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好吃不在褶上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fa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远在欧洲的女儿聊天,常常问漂泊在外的女儿,最想念家乡的哪样美食?丫头不假思索地答曰:“扬州包子!”吃惯了精致的扬州早茶,味蕾又怎能一下子适应异国他乡的比萨、汉堡的粗糙?故乡在游子的心中,常常反刍的就是家乡舌尖上的美味。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能吃上包子,那可是一件隆重的大事。年关岁底,过了老年根儿,父母便开始择日年蒸,选一个好日子,劈柴、剁馅、和面……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忙得不亦乐乎,在年蒸里庆祝今年的丰收,期盼来年的吉祥。老扬州人把岁月的悲欣交集都揉在面团里,发酵成美好的愿望,包上可口的馅,捏出十八个褶,蒸出一个个圆满。
  長大后,吃过庆丰包子,也尝过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觉得最暖胃的,还是咱们扬州的杂色小笼包和蟹黄汤包。三丁、五丁、野鸭、荠菜、翡翠烧卖、千层油糕……就着清香四溢的魁龙珠,扬州人的营养早餐分分钟搞定,嘴一抹,打着饱嗝去上班。
  点心中,我尤其喜欢豆腐皮馅包子。在清代,这可是清宫御膳中的美味,是供给皇帝大臣们的膳食,普通百姓哪有资格分羹。记得《红楼梦》里有一回说到,宝玉中午在宁国府用膳,吃到了一碟豆腐皮包子,念念不忘,想着必得拿这道美食讨好一下晴雯妹妹,于是跟珍大奶奶尤氏刷脸,连哄带骗要了几只送给吃货晴雯尝尝。可见《随园食单》中记载的这一道素食美味,确实是一道可口的佳肴。
  这些年,每当有朋自远方来,我都会领着友人尝尝扬州早茶。首选必然是得胜桥的富春百年老店。每次走在悠长的老巷里,高跟鞋敲击着磨得光滑锃亮的青石板,发出悦耳的声音,这串优美的音符,引领我们往巷子深处徜徉,在这条深巷的尽头闻香下马、知味停车。酒香不怕巷子深,百年富春一直藏在老扬州得胜桥的深巷,却凭着品牌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特色魅力,在食客心中开枝散叶,长成了一棵花香果美的参天大树。
  外地人来扬州,三件事不可或缺:赏景、游园、尝美食。美食之一便是扬州早茶。如今,扬州早茶品牌繁多,“春字辈”犹如十二金钗一字排开,都在使出浑身解数,用上乘的料,精工细作出人间美味。在经过一轮轮品春、探春、赏春后,三五好友曾经私底下探讨过,扬州包子究竟哪家最好吃,张三力荐富春,李四首推冶春,王二又觉得新秀锦春后来居上,最后也没辩论出个子丑寅卯。众口难调,味觉的千差万别,缔造了美食的千娇百媚,喜欢即生欢喜心。
  扬州早茶饱了客人的胃,滋养的却是食客的心。扬州早茶吃的是点心,做的却是文化。民国时期的惜馀春,便是扬州文人墨客吃早点、喝茶、吟诗、对弈的雅集地。儒雅有才的店主不只有个经商人的皮囊,还藏着一颗文艺范儿的心,做生意管账的同时,忙里偷闲参加顾客的吟诗作对,并与顾客诗词唱和,还经常举办征诗征联的雅集活动。长此以往,惜馀春无形中生长出一种磁场,吸引了当时的名士文人趋之若鹜。他们一壶茶、一笼包子,在这里谈古论今、赏玩书画,在吃喝玩乐中把扬州早茶文化、饮食文化生生不息的根脉延续传承、发扬光大。
  那时候,老扬州人的慢生活可谓闲适风雅。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赏花、品茗、包打天下,一壶煮三省,三五好友在高谈阔论中打发掉一个上午。那时候,没有手机真好,可以坐在惜馀春茶社里优哉游哉地点一笼蟹黄汤包,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然后再一扫而光,在慢时光里,充分享受一份美味带来的乐趣,吃出翡翠烧卖的珠圆玉润,吃出千层油糕的松软甜腻,吃出人间至味的清欢。
  如今,丰富的夜生活,网络生活,快餐生活,许多人连吃早餐的时间也省了,吃饭就餐直接风卷云残,短平快。餐桌上见惯了右手下箸,左手网聊,想必纵然是满汉全席,也吃不出个中滋味。所谓品味即品位,老扬州的风雅品位古来有之,包子好吃不在褶上,咬一口有故事,尝一下更风情。如以此修身养性,尽得风流矣。
  责任编辑:黄艳秋
  插图选自《风景装饰手法与应用》
其他文献
雨,又落了下来  在芭蕉叶上再次得到确认:后来它才意识到,前置的雷声  并非多余,  你不要以为,当风又一次擦干暮云,  嘀嗒声会越来越小。  被打湿一次就够了?  叶片上的灰尘,大概不曾料到,雨水如此无情地  激浊扬清。  无所谓爱,或者恨,  雨是摧枯拉朽的,时光之手渐渐松开——  跌落在根上的一阵阵鸟叫。  有时,它带着寒气,  却未必逼人。当然,交谈与唠叨必不可少,  雨,又落了下来,  
期刊
我被憨厚的一声鸟鸣唤醒。這是高远的夜天中一只独飞的夜鸟。我为这发现喜悦之极。如果描摹那声息,似可写作“嚯尔——,嚯尔——”有一种低音铜管乐器发出的亮丽。同时,让我不无感觉滑稽的是在听到的每一声啼鸣之后,必有地面某处棚户煞有介事地两声朝天的狗吠附丽,像是从善如流的对答。我品味着这鸟兽的歌吟。说实话,我一向敏于捕捉这纯然的天籁。在听腻了歇斯底里的人声喧嚣之后,这样充溢着天趣的音响,让人产生一种认同感。
期刊
与往日书  乌鸦是有神性的  在冬天我们应该提前准备好卦爻  相机和微信,提前将往日加入朋友圈  将乌鸦的行踪  用小纸条,提前透露给巫师  它们上下翻飞,聚集,有着定数  或神谕。它们的叫声像助词  加重了人世沧桑与荒凉  它们站在雪地上  犹如钉子钉住大地冰冷的一角  避免村庄,被寒风吹走  似乎黑,压住白,邪压住正  它们跳跃的背影  恍惚一页图文并茂的檄文  抑或忏悔的家书  时光立此存照
期刊
细雨国清寺  全部挑檐和风铃 都在细雨中静默  在连绵的天台山 这一座隋代古刹  仿佛已经与群山融为一体  今日没有僧人的吟唱 只有游人的絮语  在一座殿堂和一座殿堂之间  轻轻响起——此地真的不敢高声语  就连那座高耸的隋塔 也保持沉默  在远处肃立 而我此时面对这棵1400年的  梅树 还能够说些什么呢  雨水已经湿润照壁 以及那几幅碑刻  黝黑的虬枝 如同龙的筋骨  从泥土深处 探向天空  
期刊
安静的上午  阳光从窗外射进来  我的心  在尚且安好的时光里沉寂下来  彼时,安静一直远离我  作为一台生活的发动机  我总是不停地开动着  即使遇到再安静的时光都要避开  以免这部机器  在火热的生活里,熄火  如今,这台热得发烫  与生活和解的机器  将在这样的一个上午  进行一次,间歇性的冷却  给香菜浇水的早晨  许多个早晨  我都看到香菜弯腰破土而出的姿势  看到一棵棵弱小的生命在伸腰
期刊
在赤道,一位小学老师努力地给儿童说明“雪”的形态,但不管他怎么说,儿童也不能明白。  老师说:雪是纯白的东西。  儿童就猜测:雪是像盐一样。  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  儿童就猜测:雪是像冰淇淋一样。  老师说:雪是粗粗的东西。  儿童就猜测:雪是像砂子一样。  老师始终不能告诉孩子雪是什么,最后,他考试的时候,出了“雪”的题目,结果有几个儿童这样回答:“雪是淡黄色、味道又冷又咸的砂。”  這个故
期刊
今年十一月初三,是叔叔三周年祭日。叔叔是一位极普通的退休工人,三年前因病离世,享年75岁。按老家规矩,办办三周年,五花八门的纸扎和高亢的唢呐再唤醒我对叔叔的回忆。  母亲说,叔叔救过我两次命。  叔叔是工人,虽然没有文化,但见过世面,经的事多,处事有方。我很小的时候,感冒了,发烧,农村没什么办法,灌点姜汤,被子盖上,发汗。当小孩的我不懂事,光哭,父母用被子捂住我,强制执行,慢慢地,乱哭乱蹬的我,渐
期刊
一门新的技能取走了月下的影子,对于这个陌生的时间期限,不需要剪刀,今天依然是在冬季。  1  印有特殊图案的,用蓝色的笔,写黑色的字,蹿同黑色的影子,在半卷残光的月白下,更确切点,在门口的桂花园区里,分不清苍老又或强壮的大树桩旁,静静坐着。  誓词是一种审判,巨响复归于沉寂之后,把凌晨四五点的星空冰冻在黎明前夕,一页写上当天的景色,一页叙述着旧物,踩过的碎石灰尘,那一突然飘过的落叶,飞过鸟兽,路过
期刊
人的生命有时比草木还脆弱短暂。这不是口头上轻飘飘说说而已。  生命的消失,往往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路艰难走来却又一晃而过。我们都应加倍珍爱生命,加倍珍爱家人,加倍珍爱亲朋好友,加倍珍爱所有与你相遇相识的人,让爱绽放在生命的全过程。  冰心老人对此说得很透彻:“爱在左,同情在右,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林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
期刊
上高中那年,我14岁。  我家离校近30公里,只能“寄宿”。往返校之路,成大问题。现在想,我艰难的人生之路,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县城往校所在地的班车,经我的乡镇,每天一趟。我相邻生产队有个叫“宁师傅”的长者,是该线的班车司机,吃“商品粮”,每月领工资。在当地,那时,对多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祖祖辈辈农民来说,这宁师傅,算“有本事”的“名人”,他儿子在同一趟车上当临时售票员。父亲通过关系,让我认识
期刊