;瓢 ;范文 ; 写作 ;有效
对写作有恐惧,这是大部分学生的通病。问问身边的学生,平时什么作业最后做,得票率最高的肯定是“作文”。尤其是我们农村初中,更是如此。总感觉学生年纪不大,思想仿佛禁锢了一样,僵化得很,作文中除了空话就是套话。很多学生怕上作文课,老师怕教作文课,批改作文时有些老师竟用“痛苦”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主要问题是学生写作无素材,表达无语言。在写作课上,我们总能看见这样的场景:老师布置了写作要求后,学生便皱着眉头开始写。不一会儿,便有学生开始数自己本子上的字数。随后就是写一会儿数一会儿,如此往复,直到字数凑得差不多了,他才如释重负,感觉可以交差了。这样七拼八凑的作文,想要他有什么质量这还可能吗?所以,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写作能有什么提高?甚至初三毕业了,改卷老师看到他的中考作文,想来也会是“惨不忍睹”。看着这番景象,笔者知难而进,尝试着从基础开始,就像在数学课上老师讲了例题然后再去做习题一样,我积极利用优秀的典型的范文叫学生仿着写,学生便信心陡增。还别说,一段时间下来,真取得了不小的收获。
一、以经典课文为例,打开写作之门
古人云:“文无定法”,邓拓也说过:“不要秘诀的秘诀”,作文训练确实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没有统一的套路和固定的模式。但是,对一个初学写作者来说,写作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怎样缩短这个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国几千年的传统语文教学总结了一条基本规律:读写结合。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叶圣陶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并且语文教材是精选的阅读的最好材料,如果能利用课文教学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到写作的灵感和素材,汲取课文中的写作精华,并创造性地进行发挥,不仅能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走出无“米”下锅的作文窘境,让课文成为放飞学生写做梦的基点。
一般的作文教学课,总是安排在每一单元上好后的综合性学习中。但我的写作课,并不拘泥于此。我会精心挑選每一单元中的课文试着叫学生仿写,让学生感到其实写作并不那么“玄乎”,有了摹本在,不再畏首畏尾,胆子就大多了。
在结束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教学任务后,我觉得这篇文章描写细腻,感悟深刻,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对某一事或物的观察模仿课文也来写一写,就可以将作者的人生感悟或思想变成自己的东西,同时也是对课文的再一次深入阅读,这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我随后便布置了写作任务。
作文教上后,学生的劳动成果让人眼前一亮。
学生胡爽写了一篇《月季花》:“月季花的茎是绿色的,有刺。许多动物因为它有刺的缘故都不敢来招惹它。它的叶子是墨绿色的,边缘是呈锯齿形的。叶子表面是非常非常光滑,像是涂了一层薄薄的蜡。花朵的颜色是粉红色的,金黄色的花蕊发出淡淡清香,沁人心脾。许许多多的小蜜蜂和花蝴蝶被它的清香吸引住了,都纷纷被他飞过去采蜜。它的花朵并不大,多层的花瓣自然娇艳,单层的花瓣也惹人喜爱。月季花很普通,它的样子很普通,它的进精神很普通,但它这种普通的精神又有几个能真正做到呢?”
另一个学生虞淑妮写了一篇《芦荟花开》:“只见那花在直直的一根茎上,是那种淡淡的黄色,毫不张扬,煞是好看。或许是自己平时太孤陋寡闻了,竟不知芦荟也会开花,而且花开的如此让人心悦神宁。听闻,这芦荟花并不像有些花,只能观赏而已,这花,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我突然觉得,眼前的花,是如此不平凡。”
当然,有时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课堂时间的安排,巧妙地剪裁。采用片断式仿写。
考虑到学生平时的作文不是语言太枯燥,就是内容太空洞,为此,我专门挑选了描写较出彩的课文片段让学生仿写。
如《散步》,描写的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这段描写生动地透露出了一种充满生机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如《社戏》中对“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通过具有特色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对百草园景色那生动而又深情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乐园”的美好情感。
在反复朗读这些沁人心脾的文句后,我都一一叫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完成,学生也都信心满满。
学生任洪美写道:“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远远地就看到一排垂柳,条条柳丝刚刚返青,绿影婆娑在微风的吹拂下像一层绿纱笼罩在柳树后的梅花,美极了。”
学生董月飞写道:“你听,那是什么声音?那是小草翻动泥土的声音。你看,那是什么东西?那是刚钻出土地的一棵棵嫩绿的小草。哦,春天来了!放眼望去,冰雪已经融化,草木开始发芽,漫步田野间,一望无际的土地上如同夜空一般,繁星点点。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着缕缕清香,红红的朝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草尖上的滴滴露珠,在朝阳的映照下,如珍珠翡翠般,闪闪烁烁。那顽强的毅力,那旺盛的生命力,不正是每一株小草都拥有的吗?”
二、创建素材库,让练笔成为常态
作文素材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积极阅读课外读物,摘抄美文,从“他手写我心”转向“我手写我心”,从模仿开始,鼓励创作,既学作文,又学做人。 具体的做法是,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稍厚一点的笔记本,以一星期为一个时间段,完成一个板块。每个板块基本有三篇文章组成。第一篇是读书笔记。利用剪贴、复印抄写等方式,完整地把优秀的文章呈现在“本子”中,页面的右边空出2-3厘米的空白,对该文的语言、人物、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赏析(批注)和整体赏析(尾注),也可以就文章的主题思想,写出自己的心得等。第二篇是仿作。在明确前一篇优秀文章亮点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或局部模仿,实现“以我手写我心”,文章后面,写上“自评”,即讲明自己从优秀文章中学了什么,学得怎么样,自己的文章可读之处在哪里等。第三篇是随笔。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精美的语句、片段、生活感悟等,抒情、叙事、或评论都可,如果是完整的一篇文章,就拟个题目。
开学初布置了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现在,翻开班上大部分同学的集子,都能感受到一份惊喜。
学生董梦洁在摘录了一篇讲述“诚信做人”这一主题的文章《曾经错过那个春天》后,自己写了一篇《当心灵走上歧路》。虽然主题不变,讲的还是“诚信”,当内心的感受却是入木三分,那种愧疚与不安,在字里行间表现的淋漓尽致。
学生俞佳佳在摘抄了一篇表现“亲情”这一主题的文章《滋味》后,写了一篇《银发》,讲述了与外婆间浓浓的爱,读来让人情满心间。
不少学生作文,虽然有着范文深深的“印痕”,但不得不说,对那些原先一说写作就色变的学生来说,已跨出了有意义的一步,就像面对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 我们应俯下身来,耐心地甘心地递上孩子学步的拐棍 ,让孩子有信心走好脚下的那最初几步。
三、共荐美文,以读促写养习惯
众所周知,阅读与写作都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写作的厚度;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它使思维由混沌而明晰,由浅显而深邃,反过来提高阅读的质量。随着学生对写作由排斥变得慢慢接受,我便乘胜追击,提议大家在平时的阅读中如有发现“宝贝”,可不能独自享受,要求拿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同时我还考虑到学生是要激励的,于是便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设立了单项优生和综合优生,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就在这个还留有余香的春天里,学生做了一篇《落花枝头》的阅读。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文中,作者写了春红花褪后开得热烈的石榴花,极力描绘石榴花的灼灼风韵,在美景中融入了作者的由衷赞美之情。读到这样的美文,恰巧当时学校的樱花正开得烂漫,于是,我便提议学生,走到樱花树下去看看,甚至闭上让自己眼睛静静呆一会,然后模仿《落花枝头》,写一篇《花开枝头》。
写作虽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当时学生的高涨劲儿,绝不亚于参加学习的一个大型活动。
学生韦露在作文中写道:“真没想到,每天匆匆经过的这条路上,竟有这样的美景。停下脚步去感受的滋味真的很特别。你看,那花有的是浅粉红色的,像一个个害羞的红脸颊;有的枝頭上是又红又白的,好似一树的桃花;有的是一树的白色,它们都像是得了病似的,脸色苍白。有的……”
学生谢思雨这样写道:“一直以为,看樱花应去日本,那当然是一件与我不相干的事。今天老师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我也就和大家一起去教学楼后看看了。还没走近,便有人雀跃起来,只见一簇簇红樱花,像漂染过似的,加上有浅红色的嫩叶作陪衬,远远看上去,就像是晨熹微露的朝霞。有几株是白色的樱花,她们洁白如朵朵小白云,又有红色花蕊点缀其中,,好象白绸子上嵌着无数颗粉红的宝石,在绿叶的陪衬下,真是美如画卷呀! ”
学生陆晗写道:“微风一吹,花瓣落了下来,犹如一只粉色的蝴蝶,她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唱着美妙又悦耳的歌声。又宛如给大地铺上了粉白相间的地毯,闭上眼睛,真有一种在上面尽情躺一会的冲动。”
另一个范文来源就是学生的推荐。学生把自己的推荐文章投影在教室的屏幕上,先让大家阅读,然后由大家说说这篇文章是否值得推荐,如果得到大家的肯定,推荐成功,班级同学就以这篇文章为范本完成相应写作,如果推荐不成功,就换一个同学继续推荐。几次下来,不成功的次数大概是五分之一,其实,学生准备还是很充分的。
学生傅嘉文在《语文学习报》上看了一篇《冰糖葫芦》的文章后觉得不错,推荐给班级同学,大家读后纷纷响应,个个都有所行动,“怀旧”“忆童年”的文章一篇比一篇精彩。
让作文平民化些,这是笔者内心真诚的呼喊。其实,写作并不那么“阳春白雪”,如果学生能依着眼前的葫芦画出心中的瓢,这不失为一种成功。只要学生能写出“中心明确、言之有物、结构完整、语言通顺”的“平常的好文章”,我们就应给予掌声和喝彩。我们的写作教学,从教育目标看,就是培养一般公民的写作素养;从课程目标看,就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从班级目标看,也只能是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从人的资质天赋看,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写作的特别天赋。
当然,我建议写作模仿并非同意了作文抄袭,只是对于那些对写作还一篇茫然找不到落笔之处的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效的开始。朱光潜说过:“我们不必唱高调轻视模仿,古今大艺术家,据我所知,没有一个不经过模仿阶段的。”朱熹讲:“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也。”英国著名作家斯蒂文森谈学习写作的经验时也说过,学习写作除多练以外,还要多模仿。仿写是以范文的句段篇章为摹本,认真思考、记忆、消化后进行模仿写作的一种方式,仿写既能反馈出学生对范文的语言特色、写作手法、体裁特点的掌握程度,又能促进学生对所读文章的语言材料的系统掌握,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 黄厚江 著
[2]《浅谈作文构思的模仿写作》, 汤文彬,《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8年第4期;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镇中312300)
关键词:葫芦;瓢 ;范文 ; 写作 ;有效
对写作有恐惧,这是大部分学生的通病。问问身边的学生,平时什么作业最后做,得票率最高的肯定是“作文”。尤其是我们农村初中,更是如此。总感觉学生年纪不大,思想仿佛禁锢了一样,僵化得很,作文中除了空话就是套话。很多学生怕上作文课,老师怕教作文课,批改作文时有些老师竟用“痛苦”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主要问题是学生写作无素材,表达无语言。在写作课上,我们总能看见这样的场景:老师布置了写作要求后,学生便皱着眉头开始写。不一会儿,便有学生开始数自己本子上的字数。随后就是写一会儿数一会儿,如此往复,直到字数凑得差不多了,他才如释重负,感觉可以交差了。这样七拼八凑的作文,想要他有什么质量这还可能吗?所以,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写作能有什么提高?甚至初三毕业了,改卷老师看到他的中考作文,想来也会是“惨不忍睹”。看着这番景象,笔者知难而进,尝试着从基础开始,就像在数学课上老师讲了例题然后再去做习题一样,我积极利用优秀的典型的范文叫学生仿着写,学生便信心陡增。还别说,一段时间下来,真取得了不小的收获。
一、以经典课文为例,打开写作之门
古人云:“文无定法”,邓拓也说过:“不要秘诀的秘诀”,作文训练确实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没有统一的套路和固定的模式。但是,对一个初学写作者来说,写作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怎样缩短这个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国几千年的传统语文教学总结了一条基本规律:读写结合。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叶圣陶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并且语文教材是精选的阅读的最好材料,如果能利用课文教学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到写作的灵感和素材,汲取课文中的写作精华,并创造性地进行发挥,不仅能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走出无“米”下锅的作文窘境,让课文成为放飞学生写做梦的基点。
一般的作文教学课,总是安排在每一单元上好后的综合性学习中。但我的写作课,并不拘泥于此。我会精心挑選每一单元中的课文试着叫学生仿写,让学生感到其实写作并不那么“玄乎”,有了摹本在,不再畏首畏尾,胆子就大多了。
在结束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教学任务后,我觉得这篇文章描写细腻,感悟深刻,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对某一事或物的观察模仿课文也来写一写,就可以将作者的人生感悟或思想变成自己的东西,同时也是对课文的再一次深入阅读,这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我随后便布置了写作任务。
作文教上后,学生的劳动成果让人眼前一亮。
学生胡爽写了一篇《月季花》:“月季花的茎是绿色的,有刺。许多动物因为它有刺的缘故都不敢来招惹它。它的叶子是墨绿色的,边缘是呈锯齿形的。叶子表面是非常非常光滑,像是涂了一层薄薄的蜡。花朵的颜色是粉红色的,金黄色的花蕊发出淡淡清香,沁人心脾。许许多多的小蜜蜂和花蝴蝶被它的清香吸引住了,都纷纷被他飞过去采蜜。它的花朵并不大,多层的花瓣自然娇艳,单层的花瓣也惹人喜爱。月季花很普通,它的样子很普通,它的进精神很普通,但它这种普通的精神又有几个能真正做到呢?”
另一个学生虞淑妮写了一篇《芦荟花开》:“只见那花在直直的一根茎上,是那种淡淡的黄色,毫不张扬,煞是好看。或许是自己平时太孤陋寡闻了,竟不知芦荟也会开花,而且花开的如此让人心悦神宁。听闻,这芦荟花并不像有些花,只能观赏而已,这花,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我突然觉得,眼前的花,是如此不平凡。”
当然,有时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课堂时间的安排,巧妙地剪裁。采用片断式仿写。
考虑到学生平时的作文不是语言太枯燥,就是内容太空洞,为此,我专门挑选了描写较出彩的课文片段让学生仿写。
如《散步》,描写的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这段描写生动地透露出了一种充满生机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如《社戏》中对“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通过具有特色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对百草园景色那生动而又深情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乐园”的美好情感。
在反复朗读这些沁人心脾的文句后,我都一一叫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完成,学生也都信心满满。
学生任洪美写道:“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远远地就看到一排垂柳,条条柳丝刚刚返青,绿影婆娑在微风的吹拂下像一层绿纱笼罩在柳树后的梅花,美极了。”
学生董月飞写道:“你听,那是什么声音?那是小草翻动泥土的声音。你看,那是什么东西?那是刚钻出土地的一棵棵嫩绿的小草。哦,春天来了!放眼望去,冰雪已经融化,草木开始发芽,漫步田野间,一望无际的土地上如同夜空一般,繁星点点。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着缕缕清香,红红的朝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草尖上的滴滴露珠,在朝阳的映照下,如珍珠翡翠般,闪闪烁烁。那顽强的毅力,那旺盛的生命力,不正是每一株小草都拥有的吗?”
二、创建素材库,让练笔成为常态
作文素材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积极阅读课外读物,摘抄美文,从“他手写我心”转向“我手写我心”,从模仿开始,鼓励创作,既学作文,又学做人。 具体的做法是,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稍厚一点的笔记本,以一星期为一个时间段,完成一个板块。每个板块基本有三篇文章组成。第一篇是读书笔记。利用剪贴、复印抄写等方式,完整地把优秀的文章呈现在“本子”中,页面的右边空出2-3厘米的空白,对该文的语言、人物、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赏析(批注)和整体赏析(尾注),也可以就文章的主题思想,写出自己的心得等。第二篇是仿作。在明确前一篇优秀文章亮点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或局部模仿,实现“以我手写我心”,文章后面,写上“自评”,即讲明自己从优秀文章中学了什么,学得怎么样,自己的文章可读之处在哪里等。第三篇是随笔。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精美的语句、片段、生活感悟等,抒情、叙事、或评论都可,如果是完整的一篇文章,就拟个题目。
开学初布置了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现在,翻开班上大部分同学的集子,都能感受到一份惊喜。
学生董梦洁在摘录了一篇讲述“诚信做人”这一主题的文章《曾经错过那个春天》后,自己写了一篇《当心灵走上歧路》。虽然主题不变,讲的还是“诚信”,当内心的感受却是入木三分,那种愧疚与不安,在字里行间表现的淋漓尽致。
学生俞佳佳在摘抄了一篇表现“亲情”这一主题的文章《滋味》后,写了一篇《银发》,讲述了与外婆间浓浓的爱,读来让人情满心间。
不少学生作文,虽然有着范文深深的“印痕”,但不得不说,对那些原先一说写作就色变的学生来说,已跨出了有意义的一步,就像面对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 我们应俯下身来,耐心地甘心地递上孩子学步的拐棍 ,让孩子有信心走好脚下的那最初几步。
三、共荐美文,以读促写养习惯
众所周知,阅读与写作都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写作的厚度;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它使思维由混沌而明晰,由浅显而深邃,反过来提高阅读的质量。随着学生对写作由排斥变得慢慢接受,我便乘胜追击,提议大家在平时的阅读中如有发现“宝贝”,可不能独自享受,要求拿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同时我还考虑到学生是要激励的,于是便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设立了单项优生和综合优生,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就在这个还留有余香的春天里,学生做了一篇《落花枝头》的阅读。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文中,作者写了春红花褪后开得热烈的石榴花,极力描绘石榴花的灼灼风韵,在美景中融入了作者的由衷赞美之情。读到这样的美文,恰巧当时学校的樱花正开得烂漫,于是,我便提议学生,走到樱花树下去看看,甚至闭上让自己眼睛静静呆一会,然后模仿《落花枝头》,写一篇《花开枝头》。
写作虽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当时学生的高涨劲儿,绝不亚于参加学习的一个大型活动。
学生韦露在作文中写道:“真没想到,每天匆匆经过的这条路上,竟有这样的美景。停下脚步去感受的滋味真的很特别。你看,那花有的是浅粉红色的,像一个个害羞的红脸颊;有的枝頭上是又红又白的,好似一树的桃花;有的是一树的白色,它们都像是得了病似的,脸色苍白。有的……”
学生谢思雨这样写道:“一直以为,看樱花应去日本,那当然是一件与我不相干的事。今天老师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我也就和大家一起去教学楼后看看了。还没走近,便有人雀跃起来,只见一簇簇红樱花,像漂染过似的,加上有浅红色的嫩叶作陪衬,远远看上去,就像是晨熹微露的朝霞。有几株是白色的樱花,她们洁白如朵朵小白云,又有红色花蕊点缀其中,,好象白绸子上嵌着无数颗粉红的宝石,在绿叶的陪衬下,真是美如画卷呀! ”
学生陆晗写道:“微风一吹,花瓣落了下来,犹如一只粉色的蝴蝶,她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唱着美妙又悦耳的歌声。又宛如给大地铺上了粉白相间的地毯,闭上眼睛,真有一种在上面尽情躺一会的冲动。”
另一个范文来源就是学生的推荐。学生把自己的推荐文章投影在教室的屏幕上,先让大家阅读,然后由大家说说这篇文章是否值得推荐,如果得到大家的肯定,推荐成功,班级同学就以这篇文章为范本完成相应写作,如果推荐不成功,就换一个同学继续推荐。几次下来,不成功的次数大概是五分之一,其实,学生准备还是很充分的。
学生傅嘉文在《语文学习报》上看了一篇《冰糖葫芦》的文章后觉得不错,推荐给班级同学,大家读后纷纷响应,个个都有所行动,“怀旧”“忆童年”的文章一篇比一篇精彩。
让作文平民化些,这是笔者内心真诚的呼喊。其实,写作并不那么“阳春白雪”,如果学生能依着眼前的葫芦画出心中的瓢,这不失为一种成功。只要学生能写出“中心明确、言之有物、结构完整、语言通顺”的“平常的好文章”,我们就应给予掌声和喝彩。我们的写作教学,从教育目标看,就是培养一般公民的写作素养;从课程目标看,就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从班级目标看,也只能是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从人的资质天赋看,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写作的特别天赋。
当然,我建议写作模仿并非同意了作文抄袭,只是对于那些对写作还一篇茫然找不到落笔之处的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效的开始。朱光潜说过:“我们不必唱高调轻视模仿,古今大艺术家,据我所知,没有一个不经过模仿阶段的。”朱熹讲:“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也。”英国著名作家斯蒂文森谈学习写作的经验时也说过,学习写作除多练以外,还要多模仿。仿写是以范文的句段篇章为摹本,认真思考、记忆、消化后进行模仿写作的一种方式,仿写既能反馈出学生对范文的语言特色、写作手法、体裁特点的掌握程度,又能促进学生对所读文章的语言材料的系统掌握,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 黄厚江 著
[2]《浅谈作文构思的模仿写作》, 汤文彬,《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8年第4期;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镇中3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