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考察高职院校的特点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情况的前提下,提出高职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的建议。并认为围绕这一教学改革目标,可以从“坚持一项原则、利用一条途径、依靠一份保障、做好一个准备”四个方面落实这一教学改革任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需求;教学改革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根据新时期国内外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从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三个面向”教育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以长远的、历史的战略眼光办好当前的教育,要研究和改变旧的课程体系,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学科、专业,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基础知识,同时也需要向别的国家学习,吸收别的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邓小平同志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新形势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在面向现代化方面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迫切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社会进行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课程教育直面社会需求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课程教育之所以要进行面向现代化、面向社会的教学改革,是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大环境所决定的。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目的以及方式明显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也要体现自己的独特性。而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模式的转变,客观上使传统教学体制的弊端显露、矛盾激化,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所有高等院校面临的最窘迫的问题,这样迫使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新道路。
1、高职院校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由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到2008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高职院校超过120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70%左右,高职在校生超过13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高职院校是专门化,集约化传递专业职业信息的场所,其根本职能一是将专业职业信息予以系统化、逻辑化、人性化、模块化,使之成为可用于教学的内容;二是教师将教学内容以既符合人性又符合人才培养标准的恰当方法和手段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和应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是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要求。从高职院校的定义和职能上看,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教育主体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其教育目标的独特性以及明确性。高职院校更侧重于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育,高职院校的学生应与特定岗位保持相当高的契合度,学生在校期间一方面是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特定岗位的从业能力、职业要求的培养。也可以这样比方,其他教育主体的产品是半成品,至于最后作品的定型还需要自身以及社会的打磨,而高职院校的产品却更近似于成品,产品的特性、主要功能已经初具模型。正是由于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反应在课程教学方面也应该有自己的特性,由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再塑性相比较而言较弱,所以在课程教学面向社会方面紧扣岗位实际成为一种必须。
2、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性
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就业高峰。据教育部统计,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2001年34万人,2002年37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69万人,2005年79万人,2006年124万,2007年达到了有144万之多,2008年以来这数字还在持续上升。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虽然就业目标层次不同,且有一定的技能优势,但情况也不容乐观。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日益严峻,有人认为大学生在我国已经供过于求。但只要细心观察便会发现,大学生人数剧增并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为从高校的毛入学率、每10万居民中大学生数、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比例、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看,我国的大学生并不多。大学生自身的择业观念或许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以下因素不得忽视。一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专业结构现状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出现了错位,高校并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办学,在专业设置以及随市场需求调整专业上滞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就业。这一情况在扩大招生规模后被放大。学历层次、专业结构不合理,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原有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二是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之间也存在结构性矛盾,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高校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用人单位的需要。专业设置和专业教育的问题,同样存在于高职院校之中,要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与社会需求挂钩的途径
高职院校要面向社会需求进行教学改革,要做好“坚持一项原则、利用一条途径、依靠一份保障、做好一个准备”四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一项原则:紧扣岗位需求实施专业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直接目标便是培养适合各类岗位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人才,就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规划教学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专业性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有清醒的认识,其次要准确把握自身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角色和作用,然后根据对专业以及课程的了解制定自己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而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多的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导入更切合实际的内容。以笔者工作单位长沙民政技术学院为例,我院设置了心理咨询、社区工作管理与服务、老年服务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等相当多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非常明确,承担这类专业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就特别需要注意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笔者一直承担全院“手语教学”工作任务,虽然同样是“手语教学”,但针对不同的院系专业,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应该有所侧重与区分。民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扎实的民政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民政管理实践动手能力,能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能力和精神,适应民政管理工作需要的高等管理专门人才。那么这类学生更可能只需要与特殊人群进行最基本的交流,所以针对民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手语课程便倾向于基本手势含义的解释。而对于康复医疗系的特殊教育班来说,他们今后从事的工作更可能经常与特殊人群打交道,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解手势的意义,更需要掌握与特殊人群的交流技巧,所以针对这样的专业,手语课程教学又有不同的内容调配。 2、利用一条途径:提升专业教师素质
专业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永恒但又宽泛的话题,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含义更明确,即加强对具备“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双师素质是指教师同时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教学理论知识、生产实践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具备教学与工程或其它技术系列双重素质。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利于提升教学水平,全面优化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结构,整体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也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因为通过组织部分专业骨干教师在企事业单位顶岗实操,让教师及时感受岗位要求的新发展、新变化,并将其迅速反映到高职教育的教学中来,促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当然,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都是毕业于普通高等学校,所以其双师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去着力培养。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应该自觉地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进行培训和进修,针对行业企业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新发展、新变化。另外,教师可以采取挂职锻炼的形式去相关单位实习,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教师亦可参与合作项目的开发以及组织承办相关活动,把实践中学习到的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总之,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实用型的人才。
3、依靠一份保障:积极利用教学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教学要面向社会,要培养一毕业便能胜任岗位需要的实用型的人才,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可以争取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利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近年来不断加大校内实验实训建设,投入了几千万元之巨已初步建成集实物设备、仿真教学系统、虚拟实训系统于一体的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贴近实际的校内实验实训场所近两百个,在满足全院大多数专业实践教学及职业技能培训需要的同时,逐步达到了面向社会提供培训与服务的基本功能。学院各专业依托行业和企业建立了两百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民政、社工类、康复类专业实习基地遍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学院重视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课程实习实训教学方案设计能力、专业实训基地设计规划、实施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实践教学创造了条件。教师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利用教学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做好一个准备: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要面向社会,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人才,我们需要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导向进行教学、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需要经常进行实践训练,但是有一个关键问题不能忽视,即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工作不能忽视。如果学生不清晰未来的道路,那么教师的努力可能是南辕北辙。大学时期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必然要认真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进行现实的评价。现在有很多学生在就业方面就业存在相当大的盲目性,很多大学生从来没考虑过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对职业生涯规划还比较陌生。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缺少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和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职就业指导老师,仅针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开展几场此类教育或讲座。其结果造成很多大学毕业生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与社会相脱离。其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就业,它要求大学生跨入校门就应该确定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目标和计划。我们强调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要面向社会,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己任,那么针对学生进行的职业规划必不能少。因为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了明确的认识和规划,那么他就清楚自己在学校努力的方向,或许专业并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也没有可能更换专业,但是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可以根据自己的规划有所侧重,还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专业选修课,并积极向教师寻求建议和帮助。所以在教师改革教学方式的同时,还需要每位同学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从开发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度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增强主动规划自我的意识。通过自我分析和认识,明确自己选择什么职业方向,从专业特长出发立足自身实际,尽早确定自己热爱的职业,减少职业规划的盲目性。当然高校要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其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确定职业生涯目标,这也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与前提。
[参考文献]
[1]李高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 成人教育,2009年9月
[2]顾天胜.浅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法[J].内江科技,2009年9月
[3]王贤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对策[J]. 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9月
[4]王文涛.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双师素质”的思考.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6月
[5]龚中良.高职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基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分析[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12月
[6]朱建平.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年第14期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需求;教学改革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根据新时期国内外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从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三个面向”教育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以长远的、历史的战略眼光办好当前的教育,要研究和改变旧的课程体系,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学科、专业,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基础知识,同时也需要向别的国家学习,吸收别的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邓小平同志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新形势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在面向现代化方面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迫切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社会进行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课程教育直面社会需求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课程教育之所以要进行面向现代化、面向社会的教学改革,是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大环境所决定的。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目的以及方式明显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也要体现自己的独特性。而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模式的转变,客观上使传统教学体制的弊端显露、矛盾激化,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所有高等院校面临的最窘迫的问题,这样迫使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新道路。
1、高职院校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由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到2008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高职院校超过120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70%左右,高职在校生超过13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高职院校是专门化,集约化传递专业职业信息的场所,其根本职能一是将专业职业信息予以系统化、逻辑化、人性化、模块化,使之成为可用于教学的内容;二是教师将教学内容以既符合人性又符合人才培养标准的恰当方法和手段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和应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是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要求。从高职院校的定义和职能上看,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教育主体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其教育目标的独特性以及明确性。高职院校更侧重于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育,高职院校的学生应与特定岗位保持相当高的契合度,学生在校期间一方面是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特定岗位的从业能力、职业要求的培养。也可以这样比方,其他教育主体的产品是半成品,至于最后作品的定型还需要自身以及社会的打磨,而高职院校的产品却更近似于成品,产品的特性、主要功能已经初具模型。正是由于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反应在课程教学方面也应该有自己的特性,由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再塑性相比较而言较弱,所以在课程教学面向社会方面紧扣岗位实际成为一种必须。
2、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性
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就业高峰。据教育部统计,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2001年34万人,2002年37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69万人,2005年79万人,2006年124万,2007年达到了有144万之多,2008年以来这数字还在持续上升。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虽然就业目标层次不同,且有一定的技能优势,但情况也不容乐观。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日益严峻,有人认为大学生在我国已经供过于求。但只要细心观察便会发现,大学生人数剧增并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为从高校的毛入学率、每10万居民中大学生数、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比例、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看,我国的大学生并不多。大学生自身的择业观念或许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以下因素不得忽视。一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专业结构现状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出现了错位,高校并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办学,在专业设置以及随市场需求调整专业上滞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就业。这一情况在扩大招生规模后被放大。学历层次、专业结构不合理,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原有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二是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之间也存在结构性矛盾,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高校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用人单位的需要。专业设置和专业教育的问题,同样存在于高职院校之中,要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与社会需求挂钩的途径
高职院校要面向社会需求进行教学改革,要做好“坚持一项原则、利用一条途径、依靠一份保障、做好一个准备”四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一项原则:紧扣岗位需求实施专业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直接目标便是培养适合各类岗位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人才,就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规划教学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专业性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有清醒的认识,其次要准确把握自身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角色和作用,然后根据对专业以及课程的了解制定自己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而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多的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导入更切合实际的内容。以笔者工作单位长沙民政技术学院为例,我院设置了心理咨询、社区工作管理与服务、老年服务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等相当多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非常明确,承担这类专业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就特别需要注意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笔者一直承担全院“手语教学”工作任务,虽然同样是“手语教学”,但针对不同的院系专业,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应该有所侧重与区分。民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扎实的民政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民政管理实践动手能力,能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能力和精神,适应民政管理工作需要的高等管理专门人才。那么这类学生更可能只需要与特殊人群进行最基本的交流,所以针对民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手语课程便倾向于基本手势含义的解释。而对于康复医疗系的特殊教育班来说,他们今后从事的工作更可能经常与特殊人群打交道,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解手势的意义,更需要掌握与特殊人群的交流技巧,所以针对这样的专业,手语课程教学又有不同的内容调配。 2、利用一条途径:提升专业教师素质
专业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永恒但又宽泛的话题,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含义更明确,即加强对具备“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双师素质是指教师同时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教学理论知识、生产实践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具备教学与工程或其它技术系列双重素质。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利于提升教学水平,全面优化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结构,整体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也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因为通过组织部分专业骨干教师在企事业单位顶岗实操,让教师及时感受岗位要求的新发展、新变化,并将其迅速反映到高职教育的教学中来,促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当然,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都是毕业于普通高等学校,所以其双师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去着力培养。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应该自觉地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进行培训和进修,针对行业企业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新发展、新变化。另外,教师可以采取挂职锻炼的形式去相关单位实习,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教师亦可参与合作项目的开发以及组织承办相关活动,把实践中学习到的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总之,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实用型的人才。
3、依靠一份保障:积极利用教学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教学要面向社会,要培养一毕业便能胜任岗位需要的实用型的人才,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可以争取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利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近年来不断加大校内实验实训建设,投入了几千万元之巨已初步建成集实物设备、仿真教学系统、虚拟实训系统于一体的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贴近实际的校内实验实训场所近两百个,在满足全院大多数专业实践教学及职业技能培训需要的同时,逐步达到了面向社会提供培训与服务的基本功能。学院各专业依托行业和企业建立了两百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民政、社工类、康复类专业实习基地遍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学院重视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课程实习实训教学方案设计能力、专业实训基地设计规划、实施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实践教学创造了条件。教师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利用教学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做好一个准备: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要面向社会,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人才,我们需要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导向进行教学、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需要经常进行实践训练,但是有一个关键问题不能忽视,即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工作不能忽视。如果学生不清晰未来的道路,那么教师的努力可能是南辕北辙。大学时期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必然要认真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进行现实的评价。现在有很多学生在就业方面就业存在相当大的盲目性,很多大学生从来没考虑过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对职业生涯规划还比较陌生。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缺少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和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职就业指导老师,仅针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开展几场此类教育或讲座。其结果造成很多大学毕业生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与社会相脱离。其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就业,它要求大学生跨入校门就应该确定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目标和计划。我们强调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要面向社会,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己任,那么针对学生进行的职业规划必不能少。因为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了明确的认识和规划,那么他就清楚自己在学校努力的方向,或许专业并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也没有可能更换专业,但是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可以根据自己的规划有所侧重,还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专业选修课,并积极向教师寻求建议和帮助。所以在教师改革教学方式的同时,还需要每位同学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从开发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度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增强主动规划自我的意识。通过自我分析和认识,明确自己选择什么职业方向,从专业特长出发立足自身实际,尽早确定自己热爱的职业,减少职业规划的盲目性。当然高校要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其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确定职业生涯目标,这也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与前提。
[参考文献]
[1]李高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 成人教育,2009年9月
[2]顾天胜.浅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法[J].内江科技,2009年9月
[3]王贤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对策[J]. 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9月
[4]王文涛.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双师素质”的思考.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6月
[5]龚中良.高职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基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分析[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12月
[6]朱建平.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年第14期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