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日益走向融合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媒介融合之趋势深刻的影响着信息的传播和获取,并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样如此,新媒介的融合正逐步的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的舆论环境潜在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树立,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客观面对日益严峻的教育形势,通过对于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学情的把握,利用这一趋势,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新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新媒介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新形势,实现新媒介与思想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当前高校的重要教育课题。新媒介作为媒介手段,具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而且其融合趋势构成了对于高校教育的新挑战,因此,必须立足于这一现实,结合其特点并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才能有效应对这一挑战。
一、思想文化载体的丰富性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停留于课堂,主要以教材的形式呈现,似乎读好书就能够实现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从最后的考察形式也能够发现传统思政教育的特点。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读书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文化的呈现形式更加多样,不仅是文字教材,更以图片、圣品、视频等资料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文化和信息正在依托于新媒介平台实现对于大学生的全覆盖。文字阅读的傳统形式的主体地位正在为现代阅读方式所取代,现代新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正在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依托于这些媒介,其承载的信息和文化正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而高效思政教育停留于传统的媒介将会滞后于思政教育形势的需要。
新媒介的发展以及逐渐融合,对于思政教育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思政教育的资源更加丰富,可选择的平台更加多样,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加凸显,学生能够在广博的网络空间中获取自身的学习资源,高校通过新媒介也可以实现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展开构建完善的媒介平台。
媒介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的平台,更是提升巩固思政教育效果的保障。当今,很多高校都致力于新媒介平台建设,数字校园、数字图书馆、团建网站、微信公众号等,通过文字、图片、视屏等形式的融合,实现国家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与构建。
二、网上线下,合力教育
新媒介代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传统课堂教育的补充,网络课堂正在成为传统教育的新补充,激发教育的新动力。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现状,构建网上线下结合的思政教育体制,势在必行。
新媒介扩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视野,将社会拉近了高校,拉近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充分有效利用新媒介,发挥新媒介作用,通过网络媒介的构建为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当然,对于网络空间的治理成为当前高校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诸多高校已经建立其相对完善的思政教育平台,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平台,不仅注重自身的网络媒介平台建设,而且充分利用校外媒介,如学习强国等,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线下教育所代表的传统教育媒介和平台有其自身的价值,包括一些教育活动形式的开展,以及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等等,不可忽视。同时,二者之间构成互补关系,新媒介平台为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展开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和多样化,沟通交流不仅停留于课堂,针对某一问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及时有效的展开交流,教师可以更有效掌握学生状态,有效引导。
三、实现社会与生活的统一
新媒介拉进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也拉进了教育与社会的距离,同时也拉近着师生之间的距离。生活、学习和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影响更加直接,直面社会与生活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将思政教育僵化于校园,将是掩耳盗铃,故步自封。因此,当前思政教育的展开应从实际出发,从大学生的生活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创新。
对于社会的回归本身是对于学生的回归,也是对于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不是空中楼阁,思政教育更应该源自社会,源自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当今大学生面临着超过以往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学业、就业、个人价值的多元化等问题,关系着大学生的发展。这一回归不仅是形势所迫,更是发展所需,是教育者必须重视的问题,是思政改革的方向。
社会与生活是复杂的,大学生在社会中所具备的技能显然不是高校的专业知识传授所能应对的,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思政教育则肩负着培育大学生思政政治素养的重任。日语呈现出的大学生问题,包括心理健康问题,都反映出思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相结合的必然趋势。
总之,在新媒介的背景下,通过对于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学情的把握,利用这一趋势,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为高校思政教育构建了更加丰富的平台资源,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实现新媒介与教育内容的结合,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同时,透过严峻的教育形势,思政教育也必须抓住学生,围绕学生,为了学生。
参考文献
[1]黄煜玮,戴荣四.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1):19-20.
[2]张永伟.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创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3):87-88.
[3]徐达.浅谈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5):101-103.
[4]滕苏苏.微媒体场域中大学生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审视与建构[J].教育评论,2017(06):91-94.
[5]尹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06):58-59.
作者简介:杨晓津,1984-,女,汉族,河北保定,硕士学历,高级职称,现工作于保定理工学院,研究方向:政治思想工作
关键词:新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新媒介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新形势,实现新媒介与思想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当前高校的重要教育课题。新媒介作为媒介手段,具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而且其融合趋势构成了对于高校教育的新挑战,因此,必须立足于这一现实,结合其特点并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才能有效应对这一挑战。
一、思想文化载体的丰富性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停留于课堂,主要以教材的形式呈现,似乎读好书就能够实现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从最后的考察形式也能够发现传统思政教育的特点。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读书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文化的呈现形式更加多样,不仅是文字教材,更以图片、圣品、视频等资料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文化和信息正在依托于新媒介平台实现对于大学生的全覆盖。文字阅读的傳统形式的主体地位正在为现代阅读方式所取代,现代新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正在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依托于这些媒介,其承载的信息和文化正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而高效思政教育停留于传统的媒介将会滞后于思政教育形势的需要。
新媒介的发展以及逐渐融合,对于思政教育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思政教育的资源更加丰富,可选择的平台更加多样,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加凸显,学生能够在广博的网络空间中获取自身的学习资源,高校通过新媒介也可以实现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展开构建完善的媒介平台。
媒介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的平台,更是提升巩固思政教育效果的保障。当今,很多高校都致力于新媒介平台建设,数字校园、数字图书馆、团建网站、微信公众号等,通过文字、图片、视屏等形式的融合,实现国家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与构建。
二、网上线下,合力教育
新媒介代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传统课堂教育的补充,网络课堂正在成为传统教育的新补充,激发教育的新动力。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现状,构建网上线下结合的思政教育体制,势在必行。
新媒介扩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视野,将社会拉近了高校,拉近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充分有效利用新媒介,发挥新媒介作用,通过网络媒介的构建为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当然,对于网络空间的治理成为当前高校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诸多高校已经建立其相对完善的思政教育平台,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平台,不仅注重自身的网络媒介平台建设,而且充分利用校外媒介,如学习强国等,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线下教育所代表的传统教育媒介和平台有其自身的价值,包括一些教育活动形式的开展,以及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等等,不可忽视。同时,二者之间构成互补关系,新媒介平台为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展开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和多样化,沟通交流不仅停留于课堂,针对某一问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及时有效的展开交流,教师可以更有效掌握学生状态,有效引导。
三、实现社会与生活的统一
新媒介拉进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也拉进了教育与社会的距离,同时也拉近着师生之间的距离。生活、学习和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影响更加直接,直面社会与生活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将思政教育僵化于校园,将是掩耳盗铃,故步自封。因此,当前思政教育的展开应从实际出发,从大学生的生活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创新。
对于社会的回归本身是对于学生的回归,也是对于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不是空中楼阁,思政教育更应该源自社会,源自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当今大学生面临着超过以往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学业、就业、个人价值的多元化等问题,关系着大学生的发展。这一回归不仅是形势所迫,更是发展所需,是教育者必须重视的问题,是思政改革的方向。
社会与生活是复杂的,大学生在社会中所具备的技能显然不是高校的专业知识传授所能应对的,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思政教育则肩负着培育大学生思政政治素养的重任。日语呈现出的大学生问题,包括心理健康问题,都反映出思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相结合的必然趋势。
总之,在新媒介的背景下,通过对于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学情的把握,利用这一趋势,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为高校思政教育构建了更加丰富的平台资源,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实现新媒介与教育内容的结合,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同时,透过严峻的教育形势,思政教育也必须抓住学生,围绕学生,为了学生。
参考文献
[1]黄煜玮,戴荣四.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1):19-20.
[2]张永伟.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创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3):87-88.
[3]徐达.浅谈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5):101-103.
[4]滕苏苏.微媒体场域中大学生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审视与建构[J].教育评论,2017(06):91-94.
[5]尹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06):58-59.
作者简介:杨晓津,1984-,女,汉族,河北保定,硕士学历,高级职称,现工作于保定理工学院,研究方向:政治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