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能力训练是提高综合比赛能力的主要训练内容之一。学校体育训练有其自身发展特点和独特要求。青少年学生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也应有计划性、系统化并结合个体心理特点进行,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并有重点有阶段地逐步推进实施,切实提高他们综合竞技能力。
关键词:学校体育 学生运动员 心理能力训练 模式 方法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正面临一个快速发展和提高的时期,训练条件极大改善,参加比赛机会越来越多,比赛激烈程度和水平也越来越高,如果这些青少年学生运动员(以下简称运动员)没有良好心理准备狀态,就不能顺利地完成训练任务,更难以夺取优异运动成绩。在双方身体、技术、战术训练水平相当情况下心理因素往往对比赛起决定性作用。心理能力训练主要任务包括:抗压能力、合理心理定向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注意能力、自信能力、意志能力、合作能力、独立应对与处理问题能力、专项认知与思维能力、困难承受能力、健康的人格特征以及必要的心理技能。心理能力训练目标是通过针对性、个体化、系统化心理能力训练提高运动员综合心理能力,促进形成较为理想的比赛心理状态,在比赛过程中面对压力和困难保持良好心态,有效应对各种复杂问题,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实现提高运动员的综合比赛能力。
一、心理能力在综合竞技能力系统中的作用
综合竞技能力包括体能、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其中体能是基础、技战术是关键、心理智能是平台,心理起着综合调节作用,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和状态将影响体能、技战术和智能的发挥。良好的心理能力和状态帮助运动员实现体能的节省花和应用效率的提高,而心理状态差的运动员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体能资源的合理利用,造成体能无谓浪费,甚至抑制体能资源的有效动员和利用。心理对体能的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高压力产生的高度紧张状态对体能有效发挥的负面影响;技战术的合理应用需要运动员具有清醒的头脑、稳定的情绪、合理的定位、合理的自信、坚强的意志、稳定的专项注意做支撑。心理能力不强、心理状态不佳时,运动员可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导致技战术操作过程出现各种错误或失误,心理能力直接影响技战术应用发挥的各个环节;运动员的技战术操作过程实质是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的自主运动行为,而且是开放环境下的复杂应变行为。心理状态将对中枢内的认知加工整个过程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最终表现为技战术操作行为的积极或消极影响,总体调节着技战术操作过程的合理性、有序性、高效性。
二、心理能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心理训练是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为更好地参加运动训练和争取优异比赛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训练过程。心理状态调控是为使运动员心理变化适应比赛要求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运动员心理施加影响,采用一定方法和手段以形成运动员良好心理状态的过程。心理训练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竞赛心理训练两种,前者是后者基础,后者则是在前者特殊条件下的继续。心理训练基本方法主要有自我暗示训练、放松训练、集中注意力训练、意志训练等。心理训练过程应在对运动员进行全面咨询基础上长期系统、有方向、有重点地培养良好心理品质,调节心理状态,形成自我控制技巧,从心理方面帮助运动员形成、保持和恢复竞技状态。该训练系统是从整体与局部、有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观点对待和安排运动员心理训练,让心理训练自然成为运动员训练比赛和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可孤立地进行。在制订心理训练计划时强调进行专门化心理训练,为运动员个体提供全面指导和咨询,帮助他们解决个人问题,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时间分别对运动员的心理施加有形或无形影响,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在重要比赛之前设计相应的独特的心理调节程序,配合技术、战术训练和运动量调节,以促使运动员自然而然地进入最佳状态,获取理想成绩。
三、心理能力训练的全面系统专门化安排
根据心理训练的特点和基本要求,其整个训练系统按四个阶段逐步进行,各阶段训练内容、方法、重点表现各异,但某些心理训练方法在各个阶段都有通用。
第一阶段:基础性训练,即一般心理能力训练。培养运动员良好综合心理能力,激发动机全面训练,掌握自我调节基本技能,采用训练方法主要有:1、改善心理品质训练。(1)注意集中训练:A.视物法;B.看表法;C.教练员发令法(2)意志力训练:A.努力克服困难(说服教育、榜样作用、自我命令、各种困难条件下训练和模拟比赛,应对训练比赛中的各种外界不利因素);B.迅速采取和执行决定(果敢、当机立断);C. 自制力(自我鼓励、自我说服、自我命令、自我暗示和自我放松 )。2、提高动机训练。(1)确定适宜目标,经常在想像中强化;(2)启发主动探索精神,提高自我要求;(3)外界影响(暗示);(4)认知训练;(5)信息及时反馈;(6)赛前施加合理压力的适宜要求;(6)设计训练效果评价图表,由教练和运动员本人完成评定计划情况。3、促进技能掌握训练。(1)念动训练,此训练必须在运动表象基础上进行;(2)生物反馈训练,借用现代化仪器训练,如肌电仪、心率仪;(3)完善战术的心理训练。
第二阶段:赛前针对性训练。从赛前两个月开始,主要培养运动员适应能力和预见性,形成和熟练赛前自我调节状态,进行信息回避,达到赛前最佳心理状态。此阶段训练方法如下:1、模拟训练:预防运动员赛前不良状态发生,提高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主要方法有:A.现实模拟:模拟对手可能采用技术、战术和可能出现意外情况、观众倾向等;B.词语模拟。2、情绪控制训练:A.有意改变表情动作;B.不同节奏呼吸方法;C.语言暗示;D.改变运动员情绪的条件设置。3、控制训练过程:清晰并集中要解决问题,分解训练计划,细化过程与任务,设定并严格执行控制标准,借助外力控制,评价训练过程。4、调整训练心态:积极思维,集中注意,排除干扰,预测并有效控制结果,把握并善于调控自己训练状态,及时有效反馈心理疲劳。 第三阶段:赛时运用。教练员或心理辅导员利用各种手段调整运动员心理状态,消除临场心理障碍,帮助运动员进入最佳竞技状态,此阶段训练方法如下:1、直接心理训练:A.检查目标定向;B.集中采用念动训练与实际试做动作相结合;C.评价。2、过度兴奋、应激是赛前赛中常见不当状态,采取以下訓练方法降低应激水平:A.内心放松训练(放松练习、生物反馈、积极想象等);B.转移法:把注意力转移到与比赛无关活动上去有助于减轻应激;C.诱导法:使运动员把注意力从考虑比赛结果转向顺利进行比赛过程上去。D.隔离、接触的选择:应激具有感染性,应激者互相接触或交往会对各方面应激状况产生影响,一般建议运动员可以独处一个安静地方,通过自我对话,使自己心情平静下来,即把自己 “隔离”起来,运动员竞技状态相当好也要自我“隔离”,以免引起应激水平升高或降低;E.赛前准备活动和负荷安排:临赛前相当剧烈准备活动或赛前一天或几天进行中等难度训练引起轻度疲劳,减轻过度应激。3、认知训练。主要方法有个体咨询调节认知、知识传授提高综合认知水平、训练比赛中提高运动员认知参与等。降低比赛压力水平的方法:淡化比赛意识(概念、对手、成绩)、降低比赛目标(发挥训练技术水平)、摆正位置(拼对手)、净化思维(排除各种杂念,全程集中注意于可控环节与过程);树立零起点概念(忘记过去,一切从零开始)、树立正确自信(有能力表现自己水平)、积极表象与自我暗示(既往成功、特殊人物、情景,认识到紧张是自然的,适度紧张也是必要的,暗示自己对手也会紧张,赛前通过一些暗示语提醒自己放松,进行一些趣味性的身体活动等)。4、临场心理调节方法。(1)临场心理诊断:A.运动员自我报告;B.测定赛前心率、血压;C.赛前肌肉用力感觉和时间感觉与标准值对比;D.教育学观察。(2)临场心理调节:A.他人语言暗示,消除心理障碍;B.反复多次调节自己肌肉用力感觉、时间感觉的精确性以集中注意力。(3)意外事件处理。帮助运动员应对比赛期间出现的意外事件,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积极方案,排除干扰,集中注意于比赛。(4)根据对手情况灵活运用心理战术。从比赛出发提高训练应急与唤醒水平(表象虚拟比赛场景、主要对手、回忆成功体验、表象技术动作、提高训练难度等),处理好可控因素,淡化非可控因素。
第四阶段:赛后心理恢复。以利于重新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准备下一步比赛,其方法如下:1、比赛或比赛某一阶段结束就立即开始主动的心理恢复过程,迅速降低兴奋性,自我暗示结合身体动作是恢复主要手段。2、运动员稍处安静状态时与肌肉按摩放松等物理手段相结合同时进行系统自我暗示放松。3、闻相宜香味,转移注意力,也可促进恢复过程。4、深呼吸,在安静处休息,进行信息阻断,适当补充能量和水。5、在整个比赛期间都要及时进行系统性放松和信息回避,以免疲劳积累。
另在各阶段都可进行自信训练:A.每日自我积极暗示;B.提高训练比赛成功率;C.听针对性录音淡话,强化自信心;D.成绩反馈;E.赛前客观分析对手劣势,分析自已优势,诱导看重自己长处;F.进行积极性思维,掌握应变策略;G.对成功表象与想象中加强自我。
关键词:学校体育 学生运动员 心理能力训练 模式 方法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正面临一个快速发展和提高的时期,训练条件极大改善,参加比赛机会越来越多,比赛激烈程度和水平也越来越高,如果这些青少年学生运动员(以下简称运动员)没有良好心理准备狀态,就不能顺利地完成训练任务,更难以夺取优异运动成绩。在双方身体、技术、战术训练水平相当情况下心理因素往往对比赛起决定性作用。心理能力训练主要任务包括:抗压能力、合理心理定向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注意能力、自信能力、意志能力、合作能力、独立应对与处理问题能力、专项认知与思维能力、困难承受能力、健康的人格特征以及必要的心理技能。心理能力训练目标是通过针对性、个体化、系统化心理能力训练提高运动员综合心理能力,促进形成较为理想的比赛心理状态,在比赛过程中面对压力和困难保持良好心态,有效应对各种复杂问题,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实现提高运动员的综合比赛能力。
一、心理能力在综合竞技能力系统中的作用
综合竞技能力包括体能、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其中体能是基础、技战术是关键、心理智能是平台,心理起着综合调节作用,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和状态将影响体能、技战术和智能的发挥。良好的心理能力和状态帮助运动员实现体能的节省花和应用效率的提高,而心理状态差的运动员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体能资源的合理利用,造成体能无谓浪费,甚至抑制体能资源的有效动员和利用。心理对体能的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高压力产生的高度紧张状态对体能有效发挥的负面影响;技战术的合理应用需要运动员具有清醒的头脑、稳定的情绪、合理的定位、合理的自信、坚强的意志、稳定的专项注意做支撑。心理能力不强、心理状态不佳时,运动员可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导致技战术操作过程出现各种错误或失误,心理能力直接影响技战术应用发挥的各个环节;运动员的技战术操作过程实质是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的自主运动行为,而且是开放环境下的复杂应变行为。心理状态将对中枢内的认知加工整个过程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最终表现为技战术操作行为的积极或消极影响,总体调节着技战术操作过程的合理性、有序性、高效性。
二、心理能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心理训练是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为更好地参加运动训练和争取优异比赛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训练过程。心理状态调控是为使运动员心理变化适应比赛要求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运动员心理施加影响,采用一定方法和手段以形成运动员良好心理状态的过程。心理训练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竞赛心理训练两种,前者是后者基础,后者则是在前者特殊条件下的继续。心理训练基本方法主要有自我暗示训练、放松训练、集中注意力训练、意志训练等。心理训练过程应在对运动员进行全面咨询基础上长期系统、有方向、有重点地培养良好心理品质,调节心理状态,形成自我控制技巧,从心理方面帮助运动员形成、保持和恢复竞技状态。该训练系统是从整体与局部、有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观点对待和安排运动员心理训练,让心理训练自然成为运动员训练比赛和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可孤立地进行。在制订心理训练计划时强调进行专门化心理训练,为运动员个体提供全面指导和咨询,帮助他们解决个人问题,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时间分别对运动员的心理施加有形或无形影响,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在重要比赛之前设计相应的独特的心理调节程序,配合技术、战术训练和运动量调节,以促使运动员自然而然地进入最佳状态,获取理想成绩。
三、心理能力训练的全面系统专门化安排
根据心理训练的特点和基本要求,其整个训练系统按四个阶段逐步进行,各阶段训练内容、方法、重点表现各异,但某些心理训练方法在各个阶段都有通用。
第一阶段:基础性训练,即一般心理能力训练。培养运动员良好综合心理能力,激发动机全面训练,掌握自我调节基本技能,采用训练方法主要有:1、改善心理品质训练。(1)注意集中训练:A.视物法;B.看表法;C.教练员发令法(2)意志力训练:A.努力克服困难(说服教育、榜样作用、自我命令、各种困难条件下训练和模拟比赛,应对训练比赛中的各种外界不利因素);B.迅速采取和执行决定(果敢、当机立断);C. 自制力(自我鼓励、自我说服、自我命令、自我暗示和自我放松 )。2、提高动机训练。(1)确定适宜目标,经常在想像中强化;(2)启发主动探索精神,提高自我要求;(3)外界影响(暗示);(4)认知训练;(5)信息及时反馈;(6)赛前施加合理压力的适宜要求;(6)设计训练效果评价图表,由教练和运动员本人完成评定计划情况。3、促进技能掌握训练。(1)念动训练,此训练必须在运动表象基础上进行;(2)生物反馈训练,借用现代化仪器训练,如肌电仪、心率仪;(3)完善战术的心理训练。
第二阶段:赛前针对性训练。从赛前两个月开始,主要培养运动员适应能力和预见性,形成和熟练赛前自我调节状态,进行信息回避,达到赛前最佳心理状态。此阶段训练方法如下:1、模拟训练:预防运动员赛前不良状态发生,提高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主要方法有:A.现实模拟:模拟对手可能采用技术、战术和可能出现意外情况、观众倾向等;B.词语模拟。2、情绪控制训练:A.有意改变表情动作;B.不同节奏呼吸方法;C.语言暗示;D.改变运动员情绪的条件设置。3、控制训练过程:清晰并集中要解决问题,分解训练计划,细化过程与任务,设定并严格执行控制标准,借助外力控制,评价训练过程。4、调整训练心态:积极思维,集中注意,排除干扰,预测并有效控制结果,把握并善于调控自己训练状态,及时有效反馈心理疲劳。 第三阶段:赛时运用。教练员或心理辅导员利用各种手段调整运动员心理状态,消除临场心理障碍,帮助运动员进入最佳竞技状态,此阶段训练方法如下:1、直接心理训练:A.检查目标定向;B.集中采用念动训练与实际试做动作相结合;C.评价。2、过度兴奋、应激是赛前赛中常见不当状态,采取以下訓练方法降低应激水平:A.内心放松训练(放松练习、生物反馈、积极想象等);B.转移法:把注意力转移到与比赛无关活动上去有助于减轻应激;C.诱导法:使运动员把注意力从考虑比赛结果转向顺利进行比赛过程上去。D.隔离、接触的选择:应激具有感染性,应激者互相接触或交往会对各方面应激状况产生影响,一般建议运动员可以独处一个安静地方,通过自我对话,使自己心情平静下来,即把自己 “隔离”起来,运动员竞技状态相当好也要自我“隔离”,以免引起应激水平升高或降低;E.赛前准备活动和负荷安排:临赛前相当剧烈准备活动或赛前一天或几天进行中等难度训练引起轻度疲劳,减轻过度应激。3、认知训练。主要方法有个体咨询调节认知、知识传授提高综合认知水平、训练比赛中提高运动员认知参与等。降低比赛压力水平的方法:淡化比赛意识(概念、对手、成绩)、降低比赛目标(发挥训练技术水平)、摆正位置(拼对手)、净化思维(排除各种杂念,全程集中注意于可控环节与过程);树立零起点概念(忘记过去,一切从零开始)、树立正确自信(有能力表现自己水平)、积极表象与自我暗示(既往成功、特殊人物、情景,认识到紧张是自然的,适度紧张也是必要的,暗示自己对手也会紧张,赛前通过一些暗示语提醒自己放松,进行一些趣味性的身体活动等)。4、临场心理调节方法。(1)临场心理诊断:A.运动员自我报告;B.测定赛前心率、血压;C.赛前肌肉用力感觉和时间感觉与标准值对比;D.教育学观察。(2)临场心理调节:A.他人语言暗示,消除心理障碍;B.反复多次调节自己肌肉用力感觉、时间感觉的精确性以集中注意力。(3)意外事件处理。帮助运动员应对比赛期间出现的意外事件,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积极方案,排除干扰,集中注意于比赛。(4)根据对手情况灵活运用心理战术。从比赛出发提高训练应急与唤醒水平(表象虚拟比赛场景、主要对手、回忆成功体验、表象技术动作、提高训练难度等),处理好可控因素,淡化非可控因素。
第四阶段:赛后心理恢复。以利于重新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准备下一步比赛,其方法如下:1、比赛或比赛某一阶段结束就立即开始主动的心理恢复过程,迅速降低兴奋性,自我暗示结合身体动作是恢复主要手段。2、运动员稍处安静状态时与肌肉按摩放松等物理手段相结合同时进行系统自我暗示放松。3、闻相宜香味,转移注意力,也可促进恢复过程。4、深呼吸,在安静处休息,进行信息阻断,适当补充能量和水。5、在整个比赛期间都要及时进行系统性放松和信息回避,以免疲劳积累。
另在各阶段都可进行自信训练:A.每日自我积极暗示;B.提高训练比赛成功率;C.听针对性录音淡话,强化自信心;D.成绩反馈;E.赛前客观分析对手劣势,分析自已优势,诱导看重自己长处;F.进行积极性思维,掌握应变策略;G.对成功表象与想象中加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